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倍性小麦和玉米不同群体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Zenkteler等[1]首先报道了小麦×玉米受精现象以来,许多学者对六倍体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单倍体的普通小麦,并筛选到一些杂交亲和性较高的亲本材料[2]。但四倍体小麦与玉米杂交研究报道较少。ODonoughue等用四倍体小麦与玉米杂交获得单倍体胚[3]。随后,Amrani等[4]和孙敬三等[5]利用这一方法相继获得四倍体小麦的单倍体苗。本文报道了不同倍性的小麦基因型与玉米不同群体杂交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亲本材料用作母本的二倍体小麦有一粒小麦(…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柴胡种植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冬小麦收获后复播大豆、大豆套作柴胡(小麦-大豆/柴胡)和冬小麦收获后复播柴胡(小麦-柴胡)及玉米套作柴胡(玉米/柴胡)3种种植模式,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柴胡的"粮药"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与玉米/柴胡和小麦-柴胡种植模式相比,小麦-大豆/柴胡种植模式经济产量最高,生态效益最好;不同柴胡品种中,万柴胡(原产地温度相对较高)产量最高,左柴胡(原产地温度相对较低)最低,表明柴胡适宜从高温地区引种到低温地区栽培,可提高产量.小麦-大豆/柴胡种植模式为最佳"粮药"栽培模式,其柴胡产量比玉米/柴胡和小麦-柴胡种植模式分别增产11.6%和16.8%.  相似文献   

3.
玉米感染小麦黄矮病(BYDV)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研究玉米可被小麦黄矮病毒(BYDV)感染症状与小麦黄矮病类似;以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最强,麦长管蚜、麦二岔蚜和玉米缢蚜亦可传毒;病毒分离物属于小麦黄矮病毒主流株系(麦二岔蚜/禾谷缢蚜株系(GPV类群);与小麦黄矮病的田间相互传病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作物改良中,常利用植物属间的远缘杂交,将异种植物的有用性状向栽培种转移。植物远缘杂交的难易程度一般由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所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禾本科中的两个亚科即早熟禾亚科(Pooidea)和黍亚科(Panicoidea)之间的杂交并不完全受这一规律的限制,特别是六倍体的普通小麦(早熟禾亚科)和玉米(黍亚科)之间的杂交,可以发生高频率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为了扩大小麦的基因资源,近年来育种学家突破了小麦族内各物种间的杂交限制,观察到小麦×玉米和小麦×高粱的受精率(单、双受精)分别可达到59…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田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以及玉米秸秆还田与生防放线菌S024同时施用对麦田土壤微生物、小麦纹枯病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秸秆还田同时施用生防菌,拔节期土壤放线菌数量与不还田(对照)相比,平均增加50%,土壤中小麦纹枯病菌的数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20%。秸秆还田处理在拔节期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其中生防菌+秸秆加倍还田(9000kg.hm-2)处理的防病效果最好,病情指数减退率达57.4%。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有一定增产作用,其中生防菌+秸秆加倍还田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增产23.1%。  相似文献   

6.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虹  李名扬  裴炎 《生物技术》2001,11(3):33-37
小麦 (TriticumasetiumL)是世界上分布最广 ,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 ,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远缘杂交技术来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然而有限的可利用的种质资源常常限制了育种工作的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打破了物种间的界限 ,增加了小麦外源基因导入的途径和范围 ,对小麦育种有着深远意义。自 80年代以来 ,虽然许多植物包括重要农作物水稻和玉米的遗传转化工作发展得很快 ,但小麦近几年才取得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农杆菌宿主的限制以及小麦原生质体培养的艰难性制约了小麦遗传转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  相似文献   

7.
留茬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焚烧和翻还的籽粒产量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7.2%和5.1%,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6.2%和5.1%,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4.7%和2.5%,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7.2%和3.3%;与焚烧和翻还的WUE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20.4%和16.2%,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17.9%和14.6%,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16.7%和10.9%,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11.8%和17.0%.就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平均值而言,焚烧、翻还、立茬处理的纯收益分别为10946、11471和13454元·hm-2.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益等方面考虑,立茬种植方式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确种间地上部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相互作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间作体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Zea mays)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 以期为间作体系的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得出,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n, LER)分别为 1.30和1 .29),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LER分别为1.41和1.40);玉米不覆膜时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氮、磷、钾养分吸收优势,玉米覆膜也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小麦/玉米间作系统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来自地上部种间相互作用和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两个方面,但其相对贡献以地上部大于地下部, 当玉米不覆膜时均以地上部占75%、地下部占25%,当玉米覆膜时均为地上部占67%、地下部占33%,玉米覆膜能明显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也都具有重要贡献。玉米不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氮、磷养分吸收优势的相对贡献均分别为67%与33%,钾则相等(各占50%);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氮、磷养分吸收优势地下部贡献率,但对钾养分吸收优势贡献影响不明显。表明,间作优势不仅可以通过作物组合来获得,也可通过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调控,玉米覆膜能显著增加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产量间作优势和养分吸收优势及其地下部的相对贡献。可见,该研究对小麦/玉米间作模式持续增产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书系1978年出版的《人体生理学》的第2版,也是目前我国生理学书林中的一本最大型的参考书。它是由我国生理学界的老前辈、著名生理学专家,上海医科大学的徐丰彦教授和上海医科大学校长、生理学家张镜如教授共同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全国12个教学、医疗、科研单位的43位专家、教授。他们在各自所从事的科研、教学领城中都有较深的造诣,所写的各章都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将他们各自的科研、教  相似文献   

10.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4年5月在莱阳农学院长期(26年)定位施肥试验田采集玉米和小麦根系,以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氮(N)肥显著降低了AM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率(MCP)、丛枝着生率(ACP)、单位根长泡囊数(NV)和侵入点数(NE)。高N处理的小麦MCP低于低N处理,高N处理的玉米ACP低于低N处理。长期定位施有机肥,尤其是高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MCP、ACP和NE。有机肥和N肥配施也降低了MCP、ACP、NV和NE,以高有机肥和高N肥配施处理的降低效应最大。除小麦根系NV外,长期定位NPK配合施用降低了玉米和小麦的MCP、ACP、NV和NE。其中,以NP处理的玉米ACP、小麦的MCP和ACP最低。另外,低有机肥与N肥配施和NPK配施处理条件下玉米MCP高于小麦。结论认为不同施肥体制对作物菌根生长发育及其结构具有不同影响,而且有机肥和N肥在影响AM真菌侵染方面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主要间作模式,但传统间作和套种需水量大,使该地区水资源紧张.2010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传统小麦秸秆焚烧、秸秆翻还和秸秆立茬3种留茬方式对小麦/玉米间作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焚烧和翻还的籽粒产量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7.2%和5.1%,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6.2%和5.1%,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4.7%和2.5%,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7.2%和3.3%;与焚烧和翻还的WUE相比,立茬小麦单作分别增加20.4%和16.2%,立茬小麦间作分别增加17.9%和14.6%,立茬玉米单作分别增加16.7%和10.9%,立茬玉米间作分别增加11.8%和17.0%.就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和小麦/玉米平均值而言,焚烧、翻还、立茬处理的纯收益分别为10946、11471和13454元·hm-2.从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纯收益等方面考虑,立茬种植方式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对小麦Pb毒害缓解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盆栽和网室盆栽的方法研究了Pb污染土壤上玉米秸秆对小麦幼苗生物效应、成熟期籽粒Pb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了玉米秸秆缓解Pb毒害小麦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添加3g/kg和6g/kg的玉米秸秆对Pb污染土壤上小麦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缓解Pb对小麦的毒害.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小麦幼苗根长、芽长、植株干重增大,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小麦成熟期籽粒Pb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以及生物产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小麦/玉米轮作是中国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模式之一,目前对小麦/玉米轮作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变化缺乏全面的了解。[目的] 明确小麦/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变化并了解其潜在功能。[方法] 以小麦/玉米根际土壤为材料,运用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rDNA ITS基因测序,分析小麦/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玉米季微生物丰富度高于小麦季,而多样性无明显差异。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小麦季和玉米季根际土壤的优势细菌门,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小麦季和玉米季共有细菌和真菌分别是631个和261个,小麦季特有细菌和真菌分别是38个和58个,玉米季特有细菌和真菌分别是25个和39个。LEfSe分析(LDA阈值为2)细菌和真菌表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和微囊菌目(Microascales)在小麦季富集,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和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在玉米季富集。小麦季、玉米季微生物代谢功能不同,与小麦季相比,玉米季养分循环的代谢通路丰富度较高,而参与氧化应激的代谢通路丰富度较低。[结论] 该研究结果对指导小麦/玉米轮作田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麦和玉米在分类学上亲缘关系较远,但是由于玉米对小麦的Kr座位不敏感,使两者杂交受精率较高,玉米染色体在杂合子分裂过程中会逐渐被排除.利用这一特点,发展出一种诱导小麦单倍沐的新方法.并为向小麦导入源基因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作为最重要的3大禾谷作物之一,其离体培养具有很强的惰性,再生频率与水稻、玉米相比要低一些,目前大多通过对基因型和外植体的选择来达到植株的高频再生分化,因此其遗传转化就远远滞后于水稻和玉米,更不用说与其它双子叶植物相比了.重点综述了小麦转基因技术和外源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转化研究现状,其内容包括几种主要的小麦转基因方法和以基因枪法为主的各种转化技术对品质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和抗病等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生物工程学报》2003,19(3):331-331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 (CNRS)和戈埃马公司 (GOEMAR)的试验室从海带中提取出一种天然物质 ,这种物质能够激励植物的免疫抗病系统。研究人员用这一植物分子制造了一种新的小麦抗真菌剂 ,刚刚在法国市场上出售。这种类型的产品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从今年开始 ,法国的农业种植者可以采用一种全新的产品 ,为他们种植的农作物防治病害。这种新的产品是从海带中提取出的一种物质 ,能够激励植物的免疫抗病系统。和目前所使用的所有杀真菌剂都不同的是 ,这种新物质的作用原理不是杀灭寄生的真菌 ,而是直接刺激植物的防护机制 ,对于植物来说 ,这…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秸秆水浸提液对五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曦  杨茜茜  李小花 《广西植物》2016,36(3):329-334
该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小麦秸秆水浸提液对徐州地区2种玉米(郑单958和农大108)和3种常见玉米田间杂草(马唐、稗草和反枝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小麦秸秆浸提液浓度分别大于75、50和25 g·L~-1时,马唐、稗草和反枝苋种子的萌发受到显著的抑制;当小麦秸秆浸提液浓度分别大于50和37.5 g·L~-1时,玉米郑单958和农大108种子的萌发受到显著的抑制;但当小麦秸秆浸提液浓度大于37.5 g·L~-1时,马唐、稗草和反枝苋幼苗根和芽的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当小麦秸秆浸提液浓度小于75 g·L~-1时,玉米郑单958和农大108幼苗根与芽的生长受到明显的促进,且郑单958幼苗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以及郑单958的POD酶活性均得到提高。该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小麦秸秆浸提液(50 g·L~-1)会抑制杂草的生长,有利于玉米郑单958的生长,为小麦秸秆还田和玉米田杂草的生态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系的诱导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辐射、细胞组织培养、调控Ph基因、杀配子染色体、着丝点断裂融合等方法,诱导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是有效利用外源基因,开发小麦新种质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外源染色体易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含量、小麦的加工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穗发芽抗性资源和小麦杂种优势恢复系的创建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硫营养对重金属胁迫下玉米和小麦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祥瑞  曲东  周莉娜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57-2262
以‘秦单4号’玉米和‘小偃22’小麦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玉米水堵和小麦盆栽试验,采用静态压力室法测定了不同硫营养水平与不同重金属胁迫处理下根系导水率(Lpr)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Lpr经100μmol/LHg^2+、Zn^2+、Cu^2+胁迫处理后分别降低到CK的13%、79%和45%,Cu^2+、Zn^2+对其Lpr的抑制效应分别为同浓度Hg^2+的62.9%及24.3%;施硫处理的玉米Lpr在无Cu^2+胁迫条件下都极显著高于无硫处理,且低硫处理显著较高,在Cu^2+胁迫条件下亦都极显著高于无硫处理,并且Cu^2+胁迫对其Lpr的抑制效应随着硫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不施硫和施硫处理的小麦Lpr在500mg/kgZn^2+胁迫下分别比相应CK降低36.89%和37.71%,在400mg/kgCu^2+胁迫下则分别比相应CK降低了34.61%和12.29%。研究发现,重金属Cu^2+、Zn^2+对玉米和小麦根系导水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2+〉Zn^2+,施硫对Cu^2+胁迫下的玉米和小麦根系导水率都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随硫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转移至小麦上为害和暴发的风险。【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调查统计的方法,测定和比较了23℃下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和小麦上的取食和生长发育特性及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可以完成世代,其3龄后幼虫取食小麦的取食量及体重指标显著地高于同处理后时间在玉米上取食的;而食物利用效率、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取食玉米的。取食玉米和取食小麦的草地贪夜蛾的平均蛹重、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等指标间无显著差异。另外,生命表参数比较结果表明,取食玉米和取食小麦的草地贪夜蛾的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间均无显著差异,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的净增殖率(R_0)为303.55±2.04,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结论】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时,生长发育速度快,能够完成世代生活史,但其食物利用效率、种群繁殖能力等却均低于取食玉米时,说明草地贪夜蛾更适宜在玉米上取食为害,存在转移至小麦为害的风险,但考虑到虫源、自然温度等条件,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暴发的风险较小。本研究结果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为害和暴发的风险以及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