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 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 c- 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 0 .15 μl2 %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存活5 d后用 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 ,2 h后灌注取材 ,再行 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标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 / 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 ,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 2 5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11.7% (中缝背核 )、 8.9% (线形核 )和 12 .1% (中缝大核 )。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 ,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 ,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大鼠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的5┐羟色胺(5┐HT)能、P物质(SP)能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将FG注入SRD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延髓网状结构的内侧部和外侧部、延髓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5┐羟色胺(5┐HT)样、P物质(SP)样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此外,SP样和L┐ENK样阳性神经元还见于臂旁核、背外侧被盖核和孤束核。FG逆标并呈5┐HT样、SP样或L┐ENK样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尤其是位于延髓中缝核团内的双标神经元数量较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SRD内的5┐HT样、SP样和L┐ENK样阳性终末主要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向SRD发出5┐HT能、SP能和L┐ENK能投射的上述核团对SRD发挥“弥漫性伤害抑  相似文献   

3.
研究大鼠在福尔马林诱发胃伤害性刺激时脑干内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在脑原位切片同时显示脑干内Fos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显示:1、在福尔马林诱发胃伤害性刺激后,脑干胶质细胞GFAP表达阳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核团或亚核定位特点,在延髓内脏带(MVZ0,中缝大核(RMg),蓝斑(LC),臂旁外侧核(LPB),中缝背核(DR),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上丘中灰层(IngSC)等脑区有较多的Fos阳性细胞,而且Fos阳性表达的分布与上述GFAP阳性分布基本一致;2、MVZ,LC,DR,vlPAG等部位有大量Fos及TH双标阳性神经元,周围有密集的GFAP阳性细胞;3、随着刺激后存活时间的变化,GFAP与Fos阳性细胞的反应均经历逐渐升高后又渐降低直至消失的变化。结果表明:上述核团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同时参与了内脏痛及其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3H]-2脱氧葡萄糖定量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结构的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痛刺激后,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尾核、外侧缰核、外侧隔核、中缝背核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结等的葡萄糖代谢率均明显升高(P<0.05)。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后,中缝大核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的葡萄糖代谢率显著升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背核的葡萄糖代谢率亦有升高趋势。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可部份降低痛刺激引起的有关结构葡萄糖代谢率升高(如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外侧隔核及外侧缰核等)。上述结果提示,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抑制了与痛感觉有关的结构,同时激活了与镇痛有关的结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等结构是实现尾核镇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中缝大核的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中缝大核(NRM)的研究工作表明:延脑腹侧网状结构各核团(包括NRM)的定位及命名仍有争议。NRM 最重要的传出和传入联系分别是到脊髓的下行纤维和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纤维投射;参与体内痛调制系统的核团包括NRM 和邻近的诸网状细胞核群;NRM 神经元多数被伤害性刺激所兴奋,从而参与痛调节的负反馈环路;NRM 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参与吗啡镇痛存在着分歧。作者提出假设:体内可能还存在下行易化通路调制痛觉传递。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在麻醉或固定的大鼠上进行。电刺激坐骨神经和用有齿镊夹尾作为伤害性刺激。电针“人中”和“承浆”穴位。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中缝背核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其主要结果如下:1.外周伤害性刺激能使大鼠中缝背核大多数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减慢或暂时停止。2.唇针可激活中缝背核大多数神经元,使其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和使大多数中缝背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持续时间缩短。3.LSD 对中缝背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实验采用NADPH组织化学和5-HT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方法研究了5-HT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核簇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共存情况。结果表明:(1)在PAG腹外侧区中观察到大量的NOS阳性神经元和5-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但是NOS/5-HT双标神经元较少,仅占该区5-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20.1%,并且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内侧部;在PAG的背外侧区中观察到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但是几科未见5-HT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2)在中缝核簇的大多数亚核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NOS神经元和5-H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中缝背核的内侧部、中缝背核的尾侧部、中缝正中核、尾侧线形核、中缝大核和中缝隐核内双标神经元分别占所在部位中5-HT免疫阳性神经元的44.6%、53.4%、44.4%、26.2%、26.7%和21.8%。然而在中缝苍白核内仅偶见少数双标神经元,研究结果表明,在PAG和中缝核簇的一些神经元内5-HT可以与NOS共存,提示这两种神经活性物质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有关这些双标神经元的功能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阿片样物质在楔状核抗伤害感受中作用的研究*李韶王桂兰崔存德张自东(滨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山东滨州256603;同济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形态学资料表明:脑干楔状核(NCF)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间有纤维联系,有作者提出:NC...  相似文献   

9.
Song G  Li Q  Shao FZ 《生理学报》2001,53(5):391-395
实验在6只成年猫上进行,将WGA-HRP微量注入C5膈神经核内,通过逆行追踪及5-HT免疫组织化学FITC荧光双重标记方法,研究了中缝核5-HT能神经元向脊髓膈神经核的投射,同时观察了延髓膈肌产运动神经元接受5-HT能纤维投射的情况,结果在中缝苍白核观察到较多的HRP-5-HT双标记神经元,在中缝大核,中缝隐核观察到少数散在的双标记神经元,在延髓疑核,孤束核腹外侧区域的HRP单核记神经元(即膈肌前运动神经元)周围观察到5-HT能轴突末梢,结构表明:发自中缝苍白核5-HT能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可投射到脊髓膈神经核,延髓膈肌前运动神经元接受5-HT能纤维的传入投射。  相似文献   

10.
刺激延脑中缝大核可以抑制脊髓背角中间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国内外学者目前都趋向于认为脑的较高级部位(例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脊髓痛觉传递的下行控制是通过中缝大核实现的。看来中缝大核在痛觉的阔制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工作的目的是探讨中缝大核的下行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与痛觉有关的传入冲动的向上传递。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内5-HT能神经元对咽肌的支配及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RV和5-HT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研究脑内5-HT能神经元对咽肌的神经支配及调控。观察到中缝核群的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中缝桥核、中缝正中核、中缝背核、和中缝尾侧线形核等部位有PRV和5-HT双标记细胞,直接证明中缝核群的5-HT能神经元投射到支配咽肌的疑核运动神经元和孤束核中的前运动神经元,调控咽肌的运动。并推测脑干中缝核群中的5-HT能神经元对咽肌运动的调控可能经由5HT3和5HT1A两种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通过Pos免疫细胞化学、电生理及微量注射法对中缝隐核(NRO)的交感抑制作用的相关途径进行探讨。实验在成巴比妥钠或α-氯醛糖和氨基甲酸乙脂麻醉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上进行。同时予以NRO,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侧部(dPAG)方波脉冲串刺激,诱导中脑和延髓的c-Fos表达。刺激NRO过程中,基础血压升高(P<0.05),刺激dPAG引起的防御性升压反应则减少(P<0.01);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部(vPAG)、巨细胞旁外侧核(PGL)的Fos样免疫阳性反应(FLI)细胞计数分别为66.5±8.3和10.8±1.5(刺激NRO+dPAG组),较单独刺激dPAG组明显增加,P值分别小于0.01和0.001;单或双脉冲刺激中缝隐核在vPAG可以记录到相关单位,其中84%为兴奋单位,抑制单位占16%。双侧vPAG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每侧2μg/0.1μl),基础血压无明显变化,而刺激NRO引起的降压反应幅度减小(P<0.01),提示,延髓腹外侧区(VLM)、NRO存在不同功能分化的神经元;NRO可能有向vPAG的兴奋性投射,此投射可加强NRO的交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是位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网状结构中的一个核团,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它与镇痛有关核团具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网状外侧核等。该核团的多种递质如内阿片肽,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等均参与其痛觉调制机制。目前认为,RPCL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 NADPH组织化学和 5 - HT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方法研究了 5 - HT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和中缝核簇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共存情况。结果表明 ;(1 )在 PAG腹外侧区中观察到大量的 NOS阳性神经元和 5 - 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但是 NOS/ 5 - HT双标神经元较少 ,仅占该区 5 - 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2 0 .1 % ,并且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内侧部 ;在 PAG的背外侧区中观察到密集的 NOS阳性神经元 ,但是几乎未见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2 )在中缝核簇的大多数亚核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 NOS神经元和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中缝背核的内侧部、中缝背核的尾侧部、中缝正中核、尾侧线形核、中缝大核和中缝隐核内双标神经元分别占所在部位中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的 44 .6 %、5 3.4%、 44 .4%、 2 6 .2 %、 2 6 .7%和 2 1 .8%。然而在中缝苍白核内仅偶见少数双标神经元。研究结果表明 ,在 PAG和中缝核簇的一些神经元内 5 - HT可以与 NOS共存 ,提示这两种神经活性物质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 ,有关这些双标神经元的功能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HRP注入下丘脑腹内侧核结合逆行追踪与抗FOS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血清双重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本文发现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有七种不同的标记细胞:HRP、Fos、TH单标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标细胞和Fos/HRP/TH三标细胞。上述七种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延髓中段和尾段孤束核的内侧亚核和延髓腹外侧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HRP标记细胞以注射侧为主,对侧有少量分布。本文结果证明,大鼠孤束核、延髓腹外侧区和网状结构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些至下丘脑腹内侧核的投射,其中一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参与了胃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6.
刺激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束旁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65只家兔进行。局麻下进行手术准备,筒箭毒素麻痹下进行实验观察。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束旁核单位放电,以腓总神经的强电流刺激(30—50伏)作为损伤性刺激。根据对外周损伤性刺激反应的不同,在束旁核单位中可区分出两类功能不同的神经元,一类的自发放电可因外周痛信号的传入而增强,称为痛敏神经元;一类的自发放电可因外周痛信号的传入而减少,称为痛抑制神经元。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弱电流刺激(4—6伏)或吗啡静注(3毫克/公斤体重),可使痛敏神经元对外周损伤性刺激的痛反应减弱或消失,却可使痛抑制神经元因痛传入而出现的自发放电的抑制现象减弱或不再出现。刺激中脑中央灰质或吗啡注射对束旁核痛敏神经元的上述影响,在脊髓胸_(12)或腰_1段的背侧1/2被切断后仍然能出现。由于多数实验证明脑干对脊髓痛传递的下行抑制系统是在脊髓背外侧束中下行的,因此我们的实验提示,中脑结构有可能通过上行性联系抑制束旁核神经元对痛传入的反应;吗啡似乎也能通过这一联系实现其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75只清醒麻痹大鼠身上,记录了下丘脑弓状核(ARC)区的166个单位放电。单位自发放电频率最幔的不到1次/s,最快的很少超过10次/s。所记录的单位放电的平均频率白天(1.83±0.2次/s,n=75)低于晚上(2.70±0.3次/s,n=91)。观察了129个单位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其中发生兴奋反应的有56个(43.4%);抑制反应的有46个(35.7%);不发生反应的有27个(20.9%)。电针和电刺激中缝背核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能改变 ARC 区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并明显削弱 ARC 区单位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结果提示,ARC 区神经元在痛觉整合过程和针刺镇痛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管活性肠肽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家鸽中脑和间脑中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在家鸽(Columbalivia)中脑和间脑核团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VI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如下核团:下丘侧核(LHY)、蔡氏腹区(AVT)、中央灰质(GCt)、中脑深核腹部(MPv)、中脑外侧核背部(MLd)、脑桥脚盖致密体(TPc)、丘脑间核(ICo)、兰斑核(LoC)、脑桥嘴部网状核(RPO)、兰斑背部亚核(SCd)、兰斑腹部亚核(SCv)和脑桥尾部网状核巨细胞部(RPgc)。在这些核团中,除MLd中的VIP阳性神经元位于其背部外,其余核团中VIP阳性神经元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观察到在清醒、麻痹大鼠,电刺激黑质致密部(SN_C)或网状部(SN_R)均明显抑制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的同时,电刺激SN_C或SN_R可完全翻转电针对NRM神经元的兴奋效应,NRM神经元放电受抑制。将谷氨酸钠微量注入黑质,对中缝大核神经元亦具有抑制作用,电解损毁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部或将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注入该处,均可阻断此抑制效应。提示黑质对抗电针镇痛机制之一是通过其DA能投射纤维作用于PAG内的DA受体,进而抑制PAG-NRM系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关于针刺镇痛神经原理的研究工作表明,脑内5-羟色胺(5-HT)和中缝核群在针刺镇痛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通过什么途径,作用于什么部位以实现针刺镇痛效应,仍不清楚。从形态学看,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央核)主要发出上行纤维投射到间脑(包括丘脑束旁核)和端脑,而延髓中缝核群的神经元主要向下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