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鸣管神经支对金翅雀鸣声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断左或右侧气管鸣管神经支 (NXIIts)的金翅雀 (Carduelissinica)都可重演常用叫声 ,并且对时域特性无影响 ,表明两侧鸣管可单独发声和NXIIts支配的单侧性 .断左侧NXIIts的个体产生分音增多的发声模式 ,并且对声强度和音节数的影响平均为断右侧NXIIts的 1 .4和 2 .8倍 ,表明NXIIts的支配功能呈左侧优势 .断双侧NXIIts后个体伴随呼气运动的叫声节律平均为 98~ 1 46次 min ,并完全丧失正常鸣叫声的句型和音节结构 ,但是无神经支配的鸣膜振动产生的叫声谱仍保留与正常叫声主音频和谐频相近的频率成分 .  相似文献   

2.
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4~10月,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红嘴相思鸟的鸣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嘴相思鸟具有报警、联络、警戒和惊叫4种鸣声;其中最常见的鸣声为联络鸣声,报警、警戒和惊叫3种鸣声是一个先后连续的鸣叫过程。通过红嘴相思鸟鸣声特点探讨了与其相应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分别以1、5、9日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3个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迁移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左、右单侧去窦弓神经、双侧去窦弓神经、双侧去主动脉神经和双侧去窦神经后清醒大鼠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改变。方法:用改良的Smyth方法测定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急慢性实验分别在手术后1d、21d进行,以比较其代偿功能。结果:去窦弓神经后大鼠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显著下降;左右单侧间有显著性差异,并有明显的相互代偿;去主动脉神经后的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下降比去窦神经明显,且前者无明显代偿而后者有明显代偿。结论:对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来说,右侧窦弓神经的作用比左侧重要,但代偿能力相当;且主动神经的作用比窦神经重要,其代偿能力也显著优于窦神经。  相似文献   

5.
鸟类的生殖内分泌主要受光周期调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鸟类生殖内分泌轴(HPG)分泌节律适应温度变化的可塑性及个体间变异则决定了种群适应气候变化的微进化潜能。以黄体生成素(LH)为指标研究了红嘴相思鸟HPG轴分泌节律的温度可塑性及个体间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升高可引起红嘴相思鸟LH分泌活动。(2)高温组和低温组红嘴相思鸟血浆LH水平均存在个体差异,高温组的个体间变异总体上大于低温组。一些个体具有较大的HPG轴可塑性,能够提前分泌LH。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条件下,红嘴相思鸟HPG轴活动具有提前的可能性,且种群内存在个体间差异,一些个体可提前启动生殖,进而适应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为探讨鸟类适应气候变化的微进化潜能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声音通讯对发声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但动物鸣声在时域上不同组成部分的生物学意义差异尚无定论。无尾两栖类的鸣声一般由音节和间隔组成,如雄性仙琴蛙Babina daunchina的广告鸣叫由一至十余个音节及持续时间约为150 ms的间隔组成,这为研究不同音节生物学意义的差异提供了便利。本研究采用优化的失匹配负波(MMN)范式,在播放标准刺激(白噪声)和偏差刺激(同一个广告鸣叫的5个音节)时,采集脑电信号,经过叠加平均后得到MMN。结果显示,第一个音节对应的MMN幅度最高,而且具有大脑左侧优势。由于MMN幅度表征刺激与记忆痕迹之间的差异,同时反映投入的大脑资源,据此推测第一个音节在蛙类声音通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鸣叫是无尾两栖类声音通讯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蛙类的鸣叫行为具有节律性,且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为研究红蹼树蛙(Rhacophorus rhodopus)的鸣声特征和鸣叫节律,2016年5—6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61只雄性红蹼树蛙的鸣声,并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其鸣叫节律(22 d)。结果发现:红蹼树蛙的鸣声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音节数2~20;平均6.27±2.94)2种类型。与多音节鸣声的主频(2213.32±106.95 Hz)、音节时长(14.83±1.27 ms)和音节间隔(60.66±8.56 ms)相比,单音节鸣声的主频(2289.87±120.14 Hz)、音节时长(16.93±1.68 ms)和音节间隔(610.99±178.48ms)显著升高(P0.05),而2种鸣声的基频(单音节鸣声:212.51±21.63 Hz;多音节鸣声:225.39±26.80 Hz)无显著差异(P0.05)。红蹼树蛙每晚19:00至次日03:00具有鸣叫行为,22:00为高峰期。结果表明:红蹼树蛙主要通过改变鸣声的主频、音节时长、音节间隔以及音节数提高声音通讯效率。红蹼树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且在一定程度上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相思鸟属Leiothrix,隶于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本属计有银耳相思鸟和红嘴相思鸟两种,我国均有分布。 一、银耳相思鸟Leiothrix argentauris(Hodgson) 据Deignan(in Mayr et Paynter,1964)L.argentauris计有10个亚种,已有文献记  相似文献   

9.
中国四种小型鸟类代谢产热的气候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 ,分别在 5 - 35°C、 10 - 30°C和 10 - 35°C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测定了黄眉(Emberizachrysophrys)、红胁绣眼鸟 (Zosteropserythropleura)、画眉 (Garrulaxcanorus)和红嘴相思鸟 (Leio thrixlutea)的耗氧量、热传导、体温等指标 ,探讨了其代谢产热特征。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热中性区分别为 2 5 - 30°C、 2 5 - 2 7 5°C、 2 2 5 - 2 7 5°C和 30 - 32 5°C。在 5 - 30°C的温度范围内 ,黄眉和画眉能保持稳定的体温 ,分别为 4 0 5 8± 0 2 6°C和 4 1 6 8± 0 11°C ;红胁绣眼鸟和红嘴相思鸟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降低有下降的趋势。在热中性区内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平均基础代谢率分别是3 6 5± 0 14、 4 6 9± 0 2 7、 3 5 5± 0 14和 4 2 4± 0 17mlO2 / (g·h)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2 8%、 2 30 %、 6 0 %和 12 0 %。在下临界温度以下 ,黄眉、红胁绣眼鸟、画眉和红嘴相思鸟的最小热传导分别是 0 2 4、 0 31、 0 2 1和 0 34mlO2 / (g·h·°C) ,分别是体重预期值的 14 9%、 14 9%、 2 15 %和 2 4 3%。这些小型鸟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是 :(1)黄眉和红胁绣眼鸟有高的基础代谢率和相对低的下临界温度 ,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丹顶鹤性活动的声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顶鹤繁殖期的性活动可分为雄鹤求偶、雌鹤对雄性求偶的应答、两性交配和交配完结4个阶段,其相应的鸣声模式分别为雄性的求偶鸣声、雌性对雄性求偶的应答声和两性的对鸣声、两性对唱的交配声和两性的高声合唱。4个阶段鸣声都是以基本音的主频率(PF)为主音的单音调声,前3个阶段都带数个近似fn=nf0(f0=FP)关系的低幅值谐频成分。第4个阶段带数个近似fn=nf0(f0=FP)关系的高幅值谐频成分;品质因数(Q3dB)多半为4~6,声脉冲重复频率(RFP)一般为150~180Hz,而第2阶段声的RFP一般为180~260Hz。雄性鸣声的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一般不超过4个;而雌性鸣声比较复杂。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一般都在7~8个以上;但雌雄鸣声的每个音节都是由3个声脉冲组成。雄鹤鸣唱声频率变化范围较小,而雌鹤鸣唱声频率变化形式是由低到高达到高峰后又开始下降。4个阶段的鸣声都具有较好共鸣。只有第2阶段发声运动较快。而且发现雄鹤鸣唱单次鸣叫声的音节数“增多”。各阶段鸣声特性均存在差异,不同配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丹顶鹤雌雄都具有不同的鸣声,且其性活动过程中不同的鸣声行为具有较高的个体识别信号潜能。另外,求偶鸣叫声和求偶应答与对鸣声在性活动鸣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团的发育动态变化。采用甲苯胺蓝法染色,光镜下观察1、5和9日龄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的组织学结构。结果显示,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从浅层至深层依次排列有背外侧部、背内侧部、腹侧部3个亚核以及动眼神经副核。各核团亚区均主要由小型和大型细胞构成,但是不同亚区大型和小型细胞数量、比例以及分布存在差异。随日龄增长,神经细胞内尼氏体逐渐增多。从1日龄到9日龄,各核团之间相对位置不变,但间距增大,且各核团横切面面积显著增大(P < 0.05或P < 0.01)。结果表明,随着红嘴相思鸟雏鸟日龄增长,间脑动眼神经核结构逐渐发育成熟,与其眼部肌肉运动的调控能力渐趋完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本文分别以1、5、9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不同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 < 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 < 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 < 0.01),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细胞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13.
鸣叫对无尾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繁殖起重要作用。蛙类的鸣叫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2016年8和9月,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录制了57只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鸣声并对其鸣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悬挂录音笔和自动温湿度记录仪研究了沼水蛙鸣叫节律(17 d)及其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沼水蛙的鸣声由1 ~ 4个音节组成,不同类型鸣声间的音节主频、音节时长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该物种全天具有鸣叫行为,13:00 ~ 14:00时为鸣叫高峰期。白天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三音节鸣声、总鸣声和总音节的数量较夜晚显著增加(P < 0.01)。鸣声数量和音节数量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P < 0.01)。结果表明,沼水蛙通过改变音节数量、音节主频和音节时长改变鸣叫策略。沼水蛙的鸣叫行为具有昼夜节律性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湖北兴山红嘴相思鸟繁殖生态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4月~2007年8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龙门河地区,对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红嘴相思鸟在此地区的繁殖时间为4月中旬至7月下旬。巢多营于山坡上、山谷中的乔木林、灌木林遮蔽下的箬竹(Indocalamus wilsoni)和小灌木上,也营巢于农田边、山间小路旁、林间空地的箬竹丛或灌丛中。巢材主要有细树枝、细树根、细藤、箬竹叶、茅草叶、细草茎、青苔等。雌雄鸟共同筑巢,筑巢过程较为迅速,一般5~7d即可完成。雌鸟每天产一枚卵,产卵时间一般在清晨。窝卵数3.41±0.80(n=61)。孵卵期11~13d(n=6)。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9~10d。雏鸟发育十分迅速,但离巢时身体发育尚未完善。红嘴相思鸟在此地区的繁殖成功率约为22.95%(n=61)。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无尾两栖类的配偶选择依赖声音通讯。为吸引雌性,雄性可通过增加音节数量或鸣声复杂性的方式提升鸣声吸引力。工作记忆是指在进行复杂认知活动时对过去短时间内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的一种记忆程序。目前,大多数无尾两栖类鸣声通讯研究侧重于揭示鸣声信号的功能,但关于工作记忆对雌性配偶选择的影响及其在复杂求偶信号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十分匮乏。本研究以锯腿原指树蛙(Kurixalus odontotarsus)为实验对象,利用趋声性实验测试雌性对不同复杂程度鸣声信号的工作记忆。雄性锯腿原指树蛙的鸣声主要包含A音节("呱"音)和B音节("啾"音),两类音节可以组成不同复杂程度的鸣声,如简单的广告鸣叫5A、复杂的组合鸣叫5A2B和5A5B。实验过程中为雌蛙播放不同复杂程度的鸣声刺激对(5A vs. 5A2B及5A vs. 5A5B),然后进行不同时长安静处理(0 s、5 s、10 s、15 s和30 s)。若安静处理后大部分雌蛙仍选择之前播放复杂鸣声的音箱,则认为此次安静处理时长在雌性对复杂鸣声的工作记忆范围内。实验数据通过广义估计方程(GEE)和精确二项分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5A,雌性对组合鸣叫5A2B的工作记忆大约有15 s,对5A5B的工作记忆大约有10 s;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雌性对于5A2B和5A5B的工作记忆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复杂鸣声信号会通过工作记忆影响雌性的行为决策,且工作记忆对复杂鸣声信号进化的影响可能具有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通常具有物种特异性,了解其鸣声特征信息,是利用生物声学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及物种监测的前提。本文汇总、整理了2012–2020年间利用高保真录音设备在野外记录的43种(隶属于7科26属)无尾两栖动物的鸣声数据,以及相应的鸣声采集信息。对音频文件进行降噪处理后,提供了由61个鸣声的波形图及语图组成的鸣声特征数据集。本数据集展示了鸣声的多种时域和频域信息,如单音节或多音节、音节数、音节时长、音节间隔、鸣声时长、主频、基频、谐波等,为我国无尾两栖类的声学研究、物种多样性调查及鸣声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噪音环境下花臭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7月份,在黄山浮溪地区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雄性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个体的求偶鸣声。观察发现花臭蛙繁殖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繁殖高峰期活动无昼夜规律,全天均可见求偶鸣叫及抱对产卵等行为,并且多在浅水滩处活动。花臭蛙鸣声根据音节数和声谱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即单音节音、婴儿音、双音节音和多音节断奏音,其中,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较为常见。利用Selena软件给出4种声音的语图以及各自对应的能谱图,利用Sound Analysis pro v1.2对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的鸣声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的声音参数包括鸣叫持续时间、音节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主频、脉冲率等。结果表明,花臭蛙鸣声的主频范围为1.8~4.5 k Hz(n=65)。鸣声不包括超声组分,主频峰值(3.1±0.7)k Hz,与前人电生理实验所得花臭蛙听觉敏感峰值一致,说明花臭蛙主要在这一频段进行通讯。对3种常见鸣叫音声音参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双音节音与单音节音和婴儿音在声音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双音节音和单音节音在第二谐波声强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花臭蛙的双音节音在3种常见鸣叫音中具有最长的持续时间,为(99.5±8.4)ms,故推测,双音节音为花臭蛙繁殖期主要求偶鸣声,并通过其鸣声时长的变化来体现自身品质的好坏。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12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雄性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雄性单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和求偶中,这些鸣声持续时间差异明显,主峰值差异不明显;雄性双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竞争雌体和求偶中,这些鸣声第一音节时间、第二音节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极显著,全句时间差异不明显;雄性多音节鸣声出现在保护领域、警戒和惊吓中。雄性亚成体多音节鸣声出现在惊吓和警戒中;雄性成体和亚成体警戒鸣叫的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全句持续时间差异明显;雄性亚成体和雄性成体的惊吓鸣叫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全句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四川山鹧鸪表现出的各种鸣声行为是为了保护配偶和防止天敌,使该种群更好地繁衍。  相似文献   

19.
2006 年10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红嘴山鸦鸣声进行了记录并将其主要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非繁殖期红嘴山鸦具有联络、呼唤、应答、报警、惊叫和集群觅食鸣声6种叫声,其中联络和报警声最为常见,呼应声和应答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获得了联络、呼唤、应答、报警、惊叫和集群觅食鸣声6种叫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初步探讨了红嘴山鸦的鸣声与其相应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红嘴相思鸟的消化系统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只(6♀4♂)红嘴相思鸟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剖与观察,并对各器官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红嘴相思鸟舌前端有刺毛状结构,后端有一排尖端后指的栉状突;咽有不规则乳突,食管较细,无明显可见的嗉囊;腺胃内壁粘膜上均匀分布小而多的圆形乳突,肌胃发达,内有黄色革质层;肠道总长约为体长的0.9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