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从1018尾鲻鱼(Mugil cephalus L.)体内获得各类寄生蠕虫9种,共2133个虫体,其中复殖吸虫8种,棘头虫1种。寄生蠕虫总的感染率为24.4%,感染强度1-81,平均感染强度为8.8,平均密度为2.3。鲻长尾吸虫(Elonginus mugilus)和双睾原单脏吸虫(Prohaplanchnus diorchis)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下降,而楔形单脏吸虫(Haplosplanchnus cuneatus)、长形单脏吸虫(H.elongatus)、浦里单脏吸虫(H.purii)、惠东拟囊腔吸虫(Saccocoelioides huidongensis)、粤东纵睾吸虫(Tandemorchis yuedongensis)、单睾椭宝贵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和圆颚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losuri)的感染率与宿主体长相关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楔形单脏吸虫、长表单脏吸虫、惠东拟囊腔吸虫和浦里单脏吸虫的感染强度则随着宿主体长增加而增大,其余5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强度与宿主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05),鲻鱼寄生蠕虫在不同月的感染率和种群数量差异,除10月与11月及8月与9月不明显外(P>0.05),其余月份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根据感染率和种群密度变化分析,优势种为惠东拟囊腔虫;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鲻鱼体内寄生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蠕虫组分群落分为3个亚群,宿主体长小于70mm的寄生蠕虫亚组分群落的平均种数、优势度、感染指数、多样性指标、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体长于70mm的亚组分群落下值则随体长增加而上升,而平均种数减少。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8-2020年澜沧江西双版纳段5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流域鱼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此次共调查到鱼类119种,隶属于11目28科79属,而历史记录鱼类共179种,隶属于12目34科106属。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土著鱼类种数逐渐增多,但占比却逐渐下降,外来鱼类种数逐渐增多,占比也逐渐升高;本次调查到土著鱼类92种,占鱼类种数的77.31%,占比进一步下降;外来鱼类27种,占鱼类种数的22.69%,占比进一步升高。该区域鱼类优势种为云南吻孔鲃 Poropuntius huangchuchieni和少鳞舟齿鱼 Scaphiodonichthys acanthopterus,常见种为长臀鲃 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宽额鳢 Channa gachua。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鱼类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受威胁鱼类8种。相对于我国其他江河,澜沧江西双版纳段有极高水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其中澜沧江干流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左、右岸支流较低,左岸支流鱼类多样性高于右岸,罗梭江鱼类多样性高于其他一级支流。虽然澜沧江西双版纳段鱼类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土著鱼类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仍面临着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受威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 2014年4月—2015年1月,按季度对漓江中下游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鱼类10 161尾,计74种,隶属于5目15科55属。以鲤形目为主,占总物种数的66.67%,总个体数的64.29%;且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9.30%。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春季鱼类多样性相对较低,鱼类物种相对较少。秋冬两季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鱼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优势度指数λ最高,优势种较明显;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平乐县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但鱼类群落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于2000年4月-12月对滇池区域的土著鱼类进行调查发现,滇池土著鱼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26种减少到目前的11种,这11种滇池土著鱼类中,仅有4种生活于滇池湖体,其余7种均生活于滇池湖周一些溪流的上游或溶洞中,通过对土著鱼类及其栖息地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滇池土著鱼类多样性的历史变化,各种类在空间上的变化方式以及滇池土著鱼类多样性迅速降低的原因,并就保护滇池土著鱼类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贵州省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施秉县的鱼类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于7目15科39属,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 有28种,占本次调查的61%.在物种组成上,土著鱼类是该区域河流的主体,有40种,占87%;外来鱼类有6种,约占13%.其中外来入侵物种有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oaniah属于人工放养;从人工养殖地逃逸到野外的鱼类有4种,分别为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崇明岛为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岛内河网水系发达。2018年6月,选择崇明岛内主要代表性河道包括北横引河、南横引河和竖河(庙港、堡镇港、八滧港),设置16个固定站点,对内河鱼类开展了拖网调查,分析了崇明岛内河夏季鱼类群落组成及分布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4417尾,分属6目9科30种,主要为鲤形目鲤科鱼类;其中,淡水鱼类27种,洄游鱼类2种,近海鱼类1种。从空间分布来看,北横引河记录鱼类20种,南横引河记录鱼类17种,竖河记录鱼类18种,不同河道鱼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共有优势种为鲫 Carassius auratus、似鳊 Pseudobrama simoni和翘嘴红鲌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部分种类只在特定的河段有记录。北横引河各站点平均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南横引河和竖河,但3类河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主要优势种鲫、翘嘴红鲌和似鳊平均体长均以北横引河为最大,且在南横引河与北横引河中的个体体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北横引河和南横引河鱼类组成差异较大,而竖河介于两者之间。相似性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南、北横引河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 R=0.524, P=0.008),且这两组间鱼类种类组成的平均相异性最高,为43.92%,造成两组间差异的主要物种有10种(贡献率均大于5%)。综合来看,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组成与分布特征不同于一般的内陆河流,而具有河口型岛屿的特点。未来需要在长期监测基础上,综合多种因素,对崇明岛内河鱼类组成、分布、变化趋势及内在机理开展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怀宁县麻塘湖水库的鱼类种群及饵料生物组成进行的调查,鉴定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四个优势种,底栖动物22种,浮游动物三大优势类群和鱼类32种。结果表明该水库的鱼类年龄组成趋于低龄化。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恢复该水库鱼类资源和提高水库生态效益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1.
龙棕( Trachycarpus nana)为特产于云南的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通过调查,初步查明龙棕在云南的分布状况,发现了南华、姚安等6个新分布点。确认龙棕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滇中高原,云南楚雄地区是其分布中心。同时对龙棕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龙棕濒危原因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沂骆马湖湿地有鱼类80种,80%为鲤科鱼类。日本七鳃鳗可以迁移到黄海及江苏省淡水中。就骆马湖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资源补充状况, 于2019年5月26日至9月2日逐日在青海湖第二大支流沙柳河开展了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调查研究, 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386粒, 仔鱼4690尾。调查发现, 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 鱼卵6月初出现, 6月底至7月初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 8月达到高峰, 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 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 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鱼卵仔鱼空间分布为从河口往上丰度依次递减, 断面水平分布为右岸>左岸>中心。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 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鱼卵仔鱼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 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报道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 填补了该水域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的空缺, 为青海湖裸鲤上溯亲本资源量和入湖幼鱼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数据支撑, 可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好氧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自提出以来,凭借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节省基建投资及运行费用等诸多优点,受到国内外环境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好氧反硝化菌种的筛选分离情况,以及环境因子对好氧反硝化菌脱氮效能的影响,包括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碳氮比(C/N)、温度等.然后深入探讨了好氧反... 相似文献
15.
\"云南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项目属于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云南及周边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该地区正经历着较大的变迁,少数民族文化和农业生物资源正在逐步消失[1]。为了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农业生物资源,对该地区的41个县和10个民族进行了系统调查。本次调查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本文仅介绍云南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旨在为国家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制定生物资源保护政策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 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 鉴定出鱼类39种, 隶属于6目9科31属, 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 占比分别为79.48%和96.59%。在生态类型上, 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 数量和物种数占比分别为92.27%和48.71%。在产卵类型上, 产漂流性卵鱼类占绝对优势, 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6.15%和92.27%。在群落结构上, 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 数量占比44.53%, 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为主要优势种。在资源丰度时间分布上, 5—7月仔稚鱼丰度最高, 均值为1093 ind./100 m3, 峰值出现在7月6日, 为4097 ind./100 m3。同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物种数方面, 2016—2020年的物种数变幅为37至49种, 2021年为39种; 仔稚鱼丰度方面, 2016—2020年的平均丰度变幅为355—1185 ind./100 m3, 2021年为916 ind./100 m3; 2016—2020年的丰度峰值变幅为823—8081 ind./100 m3, 2021年为4097 ind./100 m3。冗余分析(RDA)表明, 仔稚鱼丰度与调查期间的流量、水位、水温和浊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探明了禁捕初期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的资源现状, 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过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洞庭湖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响应关系模型,分析2001-2010年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以及两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洞庭湖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和规模扩张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湖区用水负荷逐年增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其中,水资源本底条件和开发利用程度受湖区水文条件的影响更显著.在2001、2002、2005、2006、2007、2009年,洞庭湖区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系统的约束.目前,洞庭湖区将面临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外延型扩张模式,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于2019—2021年调水调沙前后利用多种网具对黄河山东段4个站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 研究了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等。结果表明, 山东段共采集鱼类59种, 隶属于10目20科, 调水前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鲤(Cyprinus carpi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鲻(Mugil cephalus)、鮻(Liza haematocheilus), 调水后优势种为鲫、鳊、鲤、赤眼鳟。多样性指数方面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差异较显著(0.01<P<0.05), 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表明, 调水调沙前后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结构在相似水平为45%时可以划分为2组, 调水调沙后东阿断面(AH2)与其他断面相比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相似水平为60%时可以划分为4组, 分别为A组群(AH3、BH3和BH2)、B组群(AH1和BH1)、C组群(AH4和BH4)、D组群(AH2)。SIMPER分析显示, A组群平均相似率为60.66%, 特征种包括鳊、翘嘴鲌、赤眼鳟、鮻、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B组群平均相似率为66.38%, 特征种包括鳊、鲫、鲇(Silurus asotus)、鲤、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 C组群平均相似率为68.48%, 特征种包括鲤、鲫、翘嘴鲌、鳊、鮻。RDA分析表明径流量、总磷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基于以上结果, 研究对比黄河各河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分析调水调沙对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格局及多样性的影响, 发现庞口湾作为鱼类栖息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建议。研究可为黄河山东段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The first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he antifungal natural product (indole- N-isoprenyl)-tryptophan-valine diketopiperazine 5 was accomplished. Four stereoisomers of 5 were intentionally prepared, and the ( R, R)-isomer is more favorable in enhancing the antifungal bioactivity. Divergent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is attractive model was conducted from the chiral pool amino acids. Fine-tuning of the structure protruded the broad-spectrum antifungal 6b, which also showed good preventative efficacy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otiorum. Compound 5d could accelerate both hypocotyl elongation and root growth of Eclipta prostrata eve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5 ppm. This unique and easily accessible scaffold will be of prime importance in achieving agrochemical candidates with the novel scaffold. 相似文献
20.
Food borne diseases are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one of the potential food borne pathogens which causes nosocomial and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74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S. aureus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in previous study from different milk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ERIC)-PCR to generate fingerprints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A total of 20 RAPD patterns were generated and the number of amplified fragments obtained ranged from 0 to 8 with molecular weight ranging from 250 to 2000 bp. A dendrogram based on fingerprinting pattern grouped isolates into twelve major clusters (I–XII). In the case of ERIC-PCR 9 banding patterns were obtained with amplicons ranging from 1 to 8 and band sizes ranging from 250 to 2000 bp. A total of four major clusters (I–IV) were observed in the dendrogram based on ERIC fingerprints. The discrete banding patterns obtained both from ERIC-PCR and RAPD-PCR showed remarkably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S. aureu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raw, bulk and pasteurized milk in the North-West Province was contaminated with toxigenic and multi-drug resistant S. aureus strains. This emphasizes the need to implement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contamination as well as the spread of virulent S. aureus strain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disease in humans.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