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蝗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在优势种蝗虫狭翅雏蝗(Chorthippusdubiua)能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羊草草原蝗虫群落的能流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蝗虫的次级生产力(P)为6074.32焦耳/米~2,其最大值在8月22日;呼吸量(R)为14429.06焦耳/米~2;通过蝗虫的能流(A)为20503.38焦耳/米~2,占地上第一性生产量的0.56%,其  相似文献   

2.
马鸣 《动物学杂志》1992,27(2):29-30
在新疆沙雅每年4—6月是紫翅椋鸟的繁殖季节。其巢主要选择在胡杨树洞或崖壁土洞中。4月中旬开始产卵,每窝卵数4—5枚(=4.43,n=7)也有3枚的。年繁殖一次。笔者在新疆南部首次记录到大批的越冬群体。椋鸟夏季主食昆虫,冬季则以沙枣、谷粒、草籽等为食。在沼泽地区也捕食小鱼。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2007年3月25日在黑龙江省大庆龙凤湿地发现15只紫翅椋鸟(Sturnus vulagaris)并拍摄照片.后又于4月26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监测时,于18:00时左右用10 x 50 Eagle Optics双筒及20×60 Kowa单筒望远镜在望鹤楼(N47°11'42.2",E124°14'04.7")北面的灌木丛中的杨树树梢上发现1只紫翅椋鸟,栖息地生境为杨树林,下层灌木丛为榆叶梅和丁香,地表面有稀疏草丛.  相似文献   

4.
其实每次草原蝗灾暴发,造成严重危害,都不是一种蝗虫引起的,而是几种模样迥异,习性不同的蝗虫共同泛滥为害的结果。在内蒙古草原可引起蝗灾的蝗虫包括有毛足棒角蝗、褐色雏蝗、宽须蚁蝗、皱膝蝗、白边痂蝗、小翅雏蝗、宽翅曲背蝗、红腹牧草蝗、条纹鸣蝗、异爪蝗、狭翅雏蝗等等。本文中的所有图片都是中国科学院康乐研究员所拍摄,这是他在草原上十多年研究期间积累下来的,是研究草原蝗虫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刊为首发。  相似文献   

5.
长翅黑背蝗(Euprepocnemis shirakii I.Bol.)系黄淮平原广大蝗区主耍有害蝗虫之一。在安徽淮北蝗区发生面积广、密度大且为害较重,甚而可造成作物新翻重种。1962年安徽省五河县发生蝗虫总面积中黑背蝗约占70%以上,虫口密度一般为每平方丈20—30头,较多的约100—200头,最高者可达1400余头。 作者在安徽省五河县蝗区,对此种黑背蝗之生活史及习性作了初步观察。现简要介绍如下供各地蝗虫  相似文献   

6.
【目的】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城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的健康,受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越冬后期对悬铃木树干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越冬习性开展研究,能为冬季防治积累生物学研究基础。【方法】早春随机调查河南省新乡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树干栓皮层外层下方隐藏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比较阳侧和阴侧虫口密度。同时记载悬铃木树干0.00~0.50 m、0.51~1.00 m、1.01~1.50 m、1.51~2.00 m 4个不同高度区段范围和树干皮层外层皲裂程度在5%以下、5%~25%、25%~50%、50%~75%、75%~95%、95%以上6个等级条件下害虫的虫口密度。【结果】栖息在悬铃木树干树皮下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阴面更多,阴面和阳面的虫口密度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F=6.63)(F0.01(1,19)=1.0132),P=0.00]。对寄主树干4个不同高度区段的虫口密度比较后,发现在树干1.0~1.5 m区段间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11.5头;且虫口密度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区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6.91)(F0.01(3,56)=4.1519),P=0.00]。悬铃木树皮的不同皲裂程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密度的影响达极其显著水平[(F=31.02)(F0.01(3,56)=4.1519),P=0.00],在树皮外皮50%~75%皲裂程度条件下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9.8头。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干不同高度和树皮不同皲裂等级的互作对虫口密度的分布影响达显著水平[(F=2.46)(F0.05(9,56)=2.0519),P=0.0195]。【结论】华北地区害虫秋冬防治时,在寄主悬铃木树干的最好涂白时机是在害虫全部下树后的12月上中旬进行,涂白高度以树干1.0~2.0 m范围为宜。本研究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越冬期的预防和治理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1990年6月5日在四川兴文县共乐采到1只雌性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innaeus),为四川省鸟类首次记录。体重65克;体长212、翅长130、尾长71、嘴峰22、跗蹠34毫米。形态额至枕及冠羽、头侧、颏至上胸黑色,并具紫色光泽,颏、喉有白色细纹;其余颈部、翼羽、尾羽及其上下覆羽、腿覆羽黑褐色,次级翅上覆羽、三级飞羽和尾上覆羽较黑  相似文献   

8.
<正> 1979年黑龙江省肇源县28.1万亩草原发生土蝗,其中11万亩采籽草场受白边雏蝗Chorthippus albomarginatus(De Geer)严重为害。羊草Anurolepidium chinense(Trin)Kitagawa轻者叶片被咬得残缺不全,重者叶片被全部食光,咬断生长点,只剩一茬。虫口密度一般在100—150头/米~2,经飞机撒药防治,迅速扑灭了为害。 经初步调查,白边雏蝗的分布发生与牧草种类有直接关系。在小拉哈泡等纯羊草草原,一般只受白边雏蝗为害,绝少见到其它蝗种加害。哈布他海、波尔诺两个蝗区情况雷同;在各  相似文献   

9.
1999年6月15日,笔者在检查黑光灯诱虫器时,于1200头小地老虎成虫中,发现1只长有5只翅的小地老虎,该蛾的前右翅基部上侧长出1只与正常前翅斑纹相似的第3只前翅,翅的外缘为圆弧状,翅的长度只有正常翅的1/2左右,笔者认为,这是1只极为稀有的畸形个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网蝽科Tingidae害虫严重危害我国农林经济作物,盲蝽科Miridae昆虫作为该虫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对网蝽害虫的绿色防控具重要意义。为明确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Schumacher)雌、雄成虫对5种重要网蝽害虫的控害潜能,评价其生防潜力。【方法】在恒定条件(温度(26±1)℃,相对湿度70%±5%,L︰D=14︰10)下研究了军配盲蝽雌、雄成虫对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Drake)、梨网蝽S.nashi(EsakietTakeya)、桂花网蝽Eteoneussigillatus(Drakeet Poor)、入侵害虫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和悬铃木方翅网蝽C. ciliate(Say)成虫的捕食选择性及捕食作用。【结果】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捕食选择率大小依次为茶网蝽悬铃木方翅网蝽梨网蝽菊方翅网蝽桂花网蝽,且雌虫比雄虫选择偏好性更强;军配盲蝽对5种网蝽的平均捕食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雌虫较雄虫平均捕食量大;军配盲蝽雌、雄虫对5种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对茶网蝽捕食效能a'/Th最高,最大日捕食量1/Th,分别为36.2和28.6头,其次为悬铃木方翅网蝽,而对桂花网蝽捕食效能最低,最大日捕食25.4和18.7头。【结论】军配盲蝽成虫对5种网蝽均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对茶网蝽和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有较强的选择偏好性和捕食效能,研究为准确评价军配盲蝽捕食网蝽的生防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主要蝗虫的防治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星辉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2004,47(5):595-598
通过取样调查确定内蒙古草原的优势蝗虫种类;根据5种优势蝗虫自然种群的结构和数量,计算了其蝗蝻和成虫的平均寿命;在半自然条件下测定了这5种蝗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日食量。根据这5种蝗虫蝗蝻和成虫平均寿命及其日食量数据,估算了不同蝗虫造成的牧草损失,提出了其防治经济阈值(3龄蝻,头/m2), 其中: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为22.7,小蛛蝗Aeropedellus variegates minutus为37.4,亚洲小车蝗 Oedaleus asiaticus为16.9,宽须蚁蝗 Myrmeleotettix palpalis为34.3,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为36.7。  相似文献   

12.
杨树截干上白杨透翅蛾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杨树人工防护林区,采用杨树高枝截干是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当年春季杨树截干上留下的机械伤口及新萌发枝条,为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Rott.)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白杨透翅蛾在1~3年的截干上发生密度较高,严重时影响到新萌发枝干的生长甚至死亡。2007年5月调查发现,在杨树截干上白杨透翅蛾的有虫株率达到89·17%,平均虫口密度达到(3·40±0·21)头/株,远远超过了0·3头/株的最低防治标准。最后,结合当地杨树人工防护林网的特殊环境条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昆虫知识》2003,40(4)
《中国植保资讯网》 今年乌鲁木齐地区蝗虫发生面积较历年显著增大 ,虫口数量猛增 ,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态势十分严峻 ,预计将造成大量减产和毁种。截止 2 0 0 3年 7月 1日 ,蝗虫在新疆哈密、吐鲁番、塔城、博州、伊犁州、阿勒泰、巴州、昌吉等地发生危害 ,预计发生面积 2 7 8万hm2 ( 4 1 6·9万亩 ) ,平均虫口密度为 1 3·6头 m2 ,最高虫口密度可达 1 0 1 8头 m2 ,蝗蝻 3~ 4龄期 ,防治面积 1 7万hm2 ( 2 0 6·0 4万亩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东山区、乌鲁木齐县蝗虫重发生面积约 80 0 0hm2 ( 1 2万亩 ) ,其中乌鲁木齐县发生…  相似文献   

14.
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进才  杨金生 《昆虫学报》1993,36(3):323-331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捕食量的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 粽管巢蛛 Clubiona aponicola、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食虫沟瘤蛛 Ummeliata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负主效应值最大(随狼蛛密度增大捕食量下降);对稻纵卷叶螟Cnaphlocrcis medinalis Guenee捕食量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 粽管巢蛛、肖蛸、青翅蚁形隐翊虫。多物种共存系统中,狼蛛、微蛛、跳蛛主要捕食飞虱;肖蛸主要捕食稻纵卷叶螟;管巢蛛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与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相一致。当飞虱密度在每穴10一30头时,多物种共存系统优良的生物序是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各为l头,棕管巢蛛2头,此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大。添加法和排除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具-定数量的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再增加天敌密度不一定能增加猎物的被捕食数,其直接的生物学原因是种间种内干扰(包括种间种内残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较广。近年发现棉蚜严重为害一种新的寄主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是名贵中药材和食物,枸杞上生活的棉蚜的生活史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枸杞棉蚜,减轻枸杞的受害损失,本研究对栽培枸杞上棉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在田间条件下,对青海栽培枸杞树上的棉蚜各蚜型和虫态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生活史、寄主植物、习性、发生规律及天敌种类。【结果】枸杞树上的棉蚜为害嫩枝梢、叶片、花蕾和果实,引起枸杞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枸杞棉蚜有6种蚜型,即孤雌蚜(有翅型和无翅型)、性母蚜、性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和干母蚜,蚜型间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可用于区别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枸杞棉蚜原寄主是枸杞,在青海一年发生10~16代,以滞育卵在枸杞树干和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产生干母,5月产生无翅孤雌蚜进行孤雌生殖,6月开始产生有翅孤雌蚜,在田间迁飞扩散,7月和8月田间出现两次蚜虫数量高峰,孤雌蚜一直延续至9月,田间开始产生性母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在枸杞树上进行有性生殖,10月中旬是交配、产卵高峰期,随后卵进入滞育越冬。若虫共4龄。无翅型若蚜期平均10.22±3.32 d,有翅型若蚜期平均9.55±2.53 d;无翅型成蚜寿命平均10.10±1.07 d,有翅型成蚜寿命平均8.97±1.34 d;1代无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20.32±6.31 d,有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18.52±4.51 d;孤雌蚜繁殖后代中无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7.86±5.66头/雌,有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5.33±3.76头/雌。枸杞田捕食和寄生棉蚜的优势天敌有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和蚜茧蜂。【结论】枸杞树上棉蚜生活周期为全周期型。与其他寄主上的棉蚜比较,枸杞棉蚜体型更大、发育期更长、繁殖后代个数明显较少。在枸杞树上种群数量一年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和8月,有别于前人报道的其他寄主上棉蚜种群数量的1个高峰期出现在5-6月。这些差异可能与棉蚜对枸杞寄主和青藏高原环境产生生态适应性有关,其适应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1984年7—8月在新疆采集蝗虫时,发现有一属一种为我国新纪录,现报导如下。圆顶蝗属 Acrotylus Fieber 1853,中国新纪录。 体中型,被绒毛。颜面微倾斜;颜面隆起上狭下宽,具纵沟。头侧窝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卵圆形。前胸背板短宽,前缘近直,后缘圆弧形;沟前区长与沟后区几相等;沟前区凹凸不平;两条横沟横切中隆线,中隆线在沟后区明显。前胸背板侧片前、后下角均圆角形。前后翅发达,前翅中闰脉对角倾斜,基部靠近肘脉,端部接近中脉。三对足均被绒毛。后足胫节内端距较长,稍长于后足第一跗节。  相似文献   

17.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在长江下游自湖口至长江口都有分布。长江下游白鱀豚的生态观察始自1979年,但并未中断。其后南京至贵池间约250公里的长江段的观察,更有日本琉球大学名誉教授西胁昌治博士和鸟羽水族馆副馆长片罔照男于1981年3月15-21日参加了工作。现作简短报道。 1979年8月20日在太阳洲主航道中见到白鱀豚1头,次日该江段北岸群众两次发现白鱀豚在岸边游过。这一时期的白鱀豚不易跟踪观察,它们出水呼吸几次后,即消灭在远处。观察中也见到江豚(Neophocaena)10余头。1980年2月22日在太阳洲江段见到江豚两头,未发现白鱀豚。当天13:30在土桥附近见2头白鱀豚成体和1头幼体。它们在此活动了40分钟以上。2月24日返经太阳洲时见1头,白暨豚,另有4头江豚0 1981年春,联合考察船于3月15日自南京启航0 16日傍晚在芜湖附近的白茹沙江段见到江豚一群约10-12头,18日在接近土桥时又见到数头。19日上午在太阳洲见江豚一群约10余头。中午到达大通江面,先遇见数头江豚,接着见到一群带有幼体的白暨豚共约8-10头在近北岸处觅食。约40分钟后,此群离去,在附近又见到江豚6头左右。3月19日下午在梅龙和贵池及3月20日上午在梅龙也都见到江豚。据渔民报告,3月19日下午在白茹沙见到白暨豚在江中活动。1981年7月6日的观察中,在新港附近发现白暨豚2头,江豚3头。其中1头江豚背着幼豚。接着又在黑沙洲洲头附近遇见白暨豚3头。次日上午在近土桥外观察到白暨豚4头,江豚2头。  相似文献   

18.
<正>欢迎搭乘非洲角马号旅游车,我们将追寻角马迁徙的路线,领略这一非洲草原上的盛世奇观。特别注意:此次旅程大约有3000千米,花费4~5个月时间(每年7~11月的旱季)。当然,更多的角马随时都在吃吃走走停停,全年不停歇。每年都有数百万头角马、约30万头斑马以及其他羚羊类动物为了寻找水源和食物,沿顺时针的方向,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之间往返迁徙。角马和长颈鹿都爱舐食岩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草原上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角马群的集聚点。  相似文献   

19.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81,(3):295-304
1978年7月,在前往云南省和贵州省进行蝗虫调查的途中,有机会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鉴定他们所收藏的云南省蝗虫标本(主要为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地区的标本),发现有蝗虫一新属,四新种,此外有四个国内新纪录属(卡蝗属Carsula St?l、板角蝗属Oxytauchira Ramme、点翅蝗属Gerenia St?l、缺翅蝗属Genimcn Bolivar I.)和二个国内新纪录种(间点翅蝗Gerenia intermedia B.-W.,分布于云南勐腊,缅甸缺翅蝗Genimen burmanum Ramme,分布于云南勐腊)。现将新属和新种报道于后。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无脊椎动物标本室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双尾新小绥螨Neoseiulus bicaudus各螨态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不同龄期若虫的捕食量及不同温度对其捕食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24 h内双尾新小绥螨各螨态对不同密度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情况(西花蓟马猎物密度分别为5、10、15、20和25头/室,温度分别设置为23、26、29、32和35℃)。研究结果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各螨态对猎物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为29℃,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捕食量最高,在猎物数为25头/室时,可达4.4头/日。23~32℃内,双尾新小绥螨的雌成螨的捕食量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到达35℃时开始降低。29~32℃双尾新小绥螨的雌成螨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量最高,可达6.7头/日,最适于其捕食。结果表明双尾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对西花蓟马有较好的捕食能力,可利用于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