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兰山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 年12 月至2008 年1 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 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 个取食利用样方,59 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 个对照样方的18 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马鹿在冬季偏好的取食地为平滑起伏坡,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间距较远,灌木密度大,草本盖度较高,位于< 15°的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距裸岩远,隐蔽度高;偏好的卧息地在山地疏林草原带的平滑起伏坡上,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灌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草本盖度较高,位于< 15°阳坡的下坡位,远离裸岩,隐蔽程度高。马鹿冬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草本盖度和隐蔽度上差异极显著。相对于卧息生境,马鹿冬季的取食生境对草本盖度和隐蔽度要求更低一些。马鹿冬季取食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1.155 - 0.149 × 乔木高度- 0.066 × 草本盖度+ 0.190 × 坡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86.8% ;马鹿冬季卧息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 30.936
+ 0.494 × 乔木高度+ 0.257 × 坡度-0.002 × 海拔高度+ 0.387 × 隐蔽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95.8% 。食物、隐蔽条件以及贺兰山的独特地形特征是影响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Tong M  Pan SX  Wang XW  An TH  Feng JC  Meng XX 《动物学研究》2010,31(6):610-616
2006—2008年夏季(7—8月),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栖息地特征和夏季生境选择格局进行了研究。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了马麝夏季利用生境样地(n=71)和对照性非利用样地(n=264)间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53.87±3.09)%]和乔木均高[(7.57±0.83)m]均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郁闭度:(49.07±1.66)%,乔木均高:(6.33±0.32)m],喜食植物多度[(12.97±1.80)]株也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9.61±0.67)株]。此外,与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夏季倾向于选择位于中坡位较陡(67.61%)、距离水源较近(<1000m,77.46%)、隐蔽度(88.73%)和避风性均较好(90%)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76.06%)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72.45%,由乔木胸径和乔木郁闭度变量组成的乔木因子是决定马麝夏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此外,海拔因子,由地表植被盖度和食物多度组成的食物因子,由灌木盖度、乔木密度和灌木...  相似文献   

3.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孟秀祥  潘世秀  栾晓峰  冯金朝 《生态学报》2010,30(20):5509-5517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线法及直接观察法研究天山中部古仁郭楞地区盘羊天山亚种(Ovis ammon karelini)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的生境分离。2009年12月—2010年1月累计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样方分别为120个和114个。记录了样方所在地的海拔、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及距道路距离等13项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植被高度、植被盖度、隐蔽级等生态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在海拔、坡度、坡位、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物种数和雪深等生态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雪盖、坡向和地貌类型生态因子差异显著(P0.05)。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由5个生态因子变量构成的方程能够区分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率达到95.1%,按照其贡献值的大小排序依次为:雪深、距道路距离、海拔、坡度和植被高度。研究结果支持盘羊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生境分离。  相似文献   

5.
2016和2017年每年的6至8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塔古克自治县境内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采食地,共测量了46个采食地样方和相同数量的对照样方。分析了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盖度、灌木、禾草类以及非禾草类草本物种数量、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距水源距离以及距人为干扰距离等12个生态因子对马可波罗盘羊采食地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间仅坡度、海拔和距水源距离等3个因子无显著差异。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对各生态因子均具有明显的选择性。Y(X) = e (26.145﹣0.008A + 15.102V + 0.653F + 0.001D)是马可波罗盘羊的资源选择函数,即植被盖度(V)、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种数(F)、海拔(A)和人为干扰距离(D)是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4个关键生态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该函数的预测精度为94.38%,能够很好地反映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选择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7.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99.7%。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野猪(Sus scrofa)在我国南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激增、生态影响强烈,是人兽冲突的典型代表,然而对其生境选择规律仍缺乏深入研究。利用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的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贵州高原几处环境中野猪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得到野猪利用样方201个,非利用样方121个。(1)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野猪喜爱活动于坡度≤20°、乔木郁闭度>0.8和草本盖度为0.2—0.4的生境类型;不喜爱的生境类型为海拔>1600 m,坡度>25°,草本盖度<0.1,距道路距离≤100 m。(2)野猪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3.226-海拔×0.002-坡度×0.161+乔木郁闭度×2.078+灌木平均高×0.401+草本盖度×3.566+距道路距离×0.001+距居民点距离×0.0003,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7.8%,能够较好预测野猪的生境选择。(3)利用Mann-...  相似文献   

9.
2014年2月、2014年12月—2015年1月和2015年6—7月,在陕西省周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斑羚冬季和夏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夏季对14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而在冬季斑羚对16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夏冬季斑羚对植被类型、坡位、海拔、坡度、郁闭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距离、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距隐蔽物距离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坡位、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大小、隐蔽级、距隐蔽物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是斑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坡向、坡位、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距离、草本种类、隐蔽级、距水源距离是斑羚冬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金苗  姚志诚  石锐  白云峰  高惠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22,42(18):7676-7684
为明确对贺兰山西坡啮齿动物生境选择起关键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探讨各鼠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鼠种的生境选择,选取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因子(植被盖度、植被高度、灌木/乔木高度)和其他因子(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灌木/乔木距离)等9种生境因子,利用资源选择函数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啮齿动物生境选择和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贺兰山西坡,捕获数量最多的6种啮齿动物对的生境选择存在差异,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偏好高海拔、多灌木(乔木)的生境;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偏好海拔较低的半荒漠稀疏生境,对道路和人为干扰不回避;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偏好距水源较远、多灌木(乔木)、距道路较近的生境;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偏好低海拔、植被丰富的生境;短尾仓鼠(Cricetulus eversmanni)偏好高海拔、距道路较近的生境;社鼠(Niviventer niviventer)偏好海拔较高、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远的生境。鼠种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呈现回避或随机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啮齿动物分布的变化及种群动态规律,可为贺兰山生物资源保护,区域性鼠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