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MyoG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朱砺  李学伟 《遗传》2005,27(5):710-714
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猪MyoG基因3′端Msp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单标记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相关性状间的关联性及不同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N等位基因能极显著地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皮脂含量(P<0.01),改善胴体产肉量和提高胴体品质;同时,不同基因型对肉质性状的遗传影响作用较大,表现为N等位基因能极显著地降低猪肉品质,使pH值、肉色和肌内脂肪含量降低,并使肌肉的系水力变差(P<0.01)。N等位基因对增加胴体瘦肉率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929%和-0.602%;对增加眼肌面积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985 cm2和-0.5775 cm2;对皮脂率的加性效应值为-3.0245%,显性效应值为-0.4045%。N等位基因对pH1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67和0.034;对贮藏损失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558和-0.347;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963和-0.217。但MyoG基因3′端MspⅠ位点的突变对FOM肉脂仪测定的胴体等级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朱砺  李学伟 《遗传》2005,27(6):887-892
作为生肌调节因子家族的一个成员,Myf-6基因在肌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Myf-6基因在12个中外猪种及部分杂交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Myf-6基因对肌纤维、胴体品质、胴体等级性状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Myf-6基因内含子1内的Ava I酶切位点多态性不丰富,多数中国地方猪种群体中A等位基因已经完全固定,B等位基因仅以较低的频率存在于外种猪或含外种猪血缘的杂交群体中。尽管没有检测到BB纯合个体,但AB杂合子的平均瘦肉率为50.344 %,极显著地高于AA纯合子的45.875 %(P<0.01)。AB杂合子的眼肌面积为27.097 cm2,极显著地大于AA纯合子的22.572 cm2(P<0.01)。AB杂合子的皮脂率(39.889 %)极显著地低于AA纯合子(44.503 %)(P<0.01)。上述结果说明本次试验群体中的B等位基因具有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胴体脂肪含量从而改善胴体品质的遗传效应。此外,Myf-6基因对肌纤维生长性状、FOM肉脂仪测定的胴体等级性状以及肉质性状等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
猪FUT1基因对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姜勋平  刘永刚  熊远著  邓昌彦 《遗传》2005,27(4):566-570
测定139头杂交猪(大白猪和梅山猪)的14个肉质性状和8个胴体性状,用PCR-RFLP方法检测FUT1基因型。分析猪FUT1基因型间肉质和胴体性状差异,发现AA基因型猪3个部位肌肉pH值均比AG基因型的高,其中pH(LD)达到显著水平(P<0.05)。AA基因型猪肌肉系水力显著高于AG猪的系水力(91.02% VS 86.70%,P<0.05)。AA基因型猪的肉色值显著高于AG猪的(P<0.05)。AA基因型猪三个部位肌肉膘厚值均较低,其中最后肋骨膘厚和倒数三四肋骨膘厚分别比AG基因型猪的低4.26 mm和3.96 mm(P<0.05)。AA基因型猪瘦肉率比AG基因型猪的高3.31% (53.46% VS 50.15%,P<0.05)。以上结果表明FUT1基因的AA基因型对肉质和和胴体性状具有显著的正遗传效应,这对于在抗病育种中应用该基因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4.
以叶数较少、叶面积较小的烤烟品种丸叶为母本(P1),以叶数较多、叶面积较大的烤烟品种Coker319为父本,构建了6个世代分离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烤烟杂交组合丸叶×Co-ker319叶数、叶面积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烤烟的叶数和叶面积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0)控制,其中叶数遗传以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为主,叶面积几种遗传效应差不多,其上位性效应>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叶数和叶面积在B1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6.91%和2.1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00%和19.53%,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60%和50.9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6.84%和13.26%,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2.63%和30.3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2.08%和12.18%,叶数和叶面积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适合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苗永美  隋益虎  简兴 《广西植物》2015,35(5):704-708
为了解黄瓜雄花花器的遗传特性,该研究以雄花器官较小的华南型黄瓜二早子为母本,花器较大的加工型黄瓜NC-76为父本,构建4世代遗传群体,并采用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黄瓜雄花花器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分离群体的雄花花梗和花冠长2个性状均表现为单峰分布,表明两性状为数量性状且有主基因控制;花梗长性状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5)模型,花冠长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花梗长性状的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为0.57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相差不大,且均为负向;控制花冠长度性状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显性效应分别为-0.226和-0.472,在上位性作用中以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为主,多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正向显性效应值为0.613,大于负向的加性效应值。花梗和花冠长度两个性状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04%和69.60%,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由此看出黄瓜雄花花器性状为数量遗传,遗传率相对较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黄瓜杂交育种中对花器大小选择可以在较早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SSCP方法对长白猪(87头)、大白猪(79头)和马身猪(102头)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分别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外显子3上有多态性,且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多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与其它2种基因型比较有较大的初生重,同AA和AB型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3种基因型在初生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AA<AB<BB;BB基因型与AA基因型比较有较小的背膘厚,且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推测IGF-Ⅰ基因对个体的初生重和胴体瘦肉率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带有B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望提高个体的初生重和胴体的瘦肉率.  相似文献   

7.
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8.
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经过多代自交选育的高抗白粉病材料野生甜瓜'云甜-930'(P1)与感病栽培甜瓜'华莱士'(P2)组配,构建了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对大棚栽培条件下各世代材料的白粉病自然发病状况进行考察,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显示: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0),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da和db均为-15.76,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ha和hb分别为14.98和19.87,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第1对;2对主基因互作效应中除了显性×显性效应(l=-7.73)较小外,其它互作效应均较大,加性×加性效应i为31.46,加性×显性效应jab为-26.86,而显性×加性效应jba为-17.07.该组合的B1、B2和F2群体抗病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31%、69.15%和97.6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8.83%、25.86%和0,环境变异在2.39%~7.86%之间.研究表明,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甜瓜抗白粉病育种中,在F2代主基因的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韩建明  侯喜林  史公军  耿建峰  邓晓辉 《遗传》2007,29(9):1149-1153
应用主基因+多基因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 对不结球白菜SI×秋017组合的叶片重和叶柄重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SI×秋017组合的叶片重性状遗传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4)控制, 主基因加性效应为1.8991, 显性效应为-1.8991; 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2934, 显性效应为1.7933; 势能比值为-1.3865, 显性度为-1.0000; B1、B2和F2世代群体叶片重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8%、4.33% 和36.08%; B1、B2和F2世代群体叶片重的多基因遗传率为16.03%、7.39%和23.96%。叶柄重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控制, 主基因加性效应为-1.1457, 显性效应为0; 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3472,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2.5788; 势能比值为1.9142, 显性度为0。B1、B2和F2世代群体叶柄重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72%、5.27%和57.94%。B1、B2和F2世代群体叶柄重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42%、4.59%和4.80%。对SI×秋017组合叶片重性状的改良要在晚代选择; 对叶柄重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 可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以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组合芥酸含量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吴旗黄芥×长安芥菜组合芥酸含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主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4.718 0和4.419 5;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4.005 8和2.023 7;2对主基因对芥酸含量的贡献差异较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占第一对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之和的65.98%;2对主基因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绝对值在0.338 7~3.694 1),其中第一对主基因显性×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jba)较大,为3.694 1.B1、B2和F2群体芥酸含量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83%、44.76%和87.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29%、41.21%和0,F2代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早期世代对芥酸含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大白菜易抽薹自交系06S1703和耐抽薹自交系06J32形成的P1、P2、F1、F2、B1和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大白菜抽薹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的抽薹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75 8和-13.619,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755 2和-2.257 7.B1、B2和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95%、95.13%和96.25%,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多基因效应,遗传率仅为1.39%,说明大白菜的抽薹性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进行早期选择.  相似文献   

12.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龙生型花生高油酸种质与低油酸珍珠豆型品种杂交组合F2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及其比值(O/L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酸、亚油酸含量的遗传均表现为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控制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6281、-2.0164和65.26%,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10.6638、1.0652和71.39%;控制亚油酸含量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值和遗传率在组合I中分别为8.0327、1.2858和73.64%,在组合II中则分别为9.0885、-1.0826和71.59%。O/L值的遗传表现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6855、0.6814(组合I)和1.6842、0.8835(组合II),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6838、0.024(组合I)和-1.6559、-0.5127(组合II);加性×加性效应(i)、加性×显性效应(jab)、显性×加性效应(jba)、显性×显性效应(l)分别为0.6812、0.024、-0.6803、-0.0244(组合I)和0.8822、-0.5124、-0.8594、0.496(组合II);组合I、II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57%和88.64%。  相似文献   

13.
孔祥洁  刘小林  吴艳  王婕 《遗传》2008,30(6):760-764
以384只北京鸭 (Z2系、Z4系、Z2×Z4杂交系)和樱桃谷鸭为材料, 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 对前胰岛素原基因外显子2与部分内含子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对屠体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发现存在2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 即在第179位和第195位分别发生了T→C和C→T的突变。适合性χ2检验结果表明, 北京鸭各品系和樱桃谷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最小二乘分析SNPs与屠体性状的关系表明, 在北京鸭3个品系中, 基因型 BB 在胴体重、全净膛重和胸肌重上极显著(P<0.01)高于基因型AA和AB, 在腿肌重和皮脂重上极显著(P<0.01)高于基因型AB; 基因型AA在皮脂率和全净膛重上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基因型AB。而对于樱桃谷鸭, 只有AB型在皮脂重和腹脂重上显著(P<0.05)高于基因型AA。研究结果表明, 鸭前胰岛素原基因多态性与鸭的部分屠体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性, 且B等位基因有利于增加鸭的胴体重和胸肌重。  相似文献   

14.
白菜叶裂数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片全缘的大白菜自交系(P1)和叶缘深裂的欧洲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白菜叶裂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白菜的叶裂数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的控制,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1.154 7,显性效应为-1.516 8;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154 8,显性效应为1.034 9;多基因加性效应为0.591 9,显性效应为1.145 2,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B1、B2和F2世代叶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8.48%、90.40%、93.0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14%、0、0。B1、B2、F2世代叶裂数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小。在白菜叶裂数性状的改良中应以主基因为主,并适于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一年生辣椒材料C.annuum B9431(P1)和灌木辣椒材料C.frutescens H108(P2)为亲本,构建4世代群体(P1、P2、F1、F2),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辣椒6个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辣椒果实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肉厚度5个性状均符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果柄长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5,即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柄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64%、37.67%、82.46%、94.82%、83.33%和40.0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0%、54.56%、10.53%、0.27%、12.96%和37.78%。  相似文献   

16.
株高是油菜重要的株型改良性状之一。油菜株高对提高油菜的产量、抗倒伏能力和机械收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株高性状差异较大的半矮杆新种质10D130和常规品种中双11进行杂交,构建6世代遗传分析群体(P1、F1、P2、B1、B2、F2),以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组合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D130?中双11号组合株高受到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模型)。其中,株高性状加性效应值为-8.58,显性效应值为7.44.在B1、B2和F2 3个分离世代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52%、0.91%和17.8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0.05%、68.05%和39.35%。10D130半矮杆遗传分析揭示在该材料的运用上不仅要考虑主基因的作用、还要考虑多基因与环境对株高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羽衣甘蓝裂叶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羽衣甘蓝圆叶自交系‘0835’和裂叶自交系‘0819’为亲本,调查P1、P2、F1、F2群体莲座期4个裂叶相关性状表型数据,运用‘四世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缘缺刻数4个叶形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探讨羽衣甘蓝裂叶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羽衣甘蓝裂叶性状遗传、QTL定位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个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叶缘缺刻数中亲优势达显著水平,4个性状均存在负向超亲优势。(2)叶长和叶宽均符合E-4模型,即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叶长主基因遗传率为83.80%,多基因遗传率为1.05%;叶宽主基因遗传率为22.28%,多基因遗传率为61.92%。(3)叶形指数和叶缘缺刻数均符合E-1模型,即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叶形指数主基因遗传率为93.73%,多基因遗传率为2.59%;叶缘缺刻数主基因决定了表型变异的91.18%。  相似文献   

18.
选取5份云南地方香型软米水稻种质资源和6份自育香型软米保持系按5×6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配制成30个组合,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云南香型软米11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云南香型软米多数农艺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加上位性效应、加性×环境效应、显性×环境效应的影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单株产量受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加上位性效应、加性×环境效应、显性×环境效应的影响;株高、有效穗的遗传率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和互作狭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构成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加上位性、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单株有效穗数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15.3)、CB4(6.4)和CB7(11.8),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_1、F_1、P_2、B_1、B_2、F_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两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有效穗数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_1、B_2、F_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该性状在所有B_1、B_2、F_2中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的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0.64%-72.26%,多基因遗传率为3.41%-28.20%,总基因遗传率为45.96%-87.29%;相同组合种植季别主基因遗传率及一阶参数对比表明,杂交亲本的选择及种植季别对该性状遗传率影响较小,h_a、h_b、j_(ab)、j_(ba)值均为负值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互作对该性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杂种近交培育的丹麦资源家系 0~ 5世代中的 174头猪为实验材料 ,以杂交合成的湘黄猪第 9世代的12 9头猪为对照 ,采用PCR RFLP技术 ,检测家猪Atrn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对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PCR产物经TaqⅠ限制酶消化 ,两猪种均能得到AA、AB、BB 3种基因型 ,基因型频率在猪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资源家系资料经CRI MAPV2 4软件作连锁分析 ,发现Atrn基因座与 17号染色体SW10 31位点连锁 ,重组率和LOD值分别为 0 2 1和 3 19。应用多变量最小二乘分析模型 ,资源家系的日均屠宰重、背膘厚和湘黄猪的日增重、背膘厚、瘦肉率等性状基因型间均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主要为BB基因型个体优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由此可见 ,等位基因B对重要经济性状会产生良好效应或选择BB基因型会获得对重要经济性状的良好效应 ,为Atrn基因作为家猪胴体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