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装载机、挖掘机和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作业中常出现动臂自动下沉现象。人们往往以为是动臂缸密封件磨损所致,很少考虑是由控制动臂缸的液压阀出现故障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1.故障现象
  1台中型挖掘机作业时出现铲斗自动下落现象。铲斗下落是由于工作装置的动臂缸、斗杆缸、铲斗缸中某个液压缸的活塞杆自动伸、缩导致,通常有以下5种情况:
  一是动臂举升后,动臂缸活塞杆自动回缩造成动臂、斗杆和铲斗自动下落,如图1(a)所示。  相似文献   

3.
<正>1.故障现象我单位1台LHM250型港口高架起重机作业时突然发生动臂无法变幅故障,并且未发出故障报警信号。维修人员到现场排查后认为,可能是动臂电控系统出现故障,而动臂液压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小。2.电控系统工作原理LHM250型港口高架起重机动臂变幅动作主要靠动臂变幅缸完成。CPU接收到动臂升降信号后,发出相应指令给电控和液压系统,驱动动臂变幅缸动作,以实现动臂变幅。动臂电控系统由动臂压力传感器B1、B2、B3、B4,动臂角度传感器B12、B12S,动臂上升电磁阀Y01,动臂下降电磁阀Y02组成,如附图所示。其中动臂压力传感器B1、B2用于测量动臂变幅缸有杆腔压力,压力传感器B3、B4用于测量动臂变幅缸无杆腔压力。  相似文献   

4.
动臂自落是装载机的常见故障,多数都是由于动臂缸油封损坏造成的。由于两动臂缸是并联型式安装,两动臂缸中任一个缸的油封损坏都会造成动臂自落,更换动臂缸油封的工作量很大,为避免无效劳动,加快修理速度,在修理过程中准确地判断故障缸就显得很重要。怎样准确地判断故障液压缸呢?我们是这样做的:先将铲斗下翻一定角度,然后落下动臂,使铲斗接地而动臂缸不完全收到底(即液压缸活塞杆不全部收人液压缸体内)。这样就使两动臂承受一定压力,但压力不是很大。拆下两动臂缸的下腔油管,此时,油封完好的液压缸会流出少量油液,然后就不…  相似文献   

5.
《工程机械与维修》2008,(6):174-177
18.动臂保持阀 动臂保持阀安装在主控制阀至动臂缸缸底的油口处(见图109)。当动臂操纵杆处于中位时,该阀防止动臂缸缸底的油液在自重作用下经动臂主阀阀芯返回油箱,防止动臂自然下降。动臂保持阀与相关部件的关系如图110所示。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微信里看到《装载机动臂出现下落情况怎么办》这篇文章(原文转自《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2015年第二期),该文分析动臂自动下落原因中的第4条讲到"在动臂缸活塞杆快速运动过程中,动臂缸内的空气会因受到急剧压缩而产生瞬间高温、高压。若产生的高温、高压超过动臂缸密封圈的承受极限,将引发密封圈失效。动臂缸活塞密封圈失效后,其无杆腔中的液压油将向有杆腔泄漏,从而导致动臂自动下落。"对此描述,  相似文献   

7.
装载机液压缸输出功率是分析液压系统能量分配规律、计算液压系统效率、评价液压系统元件匹配是否合理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以动臂缸为例,研究了其输出功率变化特性的测定方法。在分析建立动臂缸输出功率数学模型基础上,选用了动臂缸工作参数测试用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仪,并实机测试了装载机铲装小石方时动臂缸无杆腔、有杆腔油压及活塞位移,应用Vib'SYS和nSoft软件对实测油压和位移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制取了单次典型作业循环动臂缸无杆腔与有杆腔油压及活塞位移变化历程;应用MATLAB对制取的单次典型作业循环不同作业段的动臂缸油压和位移进行了拟合,通过编程处理获得了动臂缸不同作业段的功率波形,将各作业段功率波形按作业时间顺序进行了合并,获取了铲装小石方时动臂缸输出功率变化特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动臂缸输出功率测定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我单位一台上海WY100反铲挖掘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动臂自落较快的故障现象,由于工程已接近尾声,故未对其故障进行现场处理,机器“带病”工作,动臂自落的速度也逐渐加快,直到工程结束。 该机回厂后,我们根据故障现象和以往的修理经验进行分析后认为,造成动臂自落的主要原因有:动臂缸内泄;操纵阀内泄;连接管及管接头漏油。 鉴于在日常修理中因动臂缸油封密封不严而产生内泄的故障较多,所以我们首先拆检了动臂缸,结果发现活塞上的油封背面有较大面积的橡胶剥落,且弹力下降、手感有点发硬。由此认为,动臂自落快是由于动臂缸油封内泄所造成的。于是,更换了两动臂  相似文献   

9.
1.转斗缸活塞杆弯曲时机构运动状态的分析 装载机在初期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转斗缸活塞杆弯曲的现象(ZL40装载机出现此故障的可能性大于ZL50装载机)。试验时发现,转斗缸活塞杆大部分是在以下运动情况下产生弯曲的:铲斗装满物料,动臂举升到顶部,然后铲斗收回到位(即将转斗缸活塞杆伸至行程最大处);使柴油机怠速或熄火并缓推操纵杆,使动臂缓慢下降,当降至某一位置(动臂约高于地面1m以上)时会自然停止下落,此时若加大油门,推动操纵杆使动臂强行下落,则转斗缸活塞杆必然弯曲。检查试验过程中机构的运动状态后发…  相似文献   

10.
大、中型液压挖掘机动臂缸通常采用并联方式,左、右2支动臂缸无杆腔相互连通,有杆腔也相互连通。
  对于此类连接方式的动臂缸,快速判断其内泄的方法如下:
  将动臂举升至最高点,再将左侧动臂缸有杆腔胶管拆下。待油液流干净后,继续举升动臂(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使无杆腔“憋压”。  相似文献   

11.
正1台龙工ZL50EX型装载机,在冬季进行装卸作业时,出现动臂提升缓慢故障。起初驾驶员以为天气寒冷、液压油温度低、黏度大,造成动臂提升缓慢。待发动机高怠速运转5min热机后,再次操纵动臂提升时,动臂却不能提升。分析认为,动臂不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系统压力偏低;二是油管或滤清器堵塞;三是工作泵或动臂缸严  相似文献   

12.
1.动臂举升及收斗时速度缓慢排除此种故障的简便方法如下。若动臂缸举升无力:将装载机装满载荷, 举升到极限位置,将动臂操纵杆置于中位,并使柴油机熄火,液压泵停止供油, 观察动臂的下沉速度,然后将动臂操纵杆换置上升位置,如果这时动臂的下沉速度明显加快,则内泄原因出自动臂操纵阀。对于铲斗收斗无力现象,也可以利用类似方法,根据操纵杆在中位和后倾位置时翻斗缸的伸缩情况进行判定。此时,检查动臂缸活塞密封环是否损坏,即将动臂缸活塞缩到底,然后拆下无杆腔油管,使动臂缸有杆腔继续充油,如果无杆腔油口泄漏量大于正常值  相似文献   

13.
一台EX1800—2型挖掘机动臂缸沉降量过大,主要是由于动臂缸、控制阀和水平-弧形转换阀的内泄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1台XG958型装载机出现负载时动臂提升缓慢现象,满载额定转速下提升动臂需要12s左右,比正常动臂提升时间多5s左右。该机的工作液压系统如附图所示,主要由先导泵、选择阀、先导操纵阀、工作泵、优先卸荷阀、分配阀(包括动臂滑阀、转斗滑阀、安全阀、转斗无杆腔溢流阀、转斗有杆腔溢流阀、转斗有杆腔补油单向阀、浮动单向阀)、转斗缸和动臂缸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维修一点通     
<正>用同机替换法排除三例液压系统故障一台常林ZLM50E-3型装载机动臂不能举升,转斗缸工作正常。将在主控阀处的控制转斗缸和动臂缸的两根先导油管互换,动臂缸动作正常,转斗缸动作缓慢,这说明故障在主控阀处。拆检发现,动臂的换向阀阀芯限位弹簧座紧固螺栓脱落。螺栓紧固后,故障消失。  相似文献   

16.
一台ZL30型装载机作业时,铲斗收到极限位置后,若加大油门继续收斗,应该缩回的动臂缸却被拉出,机器行驶过程中动臂缸上下窜动,铲斗随之上下摆动,装载机不能正常工作。首先作一系列检测与试验(见附表)。(1)拆开多路阀到动臂缸的油管,加大油门收斗,油管内没有油流出,说明转斗时动臂缸处于封闭状态,动臂不会自由运动。  相似文献   

17.
一台厦工ZL40型装载机在施工过程中,动臂逐渐自动下沉,且随着油温的升高,下沉量越来越大。根据经验,造成该故障的原因应该在动臂缸或工作装置分配阀上。于是,启动发动机后,让装载机动臂升到最高位置,用起重机将动臂吊住并保持在最高的位置。把动臂操纵杆扳至中立位置后,将发动机熄火,然后分别拆下两个动臂缸小腔的油管放入油盆中,再启动发动机,扳动动臂操纵杆至上升位置,适当提高发动机的转速,这时我们清楚地看到左侧动臂缸小腔油管有大量油液流出,而右侧动臂缸小腔的油管几  相似文献   

18.
正1.显示器出现故障报警1台利勃海尔R964C型反铲挖掘机工作中出现代码为E449的故障报警。查找维修手册,该故障代码表示压力传感器B145电路故障。该传感器位于动臂缸上,用来测量动臂缸无杆腔压力。该传感器出现故障后,直接影响动臂无压下降功能。该挖掘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压力传感器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动臂缸无杆腔压力传感器B145的来电线路为:A1001控制模块X19接头的6号针脚→X717接头→X781接头18号针脚→X179接头14号针脚→B145传感器1号针脚。  相似文献   

19.
一台柳工ZL50G型装载机,在使用一年后出现动臂缸“爬行”故障。在液压油温度较低时,动臂升降速度基本正常;工作时间稍长,液压油温度升高很快,动臂升降速度越来越慢,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维修一点通     
预防装载机转斗缸活塞杆自动外伸装栽机动臂提升到一定高度,铲斗处在向下翻转极限位置时,转斗缸活塞杆的外伸长度最短,动臂的限位点与铲斗底面接触,如果此时继续提升动臂,转斗缸两端的支撑点和摇臂支撑的相对位置会随动臂的继续提升而发生变化(即产生机械干涉),迫使转斗缸活塞杆外伸。由于动臂提升过程中,转斗缸前、后腔处在封闭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