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一台氨水泵在采用填料密封时泄漏严重的问题,对其密封装置进行了改造。将填料密封改为机械密封,并采用填充聚四氟乙烯静环代替石墨静环,解决了氨水泵的泄漏问题,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蔡敬 《润滑与密封》2003,(3):101-101,104
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1)轴套与轴间的密封;2)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3)动、静环间密封;4)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5)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一般来说,轴  相似文献   

3.
分析橡胶装置溶剂泵机械密封泄的原因,结果表明,溶剂泵机械密封泄漏的原因是密封端面比压过大造成静环急剧磨损而引起的。将原来的非平衡型改造成平衡型的机械密封后,密封端面的密封性能和磨耗性都能满足要求,使用寿命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核电站IDH54型余热排出泵在一回路降压运行过程中机械密封发生泄漏的现象,分别从泵运行受到的轴向力、转子设计窜量、机械密封静环密封圈摩擦力等方面进行计算,对机械密封泄漏原因进行分析。对机械密封进行改型,经现场验证新型机械密封运行表现优秀,彻底解决了机械密封泄漏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般的技术参考书谈到机械密封都有 4个密封点 ,如图 1所示。A 压盖与壳体之间密封点B 静环和压盖端面之间的密封点C 动静环之间的端面密封点D 动环与轴配合面之间的密封点图 1 机械密封结构我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作 ,接触到的都是国外比较成熟的机械密封结构 ,泵是热水泵 ,一般工作温度10~ 16 0℃ ,工作压力达 1MPa。都属小型的连轴泵 ,轴径10~ 12mm ,电机的功率在 0 2 5~ 1 0kW之间。1 静环 (陶瓷 )  2 动环 (陶瓷 )  3 橡胶密封体  4 弹簧  5 卡簧  6 弹簧压片  7 泵体外壳  8 金属卡环图 2 SPECK水泵…  相似文献   

6.
1977年12月,我们在研制聚四氟乙烯波纹管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克朗公司、伍德公司等有关耐腐蚀介质用的波纹管型机械密封资料,设计了152型耐腐蚀泵用机械密封。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浮动性。后段为固定段,由填充聚四氟乙烯组,成,冷流性小,尺寸稳定。波纹管型动环固定」一、结构 152型机械密封系外装外流多弹簧单端面波纹管型。动环为填充聚四氟乙烯与聚四氟乙烯波纹管整体结构。静环为陶瓷(氧化铝或氮化硅),其结构如图1所示,尺寸见表1。 波纹管型动环由三段组成,前段为动环段,材料为填充聚四氟乙烯,具有耐磨、导热性好、摩擦系数小等…  相似文献   

7.
"华龙一号"反应堆冷却剂泵的机械密封是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泄漏的关键部件,平面度是密封性能的关键参数,采用圆度圆柱度仪对核主泵机械密封动环、静环密封面的平面度进行了检测.对密封面不同位置的二维和三维平面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圆度圆柱度仪检测得到不同位置的二维平面度、三维单平面和多平面平面度,在满足核主泵机械密封...  相似文献   

8.
核主泵泄漏量的大小受密封间隙影响,密封间隙形状与密封压力分布、热变形紧密相关。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立核主泵机械密封流固热耦合变形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接触状态,确定动、静环的边界约束条件。利用ANSYS软件对机械密封副的端面流场、流固热耦合热变形进行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密封环内径与转折半径间的压力近似呈线性分布,而转折处与液膜外径之间的压力呈抛物线分布;动、静环应力分呈环形分布,最大应力处于静环上端面外径处;最高温度都出现在密封环靠近内径处,且动环温度高于静环。  相似文献   

9.
动环、静环密封圈是机械密封不可缺少的元件。图1是103型机械密封装置的剖示图。动环与轴,静环与压盖之间的间隙是靠V形圈密封的。当使用温度超过100℃或使用腐蚀介质时,大都采用聚四氟乙烯V形密封圈(图2)。  相似文献   

10.
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1)轴套与轴间的密封;(2)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3)动、静环间密封;(4)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5)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一般来说,轴套外伸的轴间、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泄漏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但需细致观察,特别是当工作介质为液化气体或高压、有毒有害气体时,相对困难些。其余的泄漏直观上很难辩别和判断,须在长期管理、维修实践的基础上,对泄漏症状进行观察、分析、研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泄漏原因分析及判断 1.安装静试时泄漏。机械密封安装调试…  相似文献   

11.
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机械密封是一类典型的高参数机械密封,在高速、高压等极端工况下工作,其设计研究较普通机械密封更为重要。为解决涡轮泵机械密封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相互分离的问题,提出了结构与工艺的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公理化设计理论,以结构设计和工艺实现为功能需求,对涡轮泵机械密封的研制过程进行功能分解,获得了结构工艺的一体化设计流程。以某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机械密封静环的设计为例,对一体化设计流程进行了验证,并重点分析了静环石墨的选型及其与基体材料的相容性问题。该研究有助于提高机械密封的设计水平,还可为其他高参数机械产品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主给水泵机械密封失效问题着手,从机械密封的冷却水设计流量、机械密封冷却水过滤器的选型、机械密封换热器的安装位置、转子定位以及机械密封辅助密封圈的选择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对机械密封失效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密封静环座辅助密封圈在轴向微动时摩擦力增加,辅助密封圈轴向微动时被“挂”在静环座上,使静环补偿能力变差;再叠加机械密封冷却水过滤器选型不当,加速了机械密封磨损失效,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改进。  相似文献   

13.
腐蚀泵密封问题是化工生产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前,国内腐蚀泵轴封均采用老式盘根密封,跑、冒、滴、漏相当严重,危害甚大,急待解决。后来,采用过一般型机械密封,由于结构不合理,密封材质不过关及所采用的金属密封元件不耐腐蚀,使密封在短期内失效,使用寿命长则1~2个月,短则几天,使用效果不佳。因此,在腐蚀泵用机械密封问题上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为了解决强腐蚀泵的轴封问题,各有关单位联合设计了151、152、153、151型耐强腐蚀机械密封结构。其中151、152、153型为聚四氟乙烯波纹管型结构的机械密封。这三种型号的聚四氟乙烯波纹管型密封,其共同点都是由三段组成:前段为由填充聚四氟乙烯或聚四氟乙烯制作的摩擦端,中段为由  相似文献   

14.
80FB-97型耐腐蚀离心泵,采用端面密封结构,其静环如图1所示。这种密封结构比较可靠,但是该泵转数高,一旦轴承磨损或叶轮松动而产生偏重时,泵轴将产生强烈振动,这时,以陶瓷材料做成的静环很容易被振碎,静环价格昂贵,因而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1983年,我厂由原用的3BA-9氨水泵改用自制的80FB-100氨水泵,填料改用机械密封,通过近4年的使用实践证明,在运行中基本上达到不泄漏,检修一次可使用半年左右。1.结构和原理我厂氨水泵机械密封属于外装、内流、静止式、单端面、单弹簧、平衡型机械密封。它由叶轮1、动环2、静环3、密封圈4、防转销5、弹簧前座6、弹簧套7、弹簧后座8,弹簧9和泵轴10组成,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矾渣矿浆泵机械密封的故障原因分析,提出用集装式双端面机械密封代替原有机封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设计组合式轴套、组合式静环座解决了集装式机械密封成本高的难题。改后现场使用效果良好,提高了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为压滤泵的轴封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丙烯泵串联机械密封的使用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丙烯泵串联机械密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串联机械密封在丙烯泵上的使用情况和改进成果以及该串联机械密封的运行和维护。  相似文献   

18.
核主泵用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耦合模型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核主冷泵用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动、静环组件的非线性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接触状态的分析给出了合理的动、静环简化边界约束条件,基于此建立了热弹耦合数值模型,对雷诺方程、能量方程、热传导方程进行耦合求解,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并对静环端面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为保证良好的稳态密封性能,计算结果推荐静环端面的锥角在300~350μrad范围内选择,台阶半径Rm在0.120~0.125m范围内取值。  相似文献   

19.
对主泵一号密封在额定工况下高泄漏率限值运行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仿真模拟和台架试验两种方法,仿真计算出在误差范围内预期泄漏率对应的一号密封静环工作面角度,调整一号密封静环工作面角度后,在密封试验平台上进行性能试验,真实模拟密封的正常运行环境,使一号密封泄漏率达到高限制区域,最终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完成一号密封的高泄漏率限值运行试验。  相似文献   

20.
以压水堆核主泵静压轴封系统中具有自适应性的接触式机械密封为对象,分别采用热流固耦合混合润滑和流固耦合流体润滑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密封性能演变规律;提出了具有更好工艺性能的静环组件浮动安装结构并与国外产品采用的镶装结构密封性能进行了比较。自行研制了立式、全尺寸自适应接触式机械密封性能试验系统,获得自适应接触式机械密封在核主泵密封两种典型工作状态下的密封性能,验证了理论分析模型。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了静环组件浮动安装结构的可行性与性能,为国产化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