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动力传动系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扭振固有特性的减振设计方法。基于所建立的动力传动系多自由度集总质量一弹簧扭振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采用径向弹簧型双质量飞轮扭转减振器和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的动力传动系扭振固有特性,结果证实了该方法设计的扭转减振器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2.
深孔钻杆在钻削过程中易产生扭转振动,可通过在钻杆支架上设置动力减振器,来抑制钻杆的扭转振动;为了取得良好的减振效果,需要对常规设计方法得到的动力减振器进行优化。首先对深孔钻削扭振减振系统进行简化,得到系统附加动力减振器的运动方程及减振指标;再对动力减振器减振特性进行研究,初步确定最优结构参数的范围;最后根据在现实中的使用情况,提出目标函数对常规设计方法得到的动力减振器的各项参数进行优化。从而使得在结构设计阶段,通过选取合适的阻尼和刚度材料,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减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在BTA系统深孔钻削过程中,钻杆容易产生扭振。首先,分析了钻杆产生扭振的原因;其次,对使用动力减振器减振进行研究,建立了深孔钻杆系统附加动力减振器后的模型和运动方程;再次,分析了各参数对减振性能的影响,并对动力减振器的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对动力减振器进行结构、安装位置的设计,以保证其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一种冲击减振器和一种动力减振器的减振原理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温度变化对汽车减振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减振器中油温对减振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汽车筒式减振器模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减振器阻尼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以某二自由度汽车振动系统为例,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仿真,初步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汽车减振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引言许多实际的机械系统可以简化为一个单自由度系统,因此,单自由度系统的减振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对原系统进行修正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一个辅助(减振)系统,以抑制原系统的振动。本文考虑了在给定激励频率下线性阻尼系统减振器的优化设计问题,并对数值最优化结果进行了讨论。系统动力学如图1所示,系统2附于系统1,整个系统的动力方程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7.
论述动力减振镗杆的工作原理,通过简化动力学模型建立微分方程.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动力减振镗杆的减振效果和动态性能,并测定其最佳状态下的性能参数.试验结果确定了动力减振器的减振特点,为实际生产加工给出参考.  相似文献   

8.
使用SolidWorks建立了某薄板动力减振器三维模型,并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了有限元模型应力计算和模态分析。应力计算结果表明,该动力减振器薄板弹簧圆角处应力集中明显,最大应力为892 MPa。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减振器1阶固有频率为60 Hz,满足减振要求。针对应力集中、容易造成疲劳断裂,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后的薄板弹簧根部应力为445 MPa。此外对新方案进行了谐响应分析,仿真分析表明改进后的动力减振器对60 Hz的振动具有很好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车辆行驶过程动力特性,结合实际条件,给出了车辆弹簧—阻尼减振器减振效果的阻尼调置方法。通过系统动力响应的谱分析,应用可靠性研究方法,给出路面随机激励下减振弹簧设计、疲劳寿命估计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扭振减振器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对于减振降噪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正负刚度并联半主动控制扭振减振器,论述了其结构形式与减振机理。基于半主动扭振减振器弹性元件刚度表达式,建立了半主动扭振减振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系统的相平面图和幅频特性曲线的绘制,证明了减振器在整个工作频带内都具有稳定性。在怠速工况和五档工况下对半主动扭振减振器进行了减振仿真计算,通过对比减振器主、被动端的角加速度响应,证实了该减振器具有良好的扭振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空气主动悬架在高频段的振动问题,设计一动力吸振器,建立带动力吸振器的空气主动悬架的1/4车辆动力学模型,结合最优控制相关理论,对带动力吸振器的空气主动悬架控制器进行设计。运用Matlab编程功能对动力吸振器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了最优参数。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带动力吸振器的空气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进行频域和时域的仿真研究,并与不带动力吸振器的主被动空气悬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带有动力吸振器的空气主动悬架在高频段的减振性能明显优于被动空气悬架和常规空气主动悬架。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动力吸振器“窄带”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从而可以使吸振器具有较好的低频有效性。建立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吸振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台,编制了PID控制程序;对吸振器减振性能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吸振器连续可调,有效频带比传统吸振器频带宽了17.3%。  相似文献   

13.
深孔镗削过程中,镗杆不可避免产生振动,影响孔的加工质量,为了提高加工质量,本文针对动力减振镗杆建立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得出减振器的最优参数,应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和试验验证了理论优化的正确性。通过和普通镗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减振镗杆有效地达到了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actual shock absorber with multi-types of damping and non-linear stiffness through coupling the oil, air, rubber and spring by ingenious devices i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key-model machine in multi-parameter coupling dynamic test show complex non-linearity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the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for the shock absorber is presented by analysing the internal fluid dynamic phenomenon with respect to the shock absorber.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Using the model,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for designing the shock absorber.  相似文献   

15.
A new kind of shock absorber with Coulomb–fluid damping through coupling oil, wire gauze, rubber and spring by ingenious tactics is designed for reinforcement of electronic-information equipment in atrocious vibration and impact.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shock absorber i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key-model machine shows complex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parameter coupling dynamic test; otherwise, it has a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 for attenuating vibration and resisting violent impact. Based on this, the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for attenuating vibration mode of the shock absorber is presented by analysing coupling physical mechanism of fluid and Coulomb friction and other factors for designing the shock absorber with high validity.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btained in experimental data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numerical ones obtained by performing the Runge–Kutta method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s the mode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test data, it can be used for engineering design.  相似文献   

16.
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控制转子多频不平衡响应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转子上采用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 ,可以解决转子振动控制中的许多难题。它不必安装在轴承位置 ,因此可以兼顾转子的静、动态特性要求 ;不随转子旋转 ,激励控制方便 ,且不会因吸振器运动而派生出更大的离心力问题 ;因非接触又不随转子旋转 ,不会增加转子的转动惯量 ,原则上其质量可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没有外传力或外传力很小。因此 ,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具有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在给出转子 +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输出调节器理论 ,设计了电磁悬浮动力吸振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是 :在指定的多个频率位置 ,将转子的不平衡响应减为零 ,而在其余较宽的频率范围内 ,尽量抑制不平衡响应的水平 ,使之处于非共振量级。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空轴系的纵向振动,在轴系内部安置阻尼动力吸振器对其进行了减振设计。结合子结构综合法和传递矩阵法建立了附加阻尼动力吸振器复杂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阻尼动力吸振器与轴系的耦合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动力学响应,并采用了有限元仿真,表明阻尼动力吸振器的加入使得轴系的纵向共振峰得到抑制,轴系共振频率附近的频响曲线趋于平缓。试验结果表明,附加阻尼动力吸振器后的轴系一阶纵向共振峰值下降显著,阻尼动力吸振器对轴系的纵向减振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中空轴系内部空间安装吸振器,既不占用多余的空间,又能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可以作为船舶推进轴系纵向减振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与弹性薄板构成的耦合系统,以功率流理论为基础,结合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变阻尼复合梁的吸振特性。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变阻尼层复合梁具有吸振频带宽、吸振效果好的特性。为了提升吸振器的吸振效果,通过ANSYS的优化模块,对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吸振器在多个频率段内吸振性能得以提升,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轴力变化对悬臂式结构固有频率的改变规律,设计一种由压电材料驱动的刚度自调谐动力吸振器。首先,研究适用于这类吸振器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分别采用逐步寻优和遗传控制算法对吸振器固有振动频率进行实时调节;其次,结合实际受控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最后,在获得有效振动抑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吸振器应用于风洞测力模型的振动控制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吸振器能够将风洞测力模型端部振动抑制效果提高至40dB以上,与其他类型的振动控制器相比具有更为优异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双刚度隔振器是一种既能隔板又能缓冲的新型隔振器.本文通过建立该隔振器的力学分析模型提出了用于这种非线性动力系统频率响应分析的半解析方法—描述函数分析法;给出了隔振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分析并讨论了隔振器若干设计参数对其非线性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