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重力型热管及热管换热器,研究了翅片热管及加装涡流发生器的翅片热管对换热器的换热影响,通过优化热管结构实现了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增强,最后采用试验的方法对不同结构的热管进行了传热特性研究,对模拟部分做了合理的验证。对裸管和安装横向翅片的热管换热效果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得出加装翅片能明显增强热管换热效果的结论。在对热管加装翅片的基础上加装了梯形翼涡流发生器,通过与未加装涡流发生器的翅片热管进行换热对比,并应用场协同理论在管外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前提下对换热增强的机理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以铜翅片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的简化模型,以相邻2片换热片(取半片)及其之间的烟气通道作为计算区域,利用流体力学软件CFX对烟气通道的流动状况和换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管径、翅片厚度和翅片间距对排烟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径和翅片间距的增大排烟温度升高,随着翅片厚度增大排烟温度降低,排烟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将影响排烟损失的大小,从而影响热效率。该数值模拟结果对改进翅片结构以提高热效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圆管倾角渐增波纹翅片的管翅式换热器,利用FLUENT软件对其空气侧的流体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翅片通道中心面上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及平均传热系数、努赛尔数与速度的关系。并将其强化传热效果与倾角均匀波纹翅片换热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倾角渐增波纹翅片比倾角均匀波纹翅片的传热效果更好,更节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固-液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板翅式EGR冷却器进行换热仿真分析,研究了平直翅片厚度、节距对换热和压降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类型翅片的换热效果,并对单程和双程的流动布置形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翅片厚度增加和翅片节距减小,换热效果增强,压力降增大;波形翅片比平直翅片有更好的换热效果和更大的压力降;双程流动与单程流动相比较,对增强换热具有显著影响,但压力降也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波纹翅片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的仿真研究。计算了波纹翅片上下表面换热系数沿着流动长度方向的变化特性;进行了波纹翅片无量纲曲率半径对换热系数、努塞尔数、管道压降、摩擦因子、管道进出口空气温差等的影响研究,绘制了波纹翅片换热性能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波纹翅片上下表面换热系数的大小沿着翅片长度方向呈现正弦形式波动,波动幅值逐渐较小;无量纲曲率半径的减小有利于提高波纹翅片的换热效果,但波纹翅片内空气流动的阻力也随之增大;换热性能评价图显示波纹翅片换热性能的增长率小于流动阻力的增长率。该研究内容为机车及动车组板翅式换热器空气翅片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翅片管换热器在电蓄热装置中的应用,利用Fluent软件对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换热装置内流场的温度、速度和压力分布;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数据对比,验证仿真模拟的可行性。此外,还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对换热特性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换热器结构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换热管外壁添加圆形翅片以此来提高管式空气换热器的余热回收。利用CFX软件模拟分析新型换热器的传热特性,通过分析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翅片高度得出,翅片厚度为0.8mm、翅片间距为3mm、翅片高度为12.5mm,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用CFD软件FLUENT对散热器常用的平翅片和波纹翅片表面的流体流动及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翅片表面的流场、温度场、压力场以及换热量、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气流量的条件下,波纹翅片的压力损失比平翅片的大,平均表面换热系数及换热量均比平翅片的高,翅片的形状结构对流场分布和强化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制冷剂充注量少等优势。文中通过分析微通道换热器结霜性能、翅片参数性能,以及与管式翅片换热器对比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了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结霜性能的因素、翅片间距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以及与管式翅片换热器对比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海瑛  陈敬虞  李文贵 《机电工程》2011,28(9):1068-1072
针对百叶窗翅片式换热器传热和流动性存在的问题,在风洞试验台上,对两种不同结构(单、三排管)换热器进行了试验,测量了非均匀来流条件下流动和传热的相关值,采用分布参数模型,由威尔逊网格法确定出了翅片的传热关联式;同时结合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气流非均匀分布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匀流时总的换热系数会下降8.2%。将模拟结果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吻合,说明仿真程序代码可用作高效换热器的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1.
热管废热回收蒸发器在浊水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污水的特性,为避免生活污水与热泵工质R22产生交叉污染,从而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可能性,提出在污水与热泵系统工质R22之间采用一个热管换热器,得出在系统增加了一个热管换热器的情况下,污水流量一定时,热泵制热量,性能系数COP值,热泵系统R22工质蒸发温度,污水废热回收热量随污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热泵工质蒸发温度的增幅最大,达到65.79%,废热回收热量的增幅最小,为6.8%,污水入口温度一定时,热泵制热量,性能系数COP值,热泵工质蒸发温度,废水回收热量随着污水流量的升高而升高,但是热泵工质蒸发温度的和性能系数COP值的增幅减少,热泵制热量,热管工质蒸发温度以及废水回收热量的增幅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12.
热锻模用钢及其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热锻模用钢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详述了5CrMnMo钢和3Cr2W8V钢的热处理。3Cr2W8V钢热锻模在1100℃淬火及560℃-580℃多次回火,经“二次硬化”效应,金相组织较好,硬度较高。并且防止了锻模过早失效,显著提高了热锻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研究和确立了模具钢5CrNiMo热处理及气体氮碳共渗工艺,从而提高了推杆的热疲劳强度、屈服点、断裂韧度和耐热磨损性,充分发挥了热处理及气体氮碳共渗的工艺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张红  庄骏 《压力容器》2003,20(1):45-47,54
介绍了以液态金属热管技术为代表的高温热管换热器的研究与工业应用。研究内容涉及液态金属热管传热性能及其传热极限的研究、高温热管换热器整体传热特性及效率的试验研究、液态金属热管工业应用安全性的研究、低合金钢-液态金属热管相容性的研究、高温热管换热器的模拟优化研究。基于理论及实验研究基础,高浊热管换热器得以在工业领域应用,介绍了高温热管热风炉与高温热管取热器的工业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板式换热器对工况的适应能力,对两种不同倾角波纹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热混合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换热和阻力的情况,并结合场协同理论和火积耗散理论分析热混合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入口Re的增大,压降和Nu逐渐上升,场协同数Fc逐渐降低。利用约束的平均协同角更能体现协同性随Re的变化规律。火积传递效率随Re的增大呈现震荡降低的趋势,硬板组合的传递效率要高于软板组合。在Re为1600时,Nu和压降随上壁面倾角βt的增大而增大,粘性耗散随着βt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上下倾角之和为100°时取得极大值。  相似文献   

16.
空气压缩机长时间工作时,排气温度往往高达85℃~102℃,这里蕴藏着大量的热能,这部份热能在未被利用之前,被称为废热,被风扇或冷却水带走,排放于周围环境中,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在加装空压机热能回收装置后,大部份热能被充分利用,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降低能耗,还可以改善空压机的运行工况。介绍了两种实用的空压机热能回收装置,装置已经投入实际生产使用,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与压降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晓华  夏清  萧渊 《流体机械》2002,30(3):22-25,32
针对目前板式换热器换热计算关联式较少的情况,对目前已在文献中发表的一系列单、两相流体的换热系数及压降的计算式进行了总结,并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做了探讨,可以为系统仿真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教育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两级放热热泵以及带蓄热供暖系统的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有热泵循环过程的全面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两级放热热泵,以期望这种热泵与带蓄热的供暖系统相配合,可有效降低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的供暖成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应用于石油化工催化裂化装置中的外取热器管束多次发生失效 ,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外取热器管束失效形式 ,分析其产生原因 ,并给出预防失效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用于多电飞机的机电作动器,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明确机电作动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产热特性,并测定各工况温度以获得机电作动器的热量传输特性。结果表明:机电作动器的主要热源为永磁电机,"高作动速度、大出力"的工况是机电作动器面临的最恶劣工况,仅凭自然对流换热无法将热量有效散出。通过实验阐明了机电作动器在典型工况下的产热与传热规律,为机电作动器散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