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思本期“船舶焊接技术特别策划专辑”之初,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船舶制造业,面对从南、北两大造船集团到沿江、沿海的省份都在筹建新的造船基地,船舶工业正步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的大好局面,我们在深刻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加入WTO后使造船业更深入地投入到国际竞争中去,使造船业走向世界变成了现实。那么在现代船舶行业中焊接作为造船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能否满足我国造船总量快速增长的需求?能否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咸屹 《中国机械》2014,(16):169-170
文章提出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环保的要求和符合我国造船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船舶绿色制造技术的概念,并论述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展望船舶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造船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是中国造船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后机遇时,造船业的生存发展与IT厂商的策略几乎在同一时间不谋而合,在造船业竞争的搏奕中厂商的相助少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船舶工业发展形势低迷,海洋工程装备却异军突起,这主要源自在造船主业亏损背景下船企与相关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进军这一领域。然而,企业“一窝蜂”进入,有可能将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变成第二个造船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蓬勃发展,已成为船舶工业的转型突破口,众多投资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迅速提升。这与2004年我国的造船业何其相似。当时,在需求与政策的激励下,造船业产能迅速扩充,  相似文献   

5.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造船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是中国造船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后机遇时,造船业的生存发展与IT厂商的策略几乎在同一时间不谋而合,在造船业竞争的搏奕中厂商的相助少不了.  相似文献   

6.
船舶工业的发展与数控技术的提高密切相关。数控机床具有高效、柔性、精密和自动化等特点.适于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重要的基础装备和世界机床市场的主流产品。目前.随着船舶科技迅速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崛起.给传统造船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批旧船尤其是油轮面临退役.需要更新补充:国际社会和组织对海洋生态保护日趋重视.对船舶装载方式和海洋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船舶将提前报废.世界造船业总体上是稳步发展的趋势.设计和建造高质量的船舶需要数控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以来.世界船舶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近6年持续兴旺的市场行情,中国船舶工业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翻了两番.手持订单增长5倍.造船效益大幅提升,国际市场份额超过了20%,一举进入与日韩并驾齐驱的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可以说.中国造船业近6年的发展成就远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前20余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造船业近年发展迅速,2006年接获船舶订单达700万载重t以上,以单一国家计算已成功超越日本,跻身全球第二大造船国,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在中国造船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哈尔滨华崴焊切  相似文献   

9.
文章引读在造船业,韩货等国外先进配套设备已经在国内飞得太久太久,要改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需要政府的因势利导、企业的拉动与辐射、整个产业的抱团联合,在发展造船技术的同时,提升高端配套,最终增强造船业整体实力。在本文中发表观点的主要企业和专家包括: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信息管理处处长夏梁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李长印船舶工业协会专家,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范菲雅,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主管设备副总经理许平,大连船舶重工总经理于逢平,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部长张永平,山东省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周安昌,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能旦,扬子江船业等。其部分文章观点引读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文锦 《机电技术》2010,33(3):114-117
近几年来,伴随着航运业和造船业的高速发展,船舶污染事件和船舶海难时有发生;同时,世界各国对人命重视程度日益增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世界海事国际海事组织IMO作为联合国海事主管机构备受压力,导致新公约及法规频出。文中基于即将生效的《国际散货船和油船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介绍了GBS的内容及由来,分析了GBS对我国造船业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世界造船业发展大势,面对多种力量的角逐,我国船舶工业要想赢得竞争,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实施战略转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9船舶工业应对金融危机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陈斌表示,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以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产业内部积累的众多矛盾。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引发了这场调整的提前到来。陈斌认为,中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作为今后三年发展的行动方案,不仅在财政、金融方面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更针对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航运业作为世界经济的温度计,首当其冲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与航运业密切相关的造船业也蒙上了一层阴影。造船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相似文献   

14.
面向船舶制造企业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指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中国造船业在世界造船业中的地位以及面临的历史机遇,结合中国船舶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知识管理对构建面向船舶制造虚拟企业的重要性,研究了船舶制造虚拟企业中知识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船舶制造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需求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体系架构模型,通过该平台为船舶制造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共享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船舶工业是我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之一。近年来,国际船舶市场空前兴旺,呈现了30年不遇的高峰期,中国船舶工业紧紧抓住了造船市场这一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段,在多年积累和努力的基础上,跨越式地提升了造船能力。2006年,我国造船业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的态势,全国造船完工量达1400万载重t,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6.
造船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工种复杂、综合性强的行业。造船本身就是一项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协同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由于船舶产品体积大、批量小、边设计边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手工作业较多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船舶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今提升生产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国外发展的经验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船舶工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可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船舶工业新的跨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近年钢铁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世界船舶市场持续升温,受世界造船业东移大趋势的影响,山东船舶工业已列入国家船舶工业重点发展区域之一。面对船舶市场的良好形势和机遇,通过对山东及南方沿海地区造船制造业的调研,决定进行挪威(DNV)、英国劳氏(LR)、德国劳氏(GL)、日本(NK)及中国船级社(CCS)五个国家船用铸钢件和船用锚的工厂认可工作。初定船用锚的认证范围包含:  相似文献   

18.
《通用机械》2008,(8):5-5
自古以来船舶工业的发展一直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物流中90%以上依靠船舶运输。2006年我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6亿t,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箱,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造船业也从世界第二方阵一举跃入第一方阵,船舶订单结构从20世纪初以中小型散货船为主(约占50%),  相似文献   

19.
2004年6月14日,我国为伊朗建造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从大连新船重工的船码头徐徐驶出,标志着我国造船业又跨上一个新台阶。回顾我国造船业发展的历程,造船业的每一步跨越,都会令人激动。解放前夕,全国船厂仅10多家,且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已经瘫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船舶工业放到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20.
纵观“十五”期间.我国船舶行业抓住了国际造船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一五”期间。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船舶制造业。从南、北两大造船集团到沿江、沿海的省份都在筹建新的造船基地.船舶工业正步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船舶制造业焊接技术的迅速提升,已成为推动我国造船总量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中国的船舶工业将朝更快,更优、更强的发展方向开始新的启航。[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