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液压调速系统恒转速输出问题,建立了定量泵-变量马达液压调速系统数学模型,得到了系统泄漏、系统压力瞬态调整和模型参数误差对机组恒转速输出的补偿控制数学模型。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给出了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恒转速输出补偿控制方法。以30kV·A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实验台为仿真和实验基础,对提出的控制方法展开研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恒转速输出补偿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实现机组的恒转速输出的高精度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励磁系统参数对柴油发电机组力矩特性的影响,采用偏差化和线性化的方法,推导了柴油发电机组动态线性化方程,得到了体现其性能的同步力矩和阻尼力矩表达式,分析了同步力矩和阻尼力矩与线性化方程各参数以及励磁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发电机组参数,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感性负载较强时,励磁系统参数对同步力矩影响较大;稳态运行时,励磁系统参数对阻尼力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过程存在的问题,对该过程机组主传动系统瞬态特性展开了研究。建立了液压主传动系统瞬态模型,并通过AMESim与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搭建了联合仿真平台。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和管道长度对主传动系统瞬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升泵转速有利于系统快速响应,缩短管道长度有利于发电功率快速调整。研究工作为开展低电压穿越控制、主传动系统液压管路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首先概述了闭式柴油发电机组的结构形式,然后针对某380kW闭式柴油发电机组噪声过大的问题,按国际标准对机组噪声进行了测试,结合柴油发电机组的声源特性和传播特点,通过频谱分析和声源分离方法,确定了发电机组的主要噪声源和声源贡献量。从噪声源本身和噪声传递路径两方面对噪声进行控制,采取降低风扇转速、更换减振垫、增加吸音棉厚度和改善消声器性能等降噪措施,使机组噪声下降显著,声功率级降低至98分贝,最终满足欧盟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差动调速的新型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调速原理、总体功率流向及传动效率进行研究。在完成机组传动系统三轴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1.5 MW差动调速风电机组仿真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利用1.5 MW仿真模型,对该机组的传动特性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风速条件下,该机组的整体传动效率高,最高可达0.951;调速端功率消耗占同步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比值小于 15.47%,且输出转速稳态最大误差小于1.23%。所研究风电机组的传动性能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垂直轴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机组的垂直轴风力机特性和高精度并网转速控制展开研究。首先建立风速、垂直轴风力机和液压主传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垂直轴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得到垂直轴风力机输出转速周期性波动规律。根据风速预测曲线,结合垂直轴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模型,得到风力机转速特性曲线。然后根据机组的实际并网需求,提出基于短期风速预测的变量马达排量和比例节流阀协调控制的高精度并网控制策略,使变量马达转速稳定在1 500r/min±6r/min满足并网需求。最终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所提出的转速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并考虑真实风速波动情况,在30kVA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半物理模拟试验台上对转速控制策略进行试验验证。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为垂直轴液压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额定转速为2 400 r/min,额定功率6 KW柴油发电机组为试验样机,对带有橡胶隔振器的机组振动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得到了机组的固有特性和振动响应,分析了隔振器参数变化对机组振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隔振器橡胶杨氏模量和阻尼系数增大到一定数值后,对机组的振动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隔振器两端的振动差距部分缩小,其它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建立柴发机组的模型可以对电机工况及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由于电机及关联设备的型号不同,对电机的建模也不同,本文以某型船直流柴发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柴油发电机组模型,对柴发机组突加、突卸负载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9.
《机械强度》2016,(3):453-458
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某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模型,通过模态仿真获得了该叶片在榫头固支约束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离心力对叶片振动的影响,并通过模态试验对计算模型和仿真数据进行验证;利用循环对称法对建立的叶片轮盘有限元模型进行振动分析,获得叶轮耦合系统在不同工作转速下的振型和频率,并与单个固支叶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同阶次下叶片耦合系统的自振频率较低;通过Campbell图分析得出了叶片耦合系统可能发生共振的频率及相应的转子转速,为其故障诊断、可靠性分析以及寿命估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叶片断裂事故条件下直驱式风电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兆瓦级直驱式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叶片断裂事故发生后风电机组动态特性分析。通过将风轮载荷模型、机电耦合模型和变桨距控制等多个风电机组子系统模型进行集成,得到较完整的系统整体模型。在风轮载荷模型中,不但考虑气动载荷,也考虑惯性载荷和重力载荷等;变桨距控制充分考虑变桨距机构动力学特性。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风电机组数值仿真模型,并假定叶片断裂后几秒内风电机组尚未停机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叶片断裂后,风轮旋转力矩出现突变,发电机电磁力矩快速响应风轮机械旋转力矩,风轮转速能控制在设定值附近波动;风电机组能量捕获与转换出现失衡,变流器直流电压、输入电网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都出现大幅度波动,造成对电网的冲击。通过分析叶片断裂后风电机组动态特性,能够为风电机组结构设计、运行控制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基博 《机械传动》2004,28(5):20-22
从外切外摆线与内切外摆线的等同条件出发,推导出以下两种外摆线滚圆与基圆的中心距和变幅系数为已知参数的参数方程。从摆线针轮行星传动(以后简称为摆针传动)的基本参数出发,得出偏心距α=1时以针轮齿数z和短幅系数k1为已知参数的基本参数方程,而任意偏心距下的摆线齿形及其参数方程仅仅是基本方程所表达的基本齿形以偏心距α为倍数的线性放大或线性缩小。从针齿半径取值与摆线最小曲率半径相联系的观点出发,推算出以摆针传动承载能力最大为目标的针径取值系数的最佳值。从摆针传动承载能力大小与传动装置体积大小相联系的观点出发,推算出摆针传动以最小体积取得最大承载能力k1值的优化方法,这种方法概括为求效能体积比最大值ηvmax下的k1值。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对剪力传感器的数学模型的推导和分析,得出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线性、对偏心载荷和边载荷不灵敏的性能优良和实用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测试三通电液比例阀静特性的容积式实验装置,对容积式流量测量原理、加载方法、测试误差等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实验装置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ISO14728标准关于滚动直线导轨副的额定动载荷和额定寿命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ISO14728标准与原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ISO14728-2标准关于滚动直线导轨副的额定静载荷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在额定静载荷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ISO14728标准与原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证明基于Herz弹性接触理论及Palmgren理论对滚动直线导轨副的额定静载荷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一种尺蠖式爬行机器人,介绍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系统结构组成并进行了受力分析,简要叙述了机器人的控制部分原理.该机器人结构上采用两段主体与伸缩腰配合,主体周向120°等间距布置三个接触脚夹紧机构,分别由电机控制进行尺蠖式前进.结果表明:该机器人运行可靠、平稳、控制方便,适应管径范围大,作业距离长,具有较大的负载能力,更适合在垂直方向上工作,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最危险载荷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手段,对抛物线型日光温室在不同载荷作用下进行受力分析,判定出最危险的载荷组合,为实际设计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滚动直线导轨副滚道几何尺寸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滚动直线导轨副的额定静,动载荷,刚度及摩擦力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滚道几何尺寸与以上各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滚动直线导轨副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PRS的电力变压器负荷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介绍了一种基于GPRS无线网络的智能监控与抄表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RS的电力负荷监控及集抄系统。系统利用GPRS的无线通信及Internet接入功能,实现了分布式的多台变压器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以及事件报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Under ideal conditions, every sun-planet-ring path in an epicyclic gear set transmits the same amount of torque. But, in the presence of certain manufacturing variations, equal load sharing is not achieved. In a companion paper, a physical explanation has been provided for the load sharing behavior observed in epicyclic gear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oot caus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oad sharing formulation for 3, 4, 5, and 6 planet epicyclic 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same approach will be taken to develop the formulation for a seven planet epicyclic gear set. The developed expressions will then be used to develop the concept of an Epicyclic Load Sharing Map. This map describes the load sh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every epicyclic gear set at any positional error and torque level. The developed expressions are then expanded to describe the general case when there are arbitrary errors on the position of every planet in the epicyclic gear set. Finally, the developed expressions will be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ed load sharing behavior with the results from a validated system level computational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