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测定了红汁乳菇子实体及其菌丝体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除脯氨酸在红汁乳菇菌丝体未有检出外,其余16种氨基酸在菌丝体中均有检出,且含量与红汁乳菇子实体中的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红汁乳菇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为原料,通过热水提取获得红汁乳菇多糖LHP,进一步纯化得到LHP-1和LHP-2,对其基础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抗生素诱导小鼠模型,研究LHP对小鼠体重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结果:LHP-1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质量比为3.44∶61.10∶1.22;LHP-2主要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其摩尔质量比为3.84∶153.00,具有“神经元”结构和链状结构区域。LHP的干预能通过增加拟杆菌属(Bacteroides)、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有益菌和减少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短杆菌属(Brevundimonas)等有害菌来恢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特别是有益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 muciniphila)的增加表明了LHP在人体肠道菌群调节中的巨大潜力。结论:红汁乳菇多糖能够作为潜在益生元改善肠道代谢。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红汁乳菇发酵液和鲜牛奶为原料,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茵为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L9(34)试验结果表明:红汁乳菇菌丝体发酵液25%、鲜牛乳75%、蔗糖9%、接种量3%,采用酸奶制作工艺,在42℃条件发酵4h,生产出具有菇味清香、酸甜适口、凝乳均匀、色泽淡黄的凝固型红汁乳菇酸奶.  相似文献   

4.
从西藏灵菇颗粒中分离出TK-B1、TK-B2、TK-B3、TK-B4、TK-B5 5株细菌及TK-F1、TK-F2、TK-F3 3株酵母菌,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细菌的16S r DNA同源性鉴定、真菌的26/28S r DNA同源性鉴定,经过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5株细菌分别是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开菲尔乳杆菌、芽孢杆菌、冲绳醋酸菌、东方醋酸菌,3株酵母菌分别是单孢酿酒酵母、单孢酵母、东方伊萨酵母。其中的冲绳醋酸菌是首次在西藏灵菇颗粒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5.
利用滤纸片扩散法对红汁乳菇抗茵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GC-MS联用分析,并初步鉴定了红汁乳菇的抗菌物质.结果表明:红汁乳菇中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啤酒酵母、青霉等较强的抗菌作用.4种萃取组分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抗菌作用,其中乙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都对啤酒酵母也有抗菌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水提液抗茵作用不明显.GC-MS表明挥发油和石油醚萃取物中酯类物质是主要的抗菌物质.  相似文献   

6.
西藏灵菇发酵乳中优势菌群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藏灵菇菌块的电镜扫描观察和发酵乳液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了西藏灵菇发酵乳中的优势菌群为乳酸球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和醋酸菌。其中乳球菌归为5个种属,分别为粪肠球菌、坚强肠球菌、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假肠膜明串珠菌、类肠膜明串珠菌;乳杆菌归为3个种属,分别为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酵母菌归为4个属,分别为酵母属、酒香酵母属、假丝酵母属、类酵母属;醋酸菌鉴定为恶臭醋杆菌。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从松乳菇、红汁乳菇的干、鲜样品中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stase,SOD)。按四因素、四水平设计正交试验,经方差分析,选择SOD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同一波峰下紫外吸收值的不同对两种野生乳菇SOD含量做了比较。SOD的纯化采用硫酸铵分级分离和SephadexG-100柱层析,并经丙酮二次沉淀。鉴定了SOD的类型,发现松乳菇中含三种不同类型的SOD,Fe-SOD的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柠檬黄蜡伞(Hygrophorus lucorum)、马鞍菌(Helvella elastica)、绒边乳菇(Lactarius pubescens)、晶粒鬼伞(Coprinus micaceus)4种野生菌子实体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在分别测定4种乙醇提取物总酚、总黄酮和粗三萜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小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及对Fe~(2+)的螯合能力实验,分别检测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柠檬黄蜡伞、马鞍菌、绒边乳菇抗氧化活性较好,优于晶粒鬼伞。4种子实体乙醇提取物对DPPH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除晶粒鬼伞外,其余三种在乙醇提取物为10 mg/m L时,对DPPH清除率在85%以上。柠檬黄蜡伞在浓度大于0.5 mg/m L时,小白鼠肝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BHA。4种子实体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野生菌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粗三萜含量相关;柠檬黄蜡伞、绒边乳菇、马鞍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作为提取天然抗氧化剂的原料。  相似文献   

9.
对干酪乳杆菌群(Lactobacillus casei group)内5个种和4个亚种的23个代表菌株的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α亚基基因(pheS)序列和18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探索pheS基因序列分析在干酪乳杆菌群种水平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pheS基因序列群内种间的差异率在6.8%~34%之间,种内最大差异率可达3%,其变异率远高于16S rRNA基因,可作为该群内种水平鉴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分析并比较了不同食用乳菇的营养成分,为其精深加工和食用菌营养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乳菇属真菌子实体或发酵产物中倍半萜、甾醇、牻牛儿酚、凝集素和酶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功能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为新天然药物或生物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红汁乳菇发酵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响应曲面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芽糖40.09g/L,蛋白胨3.35g/L,K2HPO41.98g/L,培养温度30.04℃时,可获得最大的红汁乳菇菌丝体产量为3.17g/L。  相似文献   

12.
以新鲜红汁乳菇子实体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单体化合物对炎症因子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从红汁乳菇中提取出具有较强抗炎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经鉴定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与模型组相比,该倍半萜能极显著降低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1);该倍半萜能降低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IL-1β、IL-6、iNOS和TNF-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且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该倍半萜能降低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激酶(p44/42)、p38 MAPK(简称p38蛋白)和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3 种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MAPK炎症通路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逻辑斯谛方程和L-P动力学方程,得到液态发酵红汁乳菇菌体生长,多糖合成以及底物消耗的动力学参数,并确定了动力学方程.经实验结果验证,相关实验数据分别和3个动力学模型能较好拟合.发酵到第5d时,菌体生长达到稳定期,多糖的合成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均有,属混合型发酵.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红汁乳菇菌丝体摇瓶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形态、干质量、pH、还原糖含量、蛋白酶活等变化趋势,综合分析确定发酵终点。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对发酵培养过程控制均具有指示性,在培养6 d时蛋白酶活达到峰值0.65 U,菌丝干质量也达到较高值0.48 g/100 mL,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也提示可在此时间结束发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汁乳菇中富含的多种鲜味物质和营养物质相做了相关介绍。为将红汁乳菇菌丝体作为新型调味剂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红汁乳菇菌丝体在液态发酵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和生物量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研究,为红汁乳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蘑菇的种类,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中毒患者的救治和中毒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共发病3人,其中1例重症,2例轻症,罹患率为10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1例经短暂“假愈期”后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中毒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最高达318 200 U/L。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救治能力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新鲜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材料,分别取其组织和孢子进行菌种分离,获得纯菌株。经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研究其人工培养特性,得知: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蛋白胨或硝酸钾为氮源,pH7.5~8,26℃等条件下菌丝生长很旺盛,但不形成子实体。当以松树锯木屑或湿松树根或锯木屑加糖为培养料,并在恒温(25℃)、恒湿(95%)、光照培养条件下,不仅菌丝生长旺盛,而且能长出大拇指大小的菌蕾。  相似文献   

18.
从冬季贮存甜瓜的腐烂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对其类型进行检测分析。利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和溶菌肉汤(LB)培养基培养,依据微生物形态特性,真菌的26S rRNA 序列和细菌的16S rRNA 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共分离到22 株菌种,其中真菌13 株:包括青霉2 株、链格孢4 株、白地霉4 株、酵母3 株(梅奇氏酵母2 株、毕赤酵母1 株);细菌9 株:包括沙雷氏菌5 株,丁香菌1 株,克雷伯菌、肠杆菌和芽孢杆菌各1 株。根据26S rRNA D1/D2 区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两株酵母菌121 和122 可能是梅奇氏酵母属潜在的新种。青霉和链铬孢是甜瓜腐烂致病菌,白地霉和沙雷氏菌是人体致病菌,表明目前甜瓜贮存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稻谷储藏期间,真菌生长会影响稻谷质量,严重时会产生真菌毒素,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确定储藏期间稻谷的真菌群落组成并准确鉴定优势真菌,是实现有效防控危害真菌的前提,对于保障稻谷的品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确定了不同地区粮仓内储存稻谷的真菌群落组成,并结合模式菌株和国际权威菌株序列,采用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准确鉴定我国储藏稻谷的优势种。结果表明,南方地区优势种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 niger和蒙地曲霉A. montevidensis(阿姆斯特丹曲霉A. amstelodami),北方地区优势种是多育曲霉Aspergillus proliferans和蒙地曲霉A. montevidensis。并阐述了南北方储藏稻谷主要优势种的详细鉴定过程及相关资料,为粮食中主要危害真菌物种的准确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集鸡枞菌(Termitomyces)子实体,对其进行rDNA-ITS 区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利用MEGA5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并构建鸡枞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10 种鸡枞菌中,测序结果表明鸡枞菌rDNA-ITS区长度在527~661 bp。系统发育树表明,10 种鸡枞菌中,有8 种鸡枞菌各为一支,尖盾鸡枞菌与球盖白蚁伞聚为一支;待定种A1、E1、H1独为一支,可能为新种;B1、G1、D1可能为谷堆鸡枞菌;I1可能为根白蚁伞;ZZ1可能为粗柄鸡枞菌;待定种C1不能明确。结果证明,ITS1及ITS1-5.8S rDNA-ITS2可用于鸡枞菌进行种间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但ITS1区构建的鸡枞菌种间系统发育树支持率最高,ITS2区可辅助进行某些待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