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文章认为,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核心价值是"技"和"艺"的统一。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宏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技艺,对苏州缂丝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丝绸博物馆、苏州特色街区、苏州吴中、相城等缂丝生产企业等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数据统计整理。通过调研分析缂丝存在产品受众面狭窄、品牌影响力不够、销售渠道单一和销售模式相对保守、传承人断代学徒难寻等问题。提出了重视产品的设计与品牌的塑造、提升缂丝文化普及度、发挥政府作用、高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传承人来传承和发扬苏州缂丝技艺。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缂丝工艺由来已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突出的文化艺术底蕴及经济价值。据史料记载,缂丝工艺大约出现在唐代,宋代盛行,在清乾隆年间达到繁荣鼎盛。本文从苏州缂丝工艺的发展历程展开,从经济、文化、历史多方面解析其产生的形态,以苏州"桢彩堂"为例,介绍其织造工艺、配色手法以及表现内容等。从现代缂丝产品设计的发展概况中,解析其所蕴含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设计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当缂丝与江南山水相遇纵横千万梭,悠然山水间2016年4月30日(周六)下午13:30,仁和织绣×姚永强『悠梭山水间』水墨跨界发布于九龙仓国宾1号举行。"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一门濒危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继承传统缂丝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实现缂丝的"活态保护",使之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焕发新鲜活力,令传统与时尚完美对接,是仁和织绣——这一缂丝非遗工艺传承保护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艺术无国界,艺术跨界合作也是当代艺术之间融汇交流的重要方式。缂丝自清代开始就以苏州为中心发展至今,与吴文化紧密相连。何不以江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遗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影视剧中。缂丝作为我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在清代繁盛一时,迎来继两宋时期之后的第二个巅峰。《当家主母》是一部以清代乾隆时期苏州缂丝生产为背景的电视剧,聚焦缂丝技艺传承,以一针一线织就我国织造行业人文图景。通过对《当家主母》中的缂丝织品展开研究,从多个角度对缂丝工艺等非遗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旨在展现中国传统的缂丝技艺,弘扬非遗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6.
缂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缂丝技艺逐渐落寞.为使缂丝技艺得到更好保存和发展,本文提出以昆曲《牡丹亭》为主题,提取"蝴蝶""花上金铃""柳叶"等元素,将苏州昆曲韵味、苏州缂丝技术有意结合,设计并制作缂丝首饰,使缂丝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市场.  相似文献   

7.
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工艺之一。缂丝织物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是丝织技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缂丝织物精巧纤细,富丽高雅,历来被作为"贡品"供皇家贵族之用。缂丝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使之大放异彩。现研究缂丝产品的开发,在材料、工艺、图案和题材等方面探索,艺工相融,用小样织机织出工艺品。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探讨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对于赋能乡村振兴、建构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当下,虽然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取得了业界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中价值判断片面、生境脱域、主体模糊等问题依旧严峻。对此,本文在场域理论的指导下,主张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坚持系统思维,将传统手工艺与其所处的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从角色、技能、时空维度对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场域进行重构,唤醒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多元价值以满足当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最后,在白查村案例实践中,笔者通过主体、客体、介体三个向度进一步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对民族工艺数据归档、搭建传承人团体以及村落综合传承平台规划设计的思路,以期为当下传统手工艺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及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缂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缂丝的知名度较苏绣、锦缎知名度低,为了传承缂丝技艺,缂丝手工艺家应顺应新时代做出变革,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化社会,让缂丝技艺与精神与时俱进发展,在我国文化复兴路上不断延续。  相似文献   

10.
何帆 《江苏纺织》2014,(9):31-32
正『工艺』"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赵佶曾亲手在一幅《碧桃蝶雀图》缂丝上题诗,盛赞缂丝的精美。缂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南宋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苏州缂丝在明代就已闻名于世,到清末苏州成了全国仅有的保留这一工艺的地方。在古代,缂丝多用于龙袍及官服制作,名人书画仿织等,因其做工精美,艳丽灵动,且费工费时,自古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  相似文献   

11.
高级定制成衣作为服装行业的新兴力量,与我国独有的传统缂丝手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其本身就是技术美与工艺美的象征。本文在了解缂丝技艺和产品价值上,分析目前缂丝工艺在高级定制女装中的运用和发展概况,并在继承与发展,创新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与工艺革新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缂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丝织工艺之一。缂丝织物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是丝织技巧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缂丝织物精巧纤细,富丽高雅,历来被作为"贡品"供皇家贵族之用。缂丝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使之大放异彩。现研究缂丝产品的开发,在材料、工艺、图案和题材等方面探索,艺工相融,用小样织机织出工艺品。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探讨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独特的工艺,人性化的手工创作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是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表述和旅游景观的展现。从而促使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书画类缂丝是观赏性缂丝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目前有关书画类缂丝作品的制作流程等相关文献很少。以缂织张大千的"八大山人鱼乐图"为例,详细介绍其作品特点、缂丝制作流程、经线与纬线准备要点、缂织、修毛以及缂丝技法。通过介绍缂织张大千的"八大山人鱼乐图"的制作过程及要点,可推广其他书画类缂丝作品的制作工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缂丝织造技艺。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苏州的工商业空前繁荣,运河的发展为苏州的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苏州,更不会有传统手工艺的繁荣。染织业作为苏州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依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而生,又凭借运河得以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以染织业为例,对运河文化与苏州传统手工艺的关联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以大连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为载体的满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是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立项的非遗项目。旨在于把大连历史文化、特色地域风情运用满族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创新,以大连旅游纪念品为载体进行设计,设计出既有满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大连特色文化内涵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17.
<正>苏州丝绸行业中的古丝绸织造企业圣龙公司,她的前身是江南网络丝织厂。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苏州特色丝绸"吴罗(纱罗)、宋锦、缎类、缂丝、剌绣等工艺丝绸织造为主业。近几年国家重振苏杭丝绸,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圣龙公司刚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所生产的五大类传统丝绸产品本身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的  相似文献   

18.
从"非物质遗产传承发展"的视角,通过多个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探析苏州宋锦"上久楷"品牌经营和发展的道路,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纺织非遗类项目的营销和推广策略.苏州宋锦"上久楷"品牌的成功复活与创新,一面颂扬着现代工匠精神,一面传承着古老丝绸文化,真正做到对宋锦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给非遗传承树立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19.
许锐 《中国造纸》2023,(10):186-187
<正>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手工艺文化研究焦点的关注,对纸工艺服饰品的探究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以桑皮、胡杨树皮为原皮制作的桑皮纸能够有效传承和延续民间传统艺术形态,其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桑皮纸工艺服饰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丝路文化路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传承手工艺在非物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璀璨的文化财富。传统手工艺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的美德。在历史绚烂多彩的传统手工艺,但是在当今的服装以及服饰品行业中传统手工艺已经在逐渐衰退和消失。传统手工艺是我们文化的结晶,我们应该肯定它们的价值,找到它们与当今服装设计的契合点,努力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到当前的服装设计中,既做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良好传承,又可以在传承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