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转化白藜芦醇苷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虎杖中白藜芦醇得率,采用虎杖内生真菌直接发酵虎杖转化白藜芦醇苷为白藜芦醇,通过从虎杖根、茎中初筛得到6株内生真菌,复筛以虎杖煮提液为底物发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发酵液中白藜芦醇苷和白藜芦醇含量。结果表明:6株内生真菌均具有转化白藜芦醇苷为白藜芦醇能力,其中分离于茎内的J1转化率最高为25.6%。J1经形态学观察及ITS-5.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Genbank登录号为HQ732137。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可高效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的微生物新菌株,采用以虎杖苷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平板,从中药虎杖中分离筛选出4株生长良好的内生真菌,分别编号为HZ001、HZ002、HZ003和HZ004;考察了4菌株细胞和发酵液转化虎杖苷的性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体细胞生物转化实验结果表明,HZ001和HZ004可有效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摩尔转化产率均可达100%,而HZ002和HZ003菌体细胞转化体系中未检测到白藜芦醇;发酵液生物转化实验结果表明,HZ001、HZ003、HZ004发酵液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的摩尔转化产率分别为55%、40%和38%。结果表明,HZ001和HZ004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的性能最强,其主要靠胞内酶发挥作用。菌株鉴定结果表明,HZ001和HZ002分别归属为Aspergillus aculeatus和Penicillium georgiense,HZ003和HZ004则均归属为Aspergillus flavus。  相似文献   

3.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亚油酸体系、H2O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试验研究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能抑制亚油酸的过氧化作用,其抑制率高于VC、BHT、虎杖粗提物。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均可降低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率,其作用效果好于VC、VE和虎杖粗提物,抑制率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4.
酶转化虎杖苷制备白藜芦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文中采用微生物酶对转化虎杖苷制备白藜芦醇,确定了酶转化条件,建立了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方法,获得了纯度高达98%的白藜芦醇样品。采用酶转化法制备白藜芦醇的得率,是虎杖直接提取法的3倍左右,且苷水解酶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5.
从虎杖根部分离获得8株内生真菌,经液态培养基发酵后进行HPLC检测,以白藜芦醇苷转化率为指标,从中筛选出具有高效转化能力的2株内生真菌G8和G10,其转化率分别达到64.2%和58.1%,将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含量提高到原来的3.84倍和3.57倍。结合ITS测序与Genback中rDNA同源序列对比,鉴定G8和G10分别为青霉菌RF3(Penicillium sp.RF3)和青霉菌ST008(Penicillium sp.isolate ST008)。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虎杖提取物中白藜芦醇苷酶解制备白藜芦醇的工艺进行研究,以样品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为指标,对虎杖复合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虎杖苷专用酶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以β-葡萄糖苷酶的转化率最高.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影响β-葡萄糖苷酶酶解的因素:底物浓度、酶用量、酶解温度、pH和酶解时间进行考察;得出较佳的酶解工艺条件:酶用量3%,pH=5,40℃酶解10h.用该方法制备白藜芦醇的可以得到较高的产率,且苷水解酶可循环使用,重现性较好,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7.
曹亮  周建军  魏锐  刘益红 《食品科学》2010,31(22):207-210
目的:对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发酵和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汉中地区的虎杖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虎杖中白藜芦醇自然发酵和提取条件。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45℃、料液比1:3、发酵时间48h、白藜芦醇苷的转化率为96.1%;自然发酵后最佳提取条件为98% 甲醇、料液比1:6、提取3 次、每次1h,白藜芦醇的得率达1.912%;通过发酵和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达90%。结论:本实验可为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发酵和提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大米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虎杖粉末,发酵过程中,使虎杖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米酒中。理化检测结果表明,虎杖的加入对米酒的糖度、酒精度等理化性质没有影响,但颜色随着虎杖量的增加黄色逐渐加深。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米酒中含有来自于虎杖的虎杖苷和白藜芦醇成分,且其含量随虎杖粉末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如在含2%虎杖粉末的米酒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分别为37.82、1.75μg/m L,10%时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量分别为214.26、23.93μg/m L。品评结果表明,添加2%的虎杖米酒最佳。  相似文献   

9.
虎杖内生菌转化虎杖苷和转化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虎杖内生真菌对虎杖苷转化及转化产物抗氧化活性。采用薄层层析法筛选转化虎杖苷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5.8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生物转化产物;以VC、BHT、虎杖苷及5种虎杖苷衍生物为对照,对转化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生物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经筛选发现其中l株内生真菌J3能转化虎杖苷形成转化产物。内生真菌J3 ITS-5.8S r DNA序列全长573bp,Gen Bank登录号KM 434883,确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转化产物A-2在体外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高于底物虎杖苷,A-1在体外无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能力。虎杖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能对虎杖苷进行生物转化,形成具抗氧化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酶法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之尧  郭崇华 《食品科学》2008,29(5):283-286
用微生物发酵法酶解虎杖,可以提高从虎杖中获取白藜芦醇的得率.通过对多种含糖甙键水解酶菌株的筛选,获得四株可以直接作用于虎杖的优良菌株.其中用 Aspergillus niger 1分解虎杖,提取白藜芦醇,与传统醇提工艺和自酶解法相比,提取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虎杖有效成份的开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虎杖的化学成分 ,并对其有效成分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甙 )、大黄素、虎杖黄色素的功能、提取及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药虎杖含有丰富的虎杖苷,利用生物转化技术将其转化为白藜芦醇是制备天然白藜芦醇的有效方法。虎杖内生真菌Aspergillus aculeatus HZ001细胞可催化虎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该文对该菌株产胞内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在低于60℃时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适反应pH为4.8,在pH 3.6~4.0时有较好的稳定性;Fe^2+对其活力有激活作用,相对酶活力可达到120%,Ca^2+、Co^2+、Mg^2+等离子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Co^2+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十二烷基硫酸钠、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和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4种抑制剂对该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其中EDTA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相对酶活力仅有10%左右。在最适催化条件下,进行酶催化动力学分析,米氏常数K m值为2.571 mmol/L,最大反应速率V max值为0.594μmol/(mL·h)。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湖北虎杖中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粉末色差值,评价不同来源和产地药材质量,并探讨成分含量与颜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8批药材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含量,利用色差仪测定粉末色差值,分析主要成分与色差的相关性。结果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大黄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白藜芦醇的质量分数均达到了1.0%;虎杖苷的含量均达到了药典标准;大黄素与颜色指标值L*、a*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结论荆州公安县章庄铺、黄冈英山县红山镇、荆州松滋县杨林市镇等地药材质量较优,可作为优质种质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虎杖粉末色差值,可以预测大黄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虎杖有效成分的开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分析虎杖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有效成分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大黄素、虎杖黄色素的功效、提取及利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虎杖药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富含多种药用有效成分,主要含有蒽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等。其中蒽醌类大黄素和二苯乙烯类白藜芦醇成分含量较高,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对虎杖的研究多侧重于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应用,对虎杖大黄素的报道相对较少。大黄素不仅可以应用于医疗,也可用于保健和日用化工品中。本文对虎杖中大黄素的提取技术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虎杖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