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穿着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隔热性能。本文将服装的着装方式解构为三个影响因子:服装对人体的覆盖面积;服装开口;服装局部面料堆积。基于这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穿着方式可变的功能服装研发。通过穿着实验进行人体工效客观测量和受试者主观感觉评价,针对服装的门襟开口量、衣袖整体的移除及折叠位置、前臂衣袖的移除(上挽)量进行了实验评价,完成了具有不同穿着方式的实验服装的设计方案优化,为定量测评着装方式对服装隔热性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风速与步速对服装表面空气层热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瑶  钱晓明  范金土 《纺织学报》2009,30(8):107-112
从服装舒适性角度出发,以服装热舒适性的研究为入口,着重分析风速与步速对服装表面空气层热阻的影响,给出服装的热阻与风速及步速的关系公式。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人体假人进行测试,验证公式的预测性和实用性,并找出裸态人体表面空气层热阻和着装后服装表面空气层热阻之间的差异。服装的热阻,以服装的表面为分界线,分为基本热阻与着装人体服装外表面边界空气层的热阻。实验结果表明:风速、行走速度会使服装外表面空气层的热阻减小。  相似文献   

3.
热阻是衡量服装隔热性能的重要指标,相同服装会因测量模式和测试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热阻测量值,导致服装隔热性能的误判。通过条件假设和理论推导对比了采用全体法、平行法和串行法测得服装热阻值的差异,并通过传热机制理论分析了测试条件对服装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差异是由于各测量模式对应的加权求和公式不同所导致的,如果服装各区段热阻不相等,则各公式计算的热阻值将不同;测试条件不同时,由于环境舱和暖体假人的设定参数不同影响了服装系统的传热机制,导致测量结果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服装,应合理选择测量模式及其测试条件。  相似文献   

4.
张文欢  江舒  李俊 《纺织学报》2022,43(11):148-153
为合理评价羽绒服装系统的热湿舒适性,准确获取服装的面积因子,利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对12套羽绒服装系统进行扫描并计算。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服装设计参数(总充绒量、长度)、服装热物理性能(固有热阻和总热阻)与面积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基于各影响因素建立了面积因子预测模型。以固有热阻预测面积因子方法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标准数据库中面向轻薄服装的面积因子计算方法在羽绒服装系统中的适用性,并进一步考察了总热阻预测面积因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羽绒服总充绒量与面积因子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且长度的作用依赖于单位面积充绒量;相较于固有热阻预测面积因子的方法,总热阻预测法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典型着装及其面料的热学性能。以京津地区办公建筑夏季空调环境为例,研究了该环境下职员的热舒适性和典型着装形式及面料。结果表明:典型着装下的期望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26.8℃和66.7%,该期望值既满足热舒适性又利于建筑节能;采用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出典型着装的平均热阻为0.37clo,较标准中服装舒适热阻(0.5clo)低0.13clo;典型着装面料的平均热阻仅为0.117clo,远低于对应服装的热阻。认为:服装的热湿性能与面料的热湿性能并不完全一一对应,面料开发和服装设计尤其职业着装需要考虑利于该地区办公建筑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临界服装热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手臂活动角度对衣下间隙局部分布及服装局部散热性能的影响,利用三维扫描仪量化了出汗暖体假人在6种手臂姿势下,12个体段的衣下间隙体积及接触面积,提取了表征人体活动空间大小的物理指标,测量了服装各体段的局部热阻。结果表明:手臂的前伸角度与衣下间隙体积呈负相关性,而与接触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性,人体的活动空间随着手臂前伸角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各体段的局部有效热阻呈现出非均匀的分布状态,局部衣下空气层体积越大、接触面积越小的体段,其有效热阻越大。服装的有效热阻可用衣下间隙体积与接触面积百分比共同预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人体在静止站立和行走时服装局部热阻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真人测试和假人测试服装总热阻之间的关系,利用热流计法对人体设定的10个部位测定热流密度,计算得到服装局部的热阻,通过面积系数计算得到站立和和行走状态的服装总热阻,然后对不同测试条件下各部位服装的动静态热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斜率,并探讨 了不同状态对服装热阻的影响。结果显示:动态热阻明显低于静态热阻,10个部位动静态模拟斜率依次为:0.72,0.75,0.87,0.74,0.75,0.83,0.82,0.95,0.61,0.64;斜率小于或等于0.76的部位受运动的影响显著。最后得到真人测试的静态热阻和动态热阻,真人和假人测试得到的静态热阻以及动态热阻之间的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8.
史雯  卢业虎  王发明 《丝绸》2015,(10):11-18
服装热阻是影响人体着装舒适性的主要物理指标之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种不同少数民族的男性传统服装,根据款式特点将其分成六组,采用暖体假人测试了服装的整体和局部静态热阻,分析各组内、组间服装局部热阻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服装热阻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服装的局部热阻与人体部位体形、服装局部结构、人体穿着方式和服装的总重量有关。各少数民族服装的局部热阻分布不均匀,躯干后部位的服装热阻大于前部,腹部和下背处的服装热阻大于胸部和上背,盆骨处的服装热阻最大。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5,(10)
服装热阻是影响人体着装舒适性的主要物理指标之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种不同少数民族的男性传统服装,根据款式特点将其分成六组,采用暖体假人测试了服装的整体和局部静态热阻,分析各组内、组间服装局部热阻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服装热阻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服装的局部热阻与人体部位体形、服装局部结构、人体穿着方式和服装的总重量有关。各少数民族服装的局部热阻分布不均匀,躯干后部位的服装热阻大于前部,腹部和下背处的服装热阻大于胸部和上背,盆骨处的服装热阻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防寒服保暖性能的动态调节,研发了以空气为保暖材料的Mountain充气夹克,采用外置手动按压充气泵连续改变充气量及其保暖性能。基于暖体假人实验,在不同充气量、有无袖子、是否穿抓绒衣3种实验条件下测试了充气夹克的局部热阻和总热阻,对比了NuDown充气夹克的隔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充气状态下的局部热阻和总热阻明显高于未充气状态,充气量会显著影响热阻,充气量越大服装热阻越高,且Moutain充气夹克在充气状态下比NuDown充气夹克具有更佳的保暖调节能力;有袖子时的局部热阻和总热阻明显高于无袖子状态,腹部和背部表现尤为明显;穿抓绒衣可有效增加服装系统热阻,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充气夹克的保暖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服装形变对羽绒服隔热能力的影响规律,采用系带收紧法设计了羽绒服的形变方式和形变水平,并制作了4件充绒量分别为110、135、150、180 g/m2的样衣,分别对应薄型、普通型、中厚型和厚型羽绒服;然后利用暖体假人测试服装热阻,同时获取样衣在不同形变水平下的局部体积(包括羽绒服本身和衣下空间),分析了服装形变对羽绒服总热阻和局部热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羽绒服形变会改变其内部空气的流动状态,对隔热能力产生规律性影响,并因充绒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存在一个适宜的形变程度使羽绒服的保暖性最优;服装局部隔热能力大小、受形变影响的变化幅度及规律性与人体体表曲线的凹凸程度和是否靠近服装边缘开口处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人体皮肤与织物之间存在的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传热透湿性能的影响,利用出汗热平板仪测试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并通过在热板与织物之间放置不同厚度的分隔板来模拟衣下间隙厚度,实现了定量测试皮肤—衣下间隙—织物之间的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证明: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先随衣下间隙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衣下间隙达到12 mm时出现下降,随后又进一步增加;虽然织物厚度影响着织物系统的热阻与湿阻,但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更为显著。综合服装的合体美观与舒适保暖性能,建议防寒类服装设计采用胸围放松量6~8 cm之间为宜。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服装宽松量设计与服装隔热透湿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服装产品的舒适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洗涤对气凝胶复合织物隔热性能的影响,选取4种气凝胶复合织物进行多次洗涤处理。通过对比洗涤前后织物形态、透气率、热阻以及织物表面温度的分布情况,探究气凝胶复合织物隔热能力以及隔热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气凝胶复合织物的隔热性能下降,其中第1次洗涤的影响最大,主要是洗涤使得气凝胶颗粒部分脱落;洗涤对絮片结构材料的隔热均匀度影响最大,薄型结构材料次之,发泡结构材料最小,这与复合织物基布的厚度及厚度稳定性有关;绗缝处理可延缓气凝胶复合织物隔热性能下降的幅度,10次洗涤后热阻出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SU)的加热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热阻是服装最重要的热舒适性能之一。四十年代初,一些研究者开始用热平板仪来测定平整织物的热阻。织物热阻主要决定于织物的厚度。但是,服装热阻的影响因素则复杂得多,它决定于:1)服装结构;2)服装所覆盖的身体面积;3)服装的适体程度以及服装彼此之间的相配性;4)服装的织物层数以及层间静止空气量;5)服装织物的热阻;6)服装所增加的身体散热面积等等。因此,织物热阻完全不同于服装热阻。于是,  相似文献   

15.
对润湿状态下织物热阻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人体显性出汗后服装热阻的变化。根据化工热力学中平壁热传导理论,研究了润湿棉织物热阻的变化。通过理论得知,局部润湿织物的总热阻的倒数等于润湿部分和未润湿部分热阻倒数之和,这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对着装后润湿服装热阻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特殊设计的针织服装在检测其水洗尺寸变化率时的适用方法问题,依据常规针织产品测试标准考核水洗尺寸变化率的测试原理,并结合测试服装样品本身的洗涤说明,分别改变干燥方式、标记的方法设计了5种检测方案。结果表明,晾干方式对水洗尺寸变化率的测试结果影响显著,而标记位置对其影响不大,将传统悬挂晾干方式改变为按耐久性标签所注的平摊晾干,可消除前者检测数据变化无规律的现象,建议企业制定相应企业标准来规范此类服装的测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通风孔和通风道设计对人体运动热生理及主观舒适感的影响,采用针织挑洞工艺与凸条工艺设计了2款运动服,在人工气候舱中进行着装人体实验,评价所研发运动服对人体皮肤温度、衣下湿度、汗液蒸发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以及主观热感觉、湿感觉、黏体感、舒适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通风孔设计的服装能显著增加人体汗液蒸发,降低衣下湿度,同时受试者的主观热、湿、黏体及不舒适感也显著下降;在通风孔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风道设计的服装,由于衣下空气层厚度的增大,使得服装的热阻也增加,未能起到进一步改善人体热生理及舒适感的作用;在运动服的设计中,应当在控制服装热阻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通风性能。  相似文献   

18.
李臻颖 《国外丝绸》2010,(6):30-33,36
通过对江南乡村中年女性生活方式与服装消费的调查,分析了其生活方式、着装意识、服装消费行为的特点;通过SPSS软件对生活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11个主要因子和五个细分市场,并分析了这五种类型群体的服装消费行为差异,为服装生产厂商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林雪  王云仪  李俊 《纺织学报》2014,35(4):105-0
以藏袍为研究对象,本文分析了非对称式着装方式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通过暖体假人测评和人体着装试验的方法,结合人体生理客观数据与主观评价,对照对称式着装变化过程,对藏袍的非对称式隔热方式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进行实验评价。结果显示,由于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未暴露身体部位的体表温度和热感觉都在着装状态改变而变化;与对称式相比,非对称式着装变化过程使人体体表温度小幅升高,也使冷暖主观感受有小幅变化。受试者在经过对称式着装改变过程后对暴露双臂的热感觉,较之非对称式着装改变过程后的热感觉偏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江南乡村中年女性生活方式和服装消费的调查,分析了其生活方式、着装意识、服装消费行为,并采用SPSS软件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11个主要影响因子和5类细分市场,并分析了这5种类型群体的服装消费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