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说明中国烹调技艺之精湛,品种之繁多,风味之独特,质地之优良,料理之精细。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国,中国菜普遍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誉和青睐。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孕育出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步之深也”,“中国有四千多年的文明,我们的饭食文化是比欧美进步得多。”这里所说的“饭食文化”即今天所谓的“饮食文化”。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型、器。我们常说的饮食文化,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这五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说明中国烹调技艺之精湛,品种之繁多,风味之独特,质地之优良,料理之精细。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国,中国菜普遍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誉和青睐。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孕育出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步之深也”。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曾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也。”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以饮食为证》中说:“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他把烹调与文明相联系起来,意在说明烹调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文明进化对于烹调的制约及影响。然而,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孙先生道出了“烹调产生于文明”的观点,却与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不符。 燧人氏利用“火”的最大意义是用以“熟制食物”,这一创举被后人称为“炮”。许慎《说文解字》云:“炮,毛炙肉也。”所谓“炮”,实质上就是中国烹调的开端,是最朴实的烹调方式。就象新生的婴儿单纯如一张白纸,但他毕竟是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调味 世界之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发展史上,如果说用火来熟食使人类结束了原始的茹毛饮血的混沌状态,那么调味品的应用始产生烹调这一技艺使人类进人饮食文明恐不为过。我们的祖先对美食美味的追求与探索,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饮食文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云:“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建国方略》)中国烹调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风靡世界,为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之美誉,“而尤以中国调味为世界之冠”。  相似文献   

6.
中国烹饪是东方烹饪之精华,也是世界烹饪领域里的一朵奇葩。传统的中国烹饪之所以被世界人民所推崇和享用,关键就是“以味为核心”,“以养生为目的”。“味”是中国菜肴之灵魂,也是中国烹饪个性所在。中国烹饪在烹调上追求出味入味,提味补味,矫味赋法,力求菜肴具有和谐的美味。  相似文献   

7.
品味潮州菜     
陈放 《烹调知识》2000,(10):22-22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说过:“先有吃文明,才有其他文明。吃为文明之母,没有吃,便没有文化,更没有文明。”“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此论也适于谈论潮州菜。潮州菜烹调之妙,头绪纷繁,从何说起?参照饮食界的权威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口味的流行趋势为:清鲜,淡爽,刺激,怀旧。我们且从这四个方面品评之。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食品工业是一项世界性的战略决策。中国的传统食品,居世界之冠,具有种类繁多,丰富多采,色、香、味、形俱佳等特点,我国的烹调技术早已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烹饪素有“以味为本”之说,因而中国菜品也由于味的丰富而品类卓绝,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味”既然受到人们如此的追捧和挚爱,但到底什么是“味”?它在烹调中的应用和衍化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0.
吃的境界是什么?是辨味?。为什么要辨味?怎样才算辨味?。其实,我等是餐饮的圈外人,虽然痴长了几十岁,也吃了几十年的饭,但却从未把这些问题看成是一个问题。在拜读了《四川烹饪》2001年第11期发表的“吃的境界———辨味”一文后,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才骤然间成了一个大问题。真是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吃,不辨味者,轻则可能“据地而呕吐之。”重则会“少了一条保命的活路。”这让我等不寒而栗出了一身冷汗,并从中辨出了一丝毛骨悚然之味。聊以自慰的是,一番辗转反侧地前思后量之后,终于幡然醒悟:既然上帝给了人类辨…  相似文献   

11.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是我国古人对菜肴口味的总结。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即有记载。宋太宗问川西梓州官人苏易简:“哪种食物最珍?”苏易简回答:“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据流传,类似这样的说法还有“夫天下之味,适口者为佳”、“烹调得宜,便为美馔”、“平时宴饮,则烹调随意”;“多寡咸宜,但其适口,即是佳肴”、食取称意,衣取适体”等等。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烹调,烹调,五分火候,五分调料。”可见调味品的重要。不同的菜肴,不同的风味,除烹调之法外,调味品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川菜精华体现在调味艺术上,所谓“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言之有理。的确,不少川菜名肴正因为选用了独特的调味品,才使之具有长盛不衰之魁力;如果失去这一点,恐怕会风味全无。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中国,对吃的衡量标准是色、香、味、形、滋、养、器,而其中味是核心。于是对于美食家来说,知味、辨味便成了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淮南子·修务训》里讲道:“楚人有烹猴者,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呕吐之。此不知味也。”这里所说的不知味实际上就是不辨味。如果能辨味,即使说成是龙肉,他也不会去吃了。苏东坡贬惠州,妾朝云随,吃蛇羹以为海鲜,事后知所吃为蛇,吐病数月,一命呜呼。瞧瞧,这辨味有多么重要,如果朝云掌握了辨味的本领,岂不是又多了一条保命的活路﹖所以不懂得辨味的人,如果…  相似文献   

14.
“茹毛饮血”与“烹调”之词,几乎所有辞书都收有这两条.而对其词义和辞源的解释,前者通常释为原始人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后者则只引陆游的《种菜》诗作为“烹调”的辞源.烹饪界用这两个词较多,沿用辞书的解释亦未细察正误.看来,考辨这两个词的词义与辞源,重新认识它们,对于中国烹饪文化的建设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味是菜肴的灵魂.也是评判食品和菜肴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现在所说的烹调实际上就是烹制和谓味。3000多年前“厨神”伊尹就提出了“善均五味”,即“甘、酸、苦、辛、咸”五味调和的调味理论;中国烹饪主要特征在味.而“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中华饮食追求。中国烹饪深受国内外人们青睐,其特有魅力集中体现在“色.香.味,型、滋(食品的质地感觉).养(饮食养生)”俱佳的优良传统上.而里面的“味”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啤酒酵母精含充分的肽,游离氨基酸,氨基酸呈味性强,为提高该基质调味料的隐味效果,须加肌苷酸钠与谷氨酸钠,以产生鲜味、风味相乘效果。新型酵母精调料“BW”系在酵母精中加入植物蛋白的酶分解精汁,从而可使之既有酵母精中的核酸、肽的呈味性,又有植物蛋白分解产生的鲜味物质谷氨酸等,呈味丰富。“BA”酵母精调料是在相同的酵母精中,加动物蛋白的酶分解精,因为调味料中含有动物蛋白产生  相似文献   

17.
1918年,孙中山先生完成了他的巨著《建国方略≥,在其中的“心理建设”一章中,他谈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他认为中国的烹调技术是一种艺术,就像中国之水墨画和书法一样。中国烹调术积2000多年的历史,精益求精,仅此一点就是以表明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 中山先生指出,中国食物花式品种之繁多,烹调技术之精良,远比科技发达的欧美各国所能望其项背,特别是中国之素食,可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如中国人寻常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物,是素食的  相似文献   

18.
茉莉 《中国烹饪》2012,(8):53-53
这封公开信是这样写的:《中国烹饪》杂志社:你好!刚从微博“茉莉一粤味存真”上获悉是期“油泡笋壳鱼”一文疑有错处,现给予指出,望下期修正为盼,以正贵刊出文严谨之风。1、油泡,作为粤莱烹调技法之一,是以大量的慢油将食材浸泡至需要的熟度,而非猛火炸之,  相似文献   

19.
品得淡来味方浓记忆中咸得吓人的菜有两道:一为我们宁波特有的“龙头烤”(盐腌龙头鱼干);一为锦州的“虾油小黄瓜”。因为咸过头,龙头鱼(也有宁波人称之为“虾潺”)与小黄瓜的本味就让人难以咂摸。好在如今这两道菜的味都淡了一点。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他生前饮食上也是如此———苦就要大苦,辣便爱极辣,甜则要贼甜,估计他喝茶大概非酽酽的不可。如今看来,这对健康不利,因饮食清淡也是养生的一个要点。烹调的目的在于发挥“性之珍”,清代《养小录》序中说:“本然者,淡也,淡则真。昔人偶断肴馐,食淡饭曰:今方知其味,向几为舌本所瞒。”其实,…  相似文献   

20.
据烹饪史行家调查研究,中国菜肴命名重在一个“雅”字。大量菜肴名称,几乎都是直接从烹调工艺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以料、味、形、色、质、器以及烹饪技法而命名,表现出一种质朴之“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