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烘烤过程中烟叶色素的降解及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研究了河南不同生态区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叶绿素的降解及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绿素在变黄期降解量最大,平均为鲜叶含量的74.75%,且直至于筋期仍能缓慢降解,降解速度最快时期为开烤后24-36h。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总体上随着烘烤的进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下降,降解速度仍以灰黄期较快。在烘烤过程中,叶绿素和烘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烟叶在烘烤过程中脂氧合酶、脱落酸与色素降解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烘烤变黄过程的进展,烟叶脂氧合酶活性、超氧自由基含量和脱落酸含量在0~24h缓慢增加,24~48h急剧增加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变化规律相同,但变化速度有差异。低湿变黄变化迅速,高峰出现的时间早,峰值比较高,高湿变化速度慢,峰值也较低。脂氧合酶活性与脱落酸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速度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贺帆 《中国烟草学报》2014,20(6):97-102
以烤烟NC89中部叶为试验材料,对密集烘烤过程中烤烟烟叶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饱和度C、色相角H°、色泽比H和色差值?E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正面与背面L、a、b、C、H°和H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均在鲜烟叶至42℃结束时变化剧烈,42℃结束之后变化幅度趋缓。烟叶正背面色差值的变化则相对平稳,从鲜烟叶至42℃开始略有上升,在54℃稳温结束时略有下降。相关分析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各颜色参数与淀粉、还原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蛋白质、氨基酸和含水量之间相关性明显,大部分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对烟叶颜色参数与化学成分的回归分析,建立了烟叶颜色参数与主要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的预测方程;除叶绿素外,烘烤过程中烤烟烟叶其他主要化学成分预测值与实测值符合程度较好,预测精度高。通过色差计量化烘烤过程中的烟叶颜色参数,从而建立烘烤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预测模型,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提高烘烤操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烤烟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酶活性变化及色素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制造的电热式温湿度自控烤烟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淀粉酶和淀粉同工酶的变化,及对色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叶变黄阶段,淀粉急剧降解,48 h后基本趋于稳定;淀粉酶活性从烘烤开始逐渐升高,并于36 h前后达到一高峰,随后降低,在叶片水分40%~45%和环境相对湿度70%以上时,淀粉酶活性高,淀粉降解快,淀粉酶活性升高和淀粉相对降解量呈动态正相关(rNC89=0.7517*,r云烟85=0.4479),在叶片水分含量降至10%左右时,淀粉酶仍保持较高的活性,但降解量很小,含量几乎趋于稳定。淀粉同工酶电泳胶板上明显可见3条酶带A、B、C,初步确定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R-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最高,且同工酶活性和生理生化酶活性测定结果相一致。烘烤过程中淀粉和色素降解规律相同,数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rNC89=0.9649**,r云烟85=0.9428*。   相似文献   

5.
烘烤过程中温湿度与烟叶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两台KY-2型自控电烤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不同温湿度和持续时间条件下烟叶淀粉酶活性和淀粉含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变化出现两个高峰,即变黄的中后期和定色后期至干筋期,淀粉大量降解的温度范围为38~44℃,不同部位的烟叶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烘烤实际操作中烟叶变黄起点温度的选择应为35℃,在42℃以前烘烤环境的干湿差增大到3℃(尤其是中部烟叶),42℃以后提高湿球温度,保持一定湿度(尤其是上部烟叶),44℃以前根据烟叶的变化情况适当延长调制时间以利于保持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的降解。  相似文献   

6.
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电热烤烟箱,研究了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物质成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鲜烟叶中所含的香气物质经过烘烤大部分成份的含量下降,特别是分子量较小的小分子物质下降比较明显。但在不同烘烤阶段,烟叶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多数成份在变黄期或定色期含量增加,到干筋期含量减少。不同烘烤条件相比,以低温慢烤烟叶中香气物质损失较少,内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烟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烟叶在不同烘烤方式、不同烘烤条件下,烟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NR活性随烟叶的失水干燥而下降,失水干燥快,NR活性下降也快。在不同品种间,红花大金元的NR活性下降比K326的下降稍快。不同烘烤方式、不同变黄温湿度对NR活性变化也有影响,在密集烘烤和较高的变黄湿度条件下,NR活性下降最慢,酶活性保持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与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制造的电热式温湿度自控烤烟箱,研究了烤烟烟叶在烘烤过程中淀粉降解的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淀粉含量随烘烤过程的进行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相应增加并于定色阶段达到高峰,而后有所减少,烟叶在变黄阶段两者均有一个快速的变化过程;烘烤过程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高度负相关(rNC89=-0.8962,r云南85=-0.9704);淀粉酶活性从烘烤开始逐渐升高,36h前后达到一高峰,之后下降,但在烘烤后期升高,而且在环境湿度和烟叶水分很低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活性。淀粉同工酶初步研究表明,烘烤进行中烟叶内淀粉同工酶酶带主要有A、B、C三条,初步确定为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R-淀粉酶。  相似文献   

9.
烘烤过程中烟叶脂氧合酶活性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烘烤过程中烟叶脂氧合酶(LOX)的活性与膜脂过氧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烤过程的进展,烟叶水分逐渐散失,脂氧合酶(LOX)活性在0~24h期间缓慢上升,在24~48h期间急剧上升,48h之后明显下降直到完全消失;丙二醛(MDA)含量在0~48h与LOX活性变化同步,48h后MDA对脂氧合酶的反馈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叶绿素、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与脂氧合酶活性和MDA的含量密切相关;蛋白质的降解与脂氧合酶活性和MDA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烟叶成熟度及烘烤关键指标与烟叶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1999-2001年3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叶成熟采收标准为下部叶面黄绿色,约6-7成黄,主脉变白1/2以上;中部叶面浅黄色,约8-9成黄,主脉变白2/3以上,比常规推迟5d采收;上部叶面基本全黄,约9-10成黄,主脉全白,比常规推迟7d采收。烘烤关键指标:烟叶变黄温度以38-40℃为宜,烟筋变黄以45℃为宜;湿度处理以低湿处理效果较好。为烟叶成熟采收、科学烘烤提供了一定具有可操作性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步进型烤房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 ,并与普通烤房进行了对比分析。步进型烤房具有如下特点 :①烤房容量大 ,采用分区设计 ;②烘烤环境温湿度恒定 ;③烘烤工艺灵活 ;④可提高烟叶烘烤质量 ,降低烘烤成本  相似文献   

12.
顶部烟叶带茎烘烤试验简报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了改进顶部烟叶的烘烤工艺,在福建省南平烟区的武夷山市、松溪县、浦城县和云南的陆良县等试点进行了顶部烟叶带茎收获烘烤试验。结果表明,带茎烘烤对改善顶部烟叶质量效果较明显,烤后的顶部烟叶组织较疏松,厚度较适中,桔黄色烟叶比例提高,杂色烟和挂灰烟叶减少。烟叶嗅香较好,顶部烟叶的可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带茎烘烤的烤烟上部叶的水分散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上部烟叶带茎采收(每片叶带6cm长的烟茎砍收,烟叶分别位于砍下茎杆的顶端中部和底部)烘烤时烟叶中的水分运输和散失规律。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各部位的含水率随烘烤时间的推进而显著下降,茎杆中的水分一部分由于高温而散失。茎杆中的水分能输运到叶片中,并且有一部分水分从茎杆运输到叶脉。水分从茎杆到叶脉,再到叶基部、叶中部、叶尖部的运输较通畅。从烟叶整体的水分散失和运输趋势来看,烟叶位于砍下茎杆底部的处理方法比烟叶位于砍下茎杆顶部和中部的处理方法更有利于提高烤烟的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14.
烤烟表面颜色的量化及其与胡萝卜素类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我国不同产区烤烟颜色特征差异的成因,采用L*a*b*均匀颜色空间的颜色表征方法对我国11个省60个产烟县的C3F烟叶进行了测量分析,并研究了烤烟颜色的色空间分布指标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不同产区烤烟颜色的色空间指标明度L*、红度a*、黄度b*、色饱和度c*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差异明显,东南烟区烟叶的明度、黄度和色饱和度较低,红度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叶黄素比例较高;长江中上游和西南烟区烟叶的明度、黄度和色饱和度较高,红度相对较低,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北方烟区烟叶的明度相对较高,色饱和度相对较低,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②烤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与颜色色空间分布指标关系密切,随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红度、黄度、色饱和度等指标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明黄度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Tristimulus calorimetry was used as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color of different dehydrated parsley samples. The trichromatic data were expressed in the two CIE systems: X, Y, Z, and L* a* b*. The hue function tan?1 b*/a*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visual ranking (r =+0.979) and residual chlorophyll content (r =+0.973). Relating X, Y, and 2 to visual score and pigment determination through simpl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s also demonstrated good correlations, X and Y being preponderant variables. These correlations provide a fast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hlorophyll degradation and color quality of parsley leaves during drying and storage.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olor of 13 samples of fresh parsley, previously dehydrated in a pilot warm air dryer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烤房对云烟85烟叶烤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类型烤房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普通烤房(C1)、普改密烤房(C2)及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C3)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烤房调制的相同部位烟叶收缩率、含梗率均为C1>C2>C3,而叶片厚度和单叶重为C3>C2>C1;C1调制的下部叶、C3调制的中上部叶的外观质量略差;C1调制的下部叶化学成分最不协调,而C2与C3的下部叶化学成分接近,中部叶为普C2>C1>C3,上部叶为C1>C2>C3;C1调制的下部叶评吸品质最低,C2最高,中上部叶评吸品质为C2>C1>C3;烟叶综合外观品质、化学成分及评吸品质为C2>C1>C3;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指标为C3>C2>C1.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探讨贵州烤烟生长特性,以K326、毕纳1号、贵烟1号、贵烟2号和K326有机烟为材料,研究了大田生育期(35、70、105 d)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和颜色参数值的变化幵进行了相兲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烤烟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和颜色参数(H*除外)值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毕纳1号35 d和105 d质体色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K326有机烟70 d和105 d质体色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材料,但其L*、b*和C*值显著高于其他材料。不同烤烟材料生育期烟叶L*和H*值差异均显著,且b*和C*值105 d显著高于35 d和75 d。不同烤烟材料烟叶质体色素含量与颜色参数值相兲均显著,其中质体色素含量与L*、a*值相兲系数较大,在0.805~0.866之间。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变量叶绿素b R2值(R^2=0.915)最大,变量类胡萝卜素R2值(R2=0.847)最小;自变量中线性回归系数正值Xa*最大,其次是XH*。相对类胡萝卜素,烤烟生育期烟叶叶绿素含量与颜色参数值的线性回归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烘烤期间带茎采收的烤烟顶部叶某些生理生化特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进一步探讨烤烟顶部叶带茎采收烘烤的生理生化机制,对烤烟顶部叶带茎采收烘烤和不带茎采收烘烤的色素含量、淀粉酶、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烤烟顶部叶带茎采收烘烤在变黄12~24h时的叶绿素降解速度快于不带茎采收烘烤,到定色末期时带茎采收烘烤和不带茎采收烘烤的顶部叶叶绿素含量基本相同;带茎采收烘烤与不带茎采收烘烤的顶部叶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带茎采收烘烤比不带茎采收烘烤的类胡萝卜素的降解量大。带茎采收烘烤和不带茎采收烘烤的顶部叶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带茎采收烘烤的PPO活性总体上低于不带茎采收烘烤,SOD活性高于不带茎采收烘烤,POD活性和MDA含量低于不带茎采收烘烤。综合分析,烤烟顶部叶带茎采收烘烤的生理生化变化对烤后烟叶的质量形成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49种烤烟烟叶的烟末水浸液及加NaOH、加盐酸的昭阳B2F烟末水浸液的pH值,并对其烟碱进行了水蒸气蒸馏试验和总烟碱测定。结果表明:①烟叶的等级、产地不同,其烟末水浸液的pH值、烟碱蒸出量(率)亦不同;②烟末水浸液的pH值与烟碱的蒸出量无明显相关性,但与烟碱蒸出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35;③当B2F烟末水浸液的pH值介于1.93~5.32时,烟碱蒸出率介于0~10.85%,烟碱蒸出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但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当水浸液pH值介于5.32~9.07时,烟碱蒸出率介于10.85%~86.33%之间,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当pH值介于9.07~10.93时,烟碱蒸出率介于86.33%~92.79%之间,二者的关系曲线再次趋于平缓。结论是烟碱水蒸气蒸馏,蒸出率和烟末水浸液的pH值相关。  相似文献   

20.
烤烟烟叶pH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210个复烤烟叶样品的pH值,并分析了不同年份、产区、部位、等级和颜色烤烟烟叶pH值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产区烤烟烟叶pH值集中在4.8~5.4范围内,且pH值变异系数不大;②烤烟烟叶pH值随着自然陈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002和2003年烟叶pH值与2001、2000和1999年烟叶pH值差异极显著;③2000、2002和2003年不同产区烟叶pH值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④1999、2000和2001年不同部位、不同等级烟叶pH值差异不显著,而2002和2003年差异极显著;⑤1999和2000年桔黄和柠檬黄烟叶pH值差异不显著,而2001、2002和2003年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柠檬黄烟叶pH值大于桔黄烟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