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氯丙醇酯——油脂食品中新的潜在危害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氯丙醇酯是油脂食品中新近发现的一个潜在危害因子,日本Econa烹调油因高含量3-氯丙醇酯而被迫停止销售的事实表明氯丙醇酯问题已开始对油脂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总结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和业界对氯丙醇酯类物质的研究现状,对氯丙醇酯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和初步的分类,分析了氯丙醇酯可能产生的潜在毒性,介绍了油脂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来源、形成途径和控制措施。最后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主动应对挑战,开展对氯丙醇酯安全问题的研究,以指导油脂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推动我国油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氯丙醇酯类化合物是含油脂类食品中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性的污染物质,具有肾脏、生殖毒性及潜在的致癌性。氯丙醇酯是当前油脂中污染物领域的研究热点。氯丙醇酯主要产生于精制过程的脱臭步骤,目前对于其具体的反应机制研究尚不完全。针对国内外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暴露情况、形成与降解机制、影响因素等关键点进行了的综述,总结归纳了现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我国食品中该类污染物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氯丙醇酯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3-氯丙醇酯污染更为突出,各种食用油或油脂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3-氯丙醇酯。总结了国内外对3-氯丙醇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3-氯丙醇酯来源、毒理和安全性、可能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污染水平、控制措施和精炼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旨在推动我国油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氯丙醇酯作为食品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氯丙醇酯类物质种类繁多,其反应机制、毒理学和代谢转化研究尚不成系统,目前研究表明氯丙醇酯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肾脏、生殖毒性及潜在的致癌性。国内外对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污染水平和暴露评估等研究主要集中在3-氯-1,2-丙二醇酯和2-氯-1,3-丙二醇酯,且主要集中在婴儿配方奶粉、油炸和烘焙食品等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上。通过研究发现,普通消费者从日常饮食中摄入氯丙醇酯类物质一般是无风险的,但对于一些年轻群体和仅食用配方奶粉的婴幼儿来说风险较高。国内外已相继开展了对氯丙醇酯的研究和监控,以减少食品中氯丙醇酯类物质污染水平。目前只有欧盟制定了3-氯-1,2-丙二醇酯在部分食用油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限量要求,仅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了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控制规范,来降低氯丙醇酯的风险。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氯丙醇酯形成机制、代谢、毒性、国内外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其管理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氯丙醇酯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污染物之一,氯丙醇酯在食用油等含脂类食品中污染水平较高,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需要开展相关氯丙醇酯的膳食暴露评估。氯丙醇酯的毒性和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及数据是开展食品中氯丙醇酯膳食暴露评估的重要基础,对氯丙醇酯的毒性和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为推动食品中氯丙醇酯的膳食暴露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的氯丙醇污染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最初在酸水解植物蛋白加工中被检出, 近年来发现氯丙醇及其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油脂及其加工品中, 成为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又一隐性因素, 从而引起人们的再次高度关注。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氯丙醇的定义、分类, 分析了氯丙醇的潜在毒性及在食品中的污染现状, 总结了氯丙醇特别是3-氯-l,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ol-l,2-diol, 3-MCPD)的可能形成途径, 并归纳了油脂加工过程中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有研究报告指出,在200℃以上高温精炼过程中,棕榈油比其他植物油会产生更多的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随后,一些媒体关于食品中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毒性的报道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是全球关注的植物油污染物氯丙醇酯是氯丙醇类化合物与脂肪酸的酯化产物,食品中检出量较高的是3-氯丙醇酯。近年来的研究发  相似文献   

8.
食品中的3-氯丙醇酯在人体内会水解为游离的3-氯丙醇而影响人体健康,已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3-氯丙醇酯的几条生成途径,包括氯离子直接亲核进攻途径、环酰氧鎓离子中间体途径和缩水甘油酯中间体途径、环氧化物环自由基途径,3-氯丙醇酯的生成主要受加热温度和时间、pH、含水量、氯化钠含量及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最后从精炼植物油和食品加工两个过程提出了控制食品中3-氯丙醇酯含量的措施,并对食品中3-氯丙醇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氯丙醇酯是氯丙醇的脂肪酸酯,包括氯丙醇单酯和氯丙醇双酯。氯丙醇酯主要存在于酸水解植物蛋白液(HVP)、婴幼儿奶粉、精炼食用油、咖啡、薯条等食品中,特别是在精炼食用油中含量较高。作为氯丙醇的一类前体物,氯丙醇单酯和氯丙醇双酯除了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外,还都可以再水解或酶解而进一步生成有毒物质——氯丙醇。氯丙醇对肝、肾、神经、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毒性作用,而且还可以致癌。为了降低氯丙醇酯对人体的危害,人们开始对氯丙醇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其结构、存在、毒性、分析检测、形成机制与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氯丙醇酯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3-氯丙二醇酯的毒性、分析检测、形成机制和控制措施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SPE-UPLC-MS/MS)同时测定食品中18种3-氯丙醇酯的方法,并对部分市售含油脂食品中氯丙醇酯的含量进行调查。方法样品用叔丁基甲醚-乙酸乙酯(8∶2,V/V)超声提取;经Sep-Pak Silica硅胶萃取小柱、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预先用甲醇活化)二次净化,以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50 mm,1.7μm)分离,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监测,内标法定量。结果18种氯丙醇酯在1.0~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1~0.999 8)。食用油在0.10、1.0和10.0 mg/kg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0.2%~98.5%,RSD8.1%。食用油中18种氯丙醇酯的检出限在1.17~30.1μg/kg之间,92.0%(46/50)的食用油中检出多种3-氯丙醇酯,含量分别在7.55~5 360μg/kg之间;75.0%(9/12)的含油脂食品中检出多种3-氯丙醇酯,含量在6.62~1 569.8μg/kg之间。结论建立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8种3-氯丙醇酯的方法快速简单、准确有效,可以满足各种食用油和含油脂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食用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酯)、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2-MCPD酯)、1,3-二氯-2-丙醇脂肪酸酯(1,3-DCP酯)和2,3-二氯-1-丙醇脂肪酸酯(2,3-DCP酯)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方法植物油样品经叔丁基甲基醚-乙酸乙酯溶液(8∶2,V/V)溶解,在甲醇钠-甲醇溶液中发生酯键断裂反应,用冰乙酸中和正己烷去脂,经硅藻土小柱净化,七氟丁酰基咪唑(HFBI)衍生,以GC-MS法测定,采用同位素内标进行定量。结果经5家检验机构验证,4种氯丙醇酯(以对应的氯丙醇计)在0.02~0.4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在0.2~2.0 mg/kg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78.5%~109.8%之间,RSD为2.2%~18.8%,检出限均为0.1 mg/kg。结论 2014年英国FAPAS分析实验室能力验证和5家机构协同验证的结果证实,该方法线性良好,准确度、精密度高,检测成本较低,适用于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氯丙醇酯是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污染物,进入人体胃肠道后在脂酶作用下可水解释放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氯丙醇类物质,食用油中氯丙醇酯污染已成为新出现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建立准确、可靠、高灵敏的检测食用油中氯丙醇酯含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不破坏氯丙醇酯结构直接检测,间接法将氯丙醇酯转化为游离氯丙醇,以测得的氯丙醇含量反推计算出样品中氯丙醇酯的含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氯丙醇酯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对各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仪器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展望了氯丙醇酯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和检测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植物油脂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苯并芘、氯丙醇、甾醇氧化物是植物油脂中新发现的3种重要的风险因子,研究其生成与控制对植物油脂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苯并芘、氯丙醇、甾醇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安全性评价、检测及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提炼了科学问题,展望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期望对本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传统特色蒸馏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风味独特。风味分析表明脂肪酸乙酯对浓香型白酒的感官具有重要影响。白酒发酵过程微生物所产酯合成酶催化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脂肪酸乙酯的重要合成途径,然而目前相关的酶催化机制尚不明晰,导致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酯类风味物质合成不稳定,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经典的酶催化酸醇酯化反应存在于有机相体系,而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含水量(质量分数)为53%~58%,属于水相体系,发掘和解析水相体系脂肪酸乙酯合成酶及其催化机制可以促进浓香型白酒的品质改善。作者对浓香型白酒酯类风味物质及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深入探讨酯合成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为明晰浓香型白酒脂肪酸乙酯的合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食用油在精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氯丙醇酯类物质,对食用油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加强检测方法研究,提高检测水平尤为重要。对食用油中氯丙醇酯的组成、来源及危害进行了综述,对目前食用油中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间接测定法和直接测定法)进行了介绍,其中详细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前处理过程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保证食用油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食用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酯)、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2-MCPD酯)、1,3-二氯-2-丙二醇脂肪酸酯(1,3-DCP酯)和2,3-二氯-1-丙二醇脂肪酸酯(2,3-DCP酯)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在0.005~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0.1 mg/kg,定量限0.2 mg/kg,加标回收率在97.2%~106.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4%~7.1%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性定量准确,对仪器污染小,能满足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7.
糖酯类食品添加剂是同时含有亲水和疏水基团、HLB值为1~16的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无臭、无味、无毒及优良的表面性能等特点,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脂肪酶非水相催化合成糖酯有着化学合成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已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非水相中催化合成糖酯所用脂肪酶的来源、非水相体系、酶的催化活性、糖酯类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6种植物油中脂肪酸烷基酯(包括脂肪酸甲酯和脂肪酸乙酯)的含量,并研究其在植物油煎炸、废弃及废弃油脂精炼等环节中的变化。结果发现,6种植物油中脂肪酸烷基酯的含量均低于30 mg/kg,而植物油在废弃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大量脂肪酸乙酯,生成量与油脂是否烹饪及废弃物中乙醇含量有关。脂肪酸烷基酯在脱色工艺中不能被去除,但在脱臭中可被去除。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烷基酯含量发现废弃油脂,为废弃油脂的鉴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应用脂肪酸甲酯快速筛选植物油中掺假地沟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植物油和地沟油中脂肪酸酯存在方式的不同,建立植物油中地沟油掺假的快速筛选方法。植物油中脂肪酸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地沟油中脂肪酸以脂肪酸甲酯的形式存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的全扫描模式,结合NIST 05标准谱库检索功能,对37 种脂肪酸甲酯进行测定。样品采用直接稀释-气相色谱-质谱全扫描分析脂肪酸甲酯,100 个植物油样品中均未检出脂肪酸甲酯;20 个地沟油样品中13 个检出肉豆蔻酸甲酯(C14∶0)、棕榈酸甲酯(C16∶0)和硬脂酸甲酯(C18∶0)等14 种脂肪酸甲酯,检出率为65%,且70%的检出脂肪酸甲酯的地沟油样品中脂肪酸甲酯种类多、含量较高。因此,若植物油样品脂肪酸甲酯种类多、含量高,则可判定为有地沟油掺假;若脂肪酸甲酯含量低或没有脂肪酸甲酯,则可以进一步用其他指标和方法进行检测,脂肪酸甲酯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地沟油掺假的快速粗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