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毅  田悦  张毅 《丝绸》2022,(7):131-138
湖石纹样是清代代表性装饰纹样之一,应用范围广泛。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法与田野调查法对清代织绣品中的湖石纹样进行收集,并从中筛选出120个样本对其进一步整理分析;概述了湖石纹样的发展演变,分析了纹样的造型和组合形式,并基于Opencv软件库和cvCvtColor颜色空间转换函数对湖石纹样进行HSV色彩提取换算,通过数据和图表分析其色彩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清代织绣品中湖石纹样的文化意蕴。研究表明,清代湖石纹样造型呈“Y”字形,与纹饰中植物纹样生长方向具有同向性,纹样色彩柔和清雅,且纹样深受社会文化和地方审美的影响,具有深层次的情感寓意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丝绸》2021,(3)
"五子夺魁"是清代织绣流行的人物装饰纹样,表现形式为五个童子争夺盔帽、魁星像的画面,意在祈求子嗣兴旺、科举夺魁入仕,是传统社会对多子多福、功名利禄的心愿表达。文章通过对实物及古籍资料的梳理,发现五子夺魁纹样的起源与科举文化有关,是五子图式与魁星信仰结合演化的产物,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尝试解析五子夺魁纹的源起与衍变,并以清代织绣品为载体,结合其他工艺装饰,剖析五子夺魁纹样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丝绸》2017,(1)
以日本传统纺织品中较为特殊的絣织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日本絣织的历史源流、发展过程及织造技术的基础上,从其两类代表性纹样着手,总结出日本絣织的纹样特征。针对其中带有吉祥观念的寓意性图案以一些具体的实例展开分析,通过对絣织作品中出现过的寓意性图案的提取与整合,梳理出这些纹样在当时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并借这些寓意解读出絣织作品描绘和传递的意境与特殊情感。同时结合一些现有的设计作品发现絣织目前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方式比较局限,希望可以通过在絣织的工艺基础上加入一些其他的染织技术或是利用高科技来解决絣织制作中费时费力的问题,使寓意性图案更多地出现在现代的设计中,从而探索出絣织在时尚潮流中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让絣织织物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针对目前絣织织物仅一面有纹样、织物外观效果比较单一的问题,分析絣织织物纹样设计、上机图设计和扎染技术并进行总结。结果表明:扎染技术可使表里层经纱分别形成纹样,并与重经组织结构进行配合形成双面都有纹样的絣织织物。以织物表层经纱纹样为龟背纹、里层经纱纹样为回字纹,以四枚斜纹为基本组织形成的重经组织为例,织造出的双面絣织织物,可用于服装服饰、家纺产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对絣织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阵织是日本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织物,其纹样的发展结合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和审美需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西阵织的纹样特点,分析西阵织纹样在传承传统与现代创新上进行的努力和探索,对比当代我国蜀锦等传统织锦在纹样创新设计上的表现,以此来为我国传统织锦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方向提出新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孙佩兰 《丝绸》2001,1(2):41-42,45
以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文物为依据,探讨各个历史时期绣品的纹样及其特征,对当今刺绣艺术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絣织织物兼具正反双面效果且绿色环保,提出将表里接结组织结合植物染料染色应用于絣织织物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双面絣织织物纹样设计、上机图设计和扎染技术分析,提出双面絣织几何形织物的设计方法。以几何形絣织织物为例,根据正面万字纹、反面方形纹的纹样意匠图进行经纬纱捆扎及织物植物染料染色,采用表里接结组织在小样机上进行试织。研究结果表明:经纬纱经过扎染后配合表里接结组织结构,可得到混色效果明显、风格独特的双面絣织织物,该织物可广泛应用于服饰、家纺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相似文献   

8.
总结表里换层组织仿真设计平纹纹样的过程。以平纹花形为纹样,尝试通过表里换层组织的表面显色效果仿真平纹组织结构中经纬纱的交织规律。阐述了一种由纹样图转换成表里换层组织图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两套配色产品的试织。结果表明:纹样图中各区颜色搭配要合理才能仿真出经纬交织的凹凸纹路。为保证纹样仿真效果,设计织物经纬向紧度时,既要考虑纱线细度,还要考虑组织循环纱线数与织物密度的配合。认为:试织的双层织物花形粗犷,配色鲜亮,可用于高档女装,如秋冬女裙等。  相似文献   

9.
提出采用纹样在织物中变化重组排列的方法取代传统的简单重复排列的设计思路.以小型独立纹样为研究对象,描述纹样的各种变化,分析计算纹样在2×2模块中排列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并提出在织物体中应用时对纹样及其组合排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郑朝辉 《纺织学报》2012,33(6):26-29
 摘要:以日本传统丝织物的代表品牌西阵织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西阵织的起源发展和工艺流程,针对其代表性的图案题材、纹样特征,分析了其纹样风格是在吸收外来纹样、充分融合自身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语言,具有特定的符号含义及情感诉求。结果表明,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符号、元素的提取,经凝练、概括和整合,提升了西阵织纹样的特征,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美学意识。其不断拓展传统织物和纹样在时尚潮流中的应用空间及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纹样意匠绘制实践探讨大提花织物的纹样二次创新设计。采用纹织CAD界面操作演示方法,分步骤描述了应用软件中的"叠合"处理工具,根据原纹样的题材、构图特点,进一步设计成具有"城市立交"、"秋风落叶"、"竹园深深"、"花儿荡漾"四种特殊意境效果的纹样。  相似文献   

12.
研究纹样通过叠加处理营造创新视觉效果的二次设计及其在色织大提花上的具体应用。在分析归纳纹样叠加的方法、类型及形式的理论基础上,借助纹织CAD软件的换色、移位、叠合等绘画工具,采用花纹错位、色彩分层、色彩变化等手段,实现各种纹样创新视觉效果;结合2经3纬宋锦的丝线色彩配置条件,通过对意匠纹样的减色处理,可以在织物中表现出预期的视觉效果。在宋锦织造机台上实例开发了"Miracle奇迹"叠加效应纹样宋锦面料。  相似文献   

13.
十一、提花、剪花、挖花和烂花织物 棉布、丝绸或呢绒等织物,由传统的刺绣艺术进行造型加工,就成为一种高档产品。丝织绣品的色彩绚丽、光采夺目,呢绒绣品的高雅大方,棉织绣品的细致优美,都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刺绣增加了织物的美感,提高了织物的附加价值。 在机织生产上如何仿制绣品风格,亦是设计工作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用大提花技术制织仿绣织物,在设备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风格古雅的古香缎、细致精巧的织锦缎都类似绣品,然而在一般多臂或踏盘织机上又如何仿制具有绣品风格的织物呢?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扎染纹样,设计捆扎法、针缝法、夹扎法和混合扎法4种扎法纹样,采用纹织CAD软件进行织物模拟,将模拟图与扎染实物图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纹织CAD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扎染纹样的骨架,色彩强烈、纹样结构规整,但在节奏感、韵律感、色彩变换、针缝痕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归纳分析传统西兰卡普纹样的设计题材、纹样色彩和设计规律等基本素材,总结传统纹样的艺术特征和设计规律;结合当代设计理念与方法,设计出具有西兰卡普特征的纹样,再结合现代数码印花技术,将纹样运用在系列运动服装设计中,探索、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几何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民间服饰,试图结合近代中国曲折波澜的社会背景,对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几何纹样形式的流变进行探究.通过对几何纹样种类题材、应用形式以及装饰手法等形式的整理和分析,论证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几何纹样形式的变迁过程,总结出其纹样形...  相似文献   

17.
刘春晓  单筱秋  张毅 《丝绸》2020,57(4):112-118
唐代团窠动物纹样在中国古代装饰纹样演变历史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的色彩、纹样及工艺角度出发,分别对其色彩运用方式、图形造型特征与工艺技术呈现三部分进行剖析,总结唐代团窠动物纹样元素的艺术特征。同时,以丝巾造型发展和图案创新两部分为探索方向,结合形状文法以联珠对鹿纹为装饰元素主题,总结出唐代团窠动物图形元素在丝巾产品中的创新方式。力求唐代团窠动物创新图形能与丝巾产品完美结合,也为其他传统纹样在丝巾产品中的运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汉绣绣品的现状,分析了各工艺类绣品的市场价值;参考市场发展较好的绣品著名绣种,结合汉绣文化背景和市场历程,论述了其细分市场和目标定位,以及绣品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土家族的一种传统纺织品——土家锦的风格、生产的原料、组织结构、纹样图案和色彩的配置以及制织技艺,采用“通径断纬”和“织”与“绣”结合技法。产品具有西部少数民族“艺术真品”的誉称。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宋锦纹样,设计了几款起绒小提花织物。分析了宋锦纹样和起绒织物的组织设计,探讨起绒小提花织物的设计方法。分别以天华锦、龙纹格子锦和菱形四合如意锦为灵感来源,分别提取骨骼图案,并设计了起绒小提花织物的纹样;以平纹作为固结组织,采用V形固结,并在小样机上试织。结果表明:三种织物纹样均为满地小花纹,独具特色。认为:将宋锦纹样应用于起绒织物设计,可开发高档箱包、丝巾等服饰产品及文化创意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