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一种延长洋葱浆馕贮藏期的复合防腐剂。以菌落总数和pH为指标,在不同防腐剂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3种具有显著良性变化的防腐剂进行以菌落总数为响应值的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效应及方差分析显示,3个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外控型保鲜剂>脱氢乙酸钠>双乙酸钠。双乙酸钠与脱氢乙酸钠的交互作用和双乙酸钠与外控型保鲜剂交互作用均存在协同增效效应,且后者增效效应强于前者,但脱氢乙酸钠和外控型保鲜剂间无协同增效作用;复合防腐剂最优配方为双乙酸钠添加量1.06 g/kg、外控型保鲜剂添加量1.33片/200 g、脱氢乙酸钠添加量0.16 g/kg,以此配方制备的洋葱浆馕在室温(27~30 ℃)贮藏6 d后,洋葱浆馕的菌落总数为(2.61±0.02) lg CFU/g,贮藏期限可达23 d,说明该复合防腐剂能够明显改善洋葱浆馕的抑菌作用,对延长洋葱浆馕的货架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预制红烧兔肉菜肴在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预制红烧兔肉常温贮藏1,30,60,90,120,150 d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期共检出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贮藏期的第0,30,60天,红烧兔肉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和烃类为主,醚类相对含量在贮藏后期逐渐增加,而酚类和酮类物质相对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在贮藏60 d后鉴定到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下降明显。醇类、醛类和酚类是影响红烧兔肉贮藏过程中香气变化的主体成分,烯烃类化合物是造成贮藏期间风味差异的主要香气成分。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贮藏过程中表征红烧兔肉的关键香气成分由以苯乙醛、橙花醛、(E,E)-2,4-癸二烯醛、山梨酸乙酯、3-乙基苯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等为主的醛类和酚类化合物逐渐转变为(E,E)-2,4-壬二烯醛,红烧兔肉香气成分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鼻及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urge and trap-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T-GCMS)分析3个贮藏温度(10、25、40℃)及4种包装条件(空气、N2、CO2、脱氧)对乌天麻干片的挥发性气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 d的贮藏期内,不同温度及包装下的乌天麻干片挥发性气味存在一定的差异。温度是影响贮藏期乌天麻干片挥发性气味最主要的因素,低温更有利于保持乌天麻干片挥发性成分。其次是包装条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脱氧处理更有利于保持乌天麻干片的挥发性气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温度及包装条件下,乌天麻干片中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均发生变化,在120 d贮藏期内,10℃脱氧处理组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29种,总含量为214.52μg/g,醇类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4%;酯类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4%;烷烃类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0%;与对照组的挥发性成分最为接近。综上所述,10℃脱氧包装为乌天麻干片最佳贮藏条件,在该条件下贮藏,乌天麻干片的风味成分损失最小,可在较长贮藏期内有效保留乌天麻干片的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罗布斯塔生咖啡豆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生咖啡豆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生咖啡豆中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酸类物质含量先增大后减少,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大,醛类物质含量先减小后增大,贮藏前到60℃贮藏结束后醛类化合物由13.72%增加至25.46%;加速贮藏温度越高,挥发性物质含量增加速率越快,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由24.12μg/g DW增加至31.34μg/g DW。电子鼻数据分析能较好的区分不同贮藏期的样品,不同阶段样品各自聚为一类,且在60℃时样品聚集更为紧密;通过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变化、电子鼻传感器特征响应值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推测生咖啡豆加速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劣变的特征性化合物为己醛、苯甲醛、苯乙醛、乙酸、己酸及苯甲酸。因此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电子鼻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可综合评价生咖啡豆贮藏期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并结合电子鼻技术检测线椒的挥发性成分,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线椒在10 ℃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S-SPMEGC-MS方法共检测出52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酯类物质,1-MCP处理减缓了线椒醛类、酯类、酸类物质相对含量的降低,同时抑制了醇类、烃类以及其他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的增加,1-MCP处理可以保持线椒良好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变化,延缓其风味的改变;用电子鼻对线椒在10 ℃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负荷加载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结果均表明,1-MCP处理对线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主要在贮藏期第15~35天,10 ℃贮藏线椒在第15天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较大,是其新鲜度变化的拐点。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杀菌方式对即食猪肉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运用SPME-GC-MS技术,分别对未杀菌和经3种杀菌方式处理的即食猪肉片及其贮藏期间(4℃,60 d)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即食猪肉片的挥发性成分丰富,包括醛类、醇类、酮类、芳香烃类、烷烃烯烃类、杂环类化合物等。醛类和醇类含量较高,约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0%左右,其中对即食猪肉片风味贡献较大的是醛类物质。在贮藏期,PATS和巴氏杀菌组的醛类物质呈上升趋势,巴氏杀菌组在25 d含量达到最高,且PATS组戊醛和己醛的含量高于HHP组,而低于巴氏杀菌组;HHP处理组醇类物质含量最高,PATS和巴氏杀菌组含量接近。低浓度的醛类和醇类对肉的风味是有益的,浓度过高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异味。PATS既能促进脂类氧化以及美拉德等热反应形成即食猪肉片的风味,又不会使热反应过度而产生腐败气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黄花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脉动干燥的黄花菜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从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脉动干燥分别鉴定出49、40和4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类、酯类、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共八类成分,其中醛类物质(含量25%)为自然干燥样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烷烃类物质(含量53%与58%)分别为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黄花菜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黄花菜样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香气活性值和主成分分析,得出3-呋喃甲醛、3-辛烯-2-酮、十六烷、乙酸为自然干燥特征风味物质,(E)-2-甲基-2-丁烯醛、3-辛烯-2-酮、十六烷为热风干燥特征风味物质,(E)-2-甲基-2-丁烯醛、β-月桂烯为真空脉动干燥特征风味物质。从获得良好风味物质角度出发,真空脉动干燥可得到较好的干制黄花菜,为黄花菜干燥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面团的质构特性,馕的感官评价、色泽和质构,研究不同洋葱浆添加量(0、10%、20%、30%、40%和50%)对馕品质的影响,并结合电子鼻进行分析不同添加量洋葱浆馕风味检测。结果表明,在不同洋葱浆添加量条件下,馕面团的质构特性、馕的感官评价、色泽和质构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洋葱浆添加量的增加,馕面团的硬度呈一直减小趋势,黏度、弹性和回复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感官评分值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馕的亮度L*值,红色度a*和黄色度b*一直增大,在添加量大于30%时,色差值增大的幅度很小;馕心、馕边硬度、黏度、咀嚼性先增大后减小,弹性也逐渐增大。洋葱浆添加量为30%时,馕的综合品质得到了改善。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6种不同添加量洋葱浆馕的风味。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CA的第1和第2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97.40%、2.04%,总贡献率分别达到99.44%。电子鼻线型判别分析LDA第1和第2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7.67%、20.33%,总贡献率分别达到88%。馕添加适量的洋葱浆可以改善馕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分别测定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5种干燥方式加工的铁棍山药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干燥过程中山药片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中,共检出9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苯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壬醛、癸醛、2,6,10-三甲基十四烷、香叶基丙酮是山药片中的主要风味物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微波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苯类和醛类;真空冷冻干燥、联合干燥所得山药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有烃类、醛类和酮类。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风味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所得山药片的风味在醇、部分芳香族化合物上具有相似性,真空冷冻干燥山药片与其它干燥方式山药片的风味差异主要是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这与GC-MS分析结果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山药片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得出联合干燥方式制得的山药片综合得分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其次为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阳光玫瑰葡萄贮藏期香气变化规律,采用电子鼻及气相-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2个贮藏温度下阳光玫瑰葡萄贮藏期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C-IMS共鉴定出33种成分,贮藏6周内特征风味物质为里那醇、(E)-2-戊烯醛等,表现玫瑰香和果香;贮藏8周至12周乙酸乙酯含量增加,表现出果香、酯香和酒香,存在香气品质劣变;16周至20周,己醇、乙醇等含量增加,典型香气发生变化;温度因素对贮藏期特征风味物质变化趋势作用明显,0℃下特征风味物质逸损明显;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0℃处理的样品分离度更明显,10℃处理在部分贮藏期更接近,变化相对小。电子鼻能较好区分不同贮藏期样品,香气差异主要集中于萜烯敏感的W1W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糙米速食粥米储藏期间品质的变化规律,从风味化学的角度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动态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研究糙米速食粥米储藏过程中特征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并通过风味信息指纹图谱评价样品间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差异性。结果表明,GC-IMS联用技术可定性定量地快速鉴别不同储藏环境和储藏时间的糙米速食粥米挥发性物质的单体和二聚体,共识别59种VOCs。其中,鲜制糙米速食粥米的VOCs主要包括醛类、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为24.44%、20.40%和43.59%。室温储藏时,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糙米速食粥米中醇类、醛类、吡嗪类、呋喃类含量增加,酮类、酯类含量降低;真空度对糙米速食粥米风味品质影响较小。高湿环境下,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有机酸类物质逐渐产生,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增幅较大,酮类、酯类物质减少,且随储藏温度的升高,挥发性物质变化加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分析镇巴腊肉储藏过程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GC-IMS对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加工的镇巴腊肉在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进行分析。分别取储藏1、6、12、24个月的现代工艺生产腊肉样品及储藏6、12、24个月的传统工艺生产腊肉样品,通过直观可视的三维图、二维图谱、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的方式分析腊肉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变化规律。结果 两种工艺腊肉样品都含有相同的43种已定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酯类、酮类、醛类化合物,且每一个储藏阶段都有特征标记物产生;指纹图谱及PCA分析均可以看出现代工艺加工的样品中的挥发的风味成分储藏12个月到24个月的种类一致、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反映腊肉品质在该过程逐渐趋于稳定;而传统手工作坊腊肉储藏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腊肉品质不一。结论 挥发性风味成分是腊肉储藏过程中非常重要指标,可用于腊肉样品的监测和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3.
贾哲  陈晓婷  潘南  蔡水淋  张怡  刘智禹 《食品科学》2021,42(20):188-196
以双斑东方鲀鱼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冷藏(0 ℃和4 ℃)过程中双斑东方鲀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探索鱼肉在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双斑东方鲀在4 ℃和0 ℃条件冷藏1~3 d模糊数学感官评分较高,分别在7 d和9 d达到消费者可接受上限;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线性判别分析能够对不同冷藏时期鱼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差异性分析,且分析结果与HS-SPME-GC-MS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利用HS-SPME-GC-MS技术共检出48 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酯类、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含硫杂环化合物,新鲜鱼肉具有鱼腥味、清新气味,冷藏11 d后,鱼肉的腥味增强,哈喇味、酸臭味加重,醛类和含氮含硫杂环化合物是导致其风味劣变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气味活性值分析发现1-辛烯-3-醇、己醛、辛醛、壬醛和2,3-辛二酮是鱼肉在冷藏过程中的主要关键风味物质;使用PCA法构建挥发性风味物质综合评价模型为T=0.83T1+0.15T2,评价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可用于双斑东方鲀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区分与判别,可为研究不同冷藏时期的双斑东方鲀鱼肉风味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真空油炸技术研制休闲调理产品,优化了低温真空油炸加工工艺(预烘干温度和时间、真空油炸温度和时间等),比较了低温真空油炸和常压油炸产品的品质差异,并研究了包装方式对低温真空油炸小黄鱼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黄鱼调理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显示:小黄鱼低温真空油炸的最优工艺为预烘干温度50℃、烘干时间2 h、油炸温度95℃、油炸时间3500 s,油炸后离心脱油时间300 s。与常压油炸相比,低温真空油炸小黄鱼水分含量降低了12.48%,含油量降低了11.6%,L值提高了9.59%,综合感官评分更高。两种油炸方式小黄鱼产品的风味差异显著,真空油炸和常压油炸小黄鱼分别检测出21种和1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真空油炸更利于醛类和醇类化合物的产生,风味更佳。通过比较不同包装方式真空油炸小黄鱼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发现真空油炸小黄鱼气调包装效果优于常规包装,且70% N2+30% CO2包装效果优于100% N2包装,最短货架期超过60 d。  相似文献   

15.
风味物质是玫瑰花茶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基于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HS-GC-IMS)技术分析了玫瑰花茶在热泵能低温干燥(RT1)、常温干燥(RT2)、真空低温干燥(RT3)和真空冷冻干燥(RT4)四种不同干燥方法下的气味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风味物质的差异。气相-离子迁移谱结果表明,共鉴定出64个信号峰和53种挥发性化合物。玫瑰花茶中具有较高强度峰的化合物包括12种醇、20种醛、10种酮、6种酯、3种烯烃、1种呋喃和1种醚。不同干燥方式的玫瑰花茶中的黄酮含量差异不大,真空低温干燥的玫瑰花茶中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2%,能够很好地代表原始数据的特征,不同干燥方式下玫瑰花茶风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其中,RT4玫瑰花茶样品中的风味物质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6.
脱壳的小米稳定性较差,不良储藏条件容易导致小米品质劣变,影响加工后的米粥风味。探索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对小米风味的影响,明确适宜储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3个名优品牌小米为研究材料,在常温和4℃低温避光储藏一年,分别在储藏0,3,6,9,12个月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测定小米蒸煮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常温与4℃低温一年储藏期间内,醛类、醇类、杂环类及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整体呈“W”型;酸脂类呈“M”型。在4℃低温储藏条件下,醛类、醇类和酚类等物质相对含量较常温条件下更高,风味物质更丰富。正己醛、1-辛烯-3醇、正壬醇、2-正戊基呋喃和对二甲苯为储藏小米的关键香味物质。储藏小米最佳食用期限为4个月,低温储藏效果更好。该研究结果对小米储藏保鲜和品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大群  张程程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2):225-230,234
为研究厌氧环境对低盐雪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分别对低盐、高盐和CO2、N2低盐厌氧环境处理的雪菜中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组不同的腌制雪菜中共分析出46、40、46和44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91.12%、79.29%、84.17%和88.09%,主要包括酯类、醛醇类、酸类、烷烃及其杂环类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雪菜的整体风味。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为低盐、高盐和低盐CO2厌氧处理3组雪菜中最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分别占雪菜中酯类物质的72.75%、81.50%和43.29%。低盐量N2处理组中并未检出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且醛醇类化合物比其他3组的含量高。雪菜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雪菜挥发性物质中,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化合物与不同盐量与保存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处理对糙米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测定并分析三种加工方式对糙米样品特征风味的影响,以数据可视化形式表征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差异性及变化,进一步利用软件中Dynamic PCA插件对样品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经三种加工方式处理后糙米关键风味物质为醛类、醇类、酮类和酯类。与未加工糙米相比,经过热蒸汽处理后糙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无明显变化,且其相似度高达约80%,而糙米经酶解辅助预糊化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均变化明显。其中糙米经酶解辅助预糊化和过热蒸汽处理后无不良风味产生,但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使糙米的油脂成分氧化,导致与油脂氧化相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随之增加,从而长时间的加工处理给糙米的风味物质带来不利影响。本实验研究酶解辅助预糊化、过热蒸汽、低温等离子体三种加工方式对糙米风味的影响,为糙米风味物质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休闲食品鸭锁骨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有关其货架期技术参数却比较缺乏。本文在室温贮藏条件下研究了其pH、TVB-N、水分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鸭锁骨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货架期前后风味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鸭锁骨pH呈现下降趋势,菌落总数、TVB-N和水分呈现出上升趋势。第6 d的TVB-N含量为21.1±1.21 mg/100 g,菌落总数第6 d为5.82±0.08 lg CFU/g,都超过最高安全限量值,判定其货架期为不超过6 d。GC-IMS技术鉴定出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2种醛、13种醇、7种酮、8种酯、6种酸、2种吡嗪类物质、2种呋喃类物质、1种胺类物质和1种碳氢化合物。在贮藏初期(0、2 d)关键风味物质有丙醛、2-甲基丁酸、乙酸丙酯、丁酸乙酯、庚醛等。在产品超过货架期(6 d)后,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二聚体、N-亚硝基甲基乙基胺、2,3-戊二酮、丁酸、丙酸等成为主要特征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可以作为判定鸭锁骨超过货架期标记物,基于GC-IMS技术建立的鸭锁骨货架期指纹图谱可以为生产公司提供新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0.
何奎  贠建民  毕阳  王睿  毛永强  武淑娟 《食品科学》2021,42(20):160-166
研究纳米膜包装真姬菇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选用一种新型聚丙烯纳米膜(0.05 mm)为包装材料,在4 ℃进行12 d的真姬菇贮藏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真姬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确定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通过对真姬菇挥发性成分的动态监测可知,贮藏期间共鉴定出66 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3 种、醇类22 种、酮类10 种、酯类3 种、羧酸类4 种及呋喃类4 种。真姬菇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贮藏前期(0 d)含量为98 927 μg/kg,贮藏中期(6 d)含量为28 079 μg/kg,贮藏后期(12 d)含量为89 021 μg/kg。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正辛醛、1-辛烯-3-酮、1-辛烯-3-醇为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2-戊基呋喃对真姬菇的风味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反-2-辛烯醛是影响新鲜真姬菇风味形成的关键物质;反,反-2,4-壬二烯醛、3-辛酮是真姬菇风味劣化后的关键物质。PCA表明醛类和醇类对风味的影响最大。根据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期的真姬菇样品,可为实现真姬菇品质的快速检测、风味鉴定以及货架期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