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食品》2012,(5):148-148
根据中国海关2009年的数据,进口葡萄酒已经占到了我国葡萄酒市场总量的12%。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官方数据还不包括其他渠道进入国内的进口葡萄酒,比如水货、游客海外带回等等。在这12%中,根据我们的统计法国酒占了45%,澳大利亚的酒占了20%,智利酒占7%,美国酒占7%,意大利占7%,剩下的被其他国家瓜分了。到2015年左右国产酒和进口酒的比例一定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国产酒和进口酒分庭抗礼,势均力敌。因为到2015年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中国对于进口商品的关税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而在进口酒内部,新旧世界葡萄洒的比例也会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新食品》2011,(12):I0004-I0004
近两年来,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已经给国产葡萄酒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挑战。一些国产酒葡萄酒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模式。笔者曾和业界人士探讨。发现国产葡萄酒企业常用的营销应对措施无非是三种:第一,加大高端酒推广力度;第二,与国外企业或酒庄合作提升自身形象;第三,抹黑进口葡萄酒。通过部分媒体放大进口酒中少数不良产品和假货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陈禹名 《新食品》2013,(14):107-107
婚宴用酒是很多葡萄酒经销商争抢的蛋糕。在江西南昌,这块蛋糕的绝大部分被进口葡萄酒商收入囊中。用南昌乾泰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端泉的话说,南昌婚宴葡萄酒市场,国产酒和进口酒的销量比已成三七开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新食品》2011,(17):I0007-I0007
2010年,我国葡萄酒产量109万千升,同比增长12%,产值是309亿,在全世界排名第七。2010年我国进口葡萄酒28万千升,进口总值8亿美元,进口数量及金额增速都达到65%。进口酒已经对国产酒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国产酒该如何应对挑战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食品》2011,(7):I0002-I0002
探讨国产葡萄酒自强在进口葡萄酒汹涌而来的今天显得十分必要。 不久前的数据显示。2010年国外葡萄酒进口量达到28万千升,国产葡萄酒产量为108.8万千升。从五年前的十比一,到现在的三比一,国产和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时至今日。再有业界人士躺在国产酒中低端产品的优势销量上沾沾自喜恐怕会被认为是缺乏危机感。  相似文献   

6.
黄桥玲 《新食品》2010,(14):74-74
刘博是澳洲圣德路酒庄广州办事处总经理,和目前进口葡萄酒行业中很多经销商盲目追求高价销售截然不同,他做进口葡萄酒一直秉承着高品质、低价格的原则。尽管刘博做洒赚取的利润比很多经销商都少,但是刘博也收获了属于他的成功,那就是他的客户相对于其它进口葡萄酒经销商的客户来说,忠诚度会高出很多。刘博说:“做市场应该看得长远些,目前进口酒市场消费者是显得比较盲目,但这是短暂现象,  相似文献   

7.
孙永才 《新食品》2014,(11):76-76
这几年葡萄酒行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国产葡萄酒主要是品质、美誉度问题,而进口葡萄酒则是价格混乱、品牌缺乏的问题。 根据笔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由于进口葡萄酒太多乱象,很多消费者不敢购买,为稳爰起见,有些人要么就买国产品牌葡萄酒或知名的白酒。进口葡萄酒要品牌化,品牌辨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主销区——浙江市场可谓经历了诸多波折。3月份爆发了关于进口葡萄酒的诚信危机。进口葡萄酒价格虚高、商标侵权、以次充好的乱象被媒体集中曝光,引发市场整体销量下跌。年中,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导致温州酒庄、酒窖出现倒闭潮……而国产葡萄酒在浙江却迎来了历史机遇期,由于部分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心存疑虑,转而选择国产葡萄酒。作为国产葡萄酒酒庄酒的代表品牌——华东庄园乘势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  相似文献   

9.
思卓     
蔡梦藜 《新食品》2014,(20):76-76
Q葡萄酒适宜“再来一瓶”吗? 随着葡萄酒大众消费的慢慢兴起,无论是进口酒还是国产酒,越来越多的葡萄酒的价格开始进一步下探,越来越亲民。除了调整产品体系及价格外,一些企业开始在营销上也花费心思。  相似文献   

10.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葡萄酒关税的下调,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由2006年的6.6%上升至10%。更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其市场份额将达到18%。根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机构(IWSR)预测,到2011年,中国葡萄酒的消费量将达到11亿瓶,比2006年翻一倍,而在此过程中,进口葡萄酒将在高端市场上将不断攫取国产葡萄酒的份额。由世界葡萄酒界权威汤母史蒂文森主编的《葡萄酒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对葡萄酒的需求中,高档酒将占到50%,中档酒占到40%,而低档酒只占10%。姑且不谈这些数据预测是否科学,就媒体对进口葡萄酒快速增长的关注,真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葡萄酒消费市场,近几年总量与中国接近,每年葡萄酒消费量近30万吨,但中、日两国葡萄酒市场消费特点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日本为经济发达国家,葡萄酒消费总的趋势是向中、高档酒方向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费的葡萄酒大多是中、低档酒;日本市场上的国产、进口葡萄酒比例已达到4:6,即六成为进口酒,中国葡萄酒市场上大部分为国产酒,进口葡萄酒仅占一成多;还有,两国都属东亚国家,不如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葡萄酒人均年消费量都在几十升,但日本1998年起人均年消费量也已达2L以上(见表1),而中国目前还不到0.3L.  相似文献   

12.
张茜  袁剑梅 《新食品》2014,(19):70-75
随着进口葡苟酒的冲击以及消费者意识的改变,国产葡萄酒的整体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2012午开始,国产葡萄酒较进口葡萄酒开始出现明显下滑,整个国产萄萄酒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政府务消费的逐渐减少,葡萄酒似乎也逐渐走入了大众消费时代,中低价位产品成为了支撑市场发展的主流产品。  相似文献   

13.
张茜  袁剑梅 《新食品》2014,(17):78-83
从2013年开始,中国酒类市场走上了下坡路,进口葡萄酒份额增速停滞甚至负增长,就在行业低迷、竞争严酷的背景下,中粮集团却在2014年1月成立了一个进口酒业务部门,区别于同在中粮体系下的国产酒长城品牌而“另起炉灶”。  相似文献   

14.
杨征建 《新食品》2009,(24):94-95
2008年到2009年期间,除了传统的进口酒保税龙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广州、厦门、宁波、深圳福田等都兴起了一大批定位于进口葡萄酒的保税区。甚至在重庆这样的内地城市,江北保税区也在就葡萄酒项目紧锣密鼓地筹备。随着进口葡萄酒贸易的兴旺,进口酒保税区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成为进口酒市场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5.
桃红来袭     
郭晓霜 《新食品》2010,(15):88-89
桃红葡萄酒,这种两年前还只是在个别国产洒企业中小打小闹“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已借助进口酒的东风,潮涵袭来,并试图挤入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中。  相似文献   

16.
杨征建 《新食品》2010,(14):77-77
不久前,一位成都进口葡萄酒商与笔者聊天。他透露在今年中秋节前,他准备进50瓶3升装的进口葡萄酒,这款酒是某知名酒庄的附属品牌,他的目标是把这批酒以8000元每瓶的价格销售出去。当然,这种酒是用皮盒进行了二次包装的。他还透露,货还没到仓库,就已经预定了5瓶出去。因此他对特种规格产品的前景极为看好。  相似文献   

17.
《新食品》2011,(3):I0007-I0007
当前很多传统酒水经销商正在积极寻找进口葡萄酒品牌。这是基于对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市场的看涨心态,也是基于对国内市场混杂、企业不合格生产的“无奈”选择。2010年12月,央视曝光了昌黎酒企生产假酒的新闻,让国产葡萄酒再次遭遇寒潮。据行业数据统计,国产葡萄酒品牌的市场销量呈明显下滑,进口葡萄酒凸显上升优势,然而进口葡...  相似文献   

18.
谢生利 《新食品》2014,(21):68-68
在国际葡萄酒对中国葡萄酒行业影响越来越大以及中国葡萄酒消费者鉴别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酒庄酒成为葡萄酒行业的热点,加之近几年国产精品酒庄酒不断获得国际葡萄酒市场的认可,国产葡萄酒企业越来越多的开始实施精品化酒庄酒模式。一些投资葡萄酒行业的酒商直接定位为酒庄酒模式,以大众化品牌为主导的葡萄酒企业也已经在不同的产区进行产业布局,在兼顾大众酒的同时向酒庄酒延伸,也有一些企业甚至直接转型为酒庄酒模式,这种现象宁夏葡萄酒产区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刘达霖 《中国酒》2009,(7):28-29
比起几年前进口酒偏居一隅的局面,如今的葡萄酒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赫然是"进口葡萄酒"几个大字,而相反的是国产葡萄酒却被处理在并不起眼的隔壁走廊,虽然不是终端的全部现状,但却足以表明,本土葡萄酒所面临的窘状。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从不怀疑国产葡萄酒没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开放的市场口径面前我们同样不得不担心,本土葡萄酒的生命线还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20.
小管 《新食品》2012,(17):186-187
2001年起,中国葡萄酒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04年前后更呈现出井喷状况。2005—2008年。中国进口葡萄酒依旧高速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意味着巨大的竞争,进口酒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对国产葡萄酒提出了挑战和要求。2011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行业格局悄然改变,旧有的国产品牌三强格局被打破,一支业绩稳定,但曝光度并不多的品牌——“威龙”晋升三强。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有大量报道,这个低调的企业,怎样立足行业,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行业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