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忌口     
易水寒 《美食》2004,(6):54-54
我爷爷不吃鸡蛋,我奶奶不吃肉.所以我就幸福了,无论爷爷奶奶做鸡蛋糕还是炒肉.总会少一个人跟我分享:小时候不懂事,只要自己能多吃点就好。根本不关心长辈的感受,还以为爷爷天生地就不吃鸡蛋.等我长大了才知道.敢情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50年代,爷爷在一家棉站当工人。有一段时间,赶上连阴天,所有的供给都运不进去.食堂里除了两筐鸡蛋.别无他  相似文献   

2.
忌口     
我爷爷不吃鸡蛋,我奶奶不吃肉,所以我就幸福了,无论爷爷奶奶做鸡蛋糕还是炒肉,总会少一个人跟我分享。小时候不懂事,只知道自己能多吃点就好,根本不关心长辈的感受,还以为爷爷天生就不吃鸡蛋,等我长大了才知道,敢情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50年代,爷爷在一家棉站当工人。有一段时间,赶上连阴天,所有  相似文献   

3.
通常是在这样的时候:早晨起床洗漱完毕,点燃一支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打燃燃气灶。不一会儿,燃气灶上的水便沸了。然后,不由分说将水倒入早已准备好茶叶的杯子,然后一口一口地,浅斟酌饮。茶杯是普通的家用茶杯,透明的那种,茶叶是市场上普通的熟茶(没加花的)或者茉莉花茶,而这样的时候通常是在我多年固定的休息日:星期二。茶,每天都在喝,但只有在星期二,我可以不管不顾,只去窥视杯中的茶叶浮沉、舒展、缠绵。星期二,不是我刻意选定的一个时间。就像其他所有平凡日子一样,它一直都存在,一直都在流逝,它是我现实生活中真实拥有的可以放松身心的…  相似文献   

4.
乡酒情深     
老家是山乡,山乡人大都爱喝酒,且都能喝。老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生一世,样佯试试;酿酒一回,死醉一场。还有一种说法:好菜没好酒,等于喂了狗。可以想见老家人对酒的珍视。过年的时候,有时春雪落到村庄,家家男人便都围坐在火塘边吃着火锅,喝上自酿的烈酒不出门。小孩子们不能出门玩,在家困得心直发慌。闻到诱人的酒香想喝,可大人们怎会应允。男人们越喝越来劲,一个个醉眼看着屋外纷纷扬扬的飘雪,就乐滋滋地教小孩子们唱酒的儿歌:正月雪飘飞,五月醉醺醺…… 小时候就是不懂得为什么正月下雪,五月就可以  相似文献   

5.
奇葩说     
正杰瑞:我家养的是拉布拉多,熊孩子一枚,平日里特别疯,完全没有看出导盲犬的基因,自己在家里什么都能吃了,那天无意中发现它很老实,而且一般的话它早晨会很早起,六七点钟的样子,很固定,但是这一天它一直睡了很久都没起,完全没有了早晨给我"洗脸"的步骤,我寻找很久原因才发现是它前一天偷喝了我剩下的一点点啤酒,这家伙,没想到连酒都喝,也是佩服,不知道它酒量怎样,狗狗会喝多吗?喝多了也会耍酒疯吗?会不会变得很失控,还是狗狗也能小酌怡情?毕竟它喝酒后的表现还是很难得的乖巧的,我想知道这个度是多少,别喝多了变疯狗,  相似文献   

6.
上海男人爱喝酒的不少,能喝酒的却不多,而会喝酒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在上海,把会喝酒的人一概称之为“老酒鬼”(“酒”读jū)。一般老酒鬼都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酒量,从不喝醉,但他们对酒有瘾。每天晚上,老酒鬼都要根据自己的酒量喝上二两或半斤白酒,这也是老酒鬼每天必做的“功课”。不醉不疯,宠辱皆忘,喝完起身一抹嘴,翩翩醉乡行,这正是老酒鬼酒后的真实写照。多喝一分则醉,少喝一分又进不了这个状态。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但对于老酒鬼来说,大隐隐于酒,才是赤子真言。老酒鬼的下酒菜很是有一番讲究,但大多都忌讳大鱼…  相似文献   

7.
腊月酒     
正每每腊月,我就喜欢喝东北乡间老家自酿的腊月酒。腊月酒其实就是黄米酒,是用东北特产大黄米酿制而成的,充满粮食的味道。因为这酒是农家腊月自酿的,又没啥酒力谁都能喝点,家家腊月里的餐桌上都有这酒,所以黄米酒也叫腊月酒。有这样的顺口溜:腊月酒,家家有;喝一口,心甜透;迎大年,乐悠悠……农历冬月底,杀了年猪,  相似文献   

8.
贪嘴阿粮     
安昌河 《美食》2007,(1):59-59
安州有一句老话:祸从口出。意思很明白,就是多说话或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就会惹下祸端.教育人要口谨嘴慎些。免生是非。 这阿粮却是祸从口入。一张嘴巴先是吃死了自己的爷爷.然后又是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生于酒乡,长于酒乡的著名导演谢晋,除辗转天南地北拍电影之外,还有一个爱好是喝酒,他从小就爱喝酒,年轻时喝得多,有时候一顿能喝不少黄酒,后来虽喝得少一些了,但也是经常喝上几口。在上影厂里吃中饭,他很少买菜,总是从包里摸出一包花生米,倒上一杯酒,再加几个馒头,就算完成了一顿午餐。在家里,他的下酒菜多是夫人徐大雯为他制作的盐水虾,以及家乡的卤水毛豆和霉百页。对酒的品种,他也从不讲究,白酒、葡萄酒、啤酒、外国的威士忌、XO都爱喝。但他说他最喜欢喝的还是家乡的绍兴黄酒,他还常常作宣传劝别人,说绍兴酒营养好,家乡人生孩子坐月子,都喝绍兴老酒。以至许许多多与谢晋接触多的人,对此都已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0.
《中国酒》2001,(5)
有人说,清酒酿造了日本人的含蓄,葡萄酒酿造了法国人的浪漫,而伏特加酿造了俄罗斯人的豪放与悲愁。这话有些夸张,但也有真实的一面。酒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诚乃“一日不可无此君”。但他们大都不欣赏“浅斟低唱”的境界,追求的是一醉方休。在俄罗斯男人中,几乎没有不喝酒的,且酒量一般都不小,女人中能喝爱喝的也为数不少。啤酒只被当做饮料,人们常常喝一口白酒再喝一口啤酒冲淡。有时喝酒没有什么好菜,一些俄罗斯人就喝一口酒,用鼻子闻  相似文献   

11.
《美食》2016,(9)
正坐在我对面的黄俊斌师傅,说话措辞、语调与众多台湾同胞无异,但语气平和而诚恳,谈吐直率而稳重,修养和见识溢于言表。朴实、从容、开朗的黄俊斌师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土生土长于台湾的他,受外公和爷爷影响,当年12岁已迷恋上摄影。"当年在学校,班上的同学照片都是我帮他们拍的,而且我能自己冲洗照片"。回忆起来,黄师傅觉得自豪而有趣!在求学时期,黄俊斌念的是美术工艺科。及至当兵,在军营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12.
一位妈妈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宝宝七个月,从四个月开始吃了辅食就不喝奶。我非常困惑,狠心光给她喝奶又怕她营养不够。但宝宝只要吃牛肉饭之类就一口奶都不肯喝,很饿时也只喝二三十毫升。我该怎么办呀?"  相似文献   

13.
《中国酒》2014,(11):44-44
中国黄酒博物馆里,我看到一张发黄的酒票,它就静静地躺在展示玻璃柜里,诉说着曾经,吐露着以往。一霎时,勾起了一段凭酒票打酒的记忆。绍兴人向来喜欢喝黄酒。从我记事起,就看见父亲吃晚饭时,总要喝几盅黄酒,少则二两,多则半斤。当时黄酒的价钱,元红是0.32元/斤,加饭0.35元/斤,喝一次就花一角多钱。当时生活困难,但记忆中母亲从不反对父亲喝酒,父亲是一家的顶梁柱,在外边赚钱很辛苦。后来,粮食、棉布、食油等要凭票计划供应了,慢慢的,烟、糖、酒什么的也要凭票了。自从老酒实行凭票后,就苦了我父亲。一家四口的酒票全部供他喝,也只够喝十天半月的,当然也会向邻居去讨要一些酒票,绍兴人都喜欢喝点酒,因此,左邻右舍也给不了多少剩余的酒票。  相似文献   

14.
砖茶和水烟     
在我的小时候,村子里有很多老汉冬天里都喜欢在吃过晚饭后,带着他们的玉嘴子大烟袋,来我家和我的爷爷、大伯一起,聚在炕上,边喝茶边谈论傅作义,说杨家将、空城计,或者讲那个总也让人听不够的三打祝家庄。外面,从大青山的某一个山口侵袭而来的寒风,在村庄中呼啸而过。外面的夜晚寒冷寂静,偶有狗吠声,但屋里的炉火,却旺得叫人直冒汗。和炕一般高的泥炉子炉膛上,一个洋铁皮打成的小铁桶,水开得哗哗响。大伯端起炉台上有些烫手的搪瓷茶缸子,给众人描着两条蓝杠的粗筒子茶杯里添茶。茶:是青砖茶。大伯说,熬过的茶喝起来才带劲,味道浓得粘嘴粘舌。趴在柜上听故事的我呢,被他们此起彼伏的吸溜声,实在搅得有些口干舌燥。于是,我抱起大伯的杯子喝了一口,那黑红的液体,又烫,又苦,又涩,又稠,是很难咽到肚子里去的。母亲说,那茶功夫浅的人根本喝不了,尤其是冷茶,一口喝不对就要发霍乱子,到时,难受得必须扎针放血,连累十个手指头也跟着一块儿遭罪。但我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爱喝砖茶,又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与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茶比,砖茶的香,虽然有些土里土气,却又是那般的老成持重。  相似文献   

15.
正我父亲很少喝茶,可我的母亲一生嗜茶。我所有关于茶的知识,全来自于她。母亲说,她喝茶,受外公影响,从小喝一口喝一口,就这样喝上了。我外公是苏州香山木匠。香山自古出能工巧匠,造天安门的蒯祥,就是香山人。外公文化不高,但沾了地方的灵气,心灵手巧。从小跟父母亲从苏州东山乡下进城,开个叶正兴营造厂,其实也就是一个木匠作坊,他带徒弟,做木模。做了一辈子木匠,却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木家什,有钱,都吃喝了。唯留下一  相似文献   

16.
每个流浪的孩子都有一个故事见过太多的流浪狗,它们似乎都一样,一样瘦小,一样怯懦,一样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但真的认识很多参与救助的朋友后,真的接触到这些小家伙,却发现每只流浪的狗狗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乍喜乍悲,有的百转千回,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不想多做评论,只希望能帮助它们将故事的结局改写成喜剧。  相似文献   

17.
一布袋干虾     
正手工缝制的旧布袋里装着一袋大约二斤重的干虾,一打开腥腥的味道扑鼻,这已经是老家大哥连续七年给我们寄年货了。我吃虾皮肤过敏,家里人也没有愿意吃的,年年就放置着。今年母亲特意打了电话给我,让我告诉大哥,别再寄了,没人吃,可我张不开这个口。七年前的五月份,从母亲的老家河北农村来了一个从没见过的大哥。母亲说,大哥父亲的爷爷和母  相似文献   

18.
“烟酒不分家”危害更大 安徽合肥读者李馨兰:我丈夫抽烟、喝酒很厉害。烟是每天两包,酒每天要喝两顿,一顿一口杯,有时还要多。他今年才36岁,但最近性功能下降很多,我劝他少抽点、少喝点。他总是不听,请许医生给我们评评理。  相似文献   

19.
lemon 《饮食科学》2012,(12):22-22
我曾经就是一个这样的妈妈,一个强迫孩子吃饭的妈妈。 每天,我花尽心思为孩子做各种营养的食物。为了孩子能多吃一口饭,我为她唱歌、跳舞、讲故事、逗笑;电视、电脑也都被派上用场,结果孩子连看都不看饭一眼。我生气,发火,咆哮,扔过碗,摔过勺子,揍过孩子。但最终,输的还是我。  相似文献   

20.
李志芳 《饮食科学》2009,(11):30-30
邢爷爷今年80岁了.腿脚灵便.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如果问他长寿的秘诀.邢爷爷有些俏皮地说:”我爱喝鱼汤”。不过经过我的”调查取证”,我发现邢爷爷如此健康的诀窍,与这”五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