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这一区域内,彝族的饮食独具特色,富有彝族传统饮食风味,形成了彝族特有的饮食文化氛围。如你到此一游,品尝彝家菜,可谓蜀地一绝。今向大家介绍几款彝区流行风味佳肴,供烹调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凉山州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块瑰宝,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凉山彝族服饰的造型与色彩特点是与当地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色彩鲜艳,丰富艳丽。同时服饰文化作为一种地域物质文化形态的代表,同时又体现了凉山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综合面貌,蕴含着古老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云南饮食文化与云南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的饮食文化渊源久远,内容丰富多彩,特点十分鲜明,在中国区域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云南饮食文化又有发育程度较低,缺乏成熟内核与统一风格等弱点。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发展与民族构成是左右云南饮食文化的两大因素。本文阐述了云南饮食文化所受云南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有着从未间断的绵延过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始终处于世界饮食文化的领先地位,而深独树一帜的西北地区饮食文化自伏羲时代发端,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农业文化的东传,使饮食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了千年的沉淀,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也记载了我国各地区的发展过程和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饮食文化的发展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繁荣富裕,也体现出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邵万宽 《餐饮世界》2009,(11):26-31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数千年来,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等类型。  相似文献   

7.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通道,这一历史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文字记录。经济互补,文化互通,是中国与东盟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加大了与东盟交流合作的步伐,作为拥有桥头堡地缘优势的云南,机遇与前途大可期待。饮食文化就是云南能够和应当发挥重大作用的领域。云南饮食文化的资源、历史、民族、地缘优势是独特的,而云南饮食文化的时代发展更是得天独厚和责无旁贷的。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外传内引,应当是云南发展本地饮食文化的12字方针。本文粗略分析了东盟地区的饮食文化特征,初步比较了云南与东盟饮食文化的异同,讨论了云南与东盟饮食文化互补的可能与潜力,展望了云南在中国与东盟区域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发挥的空间与前景,认为昆明餐饮业的东盟桥头堡地位与意义是具有极大空间与潜力的。  相似文献   

8.
<正>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中,饮食文化也有着非常丰富的体现,既借助文字将饮食文化之美展示了出来,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文学题材,充实了文学理论,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本文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文学价值体现为研究主题,深入探究了中国饮食文化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体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史料浩如烟海,已经挖掘和整理的史料是极少的一部分。我国饮食文化涉及到十余个大学科,它们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一门超级边缘交叉性学科和不被常人所关注的非热门亚冷性学科。人们在口头谈论饮食文化的时候,往往有常人认为饮食文化就是给菜肴牵强附会、添文绘彩的赋予一些故事,再寻找它的前世今生,生发出一些名人和历史典故来虚构菜肴的历史和文化,让它有神秘感。  相似文献   

10.
在东西方饮食文化不断撞击、整合的过程中,在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中,东方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独步今古。而中国又以其辽阔的幅员,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成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代表。作为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食品,也成为东方食品当之无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饮食文化史是一部蕴涵极其漫汗、辉煌的历史。中华民族从古史传说时代开始的饮食历史上,不乏一些以非凡的才智、卓绝的努力、独特的创造彪炳于史的伟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那样光彩夺目;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不断地启迪了后来者的创造才智,给了历史后来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基于这一认识,力图对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处于顶级位置,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贡献了无穷才智的十位伟人作一评介,将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加以核正、评介、记录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东北历史地理、东北历史文化以及东北先人的生活习惯,对东北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历史上南方与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东北饮食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饮食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满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约700万,分布于东北及关内的广大地区。这个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其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满族风味的“猪血肠”仅是一例。笔者是满族人,多年从事事厨工作,并在满族风味“猪血肠”的基础上,用“猪血肠”为主料制作了几款菜肴,推出后,顾客反应很好,今写成文,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彝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彝族体育作为彝族人生产、生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展具有竞技、娱乐、表演等功能。本文论述了彝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彝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汤汤河水,不舍昼夜,发育万物,养育万民,积淀文化,孕育出黄河三角洲的万年文明。黄河三角洲的饮食文化,构成了黄河乃至华夏农业文化精美的乐章。《黄河三角洲民间饮食文化研究》(姚吉成等著,齐鲁书社出版)这部著作从民间百姓日常饮食入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饮食结构、特点、器物、习俗,以及文化现象、人文历史等,作了具体的叙述、诠释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既有历史的考证又有现实的案例分析,对于保护、弘扬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发展黄河三角洲饮食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都是顺应本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经过了历史长时间洗礼,在民族内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德育功能。南涧彝族"跳菜"是一种在当地非常盛行的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当地彝族人民社会伦理和民族心理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南涧彝族"跳菜"民俗的德育功能进行研究,总结了其所蕴含的德育功能,以期助力我国的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7.
马学亮 《烹调知识》2008,(10):12-13
河北是我国古九州之一,古称冀州,简称冀,地处京、津周围,东临渤海湾,西倚太行山,地理环境优越,特产丰富,为发展河北的烹饪技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上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建都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河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皇家宫廷菜肴到民间传统风味小吃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使得河北的烹饪技艺在我国的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曾经,鲁菜与其他菜系划长江而治,占据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长河中,鲁菜曾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其历史悠长,风格独特,讲究内涵,追求档次,是谓集中国饮食文化之大成。  相似文献   

19.
谷悦 《中国食品》2014,(6):94-103
3月1日的恐怖事件牵动了中国亿万人和全世界的心、再加上之前的“切糕事件”,让人们对新疆有了不同的看法。不管怎样,维吾尔族对于我们来说,是56个民族不可分开的一部分,新疆自然也是我们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此地的饮食更是我国饮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个地方叫新疆 新疆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这里长期居住着汉、回、满、蒙古、锡伯、塔吉克、俄罗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13个民族,人口有1963.11万人。在这民族众多的地区,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鲜明地反映了新疆农牧区和多民唳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徐永忠 《四川烹饪》2005,(10):28-29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话的确不假,因为中国饮食文化是数千年厚重历史积淀的产物。烹饪和“文人谈吃”,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两个基本元素。因此,我们对“文人谈吃”这种现象进行一些探讨,也就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