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旅游开发整合研究——以扬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自西汉吴王刘濞“诱天下亡人煮海水为盐”起,两淮地区一直为古代中国的盐业中心之一。“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因盐而兴。本文以两淮盐商文化遗迹最为集中的扬州为案例地展开论述,分析两淮盐商文化遗迹的开发整合现状以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两淮盐业与扬州学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世纪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盛世,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化处于先进水平,在这样一个经济化大国中,盐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而在盐业经济的总量中,两淮盐课又占全国总盐课的百分之六十,扬州作为两淮盐运集散中心,则跃居为世界第三大城市,产生了代表当时最高艺术水平的扬州八怪群体和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水平的扬州学派群体。  相似文献   

3.
有的论述认为元代两淮盐运使司在元代已分盐运分司管辖各盐场,本人经过初步考证,发现这很可能与史实不符。 据《元史·百官志》卷九十一载:“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国初,两淮内附,以提举马范章专掌盐课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于扬州。……三十年,悉置所辖各盐司,以其属置场官。大德四年,复置批验所于真州、采面等处”,未有两淮盐运使司在元时已分盐运分司的记载。《元典章》(沈刻本)卷  相似文献   

4.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两淮鹾纲日益废坏。淮南纲自道光元年至十年,十纲之中,“商办课运止有五纲七分,而欠帑之数积至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淮北纲十纲,“仅运及三纲四分有零”,课银应完成271余两,仅完银70.4万余两。总之,两淮产盐169万余引,但每年运销之盐仅为十分之四。  相似文献   

5.
陶澍“盐课商办”述评陶用舒盐课在清王朝财政收入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道光年间,盐课所占的比重竟达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当时,岁入白银约3740余万两,其中盐课约750万两①。盐课中,又以两淮盐场为最多。陶澍说:“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  相似文献   

6.
江苏原盐生产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古称“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又曾有“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之说(江苏原盐又称“淮盐”)。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淮盐生产更是焕发了勃勃生机。45年来,省盐业公司累计生产原盐4704万吨,上缴国家利税49.61亿元,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自八十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  相似文献   

7.
陈栋 《浙江盐业》2006,(2):51-54,32
两淮,是以淮河为界,在淮河以南者渭之淮南,在淮河以北者谓之淮北。在盐业史上,两淮专指淮河入海口的海盐产区,全区南界浙江,北接山东,位居黄海之滨,大致在江苏东部,两淮地区历来为我国的盐业中心,故有民谚“两淮盐,天下咸”。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盐赋一直为国课收入的大宗。而占国家财赋一半的盐课中,又以"两淮为最"。为促进两淮盐业的发展,达到保证朝廷财赋收入之目的,清代统治者对两淮海盐产、供、销等环节中的各个方面,都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政策保护。  相似文献   

9.
近来笔者闲暇之余,研读了《百年来引岸制度束缚自贡盐业的史实纪略》、《自贡市盐业志》、《四川盐政史》、《两淮盐法志》、《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盐文化特色》、《“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等档案史志,对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初步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万历淮盐疏理中的两个问题和利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万历四十五年的淮盐纲运政策是在商人不再认购新引,两淮盐业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以十年疏清积引为条件,令商人认购新引。袁世拓把支撑两淮盐业得以维继的两淮盐商中的“有力”称为囤户、奸囤、奸民,说他们攘夺国课、贻害于人,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有损他自己的形象。本还对当时的淮盐经营利润作了尝试性分析,不但整理了一些宝贵的史料数据,也获得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盐课乃我国封建王朝的重要财赋之一。到明、清更是“国用所需,边饷所赖,半出于兹。”“佐司农之储者,盐课居赋税之半。”真可谓“损益盈虚,动关国计。”故“煮海之利,历代皆官领之。”为此,各代统治者均立以峻法酷刑,严禁盐之私产私运私销。然而,盐又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可一日离弃。所以他们总是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合法的或非法的渠道,获取之以维生。因此,盐利便  相似文献   

12.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月,陶澍(公元1779年~1839年)以两江总督身分兼理两淮盐政。从此,陶澍竭尽精力,革除盐务诸弊,创行票盐,改变了两淮盐政“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危局面,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商人的经济势力。研究陶澍对两淮盐政的整顿和改革,不仅对清代盐业之兴衰,盐业制度之变革,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在盐业领域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13.
淮盐课税对清王朝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两淮盐务历来为清政府所重视。但自乾隆中叶以来,两淮盐务已明显呈衰败之兆,到嘉道之际,其弊端已日趋严重,几成积重难返之势。这突出地表现在盐价日趋昂贵,官盐滞销,私盐盛行,盐课短绌,盐商资本消乏。以往论者主要是从统治阶级的腐败,盐商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盐赋是封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明清封建政府设立重重机构征收盐课入手,论述了各级盐务官员视扬州盐商为可啖之物,肆意婪索刻剥,贪墨狼藉。扬州盐商为了自身经济与政治利益,与每级盐务官员相互交结。狼狈为奸。他们相互为用.上曦皇上及中央户部,侵吞了大量国家财产。扬州盐商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又打起了“捐输报效”的旗号,以求取得皇上的恩宠和耀眼光环。这种恶性的循环,造成了扬州盐商致命的祸根。  相似文献   

15.
古代淮南盐区的盐务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之中,淮南通,泰两属盐区又占三分之二。由此历代中央政府甚为注重两淮特别是淮南盐法的制订与运作。有“两淮盐法定而天下盐法可次第而理”之说。本依据详实史料,从场务管理,运销管理,税务管理,缉务管理等四个方面,对曾被视为天下盐法样板的历代淮南通泰盐区的盐务管理制度作了全面论列。  相似文献   

16.
两淮盐场的私盐问题从明初开始便一直存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三十八年,大股倭寇骚扰两淮盐场,原在盐场附近兴贩私盐的部分盐徒加入倭寇,成为“奸细”;另一部分盐徒则响应官府的招募,成为灶勇,获得王朝的身份认可。倭寇平定之后,王朝国家通过旌表有功之人,在两淮恢复其统治,重建社会秩序。但是由于私盐的巨大利润,许多盐徒重操旧业,恢复兴贩私盐。他们贿赂官员,私相授受,而通过抗倭所获得的正统身份则成为了最好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扬州是两淮盐务中枢,盐业的盛衰对城市人口的递嬗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本文对傅崇兰所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一文所提出的一系列扬州城市人口“估计数”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傅氏的“估计数”完全站不住脚,乾嘉年间扬州城市人口当超过民国二十四年的十六万五千。另外,戴逸先生主编的《简明清史》对扬州城市人口数描述的根据不妥,显然是误解乾隆《淮安府志》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两淮盐区是我国古代七大著名海盐产区之一,原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今扬州)……有海盐之饶。”从西汉初产盐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逐年发展。由于淮盐产量高,质量好,运输条件优越,因而行销范围广,除供应6省1市(有时9省1市)l.5亿多人口民食和这些地区的生产用盐外,还销往日本、朝鲜和香港等地,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明清时期扬州城市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其地位。认为:扬州城市文化.是明代中叶以来伴随着两淮盐务制度的改革而崛起的徽州文化之表征;它以集大成的形式,成为闭关时代城市文化的顶峰。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龙  蔡建 《盐业史研究》2005,(2):42-48,F003
清代两淮盐业是清政府三大财政支柱之一。两淮是当时清代最大的盐产区,下辖三十个盐场,所产之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尤其在康乾盛世之时,两淮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既支撑着国家财政,也为学术文化作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