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食品组分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膳食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肠道菌群对大豆活性组分的分解代谢、转化吸收有着重要作用,大豆活性组分在体内肠道菌群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导致其结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活性成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大豆活性组分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又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黏膜屏障、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本文对大豆活性组分如何在菌群作用下进行有效生物转化、肠道菌群在外源组分的扰动下如何进行菌群结构和丰度调整以及大豆组分的菌群代谢产物对人的健康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大豆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作用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小檗碱、黄芪甲苷联用降糖机制。方法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小檗碱组、黄芪甲苷组及联合用药组,分别灌胃给予小檗碱、黄芪甲苷及小檗碱+黄芪甲苷,2周后进行粪便中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结果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更有利于降低血糖和维持体重;同时,联合用药可上调Akkermansia、Parabacteroides菌群丰度、下调Proteobacteria菌群丰度,促进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降低。结论小檗碱和黄芪甲苷联合用药可通过调节与糖尿病相关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而降低模型动物血糖,该研究为揭示不同中药成分间相互作用及配伍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讨了两色金鸡菊中马里苷的肠道菌群代谢情况,考察了马里苷代谢规律并探索其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的相关性。采集健康SD大鼠新鲜粪便制备肠菌孵育液,建立大鼠肠道菌群体外孵育模型,与马里苷单体在厌氧环境下共孵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MS)技术对0、6、12、24、36 h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外标法对马里苷及其4种主要代谢产物黄诺马苷、异奥卡宁、异绿原酸B、奥卡宁不同时间段的含量进行测定,观察马里苷在肠道菌培养液中的代谢规律。最终在大鼠肠道菌群孵育液中共鉴定出11个代谢产物,发现马里苷在肠道菌群代谢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异构化、葡萄糖醛酸化、环裂解、羟基化、乙酰化等反应。马里苷在肠道菌的作用下,6 h就已检测不到原型成分,12~24 h主要的代谢产物为异奥卡宁、奥卡宁、7,3'',5''-三羟基黄酮、槲皮素等由马里苷代谢产生的苷元。综上,肠道菌加速了马里苷的水解脱糖,在代谢后期产生的代谢产物均为苷元。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人体肠道菌群对大豆皂苷Ⅱ的体外代谢转化作用,在牛脑牛心培养液(BHI)和磷酸盐缓冲液(PBS)两种离体模型下,研究了大豆皂苷Ⅱ在48 h内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过程,并用HPLC/MS系统对其转化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大豆皂苷Ⅱ先被菌群酶转化为大豆皂苷Ⅳ,在48 h被最终转化为大豆皂苷元B,表明大豆皂苷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其糖基被逐步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确认了大豆皂苷Ⅰ与Ⅱ及苷元B对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芘的抗突变作用。Ames试验中,除了最小剂量时大豆皂苷Ⅰ与Ⅱ未能显著抑制移码突变外,3个受试物均明显抑制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芘诱发的TA98和TA100回复突变。而且,除了最小剂量时大豆皂苷Ⅰ与Ⅱ未能显著抑制苯并芘与DNA的结合外,3个受试物均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及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中突变剂与DNA加合物的形成。大体上,苷元B比大豆皂苷Ⅰ与Ⅱ更有效地抑制移码与碱基置换突变和加合物的形成。因此,3个食源活性成分不仅抑制基因突变同时也拮抗突变剂诱导的DNA损害。  相似文献   

6.
岳文秀  吴璐璐  韩富亮 《食品科学》2022,43(11):121-129
本实验将葡萄酒花色苷和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与人体肠道菌群进行体外模拟发酵,通过16S rRNA测序,比较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多样性和功能基因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探究葡萄酒花色苷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葡萄酒花色苷和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均可降低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值,在0~24 h内降幅分别为32.98%和60.43%。葡萄酒花色苷还可有效延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的速率;降低有害菌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的相对丰度,在0~24 h内降幅分别为66.36%和33.33%。同时葡萄酒花色苷和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均能提高肠道菌群与新陈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尤其是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红葡萄酒花色苷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抑制部分有害菌增殖,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提高人体肠道新陈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7.
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高血脂症、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类综合症的重要因素。脂质代谢很大程度上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关。海藻酸钠及寡糖具有改善动物脂质代谢的作用,但海藻酸钠及寡糖对脂质代谢异常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主要研究了海藻酸钠及寡糖对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海藻酸钠及寡糖均会影响高脂小鼠中的脂质代谢,抑制脂肪在肝脏中聚集;海藻酸钠及寡糖具有保护肠道绒毛形态,使其能发挥正常功能;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肠道中乳酸杆菌和阿克曼菌等益生菌丰度,其中海藻酸钠寡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更明显。综上所述,饲料中补充海藻酸钠寡糖或海藻酸钠可有效地改善小鼠的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8.
多酚通过肠道菌群调节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酚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人类膳食中,一般可分为3大类:酚酸类、聚合单宁类和黄酮类。多酚以及其被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能选择性调节肠道中易感微生物的生长,选择性的促进有益菌群(如乳酸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也即引发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宿主产生重要影响,对宿主能量代谢的影响可能通过如下实现:1)肠道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改变微生物代谢及产酶的种类和数量;2)多酚代谢产物还可与细菌细胞表面作用,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减少脂肪沉积;3)多酚通过干预人体肠道菌群调整能量代谢,为预防和治疗肥胖及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多酚调整肠道菌群从而影响肥胖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能够显著促进人体健康。肠道菌群也被证明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肠道菌群紊乱会增加患炎症性肠病、肥胖和结直肠癌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本文综述膳食摄入的黄酮类化合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增加菌群的多样性以及促进菌群有益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来发挥其生物学活性。肠道菌群影响膳食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代谢模式,并通过产生肠道菌群介导的小分子活性代谢产物,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生物学活性在体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饮食行为是造成茶叶活性成分吸收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概述了饮食对茶叶成分吸收利用的影响:1)进食时间、禁食行为及饮食限制改变生理条件和生物钟,造成机体吸收差异;2)饮食结构(蛋白质、糖类、膳食黄酮、维生素等)直接影响参与茶叶成分代谢的消化器官、代谢酶、转运蛋白;3)饮食模式影响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与数量,间接影响茶叶成分吸收利用与循环分布。最后,展望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提高茶叶成分生物利用率方面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染料木素是一种源自大豆的异黄酮化合物,具有调节胰岛素、抗癌、降血脂等多种生理和药理特性,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潜在药物.近年来,染料木素的生物转化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代谢中,主要涉及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和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原理是利用菌群和酶促反应将异黄酮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物,将结合型糖苷分解成游离型苷元及...  相似文献   

12.
梁文欧  赵力超  方祥  王丽 《食品科学》2019,40(9):283-289
膳食摄入大豆异黄酮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大豆异黄酮糖苷组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可产生生物活性和生物可利用度显著提高的新型微生物转化物,促进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充分发挥。同时,大豆异黄酮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结肠中的微生物酶活性,改变结肠菌群代谢能力。本文将对大豆异黄酮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肠道微生物对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作用、大豆异黄酮对肠道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调控作用以及大豆异黄酮及其肠道转化产物对健康的作用。以期为膳食组分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促进人体健康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膳食主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覃小丽  刘雄 《食品科学》2015,36(5):305-309
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最容易控制或改变的因素。饮食中大量营养成分的类型、数量及平衡状态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同样,微生物会影响食物消化效率,并根据膳食底物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从而影响其他微生物及宿主健康。本文综述膳食主要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代谢的影响,旨在为肠道菌群研究及其饮食调控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鹰嘴豆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模拟胃肠道中的代谢转化.将鹰嘴豆提取液及其主要异黄酮单体化合物分别在模拟胃液、肠液和肠道菌群中孵育,并采用UPLC-QTOF-MS方法分析代谢物.结果显示:鹰嘴豆提取液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不发生代谢变化;在肠道菌群中芒柄花苷产生2个代谢物,6"-O-丙二酰芒柄花苷和6”-O-丙二酰印度黄檀苷分别产生4个代谢物,而芒柄花素和鹰嘴豆芽素A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异黄酮苷主要的代谢方式有水解、去糖基化、羟基化和去羟基化.表明鹰嘴豆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稳定,肠道菌群对其代谢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8-羟基大豆苷元的生物来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羟基大豆苷元(8-Hydroxydaidzein,4’,7,8-Trihydroxyisoflavone),是一种在大豆苷元母体A环C8位置添加了一个羟基的大豆异黄酮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文中综述了8-羟基大豆苷元的生物来源,包括其外源性来源和内源性来源。外源性来源多存在于大豆发酵制品及豆类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微生物转化产物;内源性来源多来自于豆类膳食后的人体内环境代谢。在对具有特殊C8羟基化酶系的微生物转化菌株进行总结时发现,具有该特殊酶系的有效菌株多集中于Aspergillus spp.。  相似文献   

16.
刘慧敏  高雅军  曾鸣  朴香兰 《食品科学》2014,35(17):133-136
目的:分析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 ⅩLⅥ的微生物转化产物。方法:利用益生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脱脂牛奶培养基对Gypenoside ⅩLⅥ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利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方法鉴定Gypenoside ⅩLⅥ的微生物转化产物。结果:Gypenoside ⅩLⅥ的微生物转化产物为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 L、Gypenoside LI、Damulin B 和Damulin A。结论:通过微生物转化方法可以获得更多天然产物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人体肠道菌群参与体内糖、脂等多种营养素的代谢,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该文主要介绍了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重点从膳食诱导、炎症因子、调控脂质代谢和食欲相关因子等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对Ⅱ型糖尿病的调节机制,为Ⅱ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晒红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重要致香物质与其使用用途的关系,运用方差分析对不同用途的晒红烟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和重要致香物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取晒红烟样品烟叶按照其使用用途的不同分为Ⅰ型(适用于雪茄型、混合型)、Ⅱ型(适用于混合型、雪茄型)、Ⅲ型(适用于混合型、混烤型)以及Ⅳ型(适用于混烤型、混合型)4种类型。大多数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在4中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还原糖、总糖含量在Ⅰ型与Ⅱ型、Ⅲ型Ⅰ型与Ⅳ型,Ⅳ型与Ⅱ、Ⅲ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种常规化学成分在Ⅱ和Ⅲ型烟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植物碱在4种类型烟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在不同类型烟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致香物质成分较多,叶绿素降解产物和其他类在不同用类型叶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致香物质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9.
利用质谱检测技术及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研究人参-灵芝共发酵过程中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成分变化规律。人参提取液与灵芝菌种液体发酵,体外清除自由基方法检测发酵过程中产物的抗氧化活性;HPLC-ESI-MSn方法对发酵过程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酵菌丝体及发酵液在发酵第17d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的主要转化产物为Rd、Rg3和20s-Rg3;原人参三醇型人参皂苷的主要转化产物为Rf。人参-灵芝共发酵可提升其抗氧化活性及稀有人参皂苷Rg3、20s-Rg3、Rf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绞股蓝皂苷是绞股蓝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高脂饮食喂食C57BL/6J小鼠,同时给予12周的绞股蓝皂苷灌胃处理,研究绞股蓝皂苷干预对控制小鼠肥胖的作用,同时探究其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作用。结果表明:绞股蓝皂苷饮食干预(600 mg/kg bw/d)能够显著降低因喂食高脂饲料而导致的小鼠体重、体脂率的增长,以及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同时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和瘦素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对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绞股蓝皂苷干预组可以提高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并在属水平上提高肠道菌群中颤螺旋菌科属、别普雷沃菌属、狄氏副拟杆菌属、毛螺菌属和伯克氏菌属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