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目的:研究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对结构的影响。方法:提取羊栖菜多糖并测定含量,以L-DOPA为底物,在475nm处测定吸光度,观察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影响;测定羊栖菜多糖作用下酪氨酸酶内源荧光和ANS结合的荧光的变化,以判断对酶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羊栖菜多糖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导致酪氨酸酶的二酚酶活力下降。羊栖菜多糖使二酚酶活力下降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IC50)为(2.16±0.37)mg/mL。羊栖菜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可逆过程,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通过动力学分析,测得羊栖菜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常数(Ki)为(4.34±0.56)mg/mL。荧光测定结果表明,羊栖菜多糖的结合引起酪氨酸酶三级结构的明显改变。结论:羊栖菜多糖与酪氨酸酶的结合引起酶结构的变化,并以混合抑制的方式可逆抑制酪氨酸酶的二酚酶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设计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籽瓜为原材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籽瓜多糖工艺。通过不同浓度的籽瓜多糖与甘氨胆酸盐和牛磺胆酸钠的结合能力,评价多糖体外降血脂功能。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多糖的工艺为提取温度42℃、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30 g/mL、超声功率220 W,籽瓜多糖提取得率为6.03%,与理论预测值接近,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工艺条件准确可行。不同浓度籽瓜多糖与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籽瓜多糖浓度为2.5 mg/mL时,与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的结合率分别达到了62.67%和69.27%,表明籽瓜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血脂活性。与其它提取物的胆酸盐结合试验结果作比较,籽瓜多糖的降血脂活性较好。因此,籽瓜多糖是一种潜在的天然降血脂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以孜然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孜然乙醇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并测定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的影响及孜然乙醇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孜然乙醇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1%,液料比16:1 (mL/g),提取时间2.2 h,提取温度83 ℃,在此条件下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达(42.61%±0.56%),与预测值43.20%接近,表明响应面分析的结果可靠;孜然乙醇提取物中多酚、黄酮、皂苷、多糖四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35%±0.03%)、(4.40%±0.29%)、(0.76%±0.04%)、(4.89%±0.28%);孜然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其IC50大小顺序为:水相 > 石油醚相 > 正丁醇相 > 乙酸乙酯相。因此,优化得到的孜然乙醇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较强,多酚、黄酮、皂苷、多糖等都可能是孜然乙醇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功效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巴盟籽瓜为原料,测得籽瓜瓤干物质中多糖的含量为2.01%。单因素、正交优化表明,籽瓜瓤中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温度为95℃,提取时间为3.5 h,料液比为1︰100,提取次数为1次。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溶剂及提取方式对白附子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影响,并应用活性追踪法对白附子中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成分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2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从白附子中提取的粗提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可达到96.35%,与恒温水浴振荡提取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活性成分的提取效果更好。在此提取条件下所得白附子粗提物对酪氨酸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4.69mg/mL。该粗提物依次经乙醚和正丁醇萃取,所得正丁醇萃取组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71.94%。对高活性的正丁醇萃取组分进行分离,获得了一种酪氨酸酶抑制率高达98.82%的组分,是一种潜在的酪氨酸酶抑制剂。研究结果对白附子及其活性组分在医药和食品领域的应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螺旋藻粉作为原材料,研究了螺旋藻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酶动力学的方法,研究螺旋藻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效果、类型和机理;通过DPPH自由基法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在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40,提取温度90℃,p H 8的条件下,可获得螺旋藻多糖的最佳提取效果;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多糖对酪氨酸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IC50为1.193 mg/mL,其抑制作用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其抑制常数KI为0.544 mg/mL;螺旋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表现出较好的清除作用,其IC50为0.463 g/L,其自由基清除能力为同浓度下L-抗坏血酸的83.24%。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茶花粉不同溶剂提取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以提取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指标,探讨溶剂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茶花粉提取物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并对茶花粉各提取物中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甲醇和蒸馏水提取液相比,茶花粉乙醇提取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最大(IC50值为2.07 mg/m L);茶花粉3种因素最优的提取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10 g/m L,提取时间5 mi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花粉提取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多酚、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呈中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400,且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检测了5种天然植物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并分析其黄酮和总酚含量,探讨提取物美白与抗氧化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通过ABTS+、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测定得5种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虽有所差异,但四种抗氧化方法均表明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同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检测也表明它们均对酶活有一定抑制作用。5种植物提取物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均随样品浓度增加而增大,这些结果提示提取物抗氧化能力与其对酪氨酸酶活抑制作用相关联,可能是与提取物中黄酮和总酚物质有关。当采用ABTS+、DPPH+方法时,5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性与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相关性更大,这可能与黄酮和酚类物质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机理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天然美白植物原料的筛选和研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70%的乙醇溶液、蒸馏水2种浸提液提取文冠果壳中的皂苷,并测定其含量以确定最佳提取溶剂.通过对酪氨酸酶催化L-多巴氧化速率的测定研究了文冠果壳粉的乙醇提取液对体外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皂苷粗提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与浓度呈非线性变化,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剂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稳.当皂苷质量浓度为0.36 mg/mL,抑制率可达到64.6%.通过酶抑制作用的Lineweaver-Burk图,分析结果显示,文冠果壳皂苷粗提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文冠果壳中的美白成分提供了依据,同时又实现了废物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与超声耦合技术对冬瓜籽中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分离试验,结果显示:提取物对光照核黄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Fenton反应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7.0%、88.0%,对卵磷脂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69.1%,该法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高于乙醇、乙酸乙脂回流提取法,活性成分初步鉴定为酚类、皂苷、有机酸等。  相似文献   

11.
以酶抑制动力学为跟踪方法,考察了菠萝中具双孢菇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并将之用于双孢菇的抗褐变,结果显示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存在于乙醇组分中,且该活性成分对双孢菇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属于不可逆抑制;5%菠萝汁对双苞菇浆褐变的抑制率54.8%,0.4%乙醇组分65.1%.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白首乌对黑素合成的影响,从白首乌中提取分离了多糖、C21甾苷及磷脂,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了白首乌含有的多糖、C21甾苷及磷脂对蘑菇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首乌含有的多糖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为31.8μg/mL,多糖是酪氨酸酶的可逆性抑制剂,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磷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较弱,而C21甾苷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提示白首乌含有的多糖有可能被用作皮肤增白剂或作为色素沉着抑制剂,也有可能成为安全有效的食品褐变抑制剂。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甘薯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利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甘薯叶乙醇提取物,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三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及正丁醇层萃取物,并采用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薯叶提取物中存在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其中甘薯叶正丁醇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根据正丁醇萃取物抑制酪氨酸酶的Lineweaver-Burk双倒数拟合方程可得,甘薯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过程,其抑制类型是混合型,KI与KIS分别为0.198、0.209 mg/mL,即甘薯叶提取物与游离酶的结合程度大于与酶-底物络合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80%乙醇、水、石油醚3种不同溶剂提取山莓叶中抑菌活性成分,通过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山莓叶提取物中,其中80%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抑茵作用较弱,石油醚提取物无明显抑茵作用:其中三种提取物对酵母的抑制作用均较弱;80%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痢疾志贺氏菌、大肠杆菌和酵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12.5 mg/mL;80%乙醇提物经30、50、80 ℃的温度各处理2 h,121℃下处理20 min:光照6~18 h,pH5~7仍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系统预试实验初步表明:山莓叶乙醇提取物中主要含有多糖及其甙类、鞣质、黄酮类、酚类物、强心甙、有机酸以及香豆素、甾体、萜类等成分.  相似文献   

15.
郏文青  张显  余婷婷  张娇  魏屹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8):178-183,301
桑葛降糖粉是当下正在研究的一种新型的降血糖保健食品,以多糖和异黄酮为主要有效成分。本文综合考虑药材中的降血糖活性成分和实际生产,选取桑叶和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产品进行体外活性验证。分别以桑叶多糖和葛根素的得率及干膏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桑叶和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总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为指标考察桑葛降糖粉的体外活性。结果表明:桑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50倍量水于80 ℃浸取3次,每次提取1.0 h;葛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70%乙醇,80 ℃水浴,提取2次,每次2 h,经过验证,桑叶多糖的得率为3.86%,葛根素的得率为26.30%,提取效果较好。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阿卡波糖为0.0648 g/L,桑葛降糖粉中的总多糖为0.1862 g/L,桑叶多糖为0.3798 g/L,桑葛降糖粉呈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良好的活性抑制作用,且与桑叶多糖比较,其活性显著提高(p<0.01)。生产工艺的确定和体外活性结果为桑葛降糖粉的深入研究及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娜  鲁晓翔 《粮油加工》2010,(10):147-150
研究红花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L-酪氨酸为底物,对红花黄酮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红花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均具有抑制性,且当红花黄酮提取物浓度为3.0mg/mL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78.03%;IC50值为0.834mg/mL,抑制常数KI为0.036mg/mL,KIS为0.0064mg/mL。研究表明,红花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类型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  相似文献   

17.
酪氨酸酶是复杂的多功能含铜氧化还原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与黑色素合成密切相关,易引起果蔬酶促褐变及人体色素障碍性疾病。目前,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开发已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的热点,有关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较多,而从天然提取物、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及少量的无机化合物方面,研究其对酪氨酸酶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综述较少,从这3个方面对酪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概述,以期为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杰 《中国油脂》2021,46(10):127-131
以亚麻荠籽饼为原料,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恒温搅拌提取亚麻荠籽多糖工艺进行优化,并探讨亚麻荠籽粗多糖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恒温搅拌提取亚麻荠籽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 ℃、料液比1∶ 18、提取时间85 min、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亚麻荠籽多糖得率为1.71%。亚麻荠籽粗多糖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均呈现出一定的清除能力,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DPPH自由基。研究结果为亚麻荠籽多糖的提取以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龙眼核多酚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用龙眼核多酚提取物,分别以L-酪氨酸、L-多巴为底物,在475 nm处测定溶液吸光度和吸光度的变化,观察龙眼核多酚对单酚酶、双酚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核多酚对酪氨酸单酚酶、二酚酶均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2.68、11.81 mg/m L。龙眼核多酚为酪氨酸酶可逆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为0.538 mg/m L。  相似文献   

20.
榆耳发酵液抑菌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榆耳发酵液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文中以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研究了温度和 pH 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考察了发酵液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抑菌活性以及抑菌成分分子量的大小,比较了不同溶剂对抑菌成分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发酵液抑菌成分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能在 pH1~9的范围内较好地保持其抑菌活性,多糖和蛋白等大分子物质不具有抑菌活性,抑菌成分分子量小于1000 u,乙酸乙酯对其提取效果最好。采用试管法、薄层层析预试法对发酵液抑菌成分进行了(有效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抑菌成分的组成为挥发油倍半萜类、酚和有机酸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