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文冲 《测井技术》1989,13(1):1-11
本文从世界性对油气需求的日益增长、结合勘探条件的日趋复杂、新技术不断引入测井领域、新测井仪器相继推出这些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传统作用与未来作用,展望测井解释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钻测井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大斜度井、水平井钻井活动推动了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在海上钻井中几乎100%使用随钻测井.目前大多数电缆测井项目都可按随钻的方式进行,一些LWD探头的测量质量已经达到同类电缆测井仪器的水平.随钻遥测,随钻电法、声波、核、核磁共振、随钻地震等技术近几年具有长足的发展.随钻测井资料主要应用于地质导向和地层评价.大力发展随钻测井技术是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一个主要关注方向.我国发展随钻测井技术要有新的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紧跟世界石油工业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达到提高国内随钻测井技术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上的产油大国,俄罗斯的测井技术在世界测井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四大测井国之一。与西方相比,虽然俄罗斯的测井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西方发展第五代测井技术一成象测井的时候,俄罗斯的第四代测井技术—数控测井才刚开始试制仪器。但它的仪器方法系列化程度很高,而且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某些测井仪器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但由于缺乏象斯仑贝谢这样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的公司,而且有关其测井技术的资料和文献比较少(中文),因此立项对俄罗斯测井技术进行调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于会媛  宋公仆  蔡池渊  范伟 《石油仪器》2012,26(4):44-47,103
核磁共振(NMR)测井是近年来全球测井界的关注热点,它所提供的独特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测井的地层评价能力。通过回顾了对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应用研究的历史,文章介绍了几种主流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结构、测井原理,提出了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斜度井、水平井钻井活动推动了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在海上钻井中,几乎100%使用随钻测井。目前大多数电缆测井项目都可按随钻的方式进行,一些LWD探头的测量质量已经达到同类电缆测井仪器的水平。随钻遥测,随钻电、声、核、核磁,随钻地震等技术近几年具有长足的发展。随钻测井资料主要有两方面应用,即地质导向和地层评价。大力发展随钻测井技术是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一个主要关注方向。我国发展随钻测井技术要有新的思路,实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电缆测井和随钻测井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外测井新技术的进展。电缆测井技术的进展体现在Platform Express系统的应用,LWF测井、核磁测井、密度-中子测井、成像测井和压实测井的进步。随钻测井的进展主要有随钻电阻率、声波和核测井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国外测井技术考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大卫  范士洪 《测井技术》1997,21(6):377-379
1997年7月16日至8月11日,总公司测井技术考察组赴美国进行了三周的技术考察。近年来,国外测井技术在核磁共振测井、随钻测井、成象测井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它的测井技术也正在开发之中。根据这些情况,考察组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国测井技术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湿接头水平井测井中的技术难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万平杰 《测井技术》2005,29(3):268-271
钻杆输送湿接头水平井测井技术是目前在各类大斜度井、水平井测井中运用最成熟的测井技术.介绍了湿接头水平测井工艺,以及现场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如井下仪器串上传的张力信号;带推靠器仪器的井眼姿态控制,使用爬行器短节保持方向稳态,井下仪器组合调整短节,保持方向固定;合理设计刚性段长度,设置适应井眼的柔性短节以保证仪器顺利通过井眼.实践证明运用该湿接头水平井测井工艺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还需进一步改进其工艺缺陷.  相似文献   

9.
感应测井在电缆测井中较常用,其探测深度较大且能适用于油基泥浆,因而在石油测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电磁波测井在随钻测井中更有效,利用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技术能够识别岩性界面、分辨仪器旋转方位,已经成为随钻地质导向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研发方向之一。文中回顾了感应测井和电磁波测井仪器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各发展阶段的仪器特点、设计差异和硬件设计制造难点;概括了石油电磁测井响应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对感应测井和电磁波测井影响的异同,认为相对倾角、井眼环境校正是影响共面或交叉分量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常用正、反演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认为现阶段缺乏适用于复杂地层的快速、可靠的正、反演技术,限制了电磁测井在实时解释和地质导向中的应用;总结了电磁测井数据解释存在的困难和技术升级难点;最后,展望了石油电磁测井技术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0.
测井技术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提高数据采集质量,解决更加复杂的储层评价问题,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测井成本。就电缆测井而言核磁成像测井及应用的报道相当多,套管井电阻率蝇技术也得到了改善,研制了出了新的密度测井仪器和套管井脉冲中子孔隙度仪。  相似文献   

11.
金友春  汪芸  宋丽 《石油钻采工艺》2001,23(3):68-71,86
在回顾噪声测井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常规噪声测井存在的不足,介绍了注水井中存储式噪声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注水井中噪声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仪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结合实例对存储式噪声测井资料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PLATFORM EXPRESS快速平台测井仪新的组合设计的实现,缩短了仪器的长度,增加了在短曲率半径井中测井的灵活性,其设计努力使传感器具有相同的垂向分辨率,并可对由仪器不规则运动造成的深度偏移进行校正,从而提高了测井效率和测井质量,测井过程中,可实时显示快速直观解释成果图,并准确计算地层数据。  相似文献   

13.
测井解释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具有地质意义的储层,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常规测井资料由于纵向分辨率低,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在解释时易出现解释结果偏低甚至漏解释,基于技术的发展,中原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测井公司引进并自主研发了高分辨率测井仪。通过现场试验,并与常规测井资料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薄储层解释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利用高分辨率测并技术提高薄储层解释精度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化 -气测综合录井仪是将地化、气测两种成熟的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仪器 ,地化 ,气测数据在同一软件下运行 ,可达到技术互补的优势。克服了录井方法录取资料单一片面的缺陷 ,有利于提高油气层的发现率和解释成功率 ,为实现录井仪器和录井服务向综合型发展的战略创造了条件。文章主要介绍了仪器的构成、功能及计算机软件的特色 ,阐述了仪器的技术装备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四川测井技术主要是在对各类碳酸盐岩以及裂缝性砂岩储层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基于四川的地质特点和测井中已取得的进展,对近期测井仪器系列配套,急待研制试验新的仪器,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研究和资料处理以及油管传输射孔技术、射孔弹研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四川测井射孔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岩性密度测井仪探头的出厂检测及测井现场的仪器检修研制岩性密度测井仪探头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先对核脉冲信号进行放大,通过A/D转换对核脉冲信号采集,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岩性密度测井仪5个目标窗口的数据。系统使用了FPGA技术代替了原有电路中所有数字电路,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携带方便。系统分别在常温和高温环境中进行了试验,效果良好。该系统可以准确检测岩性密度测井仪探头工作状态的好坏;方便应用于岩性密度测井仪的出厂检测及现场维修。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大深度井、高温井的地层参数测量,提高测井仪器的耐高温性能,研究了基于厚薄膜技术的混合微电路,用来替代传统PCB电路板,达到提高测井仪器电子线路耐高温性能的目的。经实验室高温循环测试,利用该技术研发的功能模块能够在175℃高温环境下按照正常测井时序工作10h以上,且体积小、质量轻、可靠性高,该技术可以在测井仪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浅层超稠油斜直水平井副管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浅层超稠油水平井的副管生产测井新技术。该技术采用特殊的井下测试仪器串和井口密封装置,通过泵送仪器输送法在副管内将测试仪器输送到水平井段的预定位置,经过一定时间的热交换平衡后,可通过测井钢丝或测井电缆逐点测试水平井段的温度变化,达到生产测井的目的。通过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及不停抽即可测试等优点,适用于斜直水平井的生产测井要求,解决了浅层斜直水平井段生产测井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国外水平井测井方法之后,提出了水平套管井测井仪器的机械保护法,同时对现行的测井工艺作了许多技术改进。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测井仪器机械保护装置,采用国产仪器和使用机械保护法在7口井上进行多次水平套管井固放磁测井,测井资料优等品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成橡测井地面仪中的DSP数据采集板的构成、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和应用。DSP数据采集板应用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减少了地面仪器的体积,改善了性能,提高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经过多次测井证明,DSP数据采集板工作稳定、可靠,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