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预测多学科的综合能力,对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作用和构造建模在储层反演与地质建模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现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的4个关键环节,即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合理设计地质框架、不同尺度网格设计和曲线均一化处理。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八区萨Ⅱ7-12沉积单元为例,通过与未进行构造约束的地震反演对比,总结出构造建模约束下地震反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能够提高砂体识别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定位河道砂边界位置效果显著,采用“井点定相、切片组形”的方法,完成了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的修正;②明确主力厚油层及主力砂体接触关系,增加断层附近预测的细节,尤其是断裂两侧砂体明朗化,有利于指导剩余油的挖潜。因此,构造建模约束地震反演技术能够降低反演的不确定性,对油田后续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大庆长垣油田X区S油层研究为例,阐述了重构反演实现过程中测井曲线均一化及重构处理、地震-地质合成记录标定、小层约束低频模型等关键环节,开展了以约束稀疏脉冲确定性反演为背景的随机模拟反演。反演结果证实了密井网条件对油藏精细描述是有效果的。井震结合后河道砂体的位置多处有新的变化,反演不仅能够提高砂泥岩薄互层条件下小层、砂体的准确程度,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较厚的主力油层及主力砂体接触关系,尤其是河道砂体的边界位置。重构反演对砂体边界的预测直接影响了后期剩余油挖潜和结构调整,这对日后推广地震反演识别砂体的方法和剩余油预测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贾宝龙 《采油工程》2006,(2):29-30,36
介绍一种在窄薄砂体油田综合地震、地质、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从精细储层描述入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三维储层随机建模、精细沉积相研究,对储层进行综合预测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地震、地质、测井信息,综合运用精细构造解释、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及井间随机建模技术,能够解决窄薄砂体油田砂体窄小井网控制不住的难题,深入认识储层发育状况及油水分布情况,适时提出各种挖潜措施。此方法用于太南油田一断块的综合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庆长垣地区作为大庆油田的主产区已经持续开采50余年,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浅层的主力油层河道砂体发育、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河道砂体类型包括辫状河道、曲流河道、高弯度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等。为了进一步挖潜剩余油,需要对砂体展布特征开展精细研究。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为例,开展了地震反演指导沉积微相研究。在地震合成记录和地震反射层位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井点各沉积单元厚度,按照各沉积单元在深度域中的厚度百分比与时间域中的厚度百分数近似相等的原则,搭建精细三维沉积单元界面格架,以沉积单元作为分析时窗提取各沉积单元地震反演属性,分析井点处沉积单元反演属性值与砂岩有效厚度的关系,预测井间沉积微相分布。从沉积微相平面图可以确定主要的含油砂体展布特征和连通关系,进一步合理配置油水井的注采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河道储层相变快,且砂体横向稳定性差,利用密井网预测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剩余油挖潜的需要。文中针对朝阳沟油田河道储层的地质特征,对适用于河道砂体的井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的关键环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测井曲线标准化及高精度地层格架是保证反演精度的前提,曲线重构是提高波阻抗体对岩性识别能力的有效手段,合理的变差函数及井控数目是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预测能力、提高储层预测可靠性的关键。井控地质统计学反演对厚度大于2.0 m的河道砂体识别精度较高,吻合率高达85%。反演结果在刻画井间窄小河道砂体、认清河道砂体的连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该区河道储层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6.
马厂油田沙三中砂体展布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有关的三维空间插值技术对马厂油田的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结果表明,马厂油田沙三中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即支流间湾)以及前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砂体规模小,平面上连片性差,构造破碎,断块多而小。在24个小层中,有18个小层具有剩余油和挖潜的可能,其中7个小层的挖潜能力较大,5个小层的挖潜能力中等,纵向上3、4小层是该油田剩余油的主要分布层位。水下分流河道是剩余油分布主要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集层存在的砂体横向变化大、砂泥分界认识不清、沉积物内部和沉积物之间非均质性强、剩余油挖潜难度越来越大等难题,基于河流相砂体沉积规律,结合岩心、测井、生产等动静态资料,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对曲流河储集层进行七、八、九级构型划分,识别出单一河道、单一点坝、单一侧积体和侧积层等级次的构型单元,并计算出单一河道的宽度、单一点坝的长度和厚度、单一侧积体的宽度以及侧积层倾角等参数。根据储集层构型精细解析结果,最终分析认为,受侧积夹层的影响,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集层点坝上部剩余油饱和度高于中下部,且驱油效率较低,为羊二庄油田下步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华建 《岩性油气藏》2019,31(4):112-120
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萨葡高油层属于陆相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多层薄,砂泥互层频繁。利用常规叠后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只能预测部分相对较厚的河道砂体,精度低,井震结合储层描述技术不利于在长垣油田萨葡高油层中全面推广应用。利用萨尔图高密度地震资料的优势,进行叠前地震OVT域的处理,保留了数据体中炮检距和方位角2个参数,以地震沉积学为手段,分析了不同方位地层切片反映储层砂体特征的振幅属性,结合研究区的地貌学特征预测薄互层河道砂体,井震结合储层描述,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砂体的预测精度,与基于常规地震资料相比,精度提高15%以上。该方法为指导长垣油田井间剩余油描述和挖潜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地质统计学反演是油田勘探开发储层精细描述较常见的方法,实际应用中具有多解性且纵向上无法将砂体准确落实到开发层系。在对比分析油层组、砂岩组、小层级及沉积单元级不同尺度下反演预测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变尺度构造模型作为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的框架模型。对于低弯曲和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采用砂岩组尺度,针对支状内前缘砂体采用小层尺度,建立变尺度构造模型;并在模型的约束下,优化不同类型储层反演参数、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运算。变尺度构造模型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具有较高横向分辨能力,井间窄小河道和复合河道砂体特征明显,并在大庆长垣BEX区块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主力生产层段为曲流河沉积,古河道频繁迁移改道,形成了砂体横向尖灭快及纵向叠置复杂的空间分布特点,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刻画已成为精细挖潜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井网密度小给储集层构型表征带来了较大难度。以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综合现代沉积特征,在“砂中找泥”思路指导下,利用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技术对沙湾组曲流河储集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研究认为,废弃河道沉积、河道高程差异以及河道间细粒沉积可作为单一河道边界的典型区分标志。研究区内平面上共发育8个点坝,点坝砂体垂向上呈多期侧叠式分布,侧积层泥岩发育。各点坝内部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倾角和水平间距经由现代沉积定量分析得以表征。研究区整体为多条同体不同期河道迁移改道叠加形成的大面积复合点坝沉积,为油田后期单砂体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丰富了稀井区储集层构型及单砂体定量表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浅层油气田以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地层为主,沉积环境横向变化剧烈,储层横向预测难度大,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两个有代表性的渤海浅层油气田的40多口钻井的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河流相的沉积体系,划分了沉积微相的类型,确立了主要沉积微相的地质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和识别标志;在精细划分沉积相的基础上,研究了主要河流沉积微相类型与地层速度密度和波阻抗的关系。研究发现,本区沉积微相对某些地球物理参数有明显控制作用,统计拟合的主要沉积微相和速度密度及波阻抗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符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本区85%的油气储层为边滩砂体,在明化镇组下段的不同深度上边滩的波阻抗和密度与其他微相有明显差别,故利用这一规律对地震反演的波阻抗或密度资料做进一步处理,可将边滩砂体单一提取出来,进而实现在沉积规律控制下横向外推预测含油气储层和单个砂体。  相似文献   

13.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Es^下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下2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骨架砂体为水产延少、水道间砂、前缘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表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中  相似文献   

14.
ӡ��N����ɰ��Ԥ���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尼N气田下第三系LTAF地层是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分支流河道微相是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相带。文章采用测井—地震结合进行高分辨率等时对比、岩心观察,建立了沉积层序和微相构成及利用地震反演进行高分辨率井间储层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描述方法,对分支河道砂体的分布有了重要认识。研究表明,区内主要目的层可以划分为2个超中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8个短期旋回等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分流河道及其伴生微相在成因上制约了储层的空间分布。高分辨率的密度反演结果定量地预测了分流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呈长条状或宽带状,在不同基准面时期展布规律不同,总体显示出沉积的复杂性。三角洲平原上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是控制分流河道砂体叠加、迁移的关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开发地震与油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河道砂体的定量预测,是表征河道砂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成果已运用到海外油气田的生产实际中,对油气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河道砂体内部部分高渗条带出现注入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剩余油富集在夹层附近,而河道砂体内薄夹层识别率仍较低,不利于剩余油挖潜。以大庆长垣油田北二区西部为例,应用小井距密闭取心井资料,开展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精细描述,对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类评价,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岩性夹层和物性夹层,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旋回顶部,平面上主要位于沉积相相变区,而剩余油集中分布于夹层附近。以薄夹层识别成果为依据,针对不同河道砂体内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厚砂体层内调整挖潜,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可供同类区块的二次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开发区周边稀井区井控程度低,沉积刻画精度与已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分析不同沉积微相在砂岩厚度、地震波阻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统计开发区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参数,建立不同微相所对应的砂岩数据库;以地震属性预测的平面上扇体展布控制规模为基础,通过微相知识库分析地震反演所表征的稀井区沉积砂体发育特征,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从顺物源、垂直物源砂体延伸规模作为微相展布范围,实现稀井区沉积微相的定量刻画。研究表明:通过A区块密井网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的单砂体厚度、累积概率、反演的波阻抗值等参数可有效表征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发育特征,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在砂岩参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建立沉积微相知识库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的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精度,符合率达到91%,稀井区有利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富集在A5和A02等井区。研究成果应用于A区块周边的稀井区滚动评价部署及方案部署,取得较好效果,累计建成产能2.35×104t,提交探明储量超过200×104t。研究成果可为老油田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扇三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方法,进行单砂体划分与边界识别;应用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开展单砂体油藏数值模拟,并应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与剩余油储量等3项指标对单砂体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定量描述。钻探证实,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且具有较高精度,能有效指导研究区剩余油的精细挖潜。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克库勒组四段河道砂体具有埋藏超深、砂体薄、河道窄的特点,在沉积微相研究指导下,形成了一套正演模拟技术定标志、地震多属性识别技术定边界、地层切片技术定期次和拟声波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定厚度的河道砂体识别描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河道砂体油藏分段成藏、隔夹层分布广泛等地质特征,形成了一套导眼评价与台阶状水平井开发相结合的高效井位部署技术,降低了各河道段油藏评价的风险,提高了河道砂体油藏的储量动用程度,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类似岩性油藏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效预测井间夹层展布,对指导剩余油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A油田Ed2Ⅲ31小层为例,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在单井相分析成果建立的平面和垂向沉积微相分布趋势约束下,有效预测了该小层内多期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而揭示了泥质夹层的空间分布;应用该研究成果,实施了一批挖潜措施,提高了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20.
吐哈稀油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剩余油高度分散、认识难度大、有效挖潜手段少,导致关停井比例高,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油速度低,开发效果变差。为此,在精细单砂体刻画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微相识别技术,首先确定出单一河道及砂体搭接关系,并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其次,以现代数值模拟技术为手段,借助优势动用潜力丰度精确描述单砂体空间剩余油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修证,进一步提高了剩余油刻画的准确性。最后,以温西三区块为例,通过剩余油精细刻画,确定出温西三区块宏观剩余油愈加分散,剩余油挖潜主要对象以Ⅰ、Ⅱ类油层层内剩余油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