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对于其属于致密油还是页岩油尚存在争议。结合国内外现状及其地质特征,文章将其统称为页岩油,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指长7段烃源岩层系内致密砂岩和泥页岩中未经过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并根据岩性组合等因素将其分为多期叠置砂岩发育型(Ⅰ类)、页岩夹薄层砂岩型(Ⅱ类)和纯页岩型(Ⅲ类)共3种类型。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砂泥储层大面积分布、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含油饱和度高、油质轻、气油比较高、埋藏较浅、资源量大等特点。近年来通过地震、测井、工程及开发技术攻关,推动长7段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落实了I类页岩油整装规模储量区,建成3个Ⅰ类页岩油水平井攻关试验区;Ⅱ、Ⅲ类页岩油直井勘探突破出油关;Ⅰ类页岩油规模开发成效显著,长7段页岩油已成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开展页岩储层特征研究对于明确优势储层、指导下一步页岩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露头及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特征和孔隙度、渗透率等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段页岩的孔隙特征,并探讨了长7段页岩油的赋存方式。盆地南部地区长7段发育隐纹层型、粒序纹层型、波状纹层型、平直纹层型和断续纹层型5类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有机储集空间、无机孔隙和裂缝。平直纹层型页岩是最好的页岩油储集岩性,主要发育超压破裂缝、有机质孔和弯曲—平直狭长缝状粒间孔等储集空间,以平行板状宏孔和中孔为主。页岩油储层中孔和宏孔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1和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2的相对关系,而大量发育的微孔可能会提高孔隙结构的复杂性。结合页岩类型和孔隙特征,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自生自储"、"近源聚集"和"短距离聚集"3类富集模式特征,受控于连续沉积的页岩岩相沉积序列,表现为连续成藏—富集。  相似文献   

3.
滦平盆地白垩系陆相页岩油储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袁晓冬  姜在兴  张元福  姜洪福 《石油学报》2020,41(10):1197-1208
滦探1井首次在滦平盆地白垩系发现页岩油,填补了燕山构造带中生界油气发现的空白。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滦平盆地白垩系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展开研究。研究区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主要包括泥页岩、粉砂岩、白云岩、长英质混合细粒岩、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和黏土型混合细粒岩6种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包括构造缝、异常高压裂缝和层间缝,孔隙以晶间孔和溶蚀孔为主。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6%,渗透率平均为0.265 mD,整体为低孔超低渗储层。根据岩性组合和录井显示,垂向上识别出2套页岩油储层。下部页岩油储层为火山—湖泊沉积,主要包括泥页岩、粉砂岩、白云岩、长英质混合细粒岩和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等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油气显示以黄绿色轻质油为主,见天然气产出;上部页岩油储层属于正常湖泊沉积,岩石类型以泥页岩、粉砂岩、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黏土型混合细粒岩和长英质混合细粒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见黑色重质油和天然气析出。分析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背景和总有机碳含量是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袁晓冬  姜在兴  张元福  姜洪福 《石油学报》2021,41(10):1197-1208
滦探1井首次在滦平盆地白垩系发现页岩油,填补了燕山构造带中生界油气发现的空白。综合岩心、镜下薄片、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化验资料,对滦平盆地白垩系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展开研究。研究区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主要包括泥页岩、粉砂岩、白云岩、长英质混合细粒岩、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和黏土型混合细粒岩6种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包括构造缝、异常高压裂缝和层间缝,孔隙以晶间孔和溶蚀孔为主。页岩油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6%,渗透率平均为0.265 mD,整体为低孔超低渗储层。根据岩性组合和录井显示,垂向上识别出2套页岩油储层。下部页岩油储层为火山—湖泊沉积,主要包括泥页岩、粉砂岩、白云岩、长英质混合细粒岩和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等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油气显示以黄绿色轻质油为主,见天然气产出;上部页岩油储层属于正常湖泊沉积,岩石类型以泥页岩、粉砂岩、碳酸盐型混合细粒岩、黏土型混合细粒岩和长英质混合细粒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见黑色重质油和天然气析出。分析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背景和总有机碳含量是西瓜园组页岩油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9年长庆油田分公司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3段(长73段)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类型的页岩油(Ⅱ类页岩油),部署城页1井和城页2井两口水平井开展风险勘探攻关试验,两口水平井试油分获121.38t/d和108.38t/d的高产油流,有力推动了Ⅱ类页岩油的勘探进程。重点利用城页1、城页2两口水平井及城页1井导眼井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长73段Ⅱ类页岩油储层储集条件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两口水平井水平段储层类型主要为厚层泥页岩夹多层薄层粉—细砂岩,单砂体的垂向单层厚度主要为1~5m、水平段砂体横向延伸长度主要分布在25~50m、侧向宽度主要为100~300m,单砂体规模较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溶蚀孔、粒内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及裂缝等,其中粒间孔孔隙半径集中分布在0.1~3μm,最大可达21μm,导眼段和水平井段的储层中高导缝、裂缝发育且呈东西向展布。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主要为6%~12%,渗透率一般小于0.3mD;泥页岩储层储集性能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0.01mD。综合利用岩石热解法、石油醚抽提法、二氯甲烷萃取法等方法,对城80区块220km2范围内长73段泥页岩及砂岩可动烃页岩油资源量进行评价,初步评价结果约为(0.692~0.783)×10^8t。鄂尔多斯盆地长73段Ⅱ类页岩油分布面积约为1.5×10^4km^2,综合评价长73段Ⅱ类页岩油远景资源量达33×10^8t。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主要被作为单一烃源岩进行研究,涉及到多种岩石类型特征及源储一体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基于岩性、物性相关分析资料结合测井精细解释,详细论述了长73亚段岩石类型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岩石储集特征及勘探意义。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发育黑色页岩、暗色泥岩、细砂岩、粉砂岩、凝灰岩共5类岩性;②砂质岩类的储集空间主要为长石溶蚀孔和刚性颗粒支撑的残余粒间孔,高长石和石英矿物含量、低碳酸盐胶结、低黏土矿物含量、较大累计厚度的砂岩是长73亚段最优的页岩油储层;③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长73亚段发育规模最大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及碎屑颗粒粒间孔,有机质孔基本不发育,但常见有机质收缩缝,虽然长73亚段泥页岩的孔隙度和孔径都非常小,但也具备一定的储集性能和烃类流体可动性,初步估算长7泥页岩中滞留烃总资源量约为150×108 t,可动烃资源量约为60×108 t;④长73亚段砂质岩类和泥页岩含油饱和度普遍高于长71、长72亚段,进一步优化砂体纵向分布及平面展布特征,提高水平井砂岩钻遇率,加强试采方案研究,确保油水渗吸置换充分,是长73亚段砂质岩类页岩油快速建产增产的重要方向;⑤优选脆性指数和含油量高的黑色页岩,研发高效渗吸改善剂,采用压驱采一体化设计,增加缝宽、缝高及提高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是实现泥页岩型页岩油动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页岩油储层储集特征及其赋存形式研究是提高页岩油有利储层钻遇率、实现高效动用开发的基础.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及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核磁共振和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等储层表征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开展了页岩油岩相划分与岩相发育控制因素分析、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及页岩油赋存形式研究.研究认为芦草沟组受物源、气候及湖平面升降等沉积环境周期性变化影响岩性变化快,为陆源碎屑组分和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可划分为泥页岩相、砂岩相和碳酸盐岩相3类:泥页岩相储层以纳米级粒(晶)间溶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纹层理缝,可见有机质孔、构造裂缝等;砂岩和碳酸盐岩相以微米级粒(晶)间溶孔为主,其次为晶间孔、粒内溶孔和粒间孔.识别出裂缝型、孔隙型、薄膜型、毛管型、颗粒型、吸附型6种主要的页岩油微观赋存形式,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相页岩油赋存形式以裂缝型、孔隙型和吸附型为主,可动性相对较好;富(含)有机质块状—层状泥岩相和含有机质块状—层状粉砂质泥岩相页岩油赋存形式以毛管型和吸附型为主,可动性差;砂岩相和碳酸盐岩相页岩油以孔隙型、薄膜型和毛管型为主,可动性好.预测奇台庄地区和柴窝堡凹陷中北部地区为页岩油有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8.
骆杨  赵彦超  吕新华 《石油学报》2013,34(2):293-300
结合盐间泥页岩油藏强超压和稠油的特点,以岩心描述、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泥页岩孔隙度测试以及测井资料为手段,对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简称沙三上亚段)盐间泥页岩储层开展岩性、储集空间、物性以及储集类型研究,进而对盐间泥页岩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盐间泥页岩储层岩性复杂,碎屑岩矿物、碳酸盐矿物和蒸发盐矿物组成了复杂盐韵律段;刚性矿物和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中偏低,强超压,构造缝和超压缝发育;有机质孔隙和与基质有关的孔隙较发育,为泥页岩主要储集空间;而裂缝与有机质孔隙结合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在此基础上,将沙三上亚段盐间泥页岩储层划分为4类。这一分类方案可为本区泥页岩油藏的进一步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孔隙结构是页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对页岩油的赋存具有重要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7段的10块泥页岩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合分形FHH模型,计算分形维数,对研究区泥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含油性参数的关系,确定长7段泥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华池地区长7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属于好—极好烃源岩,含油性与可动性较好,多达到中含油级别,主要由石英与黏土矿物组成;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及少量有机质孔为主,孔隙形态有两类,分别为平行板状狭缝形+单边狭缝形及墨水瓶形+平行板状狭缝形,孔径以微孔和中孔为主,宏孔发育较少。多数样品具有分形特征,表征小孔隙的分形维数D1介于2.264 7~2.714 9之间,表征大孔隙的分形维数D2介于2.373 3~2.777之间。其中,D2同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径及S1的相关性较好,可以表征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和页岩的含油性;而D1仅可表征页岩油的可动性。泥页岩的孔隙发育主...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烃源岩的岩相特征、储集性能、地球化学特征、可压裂性及烃源岩中烃类的可动性等方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油发育的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基于岩性、有机碳含量与测井参数相关性分析,建立长7段烃源岩岩相类型划分标准,明确长7段黑色页岩和暗色块状泥岩2种岩相的空间展布及发育规模。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成像和纳米CT成像等技术对长7段烃源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揭示粒间孔和粒内孔是长7段烃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2种岩相的孔隙、喉道均为纳米级尺度,暗色块状泥岩的储集性能好于黑色页岩。分别对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热解S1值、氯仿沥青"A"含量、TOC值、热成熟度、游离烃含量等)以及脆性矿物含量与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了长7段页岩油资源富集级别和可开采性。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具有页岩油赋存与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即大规模分布的黑色页岩和暗色块状泥岩、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充足的烃类等,页岩油达富集资源级别,原油物性有利于页岩油在纳米级孔喉中流动和开采。长7段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其中暗色块状泥岩类型是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下最有利的页岩油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储层表征技术,开展了不同岩相储层的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及含油性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具有典型的混积岩沉积特点,可划分出泥页岩、砂岩和碳酸盐岩3种岩相类型;泥页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晶间孔、有机质孔、纹层理缝、构造裂缝和生烃超压缝等,以纳米级孔隙为主;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粒(晶)间孔、粒(晶)间溶孔、粒(晶)内溶孔为主,页岩油以游离态为主。芦三段砂岩、碳酸盐岩和芦四段纹层状页岩的页岩油可动性好,为有利勘探类型。奇台庄地区和窝堡凹陷中北部地区为页岩油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55%,渗透率平均为0.149 mD,属于典型的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残余粒间孔、黏土晶间孔为主,并发育少量微裂缝; ②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为0.67~27.54 MPa,平均为5.54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较低,为33.22%~84.35%,平均为64.71%,且平均喉道半径小,为0.008~0.163 μm,平均为0.277 μm,表现出强非均质性特征;③研究区典型样品的等温线形态均呈反“S”型,属于典型的Ⅳ型等温线,易出现H3型“滞回环”现象,孔径小于200 nm的孔隙以平行板状为主;④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径大多小于30 μm,且随着样品物性的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孔隙(大于200 nm)的占比逐渐增多;⑤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经历了较强压实、较弱胶结与较弱溶蚀等3种成岩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具有负面影响,溶蚀作用对储层品质和孔隙结构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密油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油藏是一种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源内或近源聚集的非常规致密油,其中大一亚段、大二亚段和大三亚段储层以介壳灰岩为主,大面积连续分布,是一类典型的近源型湖相介壳灰岩致密油。致密油储层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组构选择性微孔隙和微裂缝是重要的有效储集空间。岩石物理实验揭示,储层连通基质孔隙度平均值约为2.13%,虽然低于国内外其他致密油,但高于前期单一酒精法确定的有效孔隙度平均值(0.97%)。生产动态资料证实,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密油不是简单的孔隙型或裂缝型,其具有复杂的孔、喉、缝组合特征或储渗模式;较发育的介壳控制型微裂缝使储层内流体难进易出,虽然孔喉细、分选差、排驱压力高,但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和退汞效率仅略低于部分储渗模式,且好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大安寨段是少数具有较高自然产能的致密油储层之一。介壳灰岩致密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其规模有效开发仍面临基质渗流阻力大、单一开发方式效果差等问题,需要借鉴北美Bakken组和中国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致密油的开发经验,研究基于体积压裂和精细施工的有效开发技术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为湖盆发育鼎盛阶段,发育一套以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主夹砂质沉积的烃源岩层系。多年来,针对这套烃源岩层系的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潜力,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结果表明:长7段主要发育夹层型和页岩型2类页岩油,其中夹层型页岩油可进一步细分为重力流夹层型和三角洲前缘夹层型,页岩型页岩油可进一步细分为纹层页岩型和页理页岩型。重力流夹层型页岩油受到湖盆中部优质烃源岩的高强度充注影响,砂质储层长英质含量高,可压裂性好,微米级孔隙众多,连通性好,目前在庆城油田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三角洲前缘夹层型页岩油厚层砂岩储层横向连续性好,油气侧向运移成藏,砂质储层孔隙度较大,目前水平井试验攻关已获得突破,是现实的后备领域。纹层页岩型页岩油单砂体厚度薄、泥质含量高,致使优质储层钻遇率低,但油气充注程度高,“甜点”评价标准的确定与开发技术的突破是下一步的攻关方向,远景资源量巨大。页理页岩型页岩油储层长英质矿物含量高,纹层发育,孔隙度小于2%,储集空间小,结构复杂,烃类恢复预测资源量巨大,目前泥页岩储层的风险勘探与原位转化技术攻关都在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李政 《石油实验地质》2020,42(4):545-551
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页岩划分为2类岩性: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利用X衍射分析、镜下观察、地化分析、孔隙度测试及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该区不同岩性页岩在有机质丰度、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和页岩油可动条件方面的差异。灰质泥岩比泥质灰岩具有相对更高的有机质丰度和更好的含油性;灰质泥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孔隙度,但孔喉一般偏小,而泥质灰岩孔隙度相对较低,但大孔隙喉道更为发育。从含油饱和度指数、矿物对原油的吸附能力、黏土矿物的转化程度方面比较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中页岩油的可动性,认为泥质灰岩中的页岩油比灰质泥岩中的页岩油具有更好的可动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页岩油流动的储层条件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油藏经过分段压裂水平井的储层改造,其高效开发和持续稳产与基质中页岩油的动用情况密切相关。虽然赋存原油的泥页岩储集孔隙尺寸小、渗透率极低,但如果砂岩-页岩互层的纹层结构发育,页岩油仍有望达到商业化开采所需的可动用储层条件。目前烃类流体在纹层状泥页岩储层中流动机理尚不明确,普遍应用于常规油藏级数值模拟的双重介质模型和等效介质模型无法反映烃类流体在纹层状页岩油储层中流动的微观复杂特征,所得的宏观渗流模拟结果是不可靠的。根据陆相页岩储层的特征,建立了宏观页岩油藏的储层概念模型,分析了纹层状页岩储层的流体流动机理;考虑纹层物性、流体粘度和裂缝间距等影响因素,模拟了弹性开采过程中页岩储层条件和裂缝分布对页岩油可动性的作用规律,验证了页岩油藏弹性开采过程中窜流机制的存在和砂岩纹层渗透率的重要性,证明了天然裂缝和压裂缝加强纹层间流体传递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 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 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 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 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 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 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以核磁共振技术为基础,结合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区块延长组7段致密油砂岩储层的66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孔隙结构参数--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该参数不仅克服了核磁共振实验所测孔隙度偏小的影响,还将孔隙内的可动流体同时受到孔隙表面亲水性颗粒的黏滞及临近细小喉道的束缚这2个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对可动流体占据的有效孔隙空间的大小定量化标定出来,更加准确地反映了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弥补了可动流体孔隙度等现有参数对储层孔喉有效性评价的不足。研究孔隙结构特征与新参数影响关系发现,孔喉的连通性越好,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越大;孔喉分选系数介于1.4~1.9时,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达到最高;不同级别的孔喉配置关系是致密油砂岩储层孔喉有效性的关键。以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为主要标准,将研究区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3类:I类孔隙结构的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大于2 % ,II类孔隙结构的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介于1 % ~2 % ,III类孔隙结构的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小于1 % 。据此建立了适合致密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分类评价标准,以指导油田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川西坳陷须五段致密砂岩与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深化对非常规致密气储层的认识,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压汞等资料,对须五段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五段储层岩性大致分为泥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三大类,分别占地层总厚度的56%,19%和25%,砂岩普遍具有泥质杂基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低的特征,泥页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杂基微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裂缝5类;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41%和0.1 m D,属于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高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粉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22 m D,总体均略高于细砂岩,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95%和0.068 m D,属于致密页岩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的多重控制,强烈的压实和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的主要原因,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黏土矿物的转化及有机质热演化为泥页岩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渗透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