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的油气分布,应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盆地构造建模恢复古地貌特征,明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铜钵庙组沉积期,塔南凹陷具有"泛洼槽多物源"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NW-SE向扇三角洲和WS向凹陷古隆起。南屯组沉积期全区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沉降中心,从西次凹逐渐向凹陷中心发生迁移。②铜钵庙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凹陷内部古隆起控制了冲积扇的形成与分布。南屯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沉积,古隆起、古坳陷分别控制了近岸水下扇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展布范围。③塔南凹陷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古隆-坡控储、古坳陷控源、古断-坡控藏"。西部为"源-储对接"、"古断-坡"组合控运聚的构造油藏,东部为陡坡控制下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储集体的岩性油藏,古地貌演化特征和"古断-坡"组合对源、储空间配置及油气运聚起决定性作用。该成果对认识塔南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塔南凹陷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之一。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顶、底及内部可以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和2个湖泛面,最终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进而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南屯组一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南屯组一段中、下部沉积时期,受盆地被动裂谷期“泛盆”沉积特征震荡式沉降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西部缓坡物源控制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屯组一段上部沉积时期,受盆地主动裂谷期快速沉降影响,研究区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此时盆内部次级控陷断层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发生翘倾形成大规模反向正断层。源-储互层组合高效排烃特征、扇三角洲前缘高孔-高渗分流河道砂体和断层翘倾形成上升盘构造高部位共同决定西部次凹中洼槽反向断层下盘为油气富集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沉积环境,基于盆地演化和沉积构造背景等多种资料,利用3种沉积相标志划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沉积相类型,分析垂向沉积演化序列、沉积相平面展布和物源位置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水下扇3种沉积相,细分出7种沉积亚相和10种沉积微相;受构造活动的影响,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沉积相展布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构造单元内垂向沉积序列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基于沉积盆地的伸展作用,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平面上发育多种沉积体系类型,沉积充填与演化明显受不同构造幕控制,划分为2~3个物源区,受控于盆地演化和同生断层活动,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物源区位置和物源供应量有所变化;平面上南屯组(早期)呈现"窄盆、深水"特点,以水下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大磨拐河组呈现"广盆、浅水"特点,形成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研究成果可完善研究区沉积体系建设并指导下步勘探开发工作,分析方法可为其他区块沉积特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扇三角洲是陆相断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汇聚场所,建立准确并可靠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对预测优势储集体具有重大意义。综合应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扇体内部沉积单元及相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南屯组发育有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3类亚相和11类微相,其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平原分流河道、平原分流河道间、平原天然堤3类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前缘水下主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河口坝、远砂坝以及前缘水下分流间6类微相,前三角洲亚相发育前三角洲粉砂岩和前三角洲泥岩2类微相;贝尔凹陷南屯组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贝西斜坡带、霍多莫尔构造带、苏德尔特构造带等靠近盆缘或控陷断裂的陡坡地带,可划分为断坡型、断阶型2种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消化、吸收贝尔凹陷现存多套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基础上,综合参考岩性特征、电性特征、三维地震界面特征及孢粉组合特征,从建立贝尔-南贝尔-塔南凹陷层序格架出发,将贝尔凹陷铜钵庙-南屯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中该次识别的关键层序——SQn41沉积时期构造运动相对平静,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及湖底扇等沉积类型,在海塔盆地具有良好的对比性。SQn41层序的发现使得建立海塔盆地等时区域地层格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量的岩心和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将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_1-SQ_4),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湖相等5个主要沉积相类型.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主要受构造演化的控制:SQ_1沉积时期,贝西地区为南北分割的沉积格局,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SQ_2沉积时期湖平面进一步上升,统一的湖盆基本形成,沉积特征也与SQ_1沉积时期相似,但不同的是凹陷西南缘的物源区开始供给,形成新的扇三角洲;SQ_3沉积时期湖平面达到最大,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收缩,湖盆内以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SQ_4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增强,湖水面积萎缩,凹陷西北、北缘沉积体规模变化不大,但东南部物源供给不足,造成中东南部辫状河三角洲消失.  相似文献   

7.
应用新采集的2D/3D地震数据和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与分布规律,探讨了其物源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宝岛—长昌凹陷三亚组发育2个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凹陷中央发育一个大型深水扇。宝岛凹陷北坡三角洲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态特征为南西窄、北东宽,面积约6 000km2,长昌凹陷北坡三角洲沿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2 900km2,三角洲沉积物来源主要为海南岛地区。2个三角洲前缘位置均发育深水扇,展布方向与上游三角洲大致相同;宝岛—长昌凹陷中央发育一个呈"纺锤形"东西向展布的大型深水扇,面积约1 760km2,沉积物来源为长昌凹陷东侧隆起区。沉积体系的发育控制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古地貌、物源供给量等。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的发现,将为宝岛—长昌凹陷深水区中层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是油气储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邮凹陷真武油田戴南组和三垛组厚度大、沉积时间长、沉积类型多样等特点,通过对沉积背景和物源方向等分析,开展了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油田戴南组—三垛组发育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陡坡带近岸水下扇5种沉积相,各种沉积相又可划分为多种沉积微相。通过对砂体厚度和粒度特征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可知,研究区具有双向三物源特征,即南、北双向均有物源,北部为1个物源,南部分为东南部和西南部2个物源。在研究区沉积相与物源研究的基础上,鉴于戴南组—三垛组沉积过程中双向三物源控制形成了多种沉积相发育的演化模式以及南、北物源转换控制的沉积特征,提出研究区发育转换式沉积演化模式,即在戴南组—三垛组沉积时期,研究区的物源由南向北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9.
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塔南凹陷主裂陷幕发育的南屯组湖进体系域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层段,烃源岩之下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岩及与烃源岩同期发育的湖进体系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塔南凹陷陡坡带表现出了明显的“沟谷控源、断坡控砂”的成盆特点,即同沉积断裂体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多方向沟谷控制了沉积物源和扇体走向,而不同类型同沉积断裂组合形成的断裂坡折系统控制了扇体的展布和砂体的分布;陡坡带发育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为最利于油气储集的亚相相带,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微相类型是辫状沟道;储层中含有的凝灰质成分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砂岩的储集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北带西段深层裂解气勘探具有较大潜力,而储集砂体分布规律是制约该区勘探的瓶颈之一。在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首先利用测录井资料、岩心资料总结了该区沉积砂体类型及特征,其次利用物源分析和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对砂体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该区沙四上纯下—沙四下沉积时期砂体发育,主要有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漫湖三角洲、冲积扇5种。深层裂解气勘探具有较大潜力,尤其是与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直接对接的近岸水下扇和滑塌浊积扇砂体具有较好的源储对接关系,应继续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贝尔断陷构造层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贝尔断陷同裂谷期层序 建造、沉积体系及岩性油气藏的发育特征。认为下白垩统沉积时期可划分出5 个与裂陷幕对应的超层 序,在超层序二至超层序五内,识别出了10 个三级层序;裂陷二幕和裂陷三幕对应于下白垩统铜钵庙组 和南屯组,盆地以伸展断陷构造活动为主,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受断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 裂陷四幕对应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盆地以走滑扭张构造活动为主,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和受挠曲 及断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裂陷五幕对应下白垩统伊敏组,盆地断坳转换,发育河流和冲积平原沉积及平 缓背景下的冲积型层序。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控制,层序低位体系域砂体 成藏条件良好,为岩性油气藏最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研究贝尔凹陷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表明,该断裂对潜山裂缝有控制作用。布达特群沉积后、南屯组沉积末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时期是影响潜山裂缝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导致早期潜山闭合缝再度开启并形成新的潜山开启缝,裂缝发育方位与断裂展布密切相关,靠近北北东向张扭断裂的潜山裂缝的发育方位基本是北北东向,靠近北东东向张扭断裂的潜山裂缝其发育方位既有北东东向又有北西西向,受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的交汇区则潜山裂缝发育方位复杂。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受控于断裂的密集度,潜山开启缝发育的有利地区主要集中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所形成的走滑断裂带上。图8参14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地震波波形理论,进行地震相自动识别、划分,可确定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与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更省时、更客观、更准确的优势。利用此方法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中部地层沉积体系平面分布规律。相模型道与沉积相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其对沉积相变化较敏感,可用于微相划分。研究表明,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中部地层沉积时期,存在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在该区发育前缘亚相,分布于孤南洼陷南部斜坡区域;盆底扇主要分布于洼陷北部,位于孤南断裂坡脚部位,浅湖近岸滩坝滑塌也可形成盆底扇复合体。该时期的湖泊较浅,主要发育浅湖亚相,近岸滩坝及席状砂也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了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对沉积体系的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期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区别。SQt-SQn_2层序为断陷湖盆型层序,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滨浅湖等沉积组合;SQd_1- SQd_2层序为断坳期半深湖-深湖盆层序,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浅湖和半深湖等沉积组合。不同层序发育期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分布决定着特定沉积相带的展布,沉积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也有变化。贝西次凹中部洼陷带、贝西次凹西侧的反向同沉积断裂或古斜坡坡折的下斜坡带以及贝南次凹是后期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对沙三段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重力流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段被细分为3个层序(SQ1、SO2、SO3)9个体系域。对沙三段各体系域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和物源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预测出5个有利勘探区,即歧南凹陷中部、歧北凹陷东南部、板桥凹陷中部、港东断层下盘和海河断层西南部。图8参19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渐新世涠三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储集层,因此对其沉积体系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区钻井岩心精细描述入手,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地震属性特征,确定了涠三段的沉积相并建立了断陷湖盆背景下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碟状—席状反射、前积反射、水道充填反射是涠三段最富砂的地震相。涠三段发育滨浅湖相、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4种沉积相类型。在滨浅湖背景下,受控于南缓北陡的半地堑湖盆结构,海中凹陷整体呈现出南北分异的沉积特征,表现为在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同时坡折带、断裂样式、沟渠古地貌等因素控制着来自三大不同方向物源的三角洲,南部企西隆起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并受坡折带控制在平面上划分出平原与前缘,中部涠西南低凸起物源受断裂控制在西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西北部万山隆起物源的沉积物通过远距离搬运在研究区西北侧湖盆边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17.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对研究区南屯组的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有3组油气运移路径,一是由贝西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贝西斜坡侧向运移;二是由贝西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呼和诺仁构造带运移;三是由贝西北和贝西南次凹向呼和诺仁构造带汇聚的油气,沿构造脊和断层走向向西南部运移。在明确运移路径基础上总结出3种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沿构造脊及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同向断阶“阶梯状”运移模式和反向断阶“牙刷状”运移模式,各种运移模式控制的油气富集部位和油藏类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有利区优选和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和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面分析了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信息所反映的微观封闭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排替压力、盖层厚度、泥岩单层厚度、泥地比、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沉积环境作为评价参数,对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南一段泥岩盖层发育程度较好,横向连续性好,可作为下覆油气藏的区域性盖层;盖层具有较强的封闭能力作用;盖层封闭能力好~中等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中部和北部;该区南一段泥岩盖层是古潜山多源一储和新生古储成藏模式的主控因素之一,同时控制着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深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洼槽演化过程的认识,研究其对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塔南凹陷为靶区,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主干边界断层的断距—距离曲线、断距—埋深曲线、洼槽剖面地层沉积特征和洼槽间横向背斜发育特征,利用最大断距回剥法恢复断层演化史,明确古洼槽的分布,解剖塔南凹陷内洼槽的构造演化规律,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洼槽对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断距—埋深曲线和生长指数,厘定了塔南凹陷主干边界断层的活动期次,确定了南一段上和南二段沉积时期为洼槽主要演化时期;结合主干边界断层生长机制(孤立断层生长机制和断层分段生长连接机制),将塔南凹陷内洼槽演化模式分为孤立断层控洼和分段生长断层控洼两种演化模式;依据洼槽不同演化模式将南一段上洼槽控源分布方式分为孤立洼槽控源分布和分段生长洼槽控源分布,同时主干边界断层的活动控制了有效烃源岩可容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塔南凹陷油气分布和纵向含油面积统计结果表明,含油富集区在平面上呈“马铃薯状”分布于有效烃源岩范围内并沿主干边界断层展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南屯组和铜钵庙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