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靖边气田在上、下古生界立体开发过程中,多次在原预测模型的侵蚀沟槽区域发现下奥陶统马五_(1+2)亚段完整,引起人们对原古地貌恢复方法的质疑。为此,综合分析现有古地貌恢复方法的优缺点,基于印模法和残厚法,提出了一种靖边气田的古地貌定量恢复新方法 :选取任意一点作为参考水平面,将该水平面至奥陶系剥蚀面的距离作为古地貌高程值,通过绘制古地貌高程图实现古地貌的定量化表征与侵蚀沟槽预测。结果表明:在靖边气田侵蚀沟槽的重新刻画中,侵蚀沟槽的展布模式由原来的"东西向树枝状沟槽模式"变为"沟槽与潜坑并存模式",且2017年完钻的8口井,有7口井的实钻结果与新方法预测的古地貌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陕北富县黄土塬侵蚀地貌区地表巨厚的黄土盖层沟壑纵横,高程变化剧烈,复杂的近地表结构、严重的高频吸收衰减和多种类型的干扰波,导致常规处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无法满足后续地震成像处理和储层预测的需求。针对黄土塬区复杂地表静校正难题,提出了“先低频、后中高频,逐步逼近”的静校正思路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针对该区噪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用“多域联合,先强后弱”的串联去噪配套技术进行叠前高保真噪声衰减;利用保持振幅的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差异,统一资料的品质;通过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叠后进一步拓宽频带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处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陕北富县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富县黄土塬侵蚀地貌区地表巨厚的黄土盖层沟壑纵横,高程变化剧烈,复杂的近地表结构、严重的高频吸收衰减和多种类型的干扰波,导致常规处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无法满足后续地震成像处理和储层预测的需求。针对黄土塬区复杂地表静校正难题,提出了"先低频、后中高频,逐步逼近"的静校正思路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针对该区噪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用"多域联合,先强后弱"的串联去噪配套技术进行叠前高保真噪声衰减;利用保持振幅的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差异,统一资料的品质;通过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叠后进一步拓宽频带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处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4.
巨厚黄土和地形起伏剧烈是影响黄土塬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如何在黄土塬探区自动、高效、合理地选择有利区域布设炮检点对于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至关重要。在地震数据采集理论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近地表调查数据等建立地震资料采集区域地形地貌和地理信息数字模型,通过对比研究,将炮检点布设区分为5类,即冲沟、汇流沟等资料较好的首要布设区,塬、峁等可布设调整区,陡坡等缓布调整区,山脊和山顶避高区,地表障碍禁炮区等,再根据这些区域的优先级别进一步优化采集设计,形成一套炮检点优化设计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彬长三维工区地震采集设计,优化后适当增补了炮检点,炮点调整率近30%,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剖面的浅、中、深反射波组齐全、连续性较好,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使用方便、快捷,能够有效提高黄土塬探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海底侵蚀区的地貌以侵蚀作用为主,从而形成的沙丘带、侵蚀槽谷、海底阶地、古河床暴露等海底地貌格局,是旬第四纪以来沉积间断或大面积沉积缺失的原因之一。侵蚀作用的发展演化与区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有关,低海平面时期以河流冲积为最典型的侵蚀残留地貌,至高海平面时,又遭到海底水动力作用的连续推移、搬运、堆积、改造。海底侵蚀是一种不稳定的地质因素,它制约和影响着海洋工程的正常进行,作为一种古地质体,对海洋油气等其它矿产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基于起伏地表三维可视化技术观测系统设计。利用地表高程和影像数据,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虚拟的起伏真地表环境,在其上进行观测系统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复杂地表区的设计精度。同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面元信息立体显示,使得分析数据更加直观,分析精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湖地区盐岩区近地表结晶互层多而厚等难点,通过表层精细调查在结晶互层区优选最佳激发井深是提高地震采集资料品质的关键所在.首先定量分析了该区近地表介质的Q值特征;建立了工区实际近地表模型,对结晶互层进行激发模拟.接着介绍了用于该区近地表调查的微测井面积调查方法;研究提出了结合微测井初至时间、波形、能量以及Q值变化进行表层结构精细解释的三步分层法.最后,基于精细近地表分层和正演模拟结果,制定了盐岩区地震采集新的激发井深设计原则.盐岩区表层调查方法和激发井深设计优化技术研究成果在实际资料采集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成功解决了复杂盐岩区的激发难题.  相似文献   

8.
"避高就低"的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在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面取得了效果,但是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并不完全适用。利用基于实际资料的大数据统计方法对共检波点道集有效频带的能量和信噪比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不同地表地貌的湿度、压实度、地表植被发育等地表物性的抽样验证,发现沙漠地表物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与检波器接收响应相关,是造成接收道之间地震反射能量、相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局部范围内其影响程度要强于地表高差。为此,提出了"先避虚就实,后避高就低"的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并应用理论模型模拟的方法论证了不同的检波点位置偏移距离对波场均匀性的影响,分析了检波点位置偏移距离的约束范围。依据地表植被发育程度(颜色)-坡度-高程的检波点位置选择优先顺序,以地表面元为约束范围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完成了一条二维宽线采集的检波点位置偏移对比试验,选点偏移的优选检波点后的道集资料和成像剖面目的层反射的高频端均有不同程度的拓宽,验证了该沙漠区检波点位置优选方法对提高有效地震信号分辨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单元,即速度分析和深度偏移。不管高程或近地表的速度如何变化,它能实现真正的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它用层析成像法来估计浅层速度,用双程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解来进行成像时间的计算和偏移数据的外推。 由于高程和近地表速度的变化较大,野外采集到的数据有违于常规共中心点处理的假设条件。然而用本文提出的处理系统却获得了成功。最终得到的深度剖面揭示了复杂的逆掩褶皱构造,这在共中心点处理的剖面中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0.
对复杂地表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采用高程校正技术将资料校正到同一个水平基准面上,然后进行偏移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常常造成偏移的不足或偏移过量的问题。通过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应用炮域波动方程傅氏有限差分算法,研究直接从地表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该技术对不规则地表采集的地震资料按采集高程顺序逐步偏移累加,从而避免了高程校正的使用,得到精确成像。用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对比进行处理,都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如何优化地震测线部署和观测系统设计,合理选择试验点,监控野外施工质量,合理组织、安排生产设备与施工班组以及HSE管理等系列问题一直是野外采集工作的难点。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形成一套综合技术;探讨了其在油气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监控生产动态和生产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套技术后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更加科学,采集设备和施工班组的安排更加合理,有助于在复杂地表条件下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2.
苏北永安高精度三维工区地表及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而存在低降速带的永安地区地震资料并不适合高程静校正的应用,无法提高静校正计算的精度。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适应复杂的地表情况,通过建模准确地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该技术在永安工区的应用,消除了三洋河流域近地表静校正量的影响,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3.
LG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是中国石油的重点勘探工程,三维满覆盖面积为2 500 km2、连附加段施工面积约5 000 km2;需测各类控制点近千个、导线5 227 km,放样激发、接收点近40万个。为此,全面地采用了3S(RS、GPS、GIS)技术,一方面从总体上运用卫星遥感(RS)影像成图技术和数字高程模型系统(DEM),实现室内对地震勘探的精确设计和对野外施工质量过程监控;用GPS卫星定位技术采取“首级控制、分期(区)布网、首分网整体平差”方法布测物探GPS控制点,采用曲面拟合技术建立区域高程异常改正的数字模型;应用GPS RTK和全站仪导线测量等方法实现激发、接收点放样测量,利用区域高程异常改正数字模型对GPS RTK测量的激发、接收点进行高程拟合。另一方面在引进《地震勘探信息管理系统(SeisPIMS)》物探专用GIS系统对测量等施工信息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对这些技术数据的相互链接进行周密设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这一庞大的物探测量工程。  相似文献   

14.
山区复杂油气藏具有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地腹地质结构复杂、各种干扰发育、油气储层类型多样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常规地震勘探软件不能应对山地勘探难题。为此,研究开发了GeoMountain一体化软件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对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以往山地地震勘探技术成果的有形化而形成,包括:针对山地复杂地震勘探条件的采集技术系列、与地腹高陡复杂构造和地表剧烈起伏相适应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系列,以及储层预测、气水识别技术系列。该系统为山地地震勘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已在国内外多个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从428XL的推出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文良 《物探装备》2006,16(1):1-15
本文首先概括了Serce1400系列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技术特征,包括它特殊的采集链的结构、以网络为基础的遥测和远程控制系统、全数字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概念和平台、分布式的硬件和软件等等。然后介绍了Sercel公司不久前在美国第75届SEG年会上刚刚推出的428XL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428XL系统的主机、各种地面电子设备、野外施工排列布设,428XL系统与408UL地面设备的兼容使用,428XL与408UL系统的物理性能比较,新型呆集系统所面临的新的勘探技术、方法和历史任务等等。 本文在论述和介绍过程中,一些问题融入了纯属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C20块蒸汽驱试验区的地震监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C20块蒸汽驱试验区地震监测野采集方法和内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及监测地震资料在油气开发中的解释应用,分析了地震监测的野外观测系统及施工工艺方法,采用特殊的资料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等四维地震资料处理手段,成功地监测到了注入蒸汽的波及前缘成像,指出了注入蒸汽在河流相地层的运移规律,确定了排泄稠油区及剩余油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疆南部沙漠区奥陶系油气储量丰富,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该区地质目标勘探存在三方面难点,包括目的层埋藏深(一般超过7000 m)、地质目标是小尺度断溶体、地表为巨厚沙漠,常规地震采集资料的分辨率难以满足油气开发需求。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是目前业界公认的解决隐蔽油气藏开发的重要技术,在中国东部地区已取得显著效果。将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引入南疆沙漠区进行试验研究,形成了针对南疆沙漠超深目标的小组合+高密度采集技术,其中25 m×25 m面元、约400次覆盖、330万/km2炮道密度、横纵比0.7是适用于该区的观测系统参数,两串小组合+适中的井深药量对拓宽高频效果显著。最终断溶体成像精度得到显著提高,表明上述地震采集技术组合适用于南疆沙漠超深层目标成像。  相似文献   

18.
根据露头与钻、测井资料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划分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4 种沉积相类型,并详细探讨了各亚相、微相的沉积特征。依据紫泥泉子组存在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以及区域不整合、河道下切面或沉积体系转换面等,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紫泥泉子组划分为上、下两段。探讨了紫泥泉子组沉积体系展布及沉积演化。紫泥泉子组沉积早期沉积格局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共存;晚期为以湖泊沉积为主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子波分解技术将常规地震数据道分解成不同频率子波的集合,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基于频谱异常的储层含气性检测。CC地区目的层--沙溪庙组以一套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砂体单层厚度不大,多在20 m左右,且同一河道的不同位置以及相同位置的不同河道,其储层含气性迥异。基于传统地震数据的频谱分析由于受其分析时窗限制,其抗噪性和稳定性差,难以准确识别其含气性。为了能准确预测该地区不同期次,不同位置河道砂体的含气性,将基于子波分解的含气性识别技术加以应用,通过分析其得到的频谱异常发现,该地区含气河道砂岩具有明显的“低频共振,高频吸收衰减”特征,利用该特征不但能清晰区分当前高产井与干井,而且成为后期井位部署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乾安城区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探区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但在一些城区还存在许多地震空白区,采用三维线束状特殊观测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工作。本文阐述了过乾安城区的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其效果。由于城区内炮点缺失,必然造成小炮检距缺失,浅层资料不完整,采用正常观测系统难以达到采集目标。通过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城区炮点缺失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保证浅层资料的完整.同时可以有效增加覆盖次数,压制城区内的环境噪声;由于城区内小药量激发造成的深层反射能量较弱,因此采用在城外加密炮点,可以有效增加深层反射能量。该方法有利于城内、城外地震资料的衔接,有利于资料处理,便于野外施工,采用这种特殊观测系统可以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