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向叠置状及上拱状两种分布样式。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呈一定倾角的侧向叠置状;上拱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呈多层隆升状。其中不同夹层分布样式的规模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样式夹层剩余油富集方式存在差异。平行物源方向上,剩余油往往富集在夹层控制的注采不对应的前积体(增生体)内部,且其前端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垂直物源方向上,对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来说,剩余油大量富集在坝主体内部夹层隔挡的侧积体内;对上拱样式来说,剩余油受水驱控制大量富集在拱状高部位。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平氏地区核三段Ⅲ~V砂组扇三角洲砂体主要形成于水下环境,其陆上扇三角洲平原相不发育。沉积作用条件以陆上间歇性洪水形成的高密度底流或沉积物重力流为主。扇三角洲前缘相由水道、水道堤、水道间、碎屑流、水道末梢和席状砂等沉积组成。它可进一步划分为近源水道带,远源水道带,水道未梢和席状砂带等3个次一级相带。本文对该扇三角洲各相带的沉积特征与测井响应,砂体分布和变迁规律,沉积相与储集物性及油层分布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并总结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以高含水开发阶段的渤海海域A油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储层夹层构型精细解剖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夹层以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为主,平均厚度小于1 m,表现为顺物源的"前积式"和垂直物源的"上拱式"展布样式。内部夹层的延伸规模、发育位置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位置和富集程度。夹层水平延伸距离越远,夹层底部区域剩余油的富集范围越大;在注采井与夹层配置方面,采油井钻遇夹层的情况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更大,夹层底部剩余油更为富集;在夹层和储层韵律性控制下,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分为夹层顶部富集型、夹层上下富集型和夹层底部富集型3种。该成果对油田后期调整挖潜和实施稳油控水措施均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探讨隔夹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研究奠定基础。以岩心、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1735口测井资料,利用电性及物性测试分析,按照岩心标定测井曲线,编制5种参数(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将研究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类,并建立两类隔夹层定量划分标准和识别模板。研究区隔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洪泛期沉积、局部区域水动力减弱、多期河道切割侵蚀、前积(侧积)和河床滞留沉积的综合作用。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浅湖和分流间湾处,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处及分流间湾的局部;在靠近物源区,隔夹层分布较少且较孤立,仅在两期河道叠置间发育,而在远离物源区分布明显增多且厚度增大;隔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所处的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在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3个阶段,隔夹层自下而上数量增多、厚度增大。最后提出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展布特征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对辽河油田稠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静态数据分析研究区窜流通道的类型和分布样式,冲积扇储层内部发育有别于其他碎屑岩储层的窜流通道类型,根据窜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可分为大孔高渗通道和相对低渗通道2类。不同沉积相带内部发育不同成因的窜流通道:扇根内带为流沟系统,扇根外带为片流朵体骨架,扇中为高能水道。不同类型窜流通道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流沟分布于单期槽流砾石体的上部,流沟之间相互交叉汇合形成"树状"组合,剩余油分布于槽流砾石体未被流沟切割的部位;片流朵体骨架在片流带内孔、渗性能最好,在三维空间内呈"发束状"发散,剩余油分布于单一片流朵体侧缘和上部;扇中高能水道为高孔、高渗的宽带状储集体,单一水道切割叠置频繁,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规模较小的低能水道内;扇缘储层构型样式单一,径流水道规模小且多孤立分布,剩余油主要受控于开发井网与措施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6.
应用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恩平组地层进行地震相分析,恢复其古地貌,并结合浅层井-震对比分析,在该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水道—浊积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水道在平面上呈“蛇”型沿NW—SE方向展布,受物源和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道不同区段的剖面形态与沉积演化特征不同,上段呈现“V”型,向中、下段逐渐转变为“U”型或“W”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将该水道—浊积扇体系划分为3期,每期水道内部发育次级小水道。早期水道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期水道以侵蚀-沉积共同作用为特征,晚期水道基本为沉积作用,而且中—晚期水道广泛发育天然堤-溢岸沉积,属于典型的侵蚀-沉积型水道。分析认为,其物源来自白云凹陷北部的三角洲。该深水扇体系的发现为深水区深部地层大型储集体的寻找及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恩平组地层进行地震相分析,恢复其古地貌,并结合浅层井-震对比分析,在该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水道—浊积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水道在平面上呈"蛇"型沿NW—SE方向展布,受物源和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道不同区段的剖面形态与沉积演化特征不同,上段呈现"V"型,向中、下段逐渐转变为"U"型或"W"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将该水道—浊积扇体系划分为3期,每期水道内部发育次级小水道。早期水道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期水道以侵蚀-沉积共同作用为特征,晚期水道基本为沉积作用,而且中—晚期水道广泛发育天然堤-溢岸沉积,属于典型的侵蚀-沉积型水道。分析认为,其物源来自白云凹陷北部的三角洲。该深水扇体系的发现为深水区深部地层大型储集体的寻找及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震、测录井、试油、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歧北斜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滨Ⅰ油层组为对象,开展层序划分、深水沉积相特征及模式分析,研究深水重力流规模性发育原因、储集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提出深水区有利储集相带的划分标准和预测方法。研究表明沙一下亚段滨Ⅰ油层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厚度在百米之内的五级层序;斜坡深水区沉积了一套远岸水下扇型重力流沉积,发育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缘、水道间泥及无水道区浊积席状砂等微相类型,空间上具有区域性多期多级的继承性和建设性发育特征,为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深湖相沉积序列,每一次重力流事件形成的远岸水下扇都可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类型。以含砂率较高的扇三角洲前缘主砂体作为供给物源的"跨相搬运"砂体可形成优质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5.1%、渗透率几何平均值为5.1×10~(-3)μm~2。明确了远岸水下扇主水道及分支水道分布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相继发现兴8、兴9等砾岩油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数油气藏处于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因此对大兴断裂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廊固凹陷最近获取的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近岸水下扇进行了沉积微相特征的识别及沉积微相类型的划分,总结了近岸水下扇分布特征,并分别建立了碎屑流及泥石流近岸水下扇沉积模式。碎屑流近岸水下扇在旧州地区发育,扇体表现为厚层砾岩与泥岩的突变接触,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支撑砾岩,杂基含量很少;而泥石流近岸水下扇在固安地区发育,扇体几乎无水道发育,沉积物主要为杂基支撑砾岩,杂基主要为泥质。碎屑流近岸水下扇识别出扇根主水道、扇根水道间、扇中辫状水道、扇中辫状水道间、扇端席状砂和扇端泥6种沉积微相,其中扇中辫状水道微相是扇中甚至整个碎屑流近岸水下扇的主体,扇端亚相相对不发育。近岸水下扇整体上沿大兴断层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沙三下亚段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沙一段物源分析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骅坳陷不同区块的勘探程度相差较大,从整体出发分析物源对确定湖盆内沉积体系的展布显得十分重要.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合重矿物组分、碎屑组分、石英含量、砂岩厚度及含量和地震反射结构等资料对黄骅坳陷沙一段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据此预测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沙一段存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和东南部5个物源区,其中北部和西部为主要物源区,北部物源对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大.根据物源及多种资料综合分析,沙一段存在7类沉积体系,多期多物源继承性发育的砂体广泛分布,以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重力流、滑塌浊积扇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离物源区最远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储集物性最好,其次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重力流及近岸水下扇离物源区最近,储集物性最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及样品物性分析,对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再认识,并对其有利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乌尔禾组为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并非之前所认为的水下扇沉积;其沉积物总体显示牵引流和重力流交替沉积作用过程;可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 3 个亚相,以及泥石流、漫流、扇面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碎屑流、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及滑塌等 10 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及碎屑流沉积非常发育;沉积微相类型对储层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扇面河道微相内发育的牵引流砂砾岩储层泥质杂基含量低,储集性能好,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各沉积时期内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扇面河道砂砾岩体是研究区开展后续油气评价及开发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2.
砂岩油藏沉积相带分布及其引发的储层非均质性已经成为制约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生产的瓶颈。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和分布。结果表明,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群Ⅰ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以及湖底扇主沟道、主沟堤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最主要的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砂体为该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邮凹陷联邵地区戴南组已钻的40多口井开展砂体和油藏解剖,分别建立了两个地区的砂体地质模式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发现:联盟庄、邵伯地区戴二段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沿河道延伸方向呈指状展布,砂体连通性较好,油气成藏与富集主要受构造控制,成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戴一段沉积时期,联盟庄地区主要发育滩坝砂体及受地震影响的沉积砂体,砂体沿汉留断层的走向呈“片”状展布,油气成藏与富集主要受砂体控制,成藏类型主要为断层-岩性油藏;邵伯地区已钻井揭示砂体类型主要为近岸水下冲积扇扇根砾岩、含砾砂岩和扇端薄层粉砂岩,推测在扇根与扇端之间发育有较好的扇中砂体,可形成扇根砾岩遮挡,扇中砂体为储层的扇控型油藏或断层-岩性油藏。根据研究区建立的砂体和成藏模式,结合储层地震预测结果,在联盟庄和邵伯地区分别钻探了 LX38和 SH20井,均获得成功,取得了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4.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岩石结构特征及相序等,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位于多物源交汇区,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及水下重力流四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浅湖和中深湖等六个亚相。为了区分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三角洲分支间湾、远砂坝四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扇三角洲分支间湾及席状砂四种微相。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较厚;往深凹陷方向,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砂体厚度减薄。在垂向上以退积沉积为主,Ⅶ油组砂体比Ⅵ油组砂体的分布范围更广。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席状砂及水下重力流砂体的物性好,是该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开发后期,通过解剖单成因砂体构型,可用于指导油水运动规律分析以及后续的剩余油挖潜工作。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根据3种垂向分期识别标志(泥质夹层、含砾砂岩层和钙质夹层)和4种侧向划界识别标志(曲线形态差异、岩性差异、厚度差异和水淹特征差异),将渤海湾盆地Z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和Ⅱ油组三角洲前缘沉积复合砂体划分为多个代表单一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的单成因砂体,并依据井间砂体厚度变化与砂体顶面角度二者之间较好的对数相关性,定量确定了单一砂坝砂体尖灭点。由此,重构了油田范围内复杂沉积中河口坝连片分布和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置的特征。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油藏其他动静态资料,认为单成因砂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水运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单个朵叶体形成相对独立的流体单元,不同类型单成因砂体由于其质量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渗流能力和水淹特征,优质单成因砂体易形成优势通道并造成剩余油的富集。开展基于单成因砂体的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可为油田后期加密挖潜和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必要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湖盆碎屑岩沉积体系中,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角砂体是内陆盆地的主要油气储集体。湖盆四扇的形成和发展与水流作用密切相关,水流作用是主要搬运动力,贯穿于湖盆四扇沉积始末,湖盆碎屑岩沉积基本上都是由水道相和非水道相两种主要相单元构成,这两种基本相单元组成了湖盆四扇碎屑岩储集层沉积的骨架砂体。作者提出了湖益四扇储集层沉积模式,总结出组成湖盆四角两种基本相单元的沉积学特征及其开发地质学特征。水道相是开发的主力油层,非水道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17.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主体和坝缘等4个3级构型单元。早期阶段,河道分岔频繁,河道下切河口坝,形成"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中期阶段,河道分支由岔口分流向河道侧向决口演变;晚期阶段,河道侧向决口明显增多,主河道侧向侵蚀叠置。根据储层解剖分析,建立了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近端—中端—远端构型模式,可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南地区沙三段砂岩体及其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沉积环境的演化出发,探讨了临南地区沙三下段水下扇体、沙三上段河流三角洲、滑塌浊积体的发育特点及展布规律,进而结合临南地区构造、油源条件等,指出了不同砂岩体可形成多种类型油藏:断层河道砂油藏、断层扇体油藏、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透镜状油藏。结果表明:临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中浅层已进入高勘探开发程度阶段,亟需在深层开展精细评价工作,落实油藏规模,提高开发效益。S229区块位于清水洼陷北部,沙二段埋深3750~4650m,存在深层储层预测难、成藏条件不清等问题,勘探陷入停滞。以单井资料分析为基础,着力开展“建立源内沉积体系、认识源内储层特征、表征圈闭封闭性能”3方面研究,建立了“进源控烃、成洼控储、复式输导”源内成藏模式。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储层的优势相带,原生孔隙发育;溶蚀作用和低程度硅质次生加大为原生孔隙保存、次生孔隙形成、渗透性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施“评价开发一体化”,3口井获百吨高产油流,发现深层有利圈闭,为源内深层砂岩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