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原油乳化液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水乳化液粘度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参数,模拟某油田地层条件,应用流变装置测试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水乳化液的粘度,结果表明,油水乳状液的转相点在含水率为40%~60%,建立了乳化液粘度预测数学模型,其粘度变化规律符合高斯函数和Lorentzian(劳伦兹) 函数,随着气油比的增加,乳化液粘度降低,且与常温常压下不含气的油水乳化液粘度有类似的规律,为油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方法研究· 气井“单点法”试井的影响因素研究 封闭地层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压力分析······,一 油水粘度比对含水率的测试结论的影响研究··… 垂直井眼中管柱屈曲精确解的应用 径向复合油藏探测半径计算方法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驱油及堵水机理探讨 水力深  相似文献   

3.
我国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储层水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储层的地质储量约占总开发储量的70%以上,用油田岩心试验等实际数据统计研究了河流相与三角洲相的平均渗透率K,平均地层原油粘度μ0、平均地层水粘度μw,平均油层温度T和平均油水粘度比μR,结合典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了河流相与三角洲相储层最大驱油效率EDL0(含水率100%的驱油效率),含水率98%的驱油效率ED0.98和流度比M,并得到了水驱油田最大驱油效率EDL0,含水流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开展复杂的地层稠油粘度测试,简化PR粘度预测模型求解过程并提高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建立了一种基于偏心因子修正的孤北稠油粘度预测模型。通过稠油脱水、掺水实验及不同含水率下的粘度测试,建立可用于PR粘度预测方程的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与含水率和温度的计算关联式,简化地面脱气原油粘度测定实验;通过修正Edmister偏心因子的求解误差,提高PR粘度预测方程的预测准确性。针对孤北1-38井稠油建立粘度预测模型,以多因素、多水平数的地层稠油环境参数为初始条件,进行地层稠油粘度数值模拟。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重质馏分含量高,导致地层压力升高,轻质组分降粘效果不明显,温度、含水率和气液比是影响地层稠油粘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温高压流变仪,模拟地层条件下流体状态,对塔河油田的原油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油水混合物的粘度,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原油粘度随含水率变化存在极大值(非乳化拐点)。结论可为油田的开发及油气集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水乳化转相黏度预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高温、高压流体黏度测量装置,模拟地层条件,测试新疆塔河油田油水乳化液的黏度,测试结果表明其转相点在含水率为50%~60%.绘制相应的测试曲线,分析含水率与油水乳化液黏度的关系,井用高斯函数和劳伦兹函数拟合测试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在地层条件下,乳化液黏度的变化规律符合高斯函数和劳伦兹函数,与常温、常压下不含气的油水乳化液黏度的变化规律相类似。据此建立了黏度预测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含水率高于50%时,用高斯、劳伦兹函数预测的油水乳化液黏度误差较小,为原油在地层,井筒及箱油管道中的流动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7参10  相似文献   

7.
���¸�ѹ����Թ�����ά��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钻探工作向深部地层发展,高温高压温井越来越多。深井测试是继地震勘探、岩屑录井、取心和电测之后唯一能直接测得地层流体特性和地层参数的方法,也是提高勘探、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高温高压深井测试求产工况下测试管柱内外流体流动的实际情况和管柱在井中的受力、变形状况,建立了测试管柱求产工况的三维力学分析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得到测试管柱载荷、内力及变形等参数沿管柱轴线的变化规律,为深井测试管柱的设  相似文献   

8.
在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底水脊进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而关于水脊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基于M油田的实际油藏参数,建立底水油藏数值概念模型,根据程林松等推导的水平井产能公式,回归得到水脊形态定量描述公式,分析水平井井距、垂直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单井产液量、水平井垂向位置、油水粘度比和含水率等因素对采出程度和水脊形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井井距的增大,相同含水率下采出程度和最大水脊半径逐渐减小,而水脊体积总体呈增大趋势;随着垂直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和油水粘度比的增大,相同含水率下采出程度、最大水脊半径和水脊体积逐渐减小;随着单井产液量的增大,相同含水率下采出程度、最大水脊半径和水脊体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单井产液量超过一定值后,最大水脊半径和水脊体积略有减小;水平井垂向位置离油水界面越近,相同含水率下采出程度、最大水脊半径和水脊体积越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最大水脊半径和水脊体积逐渐增大。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水脊形态影响的显著程度,结果表明:对水脊形态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垂直与水平渗透率比值、油水粘度比、水平井垂向位置、单井产液量和水平井井距。其中,垂直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和单井产液量组合、油水粘度比和水平井井距组合对累积产油量的交互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油水混合粘度受温度、剪切速率、含水率3种因素协同影响,很难用常规方程准确计算.提出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油水乳状液粘度预测的新方法.建立了三层结构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层有3个神经元,分别代表温度、剪切速率、含水率,输出层有一个神经元,代表油水混合物粘度,隐层神经元数目为30个.在实验室配置一定比例的油水乳状液,通过流...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低渗透油田储集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分别给出了只存在启动压力和多种力共同作用时低渗透油田采液、采油指数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油水粘度比、启动压力梯度和含水率对低渗透油田采液、采油指数随含水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对低渗透油田采液、采油指数影响程度较大,在相同的含水率情况下,油水粘度比越大,启动压力梯度与生产压力梯度的比值越大,无因次采液指数越大。  相似文献   

11.
窄河道油藏注水开发中易水窜、储量动用不均,优选井组调剖十分重要。引入非均质指数,利用产油、产水量累计偏差双重因素,绘制产油产水非均质指数变化图,据图将油井分为4类,其中高油高水井、低油高水井、低油低水井筛选为疑似调剖井;选取目前日产液量和含水率进行二次筛选,认为高日产液量、高含水率油井为待调剖井。为优选调剖剂,应用两步水窜诊断法,即基于含水率及含水变化速度曲线分析油井含水变化规律,通过水油比及水油比导数曲线划分不同油井产水类型。利用本文方法对E油藏调剖井进行了优选,选取注水多通道见水类型的典型井组,进行了聚合物微球调剖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井组含水率缓慢下降,产量稳中有升,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油水两相渗流原理,建立了油水两相流试井模型,采用数值方法获得了井底压力的数值解,研制了均质地层和压裂油井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试井典型曲线图版,分析了压力导数曲线变化的原因:对于水驱过程,即使油井未见水,后期压力导数曲线表现出向下掉然后上翘的特征,这是因为压力波传到油水边界时,最初起恒压作用,然后水体向油井推进,出现两相流动。用导数曲线先下降后上升这种变化模式,对于未见水油井,可以早期监视水体的移动。而对于压裂油井,高含水时,即使压力导数曲线出现水平段,压裂裂缝仍然存在。压裂井试井两相流模型和常规单相流模型试井曲线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井工作制度不合理,将导致油井不能发挥其合理产能。对塔河油田部分典型缝洞单元内的无水采油井、含水采油井和高产井,用经验统计法和类比法进行了工作制度合理化分析,得出控制碳酸盐岩油井合理工作制度的方法和做法。对无水采油井,应尽量控制压锥,延长无水采油期;对含水采油井,采用控制或保持液量的方法;高含水后期,水油比趋于稳定时,可放大压差、提高产液量;对高产井,可适当提高单井产量。研究结果可以为碳酸盐岩油井的稳油控水提供理论依据,为油井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horizontal wells under simultaneous gas-cap and bottom-water drive has been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a 2-dimensional Hele-Shaw mode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different well locations, relative to the gas-oil and water-oil interfaces, and different production rates at each well location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optimum well location and production rate. The model, which represented a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reservoir perpendicular to the well, consisted of two plexiglass plates 40 cm high and 120 cm long with a 0.04 cm capillary space in between. Nine wells, represented by 0.3175 cm diameter holes, were provided along the height and at the center of the model. The oil used was synthetic oil with a viscosity of 4.6 cP and a density of 0.83 g/cc, while the water was represented by a glycerol--water solution with a viscosity of 3.26 cP and a density of 1.08 g/cc. Nitrogen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gas phase. The model and fluids characteristics were chosen to simulate conditions for one of the major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ast. Video and still photography were used to track the movement of the water-oil and gas-oil interfa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well is optimally located if the ratio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well and the water-oil interface to that between the well and the gas oil-interface is 3:5. This well location provided the highest recovery and latest breakthrough at all production rate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better well performance (i.e., higher recovery, later water breakthrough and lower water cut) is obtained at higher than at lower production rates provided that the gas-oil and water-oil interfaces remain stable and flat as they move towards the well.  相似文献   

15.
新的油水两相井不稳定试井分析典型曲线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了考虑含水影响的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试井分析的数学模型。在获得数学模型解后,作出了受含水率fw影响下新的油水井试井分析典型曲线。研究表明,在径向流阶段,压力导数表现为斜率值是(1-fw)/2的水平线,而单相流试井分析典型曲线是fw=0的特例。利用油水井新的试井分析典型曲线进行实例分析,论证了本文研究结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油井小层含水率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对影响油井含水的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油水井间不同砂体连通关系下,油井小层含水率预测模型。通过对大庆油田小井距试验区501井萨Ⅱ7+8和葡I1+2两个单采油层含水率的预测及中区西部密井网试验区单层测试资料的验证,其结果与实际含水率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渤海油田南堡35-2油田南区地下原油粘度高(达到800mPa·s),存在单井产能低、采油速度小、过渡带部位的油井含水上升快等问题,对弱凝胶提高开发效果进行了探讨。通过动态分析,认为含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粘度较大,流度比不利;从水驱油理论出发,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南区水驱效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利用弱凝胶驱油来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水驱油体积波及系数,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矿场试验井组证实,该方法对改善水驱效果、保持地层能量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水驱油渗透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线性回归公式,进而求得水油比和含水率随采出程度上升的规律,导出了含水率上升规律的计算公式,应用结果表明:该计算公式简便易行,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9.
压裂水平井水驱油物理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可视化的平板模型实验模拟了哑铃形、纺锤形、等长裂缝形3 种模型五点井网压裂水平井水驱油过程,拍摄了水驱油波及规律图片,记录了产油量、产水量。3 种模型的水驱油过程都可分为4 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波及区域,水驱油结束时形成2 个死油区;纺锤形模型的无水采出程度最大,哑铃形模型的最小;含水采油期,纺锤形模型的含水率最小、采油速度最大,而哑铃形模型正好相反;哑铃形模型与等长裂缝形模型的含水率、采油速度都有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而纺锤形模型没有;3 种模型的采收率相差不大,但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却相差较大,其中哑铃形模型的最大,纺锤形模型的最小。从3 种模型的无水期采出程度、采油速度、含水期含水上升率及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比较来看,纺锤形模型的注水效果最好,哑铃形模型的注水效果最差,而等长裂缝形模型居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胡绍彬  徐庆龙  郭玲玲  王鹏  刘少克 《石油学报》2018,39(1):116-121,128
针对一些开发中后期水驱油田区块生产气油比异常升高的问题,为研究采出液含水对生产气油比的影响规律,采用从油田获取的油、气、水样品,开展了模拟地层流体高压物性测试、水驱油等一系列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的条件下,模拟地层油的饱和压力和溶解气油比随水的注入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随含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质量分数为60%时,模拟地层油的饱和压力降低5.92%,溶解气油比降低9.78%,溶解气水比为2.065 cm3/g。无搅拌条件下,溶解气水比随水-油接触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注入水与模拟油静置接触约24 h,水中的溶气量达到稳定,表明注入水从注入到产出在地层运移过程中与原油接触可从油相获取气体而成为含气水。模拟采出液在地层条件下的折算溶解气油比随模拟采出液含水率的升高逐渐升高。在出口压力高于饱和压力的岩心驱替实验过程中,当含水率超过95%时,生产气油比随采出液含水率的增大而急剧升高,表明采出液高含水时,采出液含水率的变化对生产气油比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