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剩余油与砂体构造的对应关系,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垂向侵蚀切叠型砂体、空间对接、河道砂内夹层及河道分岔部位,为指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厂油田沙三中砂体展布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有关的三维空间插值技术对马厂油田的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结果表明,马厂油田沙三中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即支流间湾)以及前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砂体规模小,平面上连片性差,构造破碎,断块多而小。在24个小层中,有18个小层具有剩余油和挖潜的可能,其中7个小层的挖潜能力较大,5个小层的挖潜能力中等,纵向上3、4小层是该油田剩余油的主要分布层位。水下分流河道是剩余油分布主要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3.
南堡凹陷南堡1-5 区东一段储层层次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南堡1-5区主力开发层系东一段为浅水环境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发育砂体的层数多、接触关系复杂。根据层次结构分析的原理,将研究区东一段储层划分为9级层次,研究重点为第5至第7级层次储层,即单砂层—单成因砂体—单河道砂体。在小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夹层特征完成沉积时间单元的细分(单砂层划分);根据单砂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识别出单成因砂体;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高程和厚度差异特征,在最主要的单成因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5区东一段单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砂体厚度为3~5 m,最大宽度为400 m,且多条单河道砂体交切形成广泛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受波浪作用的改造和后期水下分流河道的破坏,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边缘砂体呈席状化展布;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仅在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河道边缘部位局部残留。  相似文献   

4.
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台兴油田阜三段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其储层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阜三段(Ef^3)为一套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3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含油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讨论了不同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挖潜对策,为该油田调整方案制定及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河油田剩余油分布地质预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地质法预测剩余油的关键是要建立高精度的地质模型及对油砂体动用状况的明确认识。地质知识库是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小井距解剖建立的井下地质知识库包括岩电关系、砂体几何形态、砂体接触关系和砂体密度。依据储层建筑结构分析法建立的储层建筑结构平面和剖面模型表明,建筑结构要素的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剖面模型则可分为4类:分流河道型、席状砂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型、递变型,不同模型的沉积背景及其内部的非均质性特征不同。对结构要素的吸水、产液、接触关系及注采完善性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物性好,规模较大,易于控制,剩余潜力较小;河口坝砂体虽物性好,但规模小,常有许多砂体不完善而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则由于规模小,物性差,常成为剩余油富集区;席状砂展布广,但由于物性差,也为剩余油富集砂体。  相似文献   

6.
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多个断陷盆地中,作为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内部的构型表征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孔店组枣Ⅴ油组为例,结合岩心、测井数据和动态资料进行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构型定量表征研究。官195断块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要素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构型级次划分方案,确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河口坝内部增生体间夹层的识别标志。以单砂层为研究单位,利用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扇三角洲野外露头实测原型进行数据拟合,得出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定量化表征的预测公式,计算河口坝内部夹层倾角,预测内部增生体的发育规模。单一成因砂体控制的剩余油分布于坝缘部位和河道顶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需根据坝主体的韵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赵凹油田赵凹区经过多年开发,呈现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剩余可采储量少的特征。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精细解剖核桃园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建立地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储层剩余油分布状态,建立砂体内部结构控制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以正韵律单砂体为主,渗流能力自下而上由强变弱,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砂体上部;河口坝单砂体主体为反韵律,渗透率较高,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坝上部,而坝侧缘和前缘剩余油则主要分布于坝缘下部;河口坝砂体一般发育多个增生体,各增生体间普遍发育泥质或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剩余油分布主要与注采井分布有关,只有注水井或采油井作用的增生体往往成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9.
老油田剩余油分布——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但在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上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外围的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除了通常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认识之外,发现并提出了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岔道口是一种新型的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这一新认识,并从处于岔道口位置的油井开发响应和挖潜效果进行了剩余油分布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岔道口剩余油富集机制来看,该处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砂体厚度相对较大;②夹层较发育;③沉积结构及组合类型复杂;④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与水下分流主河道的主体部位直接连通。水下分流河道岔道口是一种以前研究中未曾提及的剩余油富集新领域,在该处聚集的剩余油属于首次发现。作为一种新的剩余油类型的提出,对与河流三角洲储层相关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辽中凹陷X油田东营组为一套砂岩相对发育的正常三角洲沉积。以岩心、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心相和测井相研究,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为油田主要砂体成因类型;探讨了砂体成因类型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成因砂体。根据对主体区东二下段Ⅱ油组主力含油层段进行挖潜目标的研究,建议调整井部署在离物源相对较近的、以河口坝沉积为主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渤海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2类夹层,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溢岸砂等4种单成因砂体构型单元。依据河道间沉积、韵律差异、高程差异和厚度差异等侧向识别标志,将单成因砂体的拼接样式划分为6种类型。不同单成因砂体的发育规模存在差异,对较为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总结了相关定量参数。研究区储层构型解剖成果有效解决了油田的开发生产矛盾,对渤海JX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萨尔图油田北三西区西部示范区已进入高含水阶段,加之储层性质复杂多样,剩余油分布研究变得愈来愈困难。在详细研究该区储层沉积类型、总结不同储层结构的特征之后,结合各种动静态资料,判断储层水淹程度,分析储层油水运动规律,最终对储层的水淹特征作出总结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共发育4种类型相结构储层且水淹状况各有特点:总体上Ⅰ类相结构储层以河道砂发育为主,大面积遭受水淹且水淹程度最高;Ⅱ类相结构储层以河道砂和两种席状砂发育为主,水淹程度较高;Ⅲ、Ⅳ类相结构储层两种席状砂较少,表外砂和泥岩尖灭较发育,水淹程度较低。此外,依据油田井网布置情况和实际生产措施,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为高含水油田后期调整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八面河面南区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细砂岩、粉砂岩砂体 ,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储层物性最好 ,非均质较弱 ,河口砂微相坝砂体储层物性较好 ,非均质最弱 ,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砂体物性较差 ,非均质性较强 ,通过综合评价认为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砂体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 ,而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微相砂体有利于油气运移 ,但不利于油气保存 ,因此不是研究区主要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三工河组砂体成因及组合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所有探井和开发井的岩心、录井及测井曲线,系统分析了侏罗系三工河组砂体的成因及组合类型。砂体成因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远砂坝砂体、席状砂砂体及滨浅湖滩坝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进一步分为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组合类型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叠置河口砂坝组合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叠置滩坝组合砂体5种。分析认为,沉积物的供给方式及供给量以及可容纳空间动态变化是控制不同成因砂体组合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这就为该区进行储集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储层单砂体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和岩性圈闭预测困难等问题,利用8 口井的岩心资料、226 个岩心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和386 口井的测井资料等,研究了储层单砂体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扶余油层的储层单砂体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多支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其控制的河口坝砂体呈密集的窄带状分布特征;垂向上,储层单砂体分布受控于沉积物供给量与垂向沉积演化特征,呈现“南北分异”和“垂向分段”特征。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流河道砂体的相互叠置,造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砂体分布复杂多变的特征。扶余油层不同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叠置式、切叠式、迁移式和孤立式等4 种类型。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之间多为突变接触关系;多期溢岸薄层砂体或河口坝砂体常呈“堆砌”叠置关系。以上认识可为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圈闭预测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是KL油田的主力含油层段.文中综合利用钻井、测录井、岩屑和岩心等资料,建立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井间砂体沉积相剖面,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叠置类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整体以进积为特征,内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加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自下而上逐渐向湖盆推进,河口坝范围逐渐收缩,至Ⅲ油组1小层和2小层,研究区范围内只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接触关系,将砂体叠置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2个小类.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变化和沉积相类型所控制.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加密调整和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西组砂体组合类型及成因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岩心资料、录井资料及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的砂体组合类型及成因进行了仔细研究,认为山西组砂体成因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远砂坝砂体和席状砂砂体;山西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组合,发育4种砂体组合类型,分别是叠覆冲刷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组合、叠置河口砂坝砂体组合、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砂体组合、远砂坝-席状砂砂体组合。同时认为,沉积物的供给方式、供给量及可容纳空间升降是控制大牛地气田山西组沉积时期不同成因砂体组合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研究区进积式———可容纳空间降低模式和退积式———可容纳空间上升模式两种砂体成因模式。结合油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口砂坝砂体仍为山西组下一步勘探最具潜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三角洲前缘砂体成因组合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为一套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组合。根据岩心资料、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共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前缘滑塌沉积5种成因砂体和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的河口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河口坝组合砂体、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席状砂-滑塌重力流组合砂体等六种砂体组合。在此基础上。从盆底物源供给特征、湖平面变化和湖底地形特点,提出了进积式、退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三种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砂体组合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认为本区发育进积式和局部低洼堆积式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