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内蒙古阿尔善油田地处高寒地区,寒冷的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油田的开发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经6个方案对比,阿尔善油田采用了水力活塞泵采油集输工艺流程,在技术突破了以往的常规并做了不少改进。经实践证明,该流程先进可靠,能适应高寒地区油田全天侯的生产需要。本文给出了油田设计的基础数据,介绍了水力活塞泵采油集输工艺的流程,最后详细介绍了该流程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自行研制的水力活塞泵已初步形成系列,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也得到越来越多地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地面集输工艺流程日趋完善。本文主要对几种开式动力液系统地面集输流程、闭式动力液系统地面集输流程、水力活塞泵采油单井地面集输流程、水力活塞泵采油集中泵站地面集始流程及其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自行研制的水力活塞泵已初步形成系列,水和活塞泵采油工艺也得到越来越多地推广,与之相适应的地面集输工艺流程是趋完善。本文主要对几种开式动力液系统地面集输流程、闭式动力液系统地面集输流程、水力活塞泵采油单井地面集输流程、水力活塞泵采油集中泵站地面集输流程及其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于灰岩油田(如任丘油田),根据油井产量高和油温高以及含水率上升快的特点,初期采用疏井网、大管线和单管集输流程;随着井网加密和第三系砂岩油田的开发,单井产量降低,对油气集输系统逐步调整为单井→计量站→集中处理站的两级布站流程;当原油含水达到70%~90%时,为减轻集输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则又采取不加热输送、磁处理脱水、高效破乳剂、多功能合一设备、集输处理站集中供热等技术。对于严寒地区油田(如阿尔善油田),则采用以水力活塞泵采油的双管集输流程,它以净化油为动力液,升温至80~85℃,高压输至计配站和井口,经井下动力液泵采出原油并和动力液混输至计配站计量后输至大站处理。该流程运行8年,经受了-40℃严寒的考验。对于沙漠油田(如鄯善、温米和丘陵油田),则采用井口→选井站→联合站的一级半布站流程;较远区块采用井口→选井站→中心计量站→联合站的两级布站流程。处理工艺采用中压多级分离稳压工艺和合一设备。对于小断块低渗透油田,则根据具体条件,采用单管不加热密闭集输流程或双管回掺流程或三管伴热流程或双管环形伴热流程或单管电伴热保温流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水力活塞泵改抽油机采油后,集输流程在动力液-混合液流程基础上的改进,并介绍了新流程的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6.
蒙古林油田位于锡林浩特东北约100km的阿尔善地区,于1989年投入开发。地面系统共有联合站1座、接转站1座、计配站21座,油气集输工艺采取三级布站。全油田共有油井213口,开井179口。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逐渐暴露出了水力泵采油工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地面规模庞大、地面工艺复杂等问题,为降低运行能耗,需要对地面工艺进行简化。  相似文献   

7.
文明寨油田是中原油田使用水力活塞泵采油最早的油田.该油田油层埋藏浅,含油层系多,原油物性较好;但断层多,区块小,原始油气比低,天然能量不足.为了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1983年7月在明46井开始了第一口水力活塞泵采油探索试验,同年又将明19井改投水力活塞泵生产,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随着油田开发的需要,决定对文明寨油田实行全油田水力活寨泵强化采油、并于1984年设计了动力液处理站带卫星站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沈阳高凝油田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中动力液供给系统的设计参数,并分析了常规动力液供给系统所用流程的弊端,进而介绍了沈阳油田动力液供给系统“从泵到泵”流程的设计情况及配套技术,最后介绍了沈阳油田动力液供给系统采用“泵到泵”流程后的运行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采油工艺直接关系到地面流程的选择。本文就当前有争议的水力活塞泵采油及相应的地面流程问题,从系统效益出发,应用电子计算机手段和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法等,对有关因素,从特定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等方面,分析了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程度、应用界限以及对油田发展的适应性,试图从中找出些规律性认识,供设计和生产参考。同时,经分析认为,根据大王庄油田的特点,应选择水力活塞泵采集工艺,以提高采油速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在油田开采工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将越来越多。本文介绍应用计算机图形、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使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系统(CYPS)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再现于计算机屏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初期胜利等油田发现常规稠油油田,为了在Φ139.7 mm生产套管内有效地开采这类重质高黏度石油,胜利油田开始研究攻关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由于当时投产的中高渗透油田已开始出水,进入70年代为了满足提液和深抽的要求,在Φ139.7 mm生产套管条件下,扩展人工举升的手段,石油部决定对水力活塞泵进行攻关、完善、配套工作,当时为简化流程采用了开式循环和用原油作动力液.当油井含水上升后,形成以油换水的状况,导致动力液处理量过大,地面流程不断扩建,经济上不合算,加之计量误差过大,到20世纪末国内水力活塞泵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通过实践分析证明并非是水力活塞泵技术不成熟,而是使用条件不正确,攻关方向不全面,使得水力活塞泵采油方式被淘汰.目前任何一种人工举升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互相取代,为了完善人工举升系列,提出对水力活塞泵重新认识,分析水力活塞泵应用条件,恢复水力活塞泵在人工举升方式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新型水力活塞泵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了这种泵的性能参数。该型水力活塞泵经沈阳油田开采高凝油的生产实践,与常规水力活塞泵下井使用周期相比,换泵周期由1个月延长到9个月,可节约检泵费用1万余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水力活塞泵采油在小断块、低渗透、高含蜡的中深油井的试验情况。通过一个计量站的试验和一个区块的生产实践,表明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技术日臻完善成熟,并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窦宏恩 《石油机械》1997,25(6):43-46
针对我国油田水力活塞泵采油井完井管柱存在弯曲,导致水力活塞泵故障率增高的状况,提出了运用钻柱弯曲理论与计算公式进行处理采油管柱的方法。给出了水力活塞泵采油井完井采用压重式封隔器坐封的最小坐封力、中和点、产生弯曲的各种轴向力和弯曲形成后的螺距等参数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内水力泵采油的特点,所研制的水力活塞采油测试装备解决了沈阳油田高凝油开采过程中测试取样的难题,说明,双管测试工艺不仅可应用于水力泵采油井,而且也可应用于其它机械采油井的资料录取。  相似文献   

16.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机械采油方式自1991年决定采用气举以来,目前已建成压气站一座,有20余口井投入气举采油,而且生产正常。但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该地区的机械采油应首选水力活塞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申了该油藏的机械采油设计原则,论述了利用油井供排协调原理预测机采井生产可行性的基本方法,由此得出的气举参数与现场实际生产数据相吻合。同时分析了该油藏选择气举采油的主要依据,对气举和水力活塞泵采油在该油藏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澄清了气举测试工艺、注气压力设计等有关问题,并对进一步提高该油藏的气举开采提出  相似文献   

17.
论塔里木油田的机械采油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塔里木油田深井油藏特征,有人提出在5000~7000m深井中采用美国TRICO公司A、D型水力活塞泵及气举采油方法。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后指出,A型水力活塞泵在沈阳油田2000m井中采油,实际工作压力高于理论计算压力值50%,所以不宜用于深井采油:D型水力活塞泵在国内尚无油田应用,难以得出结论;气举采油需要有稳定的气源,深井气举压力高达33MPa,国内外设备不易满足,而且也不安全。作者提出,我国自行设计试验成功的高扬程水力活塞泵及其改造泵,可作为塔里木油田的深井采油泵;同时也指出,高油气比的井可采用高扬程  相似文献   

18.
CYB型水力活塞泵测压泵,测压器与水力泵泵体联结在一起,压力计直接装在泵体上部压力计保护筒内,测试时与普通水力活塞泵一样自由起下,实现测试。该测压泵适应我国各类油藏SHB2(1/2)in(62mm)系列水力活塞泵生产井的吸入口压力和恢复压力或静压测试。现已测试42井次,成功率达100%。该泵的试验成功,完善了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技术,克服了传统水力活塞泵测压工艺测试资料不准且不能适应高凝油井恢复压力或静压测试等缺陷,为油田开发录取油井动、静态压力资料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结合阿尔善油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低渗透储层的特性,介绍了该油田油气集输工艺方案比选和工艺流程及其特点,分析总结了地面建设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相似文献   

20.
蒙古林油田位于锡林浩特东北约100km的阿 尔善地区,1989年投入开发。地面系统共有联合 站1座、接转站1座,计配站21座,油气集输工 艺采取三级布站。全油田共有油井213口,开井 179口。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逐渐暴露出了水力 泵采油工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地面规模庞大、地 面工艺复杂等问题,为降低运行能耗,需要对地面 工艺进行简化调整。由于水力泵采油方式所面临的 种种问题,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率先从蒙古林油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