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蒸汽超覆对块状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测井资料,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建立了非均质地质模型。通过高温吸汽剖面、井温剖面、产液剖面等测试资料的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蒸汽的超覆作用,揭示了蒸汽超覆导致独特的油层温度分布特征及井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油井射孔方式、调整注汽参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蒸汽超覆,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降低油层纵向上的剩余油。在油层下部钻水平井,采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重力泄油方式,可以有效地动用井间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杏六区东部Ⅰ块葡Ⅰ332 油层中上部由于侧积夹层遮挡,剩余油开采难度大的问题,应用新井水淹资料对油层中上部剩余油进行分析,提出了水平井和三元复合驱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水平井与直井组合方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平井注水平井采的井网组合方式开采效果最好,比直井注直井采的井网组合方式提高采收率5.95%,注入井距油层顶部h /5(h 为油层厚度),采出井距油层顶部h /3 能够减慢含水上升速度。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井三元复合驱效果显著,截至目前采出程度为27.30%。  相似文献   

3.
杜84断块SAGD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84断块超稠油直井随着吞吐周期的不断增加,周期吞吐效果变差.为提高采收率,在直井井间加密实施水平井,挖掘井间剩余油,采用周围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进行开采.在SAGD生产阶段,利用水平井井内下入毛细管与热电偶束的方法进行多点压力温度监测,同时监测水平段蒸汽腔内压力温度及蒸汽腔扩展范围,为周围直井注汽井选择及水平井生产动态参数调整,确保水平段蒸汽腔横向及纵向均匀扩展,最终实现重力泄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超稠油水平井注蒸汽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井注蒸汽的开发、布井方式等进行研究。目的提高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结果影响水平井开发的敏感性参数为水平段长度、水平渗透率、垂向渗透率、原油粘度、隔夹层等:在参考直井平面上波及半径为30m的基础上,选择平行水平井中间夹3口直井的布井方式为最佳方式;应采用先蒸汽吞吐后蒸汽驱开发,且在蒸汽驱过程中注入井打开油层中、上部.水平井位于油层中、下部,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结论在水平井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其敏感性因素;对凤城超稠油油藏.宜采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方式布井.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应在200~300m之间,水平井位于油层底部;宜采用间隙蒸汽驱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辽河油田杜84 块兴隆台油层是一个超稠油油藏。由于地下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因此常规直井蒸汽吞吐效果很差,平均周期油汽比只有0.35。为了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在油田现场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高效真空隔热油管、加深注汽管柱、采用大泵抽油等,措施后,周期油汽比提高到了0.559。同时,根据该油藏地质特征及原油性质,研究并试验了水平井注蒸汽开采、成对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水平裂缝辅助蒸汽驱及垂向燃烧辅助水平井重力泄油等新技术及开采方式。结果表明,水平井技术与重力泄油相结合,将是提高厚层超稠油开采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平井提高稠油油藏剩余油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挖潜辽河油田A块超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描述了水平井有利部署区温度场、压力场及剩余油分布:蒸汽吞吐周期较高的生产井周围油层动用情况较好,油层温度高达190~210℃,但蒸汽加热的有效面积只在井筒周围20~30 m,井间仍然有大部分区域处于45~65℃的低温状态;由于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汽窜现象,部分井之间有热连通形成.动用最好的区域油层压力为3.00 MPa,一般在3.40~3.90 MPa.井间存在大量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在兴Ⅲ、兴Ⅱ_2油层单层厚度大干5 m区域整体部署水平井30口,水平段长度250~400 m.模拟预测水平井蒸汽吞吐8周期后,平均单井累计产油25 220 t,油汽比0.42,采出程度为31.5%.与直井生产效果对比,加密水平井可以挖潜稠油油藏井问剩余油,提高该区块采收率.图5表3参10  相似文献   

7.
欢626块是典型的顶底水层状稠油油藏,油层层间隔层不发育,油井易汽窜,油水关系复杂。采用直井生产,生产压差较大,加快了水线推进速度,直井开采经济效益差。为提高这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在各小层分别实施水平井蒸汽吞吐技术,并根据油藏工程方法合理计算注汽量。实践表明,与直井相比,采用水平井蒸汽吞吐技术后吸汽能力强、周期产油高、蒸汽吞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应用三维相似准则设计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注蒸汽三维实验模型,对影响注蒸汽采油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进行了比例模化,研究了3种不同井网的蒸汽吞吐后注蒸汽采油接替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与直井汽驱和水平井注汽直井采油相比,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方式高产期较长,采油速率高,实验采出程度可达到70%. 对于油层厚度为10~15 m的浅层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期,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是可选的接替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采,蒸汽波及半径小,周期 产油量低,日产油水平低,产量递减快,井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通过开展超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研 究,对水平井部署方式、吞吐注采参数及提高采收率的SAGD 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明确了水平井开采技 术能够缓解油田开发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三大矛盾,是一项非常有潜力、有优势的新技术。水平井吞吐 及SAGD 技术的应用,使该区块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开发,油藏开发效果较用直井开发有较大改善。水平井 技术已成为提高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蒸汽吞吐后期的厚层稠油油藏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完善,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潜力小,单井可采储量低,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开发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未动用储量,运用热采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直井—水平井立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有效性,分别针对双水平井与直井平面上的井距、双水平井纵向上的井距和水平段长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部水平井(注汽)和直井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直井扩大了蒸汽平面的波及效率;下部水平井通过排液发挥调节作用,扩大了垂向波及效率,提高了油藏动用程度.对于厚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与直井井排的距离为50 m,双水平井纵向井距为25 m,水平段长度为350~400m时,开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A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海上稠油热采的先导试验区,采用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随着热采井吞吐轮次的增加,各井间气窜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生产。通过以热采区水平井为研究对象,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气窜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构造低部位往高部位易发生气窜,同一构造幅度的井间气窜可能性小;水平段相对位置顺着废弃河道和侧积夹层的方向易发生气窜;在后续注热过程中,存气量大的区域容易气窜;地层压力下降快,导致在注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液比相对增加,加大气体的波及半径,发生气窜可能性大。结合矿场实际,提出多井面积吞吐治理气窜,有效地抑制了新一轮吞吐过程中的气窜,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苏北油田底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生产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易发生水锥并处于低产低效开发状态的难题,CO_2吞吐是提高低产低效稠油水平井产量的有效措施。为此,选取HZ区块水平井开展了CO_2吞吐试验,进行了CO_2吞吐的合理参数和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并对影响CO_2吞吐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水平井多轮次CO_2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平井的选择、注入CO_2量、注气强度、注入速度、注入压力、闷井时间和采油强度等参数,添加CO_2缓蚀剂、不动管柱注入CO_2、使用抽油泵采油是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板桥油田板南断块产能低、含水较高、采出程度低和地层能量不足等问题, 2018年12月对板14-1断块水平井45 H实施CO2吞吐技术,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为了在板南断块推广该技术,进行静态参数对CO2吞吐效果影响研究。根据板南断块的地质特征,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静态参数下单井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开展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水平井长度及避水高度对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黏度及水平井避水高度对底水能量活跃的常规稠油油藏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水平井长度的影响较小。对于板南断块,适宜进行CO2吞吐的区块孔隙度为30%~35%,渗透率(1 300~1 900)×10-3 μm2,地层原油黏度50~65mPa·s,水平井长度200~230 m及水平井避水高度4~6 m。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2吞吐的试验井,明确了基质增能对于CO2吞吐的决定性作用,并对CO2吞吐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优化。最终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间存在裂缝窜扰,导致CO2吞吐注入阶段气窜严重,CO2未充分进入基质置换原油,整体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内容对页岩油藏注CO2吞吐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意义,可为调整CO2吞吐开发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防窜剂加增效剂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河油田超稠油油井蒸汽吞吐轮次高、吞吐效果逐渐变差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防窜剂加增效剂体系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效果的采油工艺技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注蒸汽添加防窜增效体系的工艺技术能够明显提高蒸汽吞吐井的周期产液量、周期产油量以及油气比。该项技术用于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效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高能  赵健  何嘉 《新疆石油地质》2020,41(6):748-752
鲁克沁三叠系深层稠油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出现了含水率上升快、水驱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水驱矛盾,提高单井产量,提出了减氧空气吞吐的方案。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减氧空气吞吐的机理,优化了注入参数。基于理论研究结果,在鲁克沁三叠系深层稠油油藏开展了减氧空气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减氧空气吞吐降水增油的机理是稠油注减氧空气后存在拟泡点,形成泡沫油流分散降黏,同时封堵水流优势通道,扩大波及体积。注气量、注气速度和焖井时间对减氧空气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建议单井注气量40×104 m3,注气速度4×104 m3/d,焖井时间8~10 d。鲁克沁三叠系深层稠油油藏共实施减氧空气吞吐400余井次,有效率82%,单井平均初期日增油量4.5 t,综合含水率下降42%,有效期达168 d,有效期内单井增油量480.0 t。因此,减氧空气吞吐是深层稠油的一种有效降水增油技术,对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边水断块油藏单口水平井CO2吞吐过程中气体波及体积小、有效期短等问题,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水平井组CO2协同吞吐注入量,分析边水断块油藏CO2吞吐控水增油效果。采用自行设计的三维水平井组开发物理模型,进行水平井组CO2吞吐实验,分析不同注入量的吞吐闷井压力变化以及开井的生产动态,并结合CO2气体本身物理性质以及其与原油的高温高压物性分析结果,明确了注入量对边水断块油藏水平井组CO2吞吐的影响机理,优化了实验条件下的注入量。实验结果表明:当CO2注入量由0.07 PV增至0.14 PV时,井组综合含水率降幅由0.72%扩大至5.93%,增油量由31.4 mL增至148.7 mL,增加注入量对水平井组CO2吞吐的控水增油效果促进明显;当CO2注入量增至0.14 PV时,采出程度增幅虽达22.36%,标况下累积产气量却高达8 050 mL,气体利用率降低。CO2控水增油的主要机理为:一定压力条件下,CO2的压缩系数降低,注入过程中能量损失小,促进气体进入地层,增加了气体波及范围;原油中CO2组分增加,原油流动性增强;增加注气量,提高注入气的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18.
海上稠油两种热采方式开发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海上稠油油田选择热采技术提供依据,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2种热采方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了热采单井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设置了注入热焓相同和注入量相同2种方案,并结合现场先导试验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开发特征和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注入热焓相同(4.3×1013 J)的条件下,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分别为18.3%和12.4%;在注入量相同(227 m3/d)的条件下,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分别为17.5%和13.3%,多元热流体吞吐的采收率是蒸汽吞吐的1.3~1.5倍。在现场先导试验中,多元热流体井的产能是蒸汽吞吐井的1.5倍。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热流体吞吐比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更适于开发海上稠油油田。   相似文献   

19.
渤海油田石油资源以稠油为主,多元热流体吞吐是动用海上稠油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现场注汽井多以水平井、大斜度井为主,井身结构复杂。注汽管柱在下入、注汽生产以及上提解封过程风险大。热采井注汽管柱设计是保证管柱下井安全及顺利施工的关键。本文通过空间双向弹簧元模型建立了海上热采井注汽管柱力学模型,并针对渤海油田某区块注汽井进行了应用,为该井顺利注汽提供了有利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化学吞吐开采稠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牧  杨红 《油田化学》1997,14(4):340-344,360
按照蒸汽吞吐的模式将多种化学剂组成的吞吐液注入油层,使其与原油发生乳化,降低油水的流度比,改变地层的润湿性和这力,以提高稠油产量和采收率。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化学吞吐液可以起上述作用。化学吞吐为稠油的开采,特别是提高蒸汽开采稠油的采忆率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