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不同厂家不同牌号的磺酸钙清净剂其合成原料、加工工艺不同,会导致其使用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将5种不同牌号磺酸钙清净剂分别溶于同一种基础油,并按SH/T0619中方法对其分水性能分别进行了考察,发现不同牌号的磺酸钙盐分水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从磺酸钙的硫含量、烷基碳链结构方面分析了造成磺酸钙分水性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清净剂磺酸钙烷基碳链的支化度是影响其分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清净剂中的硫含量对其分水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水杨酸和不同链长的烯烃为原料,经过烷基化和钙化工艺,合成了不同烷基结构的烷基水杨酸钙,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和质谱分析,并对其高温清净性、抗氧化性、油泥分散性、抗泡沫性、分水性和胶体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研究不同结构烷基水杨酸钙产品的性能差别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烷基碳数变化,烷基水杨酸钙的高温清净性、抗氧化性、油泥分散性、抗泡沫性、分水性和胶体稳定性等均存在差异;在烷基碳数为12~18时,烷基水杨酸钙具有较好的高温清净性、抗氧化性、油泥分散性和胶体稳定性;在烷基碳数为20~22时,烷基水杨酸钙具有较好的抗泡性和分水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链长烷基水杨酸钙盐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辉  段庆华  宋爱华 《润滑油》2005,20(4):37-39
以不同链长的烷基水杨酸为原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合成了不同链长的中碱值的烷基水杨酸钙。通过对产品理化指标和使用性能的研究,发现随着烷基碳数的增加,烷基水杨酸钙的抗乳化性能、清净性能、抗泡沫性能等都有提高的趋势。考虑产品的清净性能,适宜的烷基碳数应该大于16;同时发现C24烷基水杨酸钙无论在理化指标还是使用性能上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国内外同等产品。  相似文献   

4.
以水杨酸和不同链长的α-烯烃为原料,合成了不同链长的烷基水杨酸钙中性盐,并对其所调合的油品进行高温清净性、抗氧化性和油泥分散性评价,考察烷基水杨酸钙中性盐的烷基链长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以相同的物质的量浓度调合油品时,随着烷基链长增加,产品的高温清净性、抗氧化性和油泥分散性均变好;当以相同加剂量调合油品时,随着烷基链长增加,产品抗氧化性变差,而高温清净性和油泥分散性变化不大。在实际润滑油配方开发应用中,建议选择的烷基水杨酸钙中性盐的烷基链长不超过C_(18)。  相似文献   

5.
烷基水杨酸钙改性工艺产品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兴国  杜军 《润滑油》1996,11(1):52-56
介绍了改性的基水杨酸钙工业试生产产品的性能及其应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的烷基水杨酸钙产品较原烷基水杨酸钙(T109)产品具有更加优异的相容性能、分散能力和高温清净性能,可应用于各级内燃机油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烷基水杨酸钙进行了酸化处理,液相色谱仪对烷基水杨酸进行分离制备得到单十六烷基水杨酸。再利用核磁共振测定了3-甲基水杨酸、4-甲基水杨酸、5-甲基水杨酸及单十六烷基水杨酸的氢谱,根据不同取代位水杨酸的化学位移对单十六烷基水杨酸羧基氢进行了归属,判断出了水杨酸与端烯合成过程中所生成的单烷基水杨酸的取代异构体,并确定了各种取代异构体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7.
对目前制备中碱值烷基水杨酸钙的两种主要工艺Kolbe-Schmitt流程工艺和直接烷基化工艺,进行了分析。对两种工艺制备的产品进行了结构组成分析对比、单剂性能评价和应用性能评价对比,研究发现,用直接烷基化工艺制备的中碱值烷基水杨酸钙在高温清净性等诸多性能方面均优于用Kolbe-Schmitt流程工艺制备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以水杨酸和混合烯烃为原料,经过烷基化和钙化工艺,合成了具有混合烷基结构的多种烷基水杨酸钙。结果表明:以市售C_(20)~C_(24)烯合成的混合烷基水杨酸钙产品具有较好的分水性和抗泡性;以单烯烃按一定比例复配而合成的混合烷基水杨酸钙产品,在高温清净性、抗氧化性、油泥分散性和胶体稳定性等方面综合性能要优于以市售混合烯烃合成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了系列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张力及分子结构对最小烷烃碳数(nmin)、临界胶束浓度(c_(CMC))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芳基取代位置相同时,随着长链烷基碳数增加,烷基芳基磺酸盐的c_(CMC)先减小后增大,c_(CMC)越小其界面活性越高,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排列越趋近于油/水兼溶型;相同链长的同系物,随着芳基向烷基碳链中间位置移动,其c_(CMC)和nmin呈现增大趋势,芳环取代基对支化程度的影响相当于4.05个亚甲基对c_(CMC)的影响。通过对HLB值的经验公式对比可知,戴维斯公式适合不同结构表面活性剂间HLB值的比较,而临界胶束浓度法适于同系物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宽分子量分布中乙烯基聚丁二烯的合成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的微观调节体系控制丁二烯阴离子聚合的1,2-结构,用工业二乙烯基苯进行活性链的偶联反应,制得宽分子量分布和少量支化(支化度<1.6)的中乙烯基聚丁二烯。研究了偶联时间、偶联剂用量和母体分子量对分子量分布、支化度和粘度等的影响。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表明,我们合成的中乙烯基聚丁二烯有较好的性能,尤其在与天然橡胶共混时,完全能取代通用丁苯胶,低温性能超过丁苯胶。  相似文献   

11.
有机锑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与性能评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锑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两类有机锑化合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梯姆肯和四球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锑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极压性能和承载能力,但随着烷基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性能逐渐减弱。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锑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随烷基的增大,热稳定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弄清减压馏分油中芳烃组分的侧链结构特点,将塔河原油的减压馏分油按照极性分成了轻芳烃、中芳烃和重芳烃组分,并采用仪器分析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方法对其平均结构和侧链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芳烃组分极性的增大,其烷基侧链平均碳链长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多环芳烃、杂原子含量增多。通过对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的水相和有机相产物的分析表明,3个芳烃亚组分的侧链以正构烷基为主,占80%左右,并且从轻芳烃、中芳烃到重芳烃,其侧链中所含碳数小于7的短烷基取代基依次增多,而碳数大于7的长烷基取代基依次减少,另外,异构烷基以低碳数单甲基异构烷基为主。  相似文献   

13.
水基润滑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应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环境友好型润滑脂,在实验室以水为主要原料,筛选出能提高水粘度的化合物SR-01,并在以水为基础液的介质中选择钙一钠皂作稠化剂,成功地制备出水基润滑脂。该脂具有较好的胶体稳定性,储存1年后仍能保持润滑脂的状态,无水分分离。通过选择合适的其它添加剂,如抗磨剂T202(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CP(自制)及水溶性和油溶性BNR(自制)的配合使用,以及防腐剂苯骈三氮唑等,解决了水基润滑脂的润滑性与防锈性差的问题。根据对试验现象的观测,提出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基润滑脂性能及使用寿命的“保持时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碱值石油磺酸钙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废弃物的主要特征,经中试生产实践,提出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将生产高碱值石油磺酸钙的废液进行精馏分离,得到的低分子醇作为生产破乳剂的原料,其产品的使用性能与采用新醇生产出的产品相当;用溶剂从高碱值石油磺酸钙离心废渣中萃取出的“低品质”添加剂既可以作为产品进行直接销售,也可以作为高碱值添加剂的调合组分,提高添加剂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萃取添加剂后剩余的碳酸钙经干燥后能作为生产复合磺酸钙基润滑脂的转相剂,进一步降低了磺酸钙基润滑脂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参照GFC Lu-43-A-11方法,在ACEA C3 5W-30规格配方油品的基础上,研究了发动机油在含生物柴油条件下的抗氧化性能,系统考察了在生物柴油存在条件下润滑油抗氧剂、抗氧抗腐剂(ZDDP)、清净剂、分散剂等添加剂对发动机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生物柴油条件下,胺型抗氧剂、仲烷基ZDDP、高碱值清净剂、高分子丁二酰亚胺分散剂等添加剂对抑制发动机油的氧化衰变过程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将全馏分重烷基苯切割成一系列窄馏分,磺化后的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按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编号为HABS-1,3,5,7,9。以新疆八区530原油为油相,地层模拟水为水相,分别测试全馏分和窄馏分重烷基苯磺酸盐对体系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窄馏分HABS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当窄馏分HAB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8(烷基碳链平均碳数为15)时,油水界面张力最低,为0.002 3 mN/m;使用HABS-3与15%的HABS-1、AEO-9复配剂,体系的乳化综合指数达到89.51%、88.70%,油水界面张力分别为0.009 8 mN/m和0.005 9 mN/m,均处于10-3 mN/m的超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Copolymer of vinyl acetate with maleic anhydride was synthesised and the prepared copolymer was esterified with different long chain alcohols (octyl, decyl, and dodecyl alcoho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lymeric additives in different base oils was evaluated as viscosity modifier (VM), also called viscosity index improver and pour point depressant by standard ASTM methods. Intrinsic viscosity and viscometric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polymers were determined by Huggins and Mark-Houwink equation,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lymers as a VM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alkyl chain length of the used alcohol. Whereas, the efficiency as a pour point depressant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alkyl chain length of the used alcohol of the polymers.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influence of four polymeric flow improvers with different ranges of molecular weight on the viscosity and pour point of Indian waxy crude oil was evaluated. The additives were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ed by FT-IR, 1H-NMR, and 13C-NMR spectroscopy.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weight was done by using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Pour point depressant treatment was made on selected waxy oil,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flow improvers was dependent on the molecular weight, pendent alkyl chain of additive, and the type of crude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