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建立缝洞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及岩石物理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是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描述及油气预测的关键,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是以精确成像为前提。本文基于非均匀介质条件下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采集参数及成像方法对缝洞型储层产生的"串珠"状反射特征影响。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减小道间距和近道叠加有利于缝洞体在地震剖面上反射能量的提高,叠前偏移成像是研究缝洞型储层必要处理手段。文中定量分析了缝洞型储层纵横向发育尺度、充填物类型及背景围岩因素对反射特征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对认识实际缝洞型储层反射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缝洞体储层大多距灰岩顶界较近,灰岩顶界表现为强地震反射,对储层的地震响应会造成影响。正演模拟表明:缝洞体距灰岩顶界0~30m时,灰岩顶界呈现地震反射缺失或明显减弱,内幕为杂乱反射;缝洞体距灰岩顶界60m时,灰岩顶界反射振幅变弱,内幕为强反射;缝洞体距灰岩顶界超过150m时,对灰岩顶界反射基本没有影响,缝洞体本身以"串珠状"反射形态出现。同时,通过实钻结果的精细标定对正演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结构、串珠状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弱振幅低频地震反射结构三种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并对每种识别模式和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时频分析、反射强度、波形分析技术,依据对缝洞体空间分布研究及实钻的溶洞统计分析结果等资料,以缝洞单元划分结果为约束条件,对三维缝洞储集体的有效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刻画,并求取视体积。初步探索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预测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结构、串珠状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弱振幅低频地震反射结构三种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并对每种识别模式和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时频分析、反射强度、波形分析技术,依据对缝洞体空间分布研究及实钻的溶洞统计分析结果等资料,以缝洞单元划分结果为约束条件,对三维缝洞储集体的有效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刻画,并求取视体积。初步探索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预测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弱反射”特征的地震多属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的振幅类地震属性难以有效识别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弱反射"特征。为此,首先建立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缝洞储层数值模型,通过正演模拟明确地震"弱反射"特征与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相关性;然后针对见油井点缝洞储层段地震资料进行"弱反射"特征识别的敏感地震属性分析,证实了利用频率衰减属性能够识别"红波谷"反射特征的缝洞储层;最后采用频率衰减属性与反射强度属性相结合的思路,构建出反射强度调谐累计频率衰减属性,能够同时实现对"串珠状"和"弱反射"特征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6.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特别是杂乱弱振幅反射特征的储层预测难度较大。在对地震反射波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趋势异常识别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趋势面分析技术,近似求取地层界面反射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有效分解出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响应,达到对缝洞型储层有效预测的目的。地震趋势异常技术不但能识别“串珠”状地震反射所代表的储层,同时可有效识别“杂乱”状弱振幅地震反射所代表的储层,这一新方法补充了缝洞型储层预测的方法,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不同反射特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时间偏移剖面及现今构造资料,系统总结了塔河油田缝洞储集体在时间偏移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对不同的反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同时建立了缝洞型储层地震反射模式量化识别分类标准,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对储集体的地震反射模式进行量化扫描,提高了缝洞储集体的预测精度和井位部署效率,降低了开发钻井的风险,提高了油井建产率,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波形分类技术在缝洞型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缝洞空间分布散乱,缝洞的规模、形态和内部结构等特征差异明显,导致缝洞型储层的流体难以识别。缝洞型储层内部地震波形的微弱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其内部流体特征。传统上沿层段提取地震波形的波形分类技术无法准确地定位缝洞型储层。应用波形分类与三维缝洞体雕刻相结合的新技术识别缝洞流体,可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首先利用瞬时振幅属性建立缝洞体三维空间模型,确定缝洞储层的空间位置,从而获得缝洞储层内部的地震波形;使用特征加权K近邻法,结合油气井资料,对缝洞型储层进行波形分类,建立储层内流体类型与地震波形之间的网络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未知区域的储层流体识别;最终得到缝洞型储层的流体类型。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非串珠状"缝洞型储层经钻探已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针对其储层类型及成因的研究较少。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发育程度及受风化壳和裂缝的影响程度,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非串珠状"反射的缝洞型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内幕缝洞体规模较小的缝洞型储层、距风化壳较近的缝洞型储层以及裂缝型储层,进行正演模拟,并与实钻资料结合,详细探讨各自的地震反射特征和地质成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度大、发育规模小、非均质性强、反射类型多样和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清等问题,在精细分析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该区钻井、测井及地质综合解释等资料,建立了不同类型缝洞储层的地震地质模型,通过改变储层结构形态、发育规模及缝洞发育位置等因素来模拟分析目标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建立了研究区域缝洞型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为顺南地区奥陶系缝洞型储层的有效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剑峰  董宁  关达 《石油物探》2005,44(5):471-473
在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结构的地震属性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①通过分析研究区内钻井、测井、地质和物探等资料,建立高孔隙储层发育带的预测模式.寻找相对较厚的河道砂体;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浏览三维数据体,研究河道沉积的反射结构;③在地震属性体上,对河道砂地质异常体进行三维雕刻,预测砂体空间展布及纵横向叠置关系。根据预测结果,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部署了9口开发准备井,已完钻的7口井都钻遇了早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1段-盒3段砂岩,并均获工业气流,平均产能为16.9×104m3/d,其中1口井的产能达58×104m3/d,为本区最高产井。  相似文献   

12.
在缺少钻井、测井资料的条件下,如何对岩性油气藏主要成藏因素进行有效预测和定量计算一直是石油勘探界致力研究的课题。应用地质统计学等方法对地震相关参数与岩性油气藏成藏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地震层速度和砂体反射振幅等地震参数与烃源岩剩余压力、等效排烃压力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而用地震速度谱资料计算砂岩体内的孔隙压力和烃源岩剩余围岩压力、用地震反射振幅和频率估算砂体厚度并预测砂体孔隙度、根据经验关系计算等效排烃压力,可实现用地震参数对砂岩透镜体成藏条件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薄层隔热保温涂料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规保温材料的研究以提高孔隙率、提高热阻、降低传导传热性能为主,但其对流传热及辐射传热较难降低。当今以传热机理改进保温材料及保温结构是重要发展方向。文章介绍了一种借鉴国外航天工业用高科技绝热涂层的技术思路,并结合国情研制成功的具有高辐射率的薄层隔热保温涂料,它可弥补常规保温材料的不足。该保温涂料以液态涂料方式存在,干燥后的涂层热阻较大,特别是热反射率高,可有效地降低辐射传热,施工方便,涂层薄,无接缝,附着力好,集防水隔热外护于一体。绝热等级为R21.1,热反射度0.79,热辐射率0.83,固含量54%,性能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成本仅为国外产品的1/4左右。可直接以涂层方式使用,也可与其他多孔保温材料复合构成低辐射传热结构,作为石油石化行业成品油罐及储罐的隔热保温、管道及设备的保冷及屋面隔热保温涂层使用,综合节能效益高。  相似文献   

14.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AVO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介质各向异性是影响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Aki和Rrcharda的方法进行推广,推导出两个弹性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密接条件下平面波反射和透射系数,并给出弱弹性TI假设下的近似式。近似式的物理意义明确,而且精度明显于前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石物性和压汞资料,对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区克下组属于中孔、中渗透储层,以粒间溶孔为主,次为原生粒间孔隙,优选出孔隙度、渗透率、均值、偏态、饱和度中值半径、最大孔喉半径、平均毛管半径、视孔喉体积比和非饱和汞孔隙体积百分数共9个能反映孔隙结构的参数,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分为4类(Ⅰ—Ⅳ),分别代表储层孔隙结构好、较好、较差、差;储层的微观孔隙分布主要有3种类型,孔隙直径分布分别呈单模态、双模态和复模态。影响孔隙结构的因素有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构造格局决定着储层的沉积格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孔隙结构。沉积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性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压实作用造成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孔隙结构和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得以改善;重结晶作用产生的新生自形晶矿物全充填或半充填于粒间孔隙和喉道中,使孔隙减少、喉道变窄,孔隙连通性变差;压溶作用可产生压溶缝、缝合线或溶孔,扩大了孔隙空间。  相似文献   

16.
辽东湾蠕虫状地震反射的地质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规统计岩石物理学研究缺乏对地质成因的分析及对地震反射特征的物理机理分析,难以建立合理的岩石物理模板,指导地震属性的分析与解释。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地震岩石学研究与宏观沉积相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将辽东湾东营组蠕虫状反射按宏观沉积环境分为滑塌型、复合型和远岸型;然后结合沉积过程,将蠕虫状反射形态和沉积微相结合起来,分析蠕虫状反射形态与物源方向的关联性;最后总结出蠕虫状反射的地质意义及不同形态蠕虫状反射形成的物理机理。建立了富泥型和富砂型蠕虫状反射的识别模式,为蠕虫状反射的沉积研究、内幕刻画和储层预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薄储层的反射特性及其AVO属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薄储层地震反射模型,利用Gassmann流体置换方程分析了薄储层的孔隙度和含油、含气饱和度等因素对P波速度、S波速度和介质密度的影响;根据薄层反射动力学和粘弹各向异性理论,利用AVO技术研究了薄储层物性参数与地震反射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饱和度的变化使气体的可压缩性发生改变,P波速度随含气饱和度的增加由急剧降低转为缓慢升高;孔隙度的变化对P波速度、S波速度和介质密度的影响要大于含油、含气饱和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孔隙度薄层的AVO响应差异明显;孔隙度增加,AVO属性中的截距和梯度对含气饱和度的变化比对含油饱和度的变化敏感;薄层反射的AVO响应与薄层厚度有关,薄层厚度增加时,对其含油和含气饱和度的变化,梯度属性比截距属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傅爱兵 《特种油气藏》2011,18(3):39-42,137
胶结指数m是储层固结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黏土矿物等地质因素的综合反映。济阳坳陷不同成岩带碎屑岩的储层岩电实验结果表明,次生孔隙的存在导致m值减小,泥质附加导电作用对泥质储层m值的影响受地层水矿化度大小的控制。固结程度好的储层,m值趋于稳定。深成岩带m值接近2,超深成岩带受次生子孔隙发育的影响,m值趋于减小。中、浅成岩带由于岩石固结程度差,储层性质复杂,m值的变化范围大,总体上反映出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高值。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温压环境和形成机制,稠油油藏的密度与水非常接近,导致含稠油地层与含水地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十分相似,致使应用AVO技术识别稠油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稠油油藏AVO敏感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AVO技术开展稠油油藏储层物性分析的新方法。首先通过基于Zoeppritz方程和Biot-Gassmann理论的岩石物理分析,以岩石弹性参数为桥梁建立反射系数与储层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基于流体替换和孔隙度替换的AVO正演模拟,依次分析了含油饱和度、孔隙度对饱和稠油模型AVO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度是影响AVO响应特征的敏感因素,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通过在锦州A油田的应用,对目的层孔隙度横向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与钻井数据较为吻合,证实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扩大,孔隙度测试样品的岩性及形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生产与科研实践中发现,相同的样品不同实验室孔隙度测定结果存在差异,给孔隙度资料的应用带来了困扰,孔隙度测定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影响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岩样总体积和骨架体积2个关键参数入手,分析了其测试误差对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影响,发现测试相对误差为0.5%,1.0%,1.5%时,造成的孔隙度绝对误差分别为0.5,0.9,1.4,二者的测试误差对孔隙度测定精度的影响程度相近,应该予以有效控制;分析了岩样骨架体积和总体积测试误差控制现状,认为岩样骨架体积测试依托较为成熟的方法和装置,测试误差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总体积测试技术发展滞后,测定过程中关键参数获取受随机的人为因素影响,导致不同操作人员及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存在差异。探讨了有效控制孔隙度测定误差的方法,介绍了基于流体变密度测定原理的岩石样品总体积测定系统。该系统对样品的岩性和形态没有限制性要求,实现了岩样总体积测定的自动化;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测试的影响,岩样总体积测定平均相对误差0.5%,能够将孔隙度测定绝对误差控制在0.5左右,可用来缩小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