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操 《新疆石油地质》2020,41(2):223-227
敖古拉断层及其附近的构造落实对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区的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在敖古拉断层下盘地震构造解释研究过程中,从区域构造规律、过断层井测井曲线对比、密井网构造解释和地震正演分析4个方面,证明了敖古拉断层下盘地震构造成像不准确,存在断层阴影,以往地震构造解释的一条近似直立的断层为假断层。分析认为,在松辽盆地北部由于大断距正断层断穿下白垩统嫩江组二段低速地层,造成局部低速地层全部断失或部分断失,导致断层两侧地层速度横向突变,在大断层下盘形成地震成像不准确的断层阴影区。提出在高精度速度建模基础上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可以消除断层阴影现象;针对常规时间域地震资料,可根据地震正演结果,井震结合开展构造解释。断层阴影区假断层的识别为敖古拉油田周边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南海东部大部分断控油藏存在断层阴影带构造成像畸变问题。以A油田速度建模为例,利用该油田的构造和井信息建立了地质模型,通过模型正演研究认为,折射波加反射波的全波形反演对本区中浅层(1 900 m)断裂阴影带成像较为适用,但对中深层适用性差;提出了采用全波形反演与断控层析反演技术相结合建立高精度速度模型的方法,在高分辨率全波形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开展断控层析反演更新中深层速度模型,从而进一步解决了断层两侧速度突变问题,弥补了传统层析成像技术难以描述断层两侧速度突变的缺陷。实际地震资料应用效果表明,本文建模方法建立的速度模型与地下真实情况匹配较好,有效地改善了断层阴影带下盘构造成像畸变现象,可提高构造研究精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构造解释研究的目标尺度小、断点组合难度大、井网密,断层解释尤其是小断层解释精度要求高。以大庆长垣油田北部N2X区块为例,在高保真地震处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和井资料,利用井断点引导断层解释技术和井震结合三维可视化断层识别技术,对断点的空间归位、断层的空间组合进行落实,进一步深化了对断层的认识,提高了井震结合断层解释的精度和效率,断点组合率达到90%以上,更加客观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为开发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逆掩断裂发育,速度上拉现象是地震剖面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内常见的一种速度陷阱,它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断层的作用,将速度较高的地层推到另一地层之上,从而导致该地层旅行时减少,表现为地震同相轴上拱现象,称之为速度上拉现象.速度上拉现象大量存在于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在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内,地震剖面及时间切片上的同相轴产状是不准确的.常规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根据地震反射等T0图用平均速度时深转换得到深度构造图.它基本上不考虑上覆地层的速度影响,因而,在逆掩断裂下盘逆掩带内地震构造图是不准确的.速度上拉对逆掩断裂下盘地震构造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可用迭前深度偏移来解决这个问题,迭前深度偏移可通过构建地层速度模型来一层层剥去上覆地层速度的影响,恢复地层真实产状。  相似文献   

5.
构造导向滤波的实质是针对平行于地震同相轴信息的一种平滑操作,这种平滑操作不超出地震反射的终止形式(断层),其目的是沿着地震反射界面的倾向和走向,利用有效滤波方法去噪,增加同相轴的连续性,提高同相轴终止处(断层)的侧向分辨率,保存或改善断层的尖锐性;在构造导向滤波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上进行相干属性计算,可突显小断层。本文针对B盆地R构造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断层解释和断层组合困难的特点,采用构造导向滤波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再以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为基础,应用相干体分析技术,新识别出小断层30多条,重新落实10个复杂圈闭,并按断块圈闭进行井位部署,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高含水后期井-震结合储层描述的目标尺度小、精度要求高、井网密等特点,以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X56区块为研究区,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形成了一套大庆长垣油田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断层识别、储层预测配套技术。通过容量维分形技术,识别了断距5 m左右的小断层,解决了井间小断层识别难题;利用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成果,搞清了断层的平面组合特征及延伸范围,落实了微幅度构造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采用地震随机反演技术,对葡一组储层砂体厚度进行了平面预测和井间砂体连通性分析,2 m以上砂体预测符合率达到75%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仅用井孔资料绘制的沉积微相图,精细刻画了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井-震结合三维地震技术在长垣油田多个区块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发及生产需求分析表明,在高含水油田开展地震资料断层解释包括以下主要地质任务:落实井孔内断点纵向位置,改善地质分层质量;孤立断点代表的小断层解释;合理组合井资料对比、解释的断点;井间小断层识别与解释;重新认识大断层;断层体系建模,辅助井位与井轨迹设计;认证开发调整井位,辅助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分析油水井注采关系,预测剩余油富集区。利用常规断层解释方法解释小断层时,由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也可造成地震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光滑程度和振幅强弱的变化(疑似断层现象),致使小断层解释存在多解性,为此,文中提出了"井中断点引导、地质分层数据控制"的井控断层解释方法。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效果表明:井控断层解释方法能够对约3m断距的断层进行有效解释;在薄互层储层中的断距约为3m的井间小断层,能够对油水井注采关系起到重要的分割作用,因此在高含水老油田开展小断层解释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结合密井网开发区井断点数据准确、齐全,高密度地震资料品质高、断层反射特征清晰两方面的优势,综合测井、地震数据中的有用信息,阐述了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技术。该技术包括断层三维识别技术、井震结合断层空间定位、断层假象密井网验证、区分小断层与岩性变化的地震响应特征、井震解释垂向断距对比等内容。通过在长垣油田多个区块的应用,落实了大断层的空间位置,对大断层下盘的断层假象的认识更清楚,小断层解释更准确,整体上提高了各类断层的解释精度。在井震结合断层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部署平行于断面的大斜度井挖掘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的塔河油田的外扩评价揭示了负向构造区也存在油气富集区,而在地震处理与解释上,负向构造塌陷体的缝洞成像与识别难度大。通过建立垮塌岩溶储层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模型,并利用全波场交错网格差分算法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负向构造岩溶塌陷在正演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具有表层"下凹"、内幕串珠状及同相轴"短小"的特征,与围岩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塌陷体实际的地震剖面吻合度较高;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溶洞塌陷形成的强反射进行归位,可较为准确地成像地下岩溶系统,通过正演地震成果可指导负向构造塌陷体的识别,对进一步开展岩溶塌陷体识别与刻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小断层识别及其对窄薄砂体油田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花油田南部(以下简称葡南油田)构造上处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大庆长垣二级构造带南部的三级构造——葡萄花构造向南延伸的部分。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前的钻井资料证实,区内共有断层39条,均为正断层,断层倾角45°~50°,断距均大于10 m,断层延伸长度大于3 km,该油田1984年投入开发,截至2002年底,油田综合含水73.51%,采出程度28.1%,开发效果较好。但由于目前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为了定量预测剩余油分布、精细方案调整,2002年开展了三维高分辨率地震精细构造、微小断层解释研究,发现了648条微小断层,为此以葡南油田为例,从微小断层研究入手,论证了断距5 m左右微小断层存在的可靠性,并用开发动态数据证实微小断层对窄薄砂体油田注水开发和套管损坏等方面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了三眼井、乌兰吉林庙、泊尔江海子等断层雁列式展布的断裂带,断裂带南、北两侧地层及圈闭类型均存在差异,其中南侧储层分布除了受相带控制外,还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但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为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泊尔江海子断层构造特征,基于区域动力学机制深入认识断层演化规律,分析断层活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现今的泊尔江海子断层由5条次级孤立断层相互连接而成。海西期泊尔江海子断层呈分段式逆冲活动,侏罗纪晚期泊尔江海子断层发生大规模的逆冲运动而发展成为一个整体,随后又在早白垩世—新近纪的多期伸展—挤压旋回中发生构造反转和改造,形成现今断裂构造格局。②太原—山西组沉积期,泊尔江海子断层的传递带与南部沉积体展布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相邻断层间的传递带或不活动断层控制南部大型沉积体的发育及展布。  相似文献   

12.
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南洼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将剖面分析与平面分析相结合,综合精细地震解释与时间-方差切片,建立了区域断裂体系发育模式,总结了走滑断裂的控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南洼新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主要包括6条右旋走滑断裂。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位置的差异,将断裂分为控洼走滑断裂和洼中走滑断裂2种类型;走滑断裂将辽中凹陷南洼分为西部斜坡带、中部走滑带和东部反转带;同时由北向南存在分段特征,北段整体表现为东断西抬的箕状断陷特征,中段为大型宽缓凸起,南段发育西高东低的小型凸起;走滑断裂的不同连接形式形成了区内多个构造变换带,依据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可分为"S"型走滑控圈、走滑拉分控圈和多走滑复合控圈;受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挤压应力区易形成背斜或断鼻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较好,而受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伸展应力区普遍发育断块型圈闭,单块圈闭面积相对较小,但油气运移条件好,对浅层油气成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孤北洼陷古潜山上覆地层地质构造问题,在应用Geoframe地震解释软件对该区主要目的层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对断层展布特征、组合样式和形成机制的分析认为,桩南断裂带受郯庐断裂左旋应力场作用影响,形成张扭帚状构造体系,各断裂围绕漩涡表现为S型顺时针排列,形成了多方向、落差各异的断裂体系。该断层具有长期活动性特点,在活动期可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在断裂活动停止后容易形成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东辛油田断层转换带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东辛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被数百条断层切割,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a应用断层转换带的理论,识别出东辛油田的11个断层转换带,分为4种类型(平行同向断层型,平行对向断层型,叠覆断层型,趋近断层型)。东部辛镇地区以平行型转换带为主,西部东营地区以叠覆型转换带为主,其间过渡带以趋近型转换带为主a断层转换带多分布在断层的交汇处、拐弯处和末端处,是伸展、走滑构造应力场联合、复合作用的产物。在转换带发现了一批优质储量,与2条断层相关的转换带比与1条断层相关的转换带油气更富集。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营潍断裂带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新的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构造制图对辽东湾坳陷断裂系统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展开了分析,论证了营潍断裂带在辽东湾坳陷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1辽东湾坳陷的断裂体系可划分为伸展断裂系统和走滑断裂系统,其中,伸展断裂系统包括NE向、NNE向主干断层及SEE向基底断裂,主要控制了古近系的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形成辽东湾坳陷"三凹夹两凸"的构造特征,走滑断裂系统主要包括3条NE向切割基底的走滑断层、主干伸展断层之上发育的伸展-走滑型断层以及走滑作用伴生的相关构造,断层在全区分布广泛并向下切割至新近系,使得现今辽东湾坳陷的构造格局更加复杂化;2营潍断裂带在辽东湾坳陷可分为东支断裂带和西支断裂带,共同构成了5个大尺度(凹陷级别)以及多个小尺度(主断裂级别)的走滑双重构造带,成为新生代营潍断裂带的重要构造表现形式;3营潍断裂带的活动可分为始新世的强伸展弱走滑、渐新世的弱伸展强走滑和中新世至今的弱伸展弱走滑3个演化阶段,其中,东支主断裂的伸展位移量和走滑位移量都要明显强于西支主断裂,且活动时间更早,这与辽东湾地区地壳东薄西厚的深部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确定断裂带内部结构和物性参数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地壳的深大断裂在地下深处常常伴有几百米至几千米宽的低速带,它对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或对储层的破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了解其三维形态、规模、倾向及物性参数(如波速和Q值等),对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作用。断层带围陷波方法是精确确定断层几何形态和物性参数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给出了确定断裂带内部物性参数的计算公式和步骤,开发了一套综合利用断层带围陷波和体波(P波和S波)确定断层几何形态和物性参数的软件,还给出了围陷波分析和计算的应用实例。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谱分析方法,利用断层带围陷波能够初步确定断层的结构、随深度的延续特征及物性参数;借助于围陷波和体波的走时及波形资料,利用谱分析和射线追踪方法可进一步确定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和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17.
叠覆逆断层系统过渡带模式在塔中主垒潜山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叠覆逆断层系统的构造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带中控制潜山形成的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与反向在覆逆断层过渡带进行了演化机理的分析。认为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为斜坡型,反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则为平台型;两条主断裂多期次的活动、叠覆,使过渡带内小断裂和网状裂隙发育,成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只要存在有圈闭条件,就可以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东非裂谷系盆地近年来相继取得油气发现,Tanganyika盆地与已发现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及沉积特征相似,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文中利用地震资料开展构造解释,对盆地断裂系统的成因及特征、调节带的类型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受新生代裂谷拉伸作用及元古代克拉通-古缝合线影响,发育以NW—SE向为主的断裂系统;研究区断层类型以非旋转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根据规模可划分为3级;受断层控制,研究区表现为“一缓一洼一剪切”的构造格局。根据断层倾向和叠覆关系,在研究区共识别出5类调节带类型,对沉积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同向接近型调节带控制了扇三角洲及滑塌沉积的发育位置,同向叠覆型调节带控制了轴向河流沉积的发育范围,对向叠覆型调节带控制了洼陷中心轴向河流三角洲及浊流沉积体系的发育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东辛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发育平行、叠覆、趋近、内敛、发散五种类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为了识别张扭机制下的小型断层调节带并解剖其几何学特征,研究其油气地质意义,在分析各类断层调节带的构造样式、展布特征等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地震识别标志。研究认为:平行型发育于辛镇构造,调节断层与主断层平行,呈断阶式或复式地堑状展布;叠覆型集中发育在东营构造,调节断层平面上呈雁列式与主断层斜交,剖面上为马尾状或花状;趋近型位于辛镇与东营两大构造的结合部,整体呈扇形展布,在剖面上呈复合花状;发散型位于辛镇构造的西部,调节断层呈凤尾状展布,在剖面上下部呈梳状组合,上部呈包心菜状;内敛型发育在东营构造的西北部,调节断层呈帚状收敛于主断层,在剖面上呈梳状。平行型和内敛型断层调节带最易在地震沿层相干属性及剖面上识别,其次为叠覆型和趋近型,发散型识别难度较大。断层调节带的活动期与油源断层活动性的耦合决定了叠覆型和平行型断层调节带是油气最有利的富集带。该研究成果对张扭断裂系统中断层调节带的识别及有利目标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