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引起油气藏破坏与再分配的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壳抬升剥蚀、断裂活动、地下水活动和天然气扩散四个方面对油气藏的破坏机理及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是造成油气藏破坏的根本原因,其中地壳抬升和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可造成油气藏的严重破坏,未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虽不能造成油气藏的破坏,但却可以引起油气的再分配,使原生油气藏规模减小;地下水活动对油气藏的破坏应以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为前提条件,一方面地下水活动可直接冲刷油气藏使其发生破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氧化和菌解作用使油气藏发生破坏;天然气扩散作用使气藏储量逐渐减小,以至估竭。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主动适应新的变化。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纠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是继承发扬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前提,也是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简称大庆油田公司)面临“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等难题。通过回顾大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历程,总结了各领域勘探开发成果与技术系列,阐述了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大庆油田公司发展战略构想。分析认为:大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完善了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发展了陆相坳陷湖盆、复杂断陷、火山岩、致密油气等勘探理论,形成了配套的勘探开发特色技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展与延伸,结合大庆长垣油田的特高含水期开发和长垣外围油田的难采油气储量动用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开发难题,大庆油田公司明确了在完善已有勘探开发技术基础上,加快页岩油、碳酸盐岩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攻关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难采储量有效动用配套技术攻关等,以期实现后备资源有效接替和提高油气产量目标。同时,通过分析面对矛盾和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大庆油田公司提出了“本土油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海外油气业务规模跨越发展、新兴接替业务稳步有序发展和服务业务优化升级发展”的发展战略。基于大庆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编制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开发规划方案,为大庆油田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以采油厂注水离心泵机组为典型对象,在对5台泵组进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振动监测布点方案。研究了注水泵及其驱动电动机的径向、轴向和支座振动特征,为确定监测诊断方法和软件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开发的BS-1监测诊断系统由小型手持式数采器、监测诊断软件和笔记本微机组成。采用振动监测诊断与泵效监测诊断相结合的综合监测诊断方法,具有多种监测诊断功能。室内和现场试验证明,该监测诊断系统可以满足采油厂和其他石油厂矿监测诊断注水离心泵和各种旋转机械常见运行故障的要求,已在油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已成为研究烃源岩生、排、滞油气机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生排烃模拟实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目前根据反应体系的开放程度,生排烃模拟实验方法可分为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和限制体系3类;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有单温阶累计生排油气模拟和多温阶连续生排油气模拟2种;实验边界条件主要有模拟的温度、压力体系、时间、样品形态及无机反应介质等5类。生排烃模拟实验在明确油气生、排、滞过程及其主控因素,建立不同类型沉积有机质的油气演化模式,评价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进行油气源对比与示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具有局限性,需要在实验边界条件、源-储-藏协同成烃成藏物理模拟和多因素共控作用下油气形成动力学模拟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收集、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套管设计、套管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研究文献资料之后,结合我国石油天然气钻井生产实际和石油套管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石油套管在设计、使用、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套管的设计方法、套管的力学性能、使用环境等因素对套管工作寿命的影响及套管的主要失铲形式和失效原因。主国内外在套管设计及分析中应用可靠性技术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套管可靠性研究提出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刘合  曹刚 《石油钻采工艺》2022,44(5):529-539
详细解读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的主旨思想和总体布局,分析了新时期采油工程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为“十四五”采油采气工程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介绍了在攻关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中,采油采气工程领域取得的成绩、必须面对的挑战和技术路线。在对比分析当前采油采气工程领域技术优势和差距基础上,论述了采油采气工程补强短板、锻造长板的必要性和解决途径。根据规划中“集中公关一批、示范试验一批、应用推广一批(三个一批)”科学有序地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的重点任务安排,将相关采油采气工程技术领域进行梳理。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结合分层注入、人工举升、储层改造、排水采气、井下作业等采油采气工程五大主体专业的特点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需求,从常规油气工程关键技术、非常规油气工程关键技术、采油采气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关键技术、绿色低碳安全工程关键技术4个重点方向,构建新时期采油采气工程科技创新的攻关目标和攻关思路,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层序演化对滩坝储集层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相滩坝砂体储集层在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湖盆滩坝体系的形成与分布控制因素较多,着重讨论了层序地层的发育与演化对滩坝储集层的形成、分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构造层序控制了滩坝形成与发育时期;滩坝体系主要形成于断陷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形成的早期和断坳转换期,分布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湖平面的升降和沉积物供给控制了滩坝四、五级旋回的形成及构成。滩坝沉积的旋回性是滩坝储集层储盖组合形成、分布以及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控制作用之一;四级旋回内较大湖泛泥岩段作为区域或局部盖层,控制了滩坝储盖组合的形成与发育位置,在总体湖侵背景下,不同储盖组合分布范围与成藏潜力各异。图8参14  相似文献   

9.
周东延 《中国石油勘探》2012,17(3):19-31,36
油气动态富集理论是关于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体系,它建立在我国油气勘探实践特有的发展基础之上,继承性地将我国已有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成功勘探模式由"静态"向"动态"、由表象向成因及动力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油气动态富集的思想和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油气动态富集理论的3项基本原理(相互作用、相对性原理,油气资源及其时空分配控制原理,圈闭体系、充注体系协调匹配原理)及其新认识,并对其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含油气盆地动态综合评价及勘探一体化体系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发展历史及现状,综合评价了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风险构成及最优化目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国内乙烯裂解原料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分析,为炼化企业提质增效提供相关信息和技术参考。 方法对乙烷裂解制乙烯投资热进行理性分析后,指出国内蒸汽裂解生产乙烯的原料来源广泛,以石脑油为主,兼及少量低碳烃和低辛烷值油品。阐述了石脑油的分离技术及裂解评价试验对乙烯裂解原料优化的重要作用。对煤基石脑油与石油基裂解原料的物性和裂解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煤基石脑油中正构烷烃质量分数达到72.83%,其裂解乙烯、丙烯、双烯(乙烯+丙烯)及三烯(双烯+1,3-丁二烯)的收率分别比石油基石脑油高出18.33%~26.27%、5.92%~12.34%、16.50%~21.41%、12.66%~17.53%。煤基石脑油裂解乙烯收率分别比拔头油和油田轻烃高出10.95%和10.74%,双烯收率分别比拔头油和油田轻烃高出4.28%和4.09%,三烯收率分别比拔头油和油田轻烃高出6.89%和6.22%,裂解性能优异。 结论立足于国内“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实际,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积极盘活石油基乙烯裂解原料,对炼油厂副产低碳烃和低辛烷值油品等适合做乙烯裂解原料的烃类,应该合理利用。以煤基石脑油为突破口拓展新的裂解原料来源,是解决国内乙烯裂解原料短缺问题、实现炼化装置提质增效、推动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乙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相似文献   

11.
刘文岭  韩大匡 《石油学报》2022,43(10):1450-1461
对地下储层和流体的认识程度严重制约油气田开发的生产举措,而油气藏描述在油气田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油气藏系统的数字孪生体是油气藏描述的最高境界。在对油气田开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和数字化转型生产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孪生油气藏理论,将数字孪生油气藏定义为"构建油气藏的数字孪生仿真模型,最大限度地量化逼近真实油气藏,及时准确地表征油气藏全生命周期动态变化,模拟物理世界油气藏实体在真实环境下的开发行为",为油气藏描述与油气藏工程一体化研究指明了方向。论述了基于数字孪生油气藏的智慧油气田建设重点方向与建设内容,指出通过建立油气藏开发系统的数字化副本——油气藏数字孪生体,以此为基础在云端优化开发与科学管理油气田,将带来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孪生油气藏将为智慧油气田建设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   总被引:70,自引:23,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07-312
从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油气藏饱和压力/露点压力等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及邻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成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正常油藏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保存条件最好,以轻质油和气藏为主。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为:(1)海西期以来下古生界长期持续供油,为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条件;(2)塔河地区长期处于斜坡区,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始终是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必经之地,是大规模油气聚集和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3)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及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是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成藏后油气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4)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对油气保存、破坏和改造的作用巨大,早期封闭系统的形成与破坏,为寻找重质海相原生油藏指明了方向,晚期封闭系统的重建,为寻找次生、原生轻质油气藏及天然气指明了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与能源矿产关系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烃类蚀变和吸附作用通过增大流体的溶解能力、改变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和酸碱度、影响土壤颗粒的润湿性等方式,对元素地球化学场产生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元素地球化学场与能源矿产关系密切,铁族元素和亲铜元素的低背景叠合分布区为煤和天然气藏的主要赋存区;钨钼族元素的低背景与铁族元素、亲铜元素的低背景之间的过渡带为铀矿床的有利富集地带;钨钼族元素低背景区为油气藏和煤矿远景富集区;规模大、级别高的元素高、低背景区对应富矿大矿。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区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可分为4个分区,Ⅰ区富集石油、天然气、煤;Ⅱ区是天然气、煤和铀矿富集区;Ⅲ区是石油与煤的共生区;Ⅳ区是多金属、贵金属以及铀矿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115,自引:12,他引:103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3层结构: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中部为仓储层,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剖面呈透镜状,油气通过砂体-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3类9种油(气)藏类型,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均构造型油气藏组合,储量丰度大;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分布范围广,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成藏组合。第三纪渤海湾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渤海迁移,是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富集于邻渤海的沾化凹陷的主要原因,凹陷中受断裂控制形成的低凸起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存在巨毯状输导层在下、树枝状砂岩透镜体在上的河流层序结构,是形成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前提;存在油源断裂网和将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是它源油气向上输导的关键;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中存在圈闭,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核心。具有类似条件的沉积盆地,可能也存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一石油地质新理论为勘探次生油气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复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压力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的影响,划分了温度与压力关系类型;并在对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热历史类型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盆地、不同地区深层油气相态差异大,主要受深层经历的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率、压力、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及影响因素;(2)在快速增温、加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在高温下仍然可能存在油藏及凝析气藏;(3)超压对生烃及烃类的高温裂解具有抑制作用;(4)深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中低温高压型、高温高压型、中温中低压型3种主要类型;(5)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可划分为后期快速沉降增温低地温梯度型、后期快速沉降增温高地温梯度型、中后期快速增温晚期抬升降温型、前期大幅度沉降快速增温中后期大幅度抬升剥蚀降温型4种类型,不同热演化史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及成藏期早晚与油气前景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李俐莹 《石油石化节能》2021,11(4):13-15,I0003,I0004
油气集输工程管网布局设计,具有控制造价、影响产能等属性,亟需在布局设计中加以优化完善。借助油气集输管网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地理、湿度、气候等因素,在操作上依赖降耗增效原则,设计和完善油气集输管网布局优化方案。以油气集输工程节能设计为原则,应用地面集输管网优化、井组优化、系统布局优化、集中处理站选址优化等模式,实现油气集输工程管网布局设计优化,以保证管网节能设计高效落实。在油气集输工程管网布局改造后,管效由88.19%提升至90%,实现总节能646.2 MJ/h,节气15.01 m3/h,年节气总量达13×104m3,达到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因此,针对当前管网布局优化要求,制定以多元化设计保障策略,对于了解未来管网布局设计具有极大辅助作用,展现出较为积极的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干热岩能源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高效低碳清洁能源,全球已发现干热岩的储存量是所有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储存量的几十倍,干热岩的开发利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治污减霾的重要举措。以勘探开发历程为思路,综述了国内外干热岩的分布、勘探开发、热储层研究、利用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开发利用干热岩能源需攻克的技术瓶颈,对其未来的勘探开发利用前景从各国政府重视程度、能源转型和发展的先进技术等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苏琴 《吐哈油气》2008,13(4):411-414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把油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物资计划申报和审批、合同谈判与管理、物资采购及价格管理、物资编码及收发存管理、物资委托管理、代储代销物资管理、物资质量管理及资源平衡分析等,按照企业内控流程程序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试论富油凹陷油气分布的"互补性"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富油凹陷油气分布具有"互补性"特征,即构造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在油气资源分配、空间分布上具有"互补性",这种分布特征是由构造与岩性一地层油气藏所赋存的宏观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等多种因素的耦合所决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油气分布的"互补性"在各类陆相盆地中具有普遍性。这一"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树立新的勘探理念,建立科学的勘探程序,制定正确的勘探部署,对推进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油气田开发数据信息管理是油气开发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数据信息管理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管理及科研效率,显著地提高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文章根据油气田开发数据信息管理的自身业务特点,以西南石油局为例,从油气男开发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介绍了数据库设计及应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该系统目前已在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