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明确盆地深层现今结构特征和盆地类型,指出盆地油气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界与前中生界不整合特征明显,表现为连续的较强能量的地震同相轴;前期认为不整合面之下呈水平连续地震反射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实为多次波成像,认为石炭系—二叠系在中生界覆盖之下呈水平分布是不合理的;不整合面之上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主体白垩系各层段反射特征清晰;不整合之下前中生界(主体为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一系列冲断构造、复式褶皱,地震成像不连续,与地层产状有关,信噪比低。总体来看,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中生界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冲断构造,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白垩系,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复杂盆地或盆地复杂区。  相似文献   

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中生界花岗岩潜山领域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揭示该盆地深水区基岩潜山领域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裂缝是影响该领域潜山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之一。利用成像测井、井壁取心和薄片分析等资料,对松南低凸起Y8区中生界花岗岩潜山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花岗岩潜山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溶蚀裂缝和成岩缝等3种类型,以发育中—高角度构造缝为主,多为NNW—SSE走向,其中90%为未充填缝及有效缝,主要为3期发育,垂向上可根据裂缝参数分为风化裂缝带和内幕裂缝带。岩性、构造及溶蚀改造是控制该地区潜山裂缝发育的关键因素,花岗岩储层长石与石英含量超过80%,有利于裂缝发育;印支期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有利于形成网状裂缝系统,大气淡水及深部热液溶蚀改造进一步增大了裂缝发育深度,进而改善了花岗岩储层物性,扩大了花岗岩储层规模,并提高了油气产能。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中生界花岗岩潜山领域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揭示该盆地深水区基岩潜山领域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裂缝是影响该领域潜山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之一。利用成像测井、井壁取心和薄片分析等资料,对松南低凸起Y8区中生界花岗岩潜山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花岗岩潜山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溶蚀裂缝和成岩缝等3种类型,以发育中—高角度构造缝为主,多为NNW—SSE走向,其中90%为未充填缝及有效缝,主要为3期发育,垂向上可根据裂缝参数分为风化裂缝带和内幕裂缝带。岩性、构造及溶蚀改造是控制该地区潜山裂缝发育的关键因素,花岗岩储层长石与石英含量超过80%,有利于裂缝发育;印支期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有利于形成网状裂缝系统,大气淡水及深部热液溶蚀改造进一步增大了裂缝发育深度,进而改善了花岗岩储层物性,扩大了花岗岩储层规模,并提高了油气产能。  相似文献   

4.
酒西盆地青西地区油气藏裂缝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位于酒西盆地西部的青西油田由若干个深层裂缝性油气藏组成,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又是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主力油层段位于裂缝发育段内,油田内裂缝发育区为高产井区。目前已运用多种方法研究裂缝,诸如全直径岩心X-CT扫描、核磁共振分析、成像测井裂缝解释识别、三维地震相干数据体处理以及地震属性提取分析等手段,从裂缝静态特征描述、井筒周围裂缝评价、裂缝分布预测等方面研究裂缝,并确定裂缝发育层段及裂缝发育区分布。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于渤海油田中生界覆盖太古界潜山领域的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近年来,基于新三维地震资料和新钻井获取的大量岩心及测井等资料,在研究渤中凹陷潜山构造演化及地层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发育模式研究和储层预测技术攻关,分析了覆盖型太古界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运用该模式指导了渤中13-2构造的油气勘探部署并取得了渤中13-2大型整装挥发性潜山油气田的重大发现。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构造主要经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具有印支期—燕山早期挤压逆冲成山、燕山中期拉张反转改造、喜马拉雅期埋藏定型的特征,形成了渤中13-2大型中生界覆盖太古界潜山圈闭;(2)该区受中生界覆盖影响及多期应力叠加控制,储层发育具有"垂向顶部差异、内幕横向连续"的展布特点;(3)研发了基于光滑反射强度滤波的裂缝预测技术,实现了对潜山内幕多尺度裂缝型储层的有效预测;(4)创建了覆盖型潜山"超压强注—接力运移"油气成藏模式,为覆盖型潜山油气远距离运移和规模成藏提供了依据。结论认为,该认识指导了渤中13-2油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及其他地区类似覆盖型潜山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低渗致密砂岩发育多种类型的油气输导系统,主要有裂缝简单型、裂缝-砂体复合型、裂缝-不整合面复合型和砂体简单型等4种,其中裂缝型输导系统是整个延长组中上部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裂缝-砂体复合型输导系统是长6~长2油层组中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和储层物性封闭岩性圈闭的主要运移通道;裂缝-不整合面复合型输导系统是不整合地层圈闭的主要运移通道;砂体型输导系统是延安组和直罗组常规储层中发育的低幅背斜和上倾尖灭岩性圈闭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提出了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油气运聚具有多点充注、"补丁式"拼接、无重力分异的特征。该次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七五”期间,地矿部562队承担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含油气条件及前景预测”的专题研究任务。于今年初提交了总结报告并通过了评审验收。该项研究成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发育有由海相中生界和陆相新生界分别组成的两类含油气盆地。初步查明以海相中生界为主体的羌塘盆地,是该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羌塘盆地由上二叠—中三叠统、上三叠—中侏罗统下部、中侏罗统中部—下白垩统下部三套含油气建造联合组成。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气储集系统、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分析基础上,对油气富集规律分析认为,古潜山圈闭油气富集高产必须邻近古近系生油凹陷且位于油气运移通道系统之上、发育构造裂缝及次生孔隙的砂砾岩或火山岩储集系统、具有古近系的区域性披盖层;综合生、储、盖和构造条件分析,对中生界古潜山油藏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对下一步深层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石油海外乍得项目在乍得H区块Bongor盆地花岗岩潜山地层发现了油藏。Bongor盆地花岗岩潜山地层压力低(压力系数1.0),裂缝发育,钻进过程中极易发生严重井漏。鉴于欠平衡钻井技术在提高油气发现、钻井速度,避免井下复杂情况和保护油气层等方面的优势,决定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钻探Bongor盆地花岗岩潜山。在分析Bongor盆地潜山地质和前期钻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欠平衡钻井初步方案,对前期欠平衡钻井2口井的试验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完善现场试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下刚果盆地北部中新统深水浊积岩储层及含油性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刚果盆地北部中新统地层发育大型的深水浊积体,形成了一批典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水深500~1 500 m,钻探成本高,钻前的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是降低该区油气勘探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下刚果盆地中北部Mohm油田、KTNSM油田和Tomboco油田中新统浊积砂岩含油气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推导出利用叠后地震属性描绘地震数据体中的强振幅在空间的分布形态;用纵波/横波速度比属性预测具有浊积水道展布形态的地震异常体的岩性;在砂岩储集体刻画基础上,用叠前重构的泊松阻抗技术有效识别砂岩孔隙内的流体类型这一技术组合.运用这一技术组合,在下刚果盆地中北部H区块内钻前识别和发现了新的潜力勘探目标,并预测和描述了这些潜力目标在空间的分布范围与特征.部分目标经钻井证实,实钻结果与钻前预测完全一致,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下刚果及其他西非海岸盆地的浊积砂岩储层及油气预测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秘鲁乌卡亚利盆地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的子盆地之一。该盆地油气潜力巨大,勘探程度低,已发现12个油气田,可采储量约6×108t。根据大量物探、钻井和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乌卡亚利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并提出勘探有利区域和潜力。研究表明,乌卡亚利盆地自奥陶纪形成以来,长期沉降接受沉积。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积3套主要烃源岩,即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烃源岩、二叠系Ene组烃源岩和石炭系Ambo群烃源岩,这些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成熟阶段,分别向盆地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运移供油;盆地内有多套储盖组合,主要储集层为白垩系Cushabatay组和Vivian组;晚二叠世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圈闭类型主要为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推覆背斜、断背斜和断块等构造圈闭,也存在大量地层和岩性隐蔽圈闭。盆地勘探前景广阔,最有利的勘探区域是盆地东南部的Urubamba次盆和构造发育的西部褶皱逆冲带。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全部是构造油气藏而且多数位于逆冲断层的上盘,对下盘圈闭的勘探很少。勘探潜力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寻找构造圈闭,特别要加强对逆冲断裂下降盘的勘探力度; 二是要重视隐蔽油气圈闭勘探,特别是要加大二叠系Ene组古潜山圈闭、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生物礁圈闭和白垩系岩性(河道砂体)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石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重要的储集层。根据已钻井资料,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性、储层类型对波阻抗影响最大,岩性、流体对波阻抗影响较小;奥陶系碳酸盐岩致密层和小裂缝型储层具有密度大、速度高、波阻抗值大的特点,利用地震常规预测手段较难预测出小裂缝型储层,而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大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洞穴型储层具有密度小、速度低、波阻抗值小的特点,与围岩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地震上可以产生明显的响应,可利用常规地震资料来预测这种类型储层。该认识对提高有效预测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水平,规避勘探风险,具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哈密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的经验,综合现有的地质、物探及钻井资料,从火成岩油气成藏的3个主控因素入手,分析评价哈密坳陷石炭-二叠系的油气成藏潜力后认为,哈密坳陷存在至少3套有价值的烃源岩,具有成藏的烃源岩基础;尽管石炭-二叠系储集层普遍较差,但部分探井揭示出火山岩原生储集层有被次生裂缝改善的迹象,目的层的后期浅埋以及古构造背景下后期的抬升遭一定程度的风化剥蚀等有利于火山岩的淋滤改造和储集层的发育,这种构造背景下控制的尤其是具有油气规模聚集的区域是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田军 《新疆石油地质》2021,42(3):272-282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海外地震测网稀或不规则、钻井少甚至没有钻井资料且地质构造复杂的所谓低勘探程度地区进行风险勘探,其并不十分明朗的勘探前景为我们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低勘探程度地区的勘探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盆地的主力凹陷、确定盆地的主力勘探层系和成藏组合、选择有利构造带和规模目标等,形成了一套以规模目标为核心的定量—半定量评价标准及成熟的工作流程。将这套技术应用于海外B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弋阳盆地发育于白垩纪,中白垩世为盆地发展期,晚白垩世为盆地定型期。在北东向的赣东北等大断裂控制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和东部2个断拗型凹陷,西部凹陷中白垩统冷水坞组二段有较好的生油条件,上白垩统周家店组也有一定生油条件。根据对物探、钻井及地面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西部凹陷和罗圹斜坡为石油勘探的有利地区。根据岩心观察及对地表油苗的连续追踪研究,认为圈闭类型主要有岩性圈闭、断裂岩性圈闭和断裂带附近的裂缝型圈闭,石油聚集受构造、物性和裂缝系统的共同控制,可能形成受箕状断陷背景控制的复式油藏。对盆地的进一步勘探与研究提出了建议。图2(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8.
寒武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层系。基于最新钻井、野外露头、地震资料和镜下薄片鉴定,识别出其主要发育相控型和构造强改造型两大类储层,进而细分出8类储集体,其中表生岩溶储集体和高能云化鲕粒滩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的主要储集体。寒武系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孔、洞、缝均发育,不同储集体类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差异明显。提出了寒武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高能相带云岩、古隆起区表生岩溶作用和断裂活动等3方面因素,建立了寒武系储层模式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指出盆地西南缘的庆阳古陆周缘地区的寒武系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区是重点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分析钻井、地震、储量、产量等历史数据,总结勘探成果、勘探领域、石油地质理论,将北部湾盆地海域勘探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60—1995年),钻井证实北部湾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明确了北部湾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合作高潮,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涠西南凹陷突破及滚动勘探阶段(1995—2010年),以涠洲12-1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北部湾盆地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突破1×108 t;面对涠西南凹陷满凹含油但油田规模较小的难题,提出滚动勘探战略,实现了储量升级和增加。乌石凹陷突破及新领域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以乌石17-2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证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被证实的富烃凹陷,开启了北部湾盆地勘探的新局面;同时对潜山油气藏等新领域积极探索,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思路和方法再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油气勘探工作的分阶段性,油气勘探决策阶段可划分为盆地选择决策、区带选择决策和圈闭选择决策3个阶段,各勘探决策阶段决策的性质、目的、原则和方法不同。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是短期、阶段性的战术决策,因此,它不考虑前期勘探的投入和后期的开发投入,从而避免了以前油气勘探决策工作陷入到"繁文缛节"的难于实际操作的境地。油气圈闭勘探决策只根据圈闭勘探阶段优选圈闭的目的,以最小的风险、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储量为决策的原则,采用圈闭勘探投资极限确定、圈闭综合排队和圈闭钻探风险分析的方法,实现在给定的投资下,从已落实的圈闭中优选出一批勘探风险最小,能获得最多储量的圈闭。或在给定的储量任务下,筛选出一批勘探风险最小,勘探成本最低的圈闭,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钻探目标。应用油气圈闭勘探决策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圈闭勘探决策的实际资料,优选了位于绵竹-盐亭中部隆起带、龙泉山熊坡断褶带、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和什邡-邛崃中央向斜带的10个圈闭,列为当前勘探阶段的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