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新疆克拉玛依834000火驱过程中会不停地向火井注入空气,以维持燃烧,产生的气体在采油井中产出。但是,由于储层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使得产出气体沿高渗透条带突进,当运移到固井质量差和套损的井时,就可能会发生窜漏。在对火驱开发先导试验区红山嘴油田红浅1井区储层特征和油井井况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窜漏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为火驱先导试验的继续开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面临采油速度低、水窜快、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等问题,且缺乏分层系开发调整经验,制约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利用室内物理实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明确了海上非均质稠油油藏分层系开发技术界限、注采井间加密模式和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下限。结果表明:当储层原油黏度级差大于3或渗透率级差大于3时,层间干扰系数增大,实施分层系开采,且各开发层系油层厚度为4~8 m;对于强非均质性储层,不同井型、井网加密模式下体积波及系数差别较大,采用反九点转五点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加密模式,并将井距调整为220 m,体积波及系数显著提高;储层内部隔夹层渗透率、分布面积和分布位置均对水平井产能具有较大影响,基于隔夹层优化布井后,原油黏度为260 mPa·s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累计产油量达到5万m3,油柱高度可由12 m下推至7 m。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纵向分层系、平面变井网、水平井挖潜”的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应用于秦皇岛32-6油田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应用多套加密井网构成的高密度开发井资料(平均井网密度275口/km~2),首次开展了基于密井网的大型浅水湖盆河流三角洲分流河道单砂体原型地质模型研究。通过从一维井孔、二维平面到三维地质体不同维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精细表征,实现了水下分流河道井间砂体边界准确刻画;细划出4种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成因类型,建立起平面网格步长20 m×20 m,纵向网格精细到0.1 m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量化了不同类型分流河道单砂体几何参数及不同岩性分布概率等单砂体内部构型参数。基于密井网的储层原型地质模型,深化了对浅水三角洲不同类型分流河道单砂体规模、井控程度以及剩余油潜力分布特征的认识,量化的模型参数对提高稀井网区储层预测与建模精度,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柳泉油田自2007年取得储层新认识后,先后开展了多次储层预测、评价和再认识工作,通过近3年的研究显示,储层纵向上不接替,横向上不连片。一般很少有16+17小层与23小层同时产油的井,除了红114井区外绝大部分区块储层平面展布规律掌握困难,整体开发经网部署较为困难,应以点带面,滚动开发、逐步建立完善独立注采井网或注采区块,分点分区块完善,提高产能贡献率、确保注采平衡、降低递减。  相似文献   

5.
PL油田为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构造油藏,主力含油层段为馆陶组,储层物性较好,为中高孔渗,纵向上含油层厚,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77 m,但油井产液(油)量低,注水井日注量低,与开发方案设计差异大,油田开发效果差。通过对完井方式、构造断块大小、储层等因素的对比分析,确定储层分选性差是导致油田产油能力和吸水能力差的根本原因,为下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S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水驱开发稠油油田,目前油田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阶段,随着油田含水上升,油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S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对低产低效井成因进行分析,从剩余油、砂体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注采关系、钻完井污染及井筒完整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对低产低效井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低产低效井开展治理对策研究,制定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分类研究、治理与挖潜调整同步”的治理策略,最大限度发挥油田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近3年通过对S油田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高含水砂体挖潜、薄层挖潜、高含水期水平井产能评价、注采井网调控、潜力储量评价等技术,成功指导了渤海S油田51口低产低效井的治理研究,新增探明储量300×104 m3。2017—2019年已治理33口低产低效井,2019年7月实现日增油近1200 m3,预测到开发期末累增油近240×104 m3,提高采收率近1%,低产低效井治理效果显著。该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低产低效井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XB油田油层平面上水淹面积大、纵向上层间水淹不均匀的状况,基于油层非均质性和井网特点,结合检查井资料,研究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同时指出剩余油分布主要是受储层非均质性和井网不完善影响,其中物性差型剩余油占整个剩余储量的1/3以上,并依据不同剩余油分布类型,确定了XB油田薄差油层压裂、酸化、层内细分注水、完善注采关系等精细挖潜对策。实践表明,通过分析流体渗流规律,结合剩余油分布情况及目前采油技术工艺水平,强化注采系统和注采结构调整,油田薄差储层动用状况显著改善,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8.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制约油田高效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在堡子湾南罗4井区开展不稳定注水试验,在降低油井含水,均匀平面水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稳定注水的实施,使得油水平面及纵向渗流发生改变,引起高渗透层含水饱和度的降低,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腰英台油田是多层系开发的低渗透油田。针对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差异大及物性条件差的特征,采用不动管柱分层压裂技术,实现了多油层的均衡改造,有效地调整了非均质多油层纵向上、平面上的差异,起到提高注水效果、改善开发状况作用。通过优化压裂液体系降低对储层的伤害,有效地保护了储层,优选覆膜砂压裂支撑翔提高加砂强度和施工成功率,增加了单层产量。近两年来,油田应用不动管柱分层压裂技术施工11井次,工艺施工成功率91%,有效率100%,作业费用降低近40%,提高了油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0.
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吕晓光  雷顺 《石油学报》1997,18(2):66-71
河流相储层在大庆油田的产油层中占有重要比例,河流相储层的平面连续性是影响其非均质性的主要方面,是油藏精细描述和建模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采用露头调查类比的方法进行油田地下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工作,但受限于沉积环境、沉积条件的不确定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将沉积过程分析、界面分析、测井曲线分析及油田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应用于油田地下研究,进行河流相储层平面连续性精细描述,重点探讨了储层细分微相、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及砂体之间的连通性等内容.研究成果对老油田储层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储层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应用岩芯及其它地质资料,对储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安棚油田深层系(核三段VII-IX油组)储层为一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陆源碎屑岩;主要储集空间是残余粒间孔,杂基内微孔,粒间溶孔及组分内溶孔;岩性胶结致密,储层物性差;有效储层在纵向主要分布在VII油组和Ⅷ油组的上部,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发育在泌246井, 泌212,泌252井及泌216井一带。  相似文献   

12.
刘波 《石化技术》2023,(1):144-146
采用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原则,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储层横向预测以及测井综合解释等研究方法,借助建模软件,模拟建立跃西油田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具有高精度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三维地质模型包括相控岩石物理属性模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确定性、随机性沉积相模型。建立的模型平面上分为跃地1井区和跃75井区,纵向上分为主力小层28层和隔层29个,平面网格单元为20m×20m。  相似文献   

13.
大安油田红1扶余油层属于超低渗透油层,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砂体纵向上2~4层,平面上变化快不连续,因此优选有效储层是效益开发的关键。本文针对物性差的特点,明确储层微观与宏观响应性,提取有效储层渗透率及渗砂体厚度,定量刻画渗透性砂体平面展布,结合单砂体刻画明确有效储层分布范围,为区块规模动用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并对其他低渗透油田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英伟 《断块油气田》2013,20(2):162-165
在大庆长垣G地区P油层重构反演中,利用波阻抗的低频分量和自然电位的高频分量.融合、重构了拟波阻抗曲线,开展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特征参数重构反演以及反演后处理工作,拓宽了地震频带的重构反演方法,极大提高了地震反演的分辨率,较好地界定了砂体对接关系及其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不仅能够识别出大于5m的厚砂层,而且能够识别出约2m的薄砂层;砂体呈窄条带状断续分布.、研究区储层平面、层间矛盾突出,不同相带吸水变化较大,间歇性吸水,甚至不吸水,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田边部储层及井间河道砂。该研究充分挖掘了地震资料的潜力,对已开发油田的构造和储层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储层分布特征和剩余油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低煤阶煤储层资源,结合低煤阶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和气田地质模型资料,建立了低煤阶煤层气井数值模型,并进行了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基于储层物性划分,开展了低煤阶煤层气合理开发方式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合采井纵向穿过J和T共2套煤层组,纵向储层控制程度高、排水量大,有助于降压解吸,增加单井产量;影响低煤阶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有累计净厚度、渗透率、含气量、井距和含气饱和度;埋深< 2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1 500 m,埋深为250~3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1 200 m,埋深为350~400 m和埋深为400~4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1 000 m,埋深450~60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800 m,埋深> 6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700 m。该项研究为气田的有利区筛选和开发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渤海X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针对纵向动用不均匀的问题,利用人造物理模拟岩心,开展油水井不同射开部位生产条件下厚油层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注入井上部射开、生产井全部射开效果最好,最终采收率最高;优化射孔方案可以改变油水流动方向,但受重力分异作用影响,剩余油仍主要集中在储层顶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油田生产,其中X1井投产后日产油达200 m3,无水采收期长达2年。该方法对于改善厚油层水驱效果具有一定效果,可在海上油田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井网适应性差,有效动用程度低的问题,采用径向钻孔技术优化研究,通过分析径向钻孔的适应性,纵向上对水淹程度低、动用差的储层实施径向钻孔,平面上变方向适配井网,避免地应力方向变化导致井网不匹配,变长度适配井距,减小注采井距,避开高水淹分布区,实现各方向均衡水驱等措施,形成一套径向钻孔适配井网优化技术。指导实施径向钻孔井7口,实施后单井产能均增加2倍以上,自然递减下降3%,储量动用程度提高20%,增产效果明显。研究认为低渗透非均质注水开发中后期通过径向钻孔均衡了平面水驱,改善纵向吸水状况,达到了适配井网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渤海L油田油藏聚驱后,部分井区后续水驱阶段出现含水回返快,剩余油挖潜难的问题。为此,应用水平井测井解释静态法分析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再利用注采受效关系、产聚浓度监测数据及不稳定试井等动态资料判断井间连通性。研究表明,测井模型显示井区内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注采受效法判断注水井C1H与采油井C2H趾部连通性好,与采油井C3连通性差,验证了测井解释结果;产聚浓度监测结果表明,注水井C4与采油井C2H井间连通性差,与采油井C3、C6井间连通性好,并由不稳定试井法得到验证。该方法在渤海L油田C井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河流相储层平面及纵向物性变化均较快,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垂向水淹规律。通过建立精细数值模型,量化表征了储层内部韵律性、夹层分布特征及注采井网类型对水淹规律的影响。测试及精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储层组合形式下,水淹程度可达到15%~60%,垂向表征厚度对单井水淹规律影响较大,最高相对误差可达120%,且漏斗型储层物性夹层区域垂向表征厚度不宜大于0.4m,研究成果为油田生产井开发指标的确定及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中东F油田储层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油藏在平面和纵向上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通过常规试井求取的单井采油指数,只能反应不稳定采油指数,而计算拟稳态下的采油指数才能对油井及油田的动态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此类碳酸岩油藏确定拟稳态采油指数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利用数值试井结合动态地质模型及理论公式对拟稳态采油指数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碳酸岩油藏岩石类型分类结果,预测拟稳态采油指数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预测新井产能,高效地指导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