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原水致嗅物质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原水中致嗅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发现石家庄水源水中的主要致嗅物质为2-甲基异莰醇(2-MIB)(嗅阈值29ng/L),2008年检测到的黄壁庄水库原水2-MIB最高值为95.0ng/L,岗南水库原水2-MIB最高值为59.1 ng/L;2009年检测入厂水的2-MIB的最高值为207.0ng/L。对水源水进行了实验室小试除味试验,当原水嗅味四级时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10-20mg/L可使出厂水达标。针对岗南水库水嗅味、锰超标问题进行了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脱色除臭剂与活性炭联用的研究,并在生产中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的应急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ClO2组合技术对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AC+ClO2组合技术的除油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单一处理方法.在ClO2和PAC的投量分别为8和30 ms/L,PAC吸附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可将水中0.5 mg/L石油类污染物降至0.01 mg/L,满足饮用水标准中0.05 mg/L的要求.在输水管渠中间的调压阀室投加PAC,可以充分利用管渠的流行混合时间;在水厂混合反应前投加ClO2进行预氧化较为适宜.PAC+ClO2组合技术可作为饮用水水源突发石油类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藻期引滦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偏碱性的高藻引滦原水,进行了预氧化除藻、混凝及助凝等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接触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当Cl投量为0.5 mg/L、PAC投量为25 mg/L时,其除藻效果要明显好于ClO2和FeCl3,组合、Cl2和PAC组合及Cl2和FeCl3组合的,且再投加0.2mg/L的助凝剂HCA,则除藻效果会更好;ClO2对原水的pH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混凝效果,同时水中较高的余氯还可省去实际生产中滤前加氯消毒操作.因此采用ClO2作预氧化除藻剂、PAC作混凝剂、HCA作助凝剂比较适用于高藻期引滦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2005年秋,北京市民大量投诉自来水嗅味问题。利用GC/MS方法对第九水厂原水进行分析,发现主要致嗅物质为2-MIB,其浓度变化与水中蓝绿藻的变化有相关性,春秋两季是高发期;在MIB浓度大于50ng/L时,水厂原处理工艺难于把嗅味控制在嗅阈值内;试验采用粉末活性炭(PAC)预处理技术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试验确定了PAC类型,投加点,投加量和启动条件;在第九水厂应急处理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得到了市民认可。  相似文献   

5.
以合肥市某水厂生产时原水中二甲基异坎醇(2-MIB)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限值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次氯酸钠预氧化、高锰酸钾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对2-MIB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次氯酸钠、高锰酸钾分别单独预氧化对2-MIB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36%和63%,但过量投加均会导致去除率降低;粉末活性炭对2-MIB吸附去除效果好,去除率高达85%以上,但粉末活性投加量过大,吸附时间长,容易穿透滤池,出厂水浑浊度升高;而在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下,2-MIB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同时能大大减少活性炭的消耗量。  相似文献   

6.
给水厂应对突发氯苯污染的应急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氯苯是给水厂原水突发水质污染的高风险物质之一.通过中试研究了应对原水突发氯苯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常规工艺难以去除原水中的氯苯,向原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并与强化常规工艺联用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氯苯,能保证处理后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PAC与原水混合阶段是去除氯苯的主要阶段,去除率为62.5% ~ 98.9%,强化常规工艺可进一步去除水中低浓度的氯苯,颗粒炭滤柱作为安全余量,是水质安全保障的最后关口.同时基于中试结果,给出了应对原水突发氯苯污染时PAC对氯苯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生物强化过滤工艺生物膜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厂沉淀池出水为原水,对生物强化过滤工艺的生物膜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滤料介质组成的生物滤柱的生物膜特性,分析了膜形成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滤柱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活性炭-石英砂滤料上生物膜形成效果要优于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料和石英砂单层滤料;反冲洗水含氯对生物膜形成有负面影响,对无烟煤-石英砂滤柱的影响尤为显著;可以CODMn和NO-2的去除率作为生物膜成熟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4月—9月易发原水致嗅物质2-MIB超标问题,进行了2-MIB去除规律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工艺对2-MIB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8.6%,不采用其他预处理工艺时,混凝沉淀和砂滤对2-MIB没有去除效果。使用预臭氧和混凝前加氯方式联合预处理时,混凝沉淀会抵消预臭氧对2-MIB的去除效果,后续砂滤单元对2-MIB的去除率为15%~35%,尽管缩短了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但对2-MIB的去除率提高不超过5%。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2-MIB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厂负荷不超过80%、原水中2-MIB的浓度不超过911 ng/L时,通过预臭氧、前加氯、常规处理与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的有机结合,可控制出厂水中2-MIB浓度低于10 ng/L。  相似文献   

9.
以丹江口水库中试基地的沉淀池出水作为试验用水,对比研究了细石英砂单层滤料、粗石英砂单层滤料、无烟煤单层滤料及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料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4组滤柱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相近,但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柱受进水浊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抗冲击能力较强,出水浊度相对稳定;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柱与无烟煤滤柱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细石英砂与粗石英砂滤柱,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柱与无烟煤滤柱对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31.45±10.39)%和(28.23±9.15)%,对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13.05±5.3)%和(14.23±4.97)%;细石英砂滤柱水位增长最快,且运行周期最短,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柱与无烟煤滤柱水位增长相对较慢,运行周期是细石英砂与粗石英砂滤柱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受毒死蜱污染的原水,通过小试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吸附强化聚合氯化铝混凝工艺对毒死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8mg/L聚合氯化铝和0.05mg/LPAM难以将毒死蜱浓度降低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值(0.03mg/L)要求,需要采用PAC吸附与混凝沉淀联用工艺。当原水毒死蜱浓度超标5,10,20,30,40和50倍时,所对应的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30,30,40,40和50mg/L,出水浓度均小于0.03mg/L。PAC吸附强化工艺聚合氯化铝混凝工艺可有效应对原水的毒死蜱污染,保障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原水预臭氧化对常规处理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荣  许阳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0):57-60
杭州南星水厂的原水经预臭氧处理后,砂滤池除铁、锰作用得以加强并发挥了生物除氨氮作用,但反冲时滤砂难以洗净,池壁还滋生了青苔;混凝效果得到强化,矾耗降低.通过生产性试验分析了原水预臭氧化对常规工艺的不利影响,认为原水由预氯化变为预臭氧化后,生物砂滤池宜改为气水反冲洗方式,斜管沉淀池和滤池宜采用遮阳方法防止池内滋生藻类,另外从成本方面考虑,用投加臭氧来降低矾耗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12.
在常规处理条件下,对西南地区突发性非多砂高浊度原水进行了加药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级絮凝、分级沉淀工艺,先投加PAC,60~120 s后投加PAM,对高浊度原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原水浊度为15 000 NTU时,投加200 mg/L PAC、0.4~0.5 mg/L PAM,静沉30 min后.出水浊度为1.7...  相似文献   

13.
2-Methylisoborneol (2-MIB) is a typical odorant in water sources. It is difficult for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to remove it. In this study, three strains capable of removing 2-MIB were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carbon of sand filter. They were identified to be Shinella zoogloeoides, Bacillus idriensis and Chitinophagaceae bacterium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he biodegradation of 2-MIB was improved with the presence of external carbon (glycerol, glucose, etc.). In the period of 20 days, Bacillus idriensis can remove 2 mg L?1 2-MIB to 368.2 and 315.4 μg L?1 in mineral salts medium without and with glycerol. Chitinophagaceae bacterium can remove it to 265.6 and 185.4 μg L?1 without and with glucose.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B. Idriensis was lower when external carbon coexisted with 2-MIB. This indicated that a carbon source can inhibit the use of 2-MIB, but it can provide rich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bacteria.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在活性炭滤池前端投加不同药剂的方法深度净化某水厂沉淀池出水,考察了不同滤池形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对沉后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下向流滤池前端投加0.3 mg/L的PAC和0.03 mg/L的PAM可以明显强化活性炭滤池的过滤效果,使出水浊度小于0.1 NTU;与砂滤池出水相比,活性炭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6.6%,CODMn去除率提高了56%;相应的滤池水头损失增加较快,但仍可以满足运行周期不小于24 h的设计要求;滤后水中铝和溴酸盐含量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滤池前端投加粉末活性炭(PAC),PAC粒度和额外投加混凝剂对滤池截留活性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滤池对粒径较大且颗粒均匀的粉末活性炭有良好的截留效果,目数越大的活性炭颗粒穿透滤池的情况越严重;在滤池前端额外投加混凝剂有利于滤池截留活性炭,有效缓解活性炭穿透滤池的问题,但单独投加10 mg/L 150-200目...  相似文献   

16.
用纤维束滤料改造石英砂滤池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纤维束滤料改造石英砂滤池能显著改善出水水质和扩大产水量,同时充分利用了原有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改造是否成功、运行是否稳定可靠的关键在于滤层的构造方式、滤料选材和制造工艺。根据设计与改造经验,总结出了一些相关的工艺参数、运行数据和技术要点,对于用纤维束滤料改造石英砂滤池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超滤膜过滤粉末活性炭预处理长江水和混凝沉淀预处理太湖水的上清液试验,比较各工艺中有机物极性含量的变化,结合膜的扫描电镜照片,探讨粉末活性炭和混凝沉淀预处理技术对膜污染的减缓作用。结果表明,疏水性有机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亲水性有机物对膜污染的影响较小。超滤膜分别过滤经20 mg/L投量的粉末活性炭预处理的长江水样和25 mg/L投量的聚合氯化铝预处理的太湖水样时,相比直接过滤2种原水,超滤膜反洗后膜通量可有效恢复。粉末活性炭和混凝沉淀预处理后,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较松散,易被周期性反洗排出膜组件,滤饼层可阻止疏水性有机物直接沉积在膜表面,减缓超滤膜污染,同时也可提高超滤膜出水的化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砂滤池是在普通砂滤池的石英砂表面培养附着生物膜而形成的强化处理工艺.采用其处理微污染原水,并考察了出水水质,结果表明:生物砂滤池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由普通砂滤池的13%提高到31.5%左右,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由23.5%提高到88.3%左右,对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由零提高到90%左右,出水浊度<1 NTU,色度<15度.该工艺在现有普通砂滤池基础上即可实现,是解决微污染水源水质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锰酸钾与粉末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烧杯试验和生产应用的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低温低浊微污染源水具有明显的强化处理效果,能显著降低滤后水浊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但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顺序对混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投加混凝剂快速搅拌末活性炭可取得很好的强化混凝效果。生产运行结果还表明,少量剩余高锰酸钾可被粉末活性炭还原,而后被混凝过程去除。  相似文献   

20.
以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采用內压式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北江水.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投加ClO2-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浊度平均值为0.062 NTU;超滤能有效截留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出水TOC保持在1.0 mg/L以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但超滤不能截留亚氯酸盐和氯酸盐.与常规工艺相比,内压式超滤膜组合工艺显著缩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