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门窗》2019,(10)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设计等突出性优势,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BIM技术,有效提升了设计工作效率与质量。本文解读了BIM技术概念,分析了BIM技术设计流程,并对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实践应用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2.
BIM技术如何应用在协同设计中,结合实际工程,用小型卫生院项目逐项说明BIM技术在协同设计方面实施过程;通过实际项目,与传统的设计过程进行比较,说明BIM技术在协同设计中展现出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6,(6):212-213
项目设计、实施、运营维护阶段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和传递,在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及缩短工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项目中将BIM技术与互联网结合,依托鲁班BIM云协同平台完成项目的虚拟建造及优化、图纸及变更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商务管理,研究了BIM的云协同技术在项目各方的协同管理,施工质量控制、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常婷  韩巍  于东晖  王鑫鑫 《建筑结构》2021,51(19):116-120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设计时间紧、工程体量大、结构复杂.为提高专业间协同效率、提升施工图设计质量、保证现场施工进度、为后续设计施工一体化奠定基础,以REVIT软件为平台,采用全专业协同BIM设计,即正向BIM设计.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为例,讨论并总结了结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正向BIM设计的优势、正向BIM设计的难点与重点、现阶段BIM设计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项目开展全专业协同BIM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研究BIM环境下高效率的建筑协同设计实现方法,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率与质量,从而避免在二维建筑设计环境下常出现的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设计视图之间信息不一致和冲突现象。采用REVIT系列和Navisworks Manage 2013软件,以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项目为例,结合BIM执行计划书,研究建筑、结构和机电等多专业在BIM设计环境中的协同技术。通过RVT标准格式将Revit模型导入NavisWorks Manage 2013等软件中进行碰撞检查,实现专业间在BIM环境下的协同设计。与二维协同设计方式相比,在BIM环境下的协同设计增强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实现了不同专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在同一个模型中工作,减少甚至避免了因设计、施工人员缺乏协同工作所导致的设计变更和工程返工,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6.
杨磊 《工程质量》2019,37(2):70-75
业主管理BIM的实施诉求与设计、施工单位的BIM技术应用存在本质的区别。从业主管理的角度出发,探索基于BIM的大型机场项目业主协同管理方法。针对白云机场T2航站楼项目的建设管理需求,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多方协同等特性,研发BIM协同管理平台,用于项目的设计BIM协同、现场人员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变更管理等,为业主和各参建单位的协同管理提供信息化工具。相较于传统管控方法,项目管理的效率以及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协同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协同设计理念在建设工程设计中的有效实施、提高各设计专业之间的协同效率,将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与建筑信息模型(BIM)集成应用于建筑工程协同设计,构建了一个基于Could—BIM的协同设计平台,设计了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BIM建模、任务划分与设计协同、设计者权限管理、冲突检测与消解、知识管理、基于BIM模型的扩展功能分析等六大模块,提出了该协同设计平台的实施方案,并通过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该协同设计平台的实施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云计算技术和BIM有潜力支撑建设工程项目的协同设计。  相似文献   

8.
协同设计是实现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的管理支撑,是建筑设计业的发展趋势。为解决工程协同设计中的模型管理问题,对基于BIM的协同设计中的模型管理、用户管理、设计冲突消解、增量模型传输、设计图档管理、用户通讯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对BIM模型进行集成化管理,可以构建起基于网络的工程协同设计环境,将大幅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本文总结出的协同设计中的BIM模型管理机制可对国产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基于BIM技术的工具软件的不断完善,BIM技术已经逐渐被我国工程界认识与应用。在BIM系统中,协同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协同工作机制可以使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更加有效、更加密切,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作者通过对协同设计关键问题的研究以及在PBIMS系统中对协同设计进行的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如何通过并行工作,冲突消解,消息传递,版本管理等机制来解决协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从事建筑电气BIM设计的经历,分析了协同设计对电气BIM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应用REVIT软件进行BIM协同设计的现状,提出了电气专业内部与其他专业间BIM协同设计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邱捷宁 《工程质量》2014,32(9):18-21
洞室内的灌浆质量受各主要工序和现场施工环境的影响。6S可视化管理在灌浆现场的运用,可以使各主要灌浆工序的操作可视化与规范化,可以提高灌浆质量的管理水平和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可以改善灌浆现场的环境,从而确保灌浆质量和工期、改善作业人员精神面貌,使灌浆质量满足设计与合同文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具体化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形成多层次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本文以城市滨水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研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发展状况的梳理,对城市设计理论产生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历史原因进行总结,清晰的归纳出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筑师以后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信条。城市设计的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人"是城市设计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高盛立 《工程质量》2014,32(9):8-12
从老旧危房的历史成因入手,分析老旧危房的质量责任和赔偿问题,提出老旧危房的监测、排查、鉴定、加固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老旧危房的鉴定和加固问题。提出应由政府对老旧危房进行监测排查,通过市场化运作,以产权人为建设方,基层政府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指导,多方筹措资金,进行鉴定和加固。同时,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推进建筑质量保险机制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对新建项目重视耐久和安全问题,并探索超出设计寿命建筑的监测、鉴定和加固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伟 《中外建筑》2012,(9):91-94
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一处旧纺织厂厂区和遗留其中的清代园林作为设计对象,通过修缮、改造、翻建、加建、拆除五种方法将之改造成五星级度假酒店。对比旧厂区建筑、旧园林改造与整合前后的状态,可以清楚的看到设计师们所秉承的生态观念和对于苏州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他们在探索和追寻旧建筑、旧园林历史记忆的同时完美的将酒店的现代功能植入其中,营造了一个高度融入历史街区之中具有现代舒适生活品质的高级酒店。其中所呈现的建筑学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过去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理念、设计标准是与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编班授课”特征相匹配的,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创造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就必须探讨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校园外部及内部空间设计过程中的促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维维 《中外建筑》2014,(6):102-105
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项目在遵循集约化、高效化、综合化、人性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选择了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坚持了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全文探讨了东航基地(西区)二期配套项目的功能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8.
随羞人们高品质生活价值的提升以及都市生活中表达的亲水体验和回归自然的本性需求,城市滨水景观的营建成为近年来河道综合整治的关注焦点。本文结合天津武清区龙凤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际项目,研究和探讨了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策略,提出了“道法自然”地构筑水陆过渡生态敏感带的理念,并从多方面具体地分析了为达成这一要旨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绿色生态人工水景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的理念,在保障景观水体水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运行成本,实现雨、污资源化,同时兼顾景观、防洪与生态,满足绿色住宅小区对水资源、水景观和水环境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探索城市景观桥梁的建筑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 《中外建筑》2011,(9):84-89
本文通过对单体景观桥梁和群组景观桥梁的典型工程的分析,阐述了建筑师对于城市景观桥梁的造型的理解和探索,通过案例总结出不同种类景观桥梁造型的塑造方法并以建筑师的表达方式来满足社会对景观桥梁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