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座城市风韵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建筑;一座城市品位的"第一表征"是什么?建筑;一座城市实力的"第一名片"是什么?建筑.  相似文献   

2.
<正>建筑对于人类,是记录过往历史坚固并宽宏的姿态。每一座城市,都留下这些记忆的痕迹。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还是构建城市特色风格的"筋骨"。建筑与记忆既与集体记忆、想象性建构等心理哲学相关,也与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观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转入一个媒介社会,也由于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近十年来,老建筑、历史城市等与记忆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正>本期"建筑治愈城市"的题目,既包涵着空间尺度上的转移,也意味着面对当代城市问题时人们态度的转变。传统与现代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历史环境中讲究的场所感,对气候和土地的敏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现代城市中的路网、分区、快速交通,是不以具体文明为标志的产物。在农耕文明社会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是对土地差异的精细划分与理解,而当代城市建设往往以牺牲地形地貌为条件。那么,能不能回到微观的"建筑"层面,重新思考现代性与具体性的契合呢?面对城市和乡村的大迁徙,面对集体意识的流变,再去讨论城市环境的存续,是否应该建立起一种既不完  相似文献   

4.
崔翀 《工业建筑》2011,41(2):24-28
水塔作为工业遗产中随处可见的构筑物,在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与工业遗产一同被铲平拆除的严峻形势.作为传统工业同区的视觉焦点和"纪念塔",水塔对于城市历史的记忆和工业文明的纪念,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改造的多重可行性.通过荷兰的两例水塔改造的项目实例,对水塔等小型工业构筑物改造的经验加以借鉴,对我国目前产业转型中大量遗...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视觉象征。而宗教建筑,由于凝结了较多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从古代舆图到现代文化地图中必然标注的地方。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原来位于边僻之地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渐渐"隐没"于闹市之中。它们如何维持文化记忆,并具有怎样的当代境遇,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为了避免被水泥丛林吞没,消隐于"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也为了不同理由或原因的生存和"发展",当代城市里的寺庙不得不通过分隔、融入、衍生或共生等各种方式,在建筑空间格局和文化功能上,一方面努力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尽量维护本土"丛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5)
<正>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个人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大自然也有记忆。记忆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积淀,是一笔财富……思路导引这是一道以"记忆"为中心话题的新材料作文。首先,从对材料的理解看:记忆是人对经历过的人、事、物的识记、保持或再现。材料的第一句话"个人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大自然也有记忆"明确了记忆的主体,即个体的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2015,(1)
文章中,笔者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构成主义的视觉语言当中确立狂欢——作为过程、隐喻以及形式——之存在。笔者追溯了城市狂欢的叙事/图像,并认为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象征性的构成主义范式。因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视觉之桥梁,城市狂欢连接了构成主义戏剧与建筑。这种叙事/图像最终形成了构成主义者的乌托邦图像。但这个乌托邦,即意味着异质事物之乌托邦、作为奇景之乌托邦以及作为"颠覆世界"之乌托邦。它几乎被默认为是一场混乱的乌托邦——在一个想要将混乱(局面)有序化的社会,它定会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空间的丰富,人们与城市的"集体记忆"往往被规划师大手笔的蓝图所阻隔。"集体记忆"作为一种人类集体创造和共有的意识可以被看作是地方文化的直接体现。大城市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然而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灰色区域",更能承载人们心中的"乡愁"。东莞多年来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而如今面临从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型城市转型。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探索东莞水乡片区的"集体记忆",得出"龙舟"为其最主要记忆载体,并提出"龙舟"作为其城市名片的多方发展策略。其次发现东莞众多的外来人口对文化的冷漠和缺乏归属感的问题突出,建议通过鼓励地方企业加强文化设施投入达到加速打工人群融入地方生活的目的。最后针对水乡片区各小城镇文化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建议完善小城镇文化联动体系,推广如"一镇一词"的统筹规划。东莞案例的研究为全国此类其他小城镇文化发展策略提供了基础研究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潘什梅尔指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之外,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文明风尚和厚重的人文氛围尤为重要。一、软文明在城市文明价值体系中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一座座城市"像绣花一样精细"地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这种大检查、大动员模式将城市文明建设提升至更高水准,提升了全民参与的意识,但也容易带来认知偏差,即各地容易把"文明建设"理解  相似文献   

10.
失忆的空间     
张馨匀 《现代装饰》2014,(2):138-139
正在当今的消费时代里,城市的记忆空间往往是一个个被制造出来的标签,一种符号的复制与堆叠。当记忆变作一个可以投入市场的商品,不得不到市场上来找寻自己的价值与身份时,作为城市记忆的制造者和保护者之一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就挖空心思寻找文脉,从当地的建筑和文化上寻求可以充当标签的角色,在现在的中国尤其如此。于是"保留"代表一座城市的过去,"符号"代表一座城市现在。"复制"代表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假象。我们的城市变成了"看不见"的城市,它脱离人们的感知而存在,我们不  相似文献   

11.
"夜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发力点,全国多地正积极推进夜间经济示范区规划研究工作。但在试点片区规划工作中,夜经济区域的生态指标常被作为一个达标项完成。而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和夜间经济示范区的打造都应是多维和多尺度的。在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的夜间经济示范区规划需从多角度融合生态文明发展。本文以某一线城市郊区县夜间经济示范区规划研究为例,分析总结出关于夜间经济示范区规划设计在各尺度和维度间可融入的生态化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地少人多、高楼林立、街道狭窄、路人行色匆匆。然而,从香港整体的自然地理和生物种类分布情况来看,香港又是山野葱郁、海水湛蓝、地貌独特、生物资源丰富的可爱城市(图1)。香港的"两面性"香港,一面繁华拥挤,一面山清水秀。香港,往往被形容为一座繁华、高密度、垂直、立体的城市。根据  相似文献   

13.
公众意向是居民公认的城市印象,它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发展至今所形成的视觉品质特征。文章以"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南通市区的城市公众印象,并按城市意象5要素的特点进行分类,探究这些公众意向所形成的视觉效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党的十七大提出一系列新的概念,比如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城市、农村、工业、农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的问题。生态文明与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常被人们称之为"城市的雕塑"、"凝固的音乐"可见建筑本身不仅有经济实用性,更以它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建筑美的形态分析,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造型、空间以及环境于一体的形态美,是这种美是各类视觉造型艺术中唯建筑所特有的。  相似文献   

16.
《建筑师》2015,(1)
公共空间和戏剧都是显现空间。因此城市常被比作舞台。布景城市和景观城市是常见的城市舞台形态。图像化的视觉景观主宰了这两种形式的空间。情境主义和空间行动主义试图激发城市人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城市舞台的行动者,但却忽视了人选择自由的权利。基于建筑和戏剧的美学本质的不同,本文提出"场景空间"和"场景城市"的概念,以修正图像景观和空间行动的缺陷,给出一个城市和公共空间研究的支点。  相似文献   

17.
失忆的空间     
《Planning》2014,(2)
<正>在当今的消费时代里,城市的记忆空间往往是一个个被制造出来的标签,一种符号的复制与堆叠。当记忆变作一个可以投入市场的商品,不得不到市场上来找寻自己的价值与身份时,作为城市记忆的制造者和保护者之一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就挖空心思寻找文脉,从当地的建筑和文化上寻求可以充当标签的角色,在现在的中国尤其如此。于是"保留"代表一座城市的过去,"符号"代表一座城市现在。"复制"代表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假象。我们的城市变成了"看不见"的城市,它脱离人们的感知而存在,我们不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城市文化"建筑城市文化"涵盖了多重意义。"建筑"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动词,建筑城市文化是一个直接的创造行为,这一过程会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如果把"建筑城市文化"理解为三个单词的组合,那么"建筑"、"城市"和"文化"都是建筑规划的最基本要素,引起不断的调查和解读。OMA亚洲是个设计平台,旨在把"建筑城市文化"解读成一系列设计策略和知识,应用于亚洲及亚洲以外地区的城市建筑与规划。  相似文献   

19.
卢峰  王云兴 《中华民居》2012,(6):196-197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社会文化氛围、物质形态空间、社会空间秩序的综合表现,是视觉上的体现又代表着历史记忆的痕迹。其整合思想就是把城市中断裂的、不连续的空间,逐步融入到潜在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去,使其达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本文以统景旅游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对城市公共空间整合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卢峰  王云兴 《福建建筑》2012,(11):22-24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社会文化氛围、物质形态空间、社会空间秩序的综合表现,是视觉上的体现又代表着历史记忆的痕迹。其整合思想就是把城市中断裂的、不连续的空间,逐步融入到潜在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去,使其达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本文以统景旅游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对城市公共空间整合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