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建筑大师之一,其作品于简洁的建筑形态中蕴含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并充分挖掘和体现了东方文化独特的环境心理和精神内涵。安藤忠雄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索研究,找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从而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王卉 《四川建筑》2002,22(2):36-37
当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在世界每一个城市的角落里开始繁殖时 ,中国的建筑师也在当地进行着类似的建筑实践 ,并试图以自己对当地独特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感受结合国际式的通用“法则”进行创造 ,寻找到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主义的路子。然而 ,他们发现现代主义的国际式语汇在表现感觉、习俗、美学意识、本土的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在另一方面 ,如果将传统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进行所谓的、生硬的组合拼贴 ,其结果也同样是令人沮丧的。从 80年代到 90年代初期 ,人们曾致力于将这种开放的语汇与中国本土的美学和传统形式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带给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空前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师张永和的实践作品进行研究,试图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推敲其现代建筑的生成过程。由此基于建筑类型学角度深入探究和总结了张永和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型的抽象提取"阶段和"设计原型回应实际场所"阶段。这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延续传统技艺、新旧和谐共生以及避免不顾历史一味地追求新奇模仿外来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千禧年之后的中国建筑圈走起了一股现代建筑与本土文化结合的浪潮。在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体系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各路建筑师进行了不同的摸索。王澍对于山水空间的符号提取已经自成一派;而区别于对文化符号的提取,刘家琨老师从不标榜自己是本土建筑师,也不在文化符号上有激进的探索,却也让其建筑作品有一股诗意。本文以刘老师西村大院为例,谈谈另一种本土化设计语言——再生砖。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新三届”建筑学人崔愷院士30年建筑执业道路及其文化自觉与思考,完整呈现他在本土设计、文化传递和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成果;通过其本土价值主张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影响之后的谱系传承、文化追问与体系探索的典型行为轨迹以及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6.
以美国建筑师弗拉基米尔·奥斯波夫的思想及作品为解读对象,通过对其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的介绍,探讨其既吸收东西方不同建筑文化又基于夏威夷本土的设计途径;以其3个设计作品为例,着重分析其中基于气候和场所的"地域现代主义"建筑语言,指出奥斯波夫的建筑创作属于"热带现代主义"这一大的范畴,是现代性和地方性的高度融合,并强调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希  徐洁 《时代建筑》2013,(5):152-157
文章简要介绍了当代爱尔兰建筑的发展与背景,以及爱尔兰建筑师面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剧烈变化,以深深根植于现代主义建筑传统和爱尔兰本土文化的、实用、理性的设计策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牟晓阳 《城市建筑》2014,(11):273-273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现代本土文化建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当代青年建筑师在对待本土文化设计时所呈现的态度。结合他们的创作背景及建筑作品,总结归纳了其创作“姿态”,从中寻求当代建筑师所应秉持的态度与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不得不说,中国当下建筑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这些进步是基于巨大建筑垃圾上面出现的。张永和1990年代中期成立"非常建筑"从事建筑设计看作中国实验性建筑——有别于国有设计院所和大商业设计事务所的、有研究形式的设计思路——诞生的标志。本土建筑师崔恺、王澍、刘家琨三个人现代主义个性化,海归建筑师张雷和都市实践的孟岩、刘晓都等同样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校舍设计中,尝试把传统园林、民居建筑和当代建筑环境结合,其中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了废弃的旧瓦来作为建材,并在空间上借鉴中国江南园林式  相似文献   

10.
张应鹏 《城市建筑》2014,(31):36-37
在以东方文化为基础师承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运动中,日本建筑师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的几十年中,创作并完成了大量优秀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为有着更深东方文化渊源的我们提供了一处可供借鉴与参考的高台.高台之上,有一种精神,有一个方向,像希望,在很近却又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建筑界丛书"第二辑于2016年出版,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新一代建筑师,展现他们有关建筑的实践和思考。结合《应力》(李虎+黄文菁)一书呈现的内容,梳理OPEN建筑事务所回国后的思想脉络及实践发展,分别从"回归本土"和"开放建筑"两个角度,叙述OPEN事务所坚持现代主义精神的建筑态度及建筑向城市开放、向自然开放的建筑理念。认为和"OPEN"一样面对中国当下问题,并以建筑做出积极应对的新一代建筑师,或将共同构建中国本土语境中新的建筑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谢小英  罗汉军 《建筑》2004,(6):81-84
人类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联。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相呼应的。而后现代建筑师们就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他们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审慎和清醒地考察后,对其进行了“重写”,拓展了现代建筑中未曾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建筑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许多中国的建筑师在吸取和借鉴后现代建筑思潮时往往忽视了对有关思潮产生的文化理论以及导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因此没有真正领会后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的活力和美学内涵,使设计流于肤浅的模仿,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形式。本文试图揭示此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妍 《山西建筑》2004,30(16):57-59
介绍了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从理解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出发,并以后现代主义为参照,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大都市面貌及建筑的关系,指出建筑师如何保证建筑行为的适当性,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15.
程力真 《建筑师》2020,(4):93-100
沈琪是目前已知姓名的第一位中国本土近代建筑师,本文通过对他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梳理,探讨本土现代工程学教育对建筑人才的催生,目的是研究中国建筑现代化开端的基本特征,分析以现代工程学为基础的新式营造如何在本土产生,探寻近代中国本土建筑师的起源,并纪念这位建筑先驱。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设计》2012,(4):252-255
对话人: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合伙人)范凌(FANStudiol中央美术学院)地点:URBANUS都市实践北京办公室时间:2012年1月4日整理:李丹中国建筑师对本土文化的解读和输出范凌:今年中国建筑师王澍、景观建筑师俞孔坚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教书。您是怎么看本土建筑师、建筑教师逐步走到世界最前沿的讲堂,带去一些源自中国的建筑思考、建筑实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风靡全球,"国际式"的风格、快速的建造模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但是这也陷入了趋同化的陷阱,越来越多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走向消失.一些建筑师开始反思,呼吁一种批判性的地域主义,而这种批判性正是来自于对本土建筑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建筑文化本身是有地域性的,所以批判性地域主义和建筑文化都是一种对地方性和场所性的判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风靡全球,"国际式"的风格、快速的建造模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但是这也陷入了趋同化的陷阱,越来越多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走向消失.一些建筑师开始反思,呼吁一种批判性的地域主义,而这种批判性正是来自于对本土建筑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建筑文化本身是有地域性的,所以批判性地域主义和建筑文化都是一种对地方性和场所性的判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位于上海原法租界的6位中国建筑师自宅为对象,利用多尺度的历史图纸对其分布特征、居住环境和一些室内布局进行挖掘,并进一步梳理了相邻地段内他们的其他住宅作品。通过归纳,指出住宅的朝向始终与法租界的初始路网平行,维持了历史景观格局的统一。从西方文化和地方性的视角出发,建筑师的自宅和他们所设计的公寓隐现了现代主义建筑在上海的不同轨迹,影响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