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如何让居民以较低的距离成本完成工作日的多目的通勤是城市空间人性化发展的难题.对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的研究鲜有关注居民一整日的出行链.以居民工作日的通勤出行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考虑不同地理背景建成环境与多目的通勤行为的研究框架;基于广州居民活动日志与POI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解析建成环境对居民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具有高密度、高混合度和小尺度街区设计特征的建威环境能显著提高居民工作日的活动强度并减少非通勤距离;不同地理背景下建成环境对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差异;考虑活动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通勤出行链具有不同的时空弹性,建成环境对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会受到活动类型组合的约束.这些结论丰富了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研究的维度,也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成环境与个人时空间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职住关系、通勤行为和居民消费休闲出行行为的微观个体行为视角构建城市建成环境的评价框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进行城市建成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居民各类活动、出行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受到用地、交通、区位等建成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宝山整体建成环境的发展呈现出南北不同的格局,具有明显的近中心城、新城和近轨道交通轴线的发展特征.最后,简要探讨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城市建成环境评价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评价结果和区域发展目标,对宝山区的空间调整优化和居民行为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手机信令数据为更精细化的通勤出行研究创造了可能.基于个体活动的视角,在传统通勤OD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通勤出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回溯原始信令数据构造个体出行轨迹,通过集计密度分析,叠加路网以获取居民出行通勤廊道.以青岛市为例分析表明: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通勤距离分析能够较好反应实际情况,进行通勤时耗分析具有局限性;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4.
公交导向开发(TOD)在小汽车主导的发达国家被认为是引导居民由小汽车出行转向公共交通及其他多样化出行模式的城市设计手法。对于TOD的交通影响,不少研究比较检验了TOD地区和非TOD地区居民的出行模式。然而这种横向比较的研究手法难以排除不同个体在居住和出行选择背后的复杂内生因素的影响。纵向比较相同个体在TOD和非TOD环境下出行模式的差异,更能直接反应TOD影响个体出行模式的实际效用。本文以英格兰东北部地区的泰恩威尔都市区为例,基于2015年在该地区三个不同区位TOD邻里进行的居民调查数据,对居民迁入前后的职住空间与通勤模式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迁居使得部分居民的职住空间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中因通勤距离增加而放弃步行进而转向机动化方式者,绝大多数选择了地铁而非小汽车;对于迁居前后需要维持机动化的通勤者,有较少部分的原小汽车通勤者转向了地铁通勤,且主要是由非TOD地区迁入者;而TOD对通勤方式的影响是长期累积的,随着地铁出行使用量的增加,居民对地铁出行的接受度随之提升,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居民的车辆保有决策和未来迁居决策,从而影响居民的出行方式。研究结论表明,TOD对居民通勤出行存在有限但切实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何确定轨道站影响范围(站域)是研究轨道与城市空间问题的基础,该问题涉及居民步行距离与轨道乘坐意愿的关系。距离是影响人们步行出行的重要因素,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目前针对步行距离因素如何影响居民轨道通勤出行意愿的定量研究尚少,这种局面对于定量理解轨道站的影响范围(站域)非常不利。基于725栋香港居住建筑轨道通勤出行意愿调查结果的研究,运用了指数距离衰减模型对香港居民步行距离和轨道乘坐意愿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比对不同距离区间衰减系数‘β’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真实步行距离如何影响港铁通勤出行的意愿和距离阈值空间。步行距离阈值范围的研究为分级确定轨道站影响区域提供了定量的依据;使用绕路系数指标可以评价站域空间结构,并为轨道站周边空间的建设与整合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韦亚平  潘聪林 《城市规划》2012,(3):76-84,89
基于杭州城西9个街区1339份居民出行数据,利用居民个体属性、出行距离和土地利用等三组变量建构了多项逻辑决策模型,分析街区土地利用变量对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结论为:在中国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由于城区扩张和收入水平提高,形成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混合通勤结构,而小尺度街区、密集路网等土地利用变量则是助长小汽车通勤的诱因;有必要在街区空间尺度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小汽车使用管制以及公共交通环境设计等综合措施,优化居民的通勤结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铁站点周边不同距离范围的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层结构生活方式理论,对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和居民出行方式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t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站点周边三个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模型;地铁站周边不同距离范围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差异,同时居民私家车拥有量在不同距离范围的中介效应也存在差异;为提出地铁站点周边环境精细化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摘要 研究地铁站点周边不同距离范围的建成环境如何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为研究对象, 基于分层结构生活方式理论,对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和居民出行方式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t 回归和结构方程模 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站点周边三个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建成环境特征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模型;地铁站周边不同距 离范围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有差异,同时居民私家车拥有量在不同距离范围的中介效应也存在差异; 为提出地铁站点周边环境精细化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孙婷  刘昊 《城乡规划》2021,(3):111-117
行为与空间的互动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行为选择影响,个体行为对环境空间具有改造潜质.本文从"出行行为—空间环境"互动的视角出发,探究出行行为与慢行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对近年来慢行空间环境要素的识别方法、结果及可能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基于要素改善的慢行环境规划在人本回归、交通网络化、出行环境智能化设计等关键议题中的研究动向,希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以便为城市慢行空间环境优化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倩  江裕林 《室内设计》2023,38(3):47-53
通勤效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 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深 刻变化和居民通勤行为变得日趋复杂,影响城市 空间绩效和居民生活品质;且随着多源大数据 可获得性增强,关于职住平衡及其对通勤效率 作用机制的研究愈发广泛而深入,但学者对于 职住平衡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等物质空间属性 如何影响居民通勤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为了 解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同通勤效率居民的多元需求 和真实的通勤状态,探索提升城市居民通勤效 率的有效途径,推动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以深圳市为例,借助DAAS和ArcGIS平台利用 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通过 LINGO软件计算过剩通勤指标,对深圳居民通 勤效率进行评价,并在区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多方面因素对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 位、职住平衡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容积率、平均房价、公交可达性、城中村面积、工作岗位数量 和服务设施面积对居民通勤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控制其他因素对通勤效率的影响之后,无论是 居住地还是工作地,通勤效率都会随着职住平衡程度的提升而提高,而在中国已有较高密度和 混合度的背景下,通过进一步增容或功能混合以期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则需审慎对待。研究丰富 了基于我国大中城市背景的通勤影响实证案例,为提高城市通勤效率,推动可持续交通提供有益 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表明,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居民日常通勤、休闲步行出行活动。然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研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街区。文章探寻生活街区建成环境要素对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选择步行、骑行、公交及驾车等购物出行方式的影响。在获取2 479位居民日常购物出行特征、感知环境评价以及个人社会属性后,结合实测的街区建成环境指标,运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除了受年龄、家庭收入、交通工具拥有量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街区路网特征、土地利用、步行设施、街道界面以及公交可达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交通卡刷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空间定位信息(GPS)等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与人的行为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基于2015年4月上海市公共交通卡刷卡数据,创建一般出行及虚拟换乘规则,建立上海轨道交通出行数据模型,并结合轨道交通网络空间数据模型,识别基于地铁出行的城市居民居住地、就业地和包括通勤时间、距离、空间分布等在内的通勤特征信息,并对典型就业中心和大型居住社区周边站点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基于地铁的通勤出行者有130多万持卡人,平均通勤时间34.82 min,平均通勤距离为12.4 km;居住地在内环内、内外环间及外环外各站的持卡人相差不多,但就业地则有近2/3分布于内环内;通勤出行方向呈现明显的向心性;典型就业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平均通勤时间越往市中心越低;各大型居住社区的地铁通勤量相差很大,通勤去向并不集中于内环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多中心建设是现代大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多元、异质的现代多中心城市需要系统地认识其空间异质性。借助住房竞租模型视角,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广州为例探讨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结果发现:(1)在现代城市,区位与出行距离都能对住房租金产生影响,但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有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基于道路网络的邻近度分析能更有效地控制城市区位的空间异质性,在此前提下,通勤距离对住房租金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甚至出现作用截然相反的社区;可能由于受到出行制约,非通勤出行距离的局部影响并不显著。(3)现代多中心城市的住房竞租模型是在多种情景下发挥作用的,不同的情景组合导致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路,研究中发现的具有特定出行模式的社区值得注意,并应引起多中心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城市蔓延以及"以车为本"的城市建设模式与场所设计,使得儿童通学出行距离加大,私家车通学出行比率不断增加,不仅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也影响了儿童体力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品质等。国外在1980年代开始研究通学出行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国内近年开始关注并展开相关研究。本文梳理了目前基于通学出行的建成环境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研究基础。首先,社会生态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建成环境与通学出行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次,影响通学出行的建成环境研究空间单元是社区尺度的,建成环境因子测度可以分为主观感知与客观要素两方面;然后,结合我国规划体系,对影响通学出行的建成环境影响因子从土地、交通、设计、学校四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介绍了该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促进绿色出行的重要举措,已 有诸多研究分析建成环境或交通需求管理 对出行行为的影响,但大多数忽视了两者之 间的协同作用。准确分析建成环境、交通需 求管理对出行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其协同 效应,能够为促进我国大城市绿色出行、贯 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支撑和精准施策 依据。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对建成环境 与出行行为、交通需求管理与出行行为的影 响,以及建成环境和交通需求管理的协同作 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大城市建成 环境和居民出行特征对学术研究热点问题 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林雄斌  卢源 《城市规划》2021,45(12):104-113
伴随着交通强国和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城际高速铁路服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应对都市区核心城市不断高涨的生活成本,郊区化和跨区域通勤趋势日益明显.理解都市区跨区域通勤的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高速交通导向的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京津城际通勤行为数据,理解都市区城际通勤规模和一般特征,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甄别城际通勤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京津跨城高铁通勤(含每日通勤、每周通勤和每月固定次数通勤的乘客)的比例约为7%.(2)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城际交通接驳便捷性和出行时长、城市-城际出行经济成本、交通换乘便捷性和换乘成本、出行偏好和异地工作意愿等因素均会影响居民跨城通勤选择.(3)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下,模型结果表明,出行时间、换秉便捷度、出行成本和异地工作意愿等对跨城通勤选择有显著作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需求,本研究能为都市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跨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职住空间特征包括居住、工作和通勤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职"和"住"的空间联系形成了通勤出行,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综合应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百度大数据等,从上海五个新城的居民工作地分布、就业岗位居住地分布及新城通勤圈通勤出行的距离和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对比上海与东京、近沪城市的新城或城区通勤出行特征,总结上海五个新城职住关系,并给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