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热冬冷地区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冬、夏季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进行大样本测试和统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居民的基本情况,以ASHRAE的7级热感觉标度对居民的热感觉主观反应进行了调查统计.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冬、夏季的热中性温度与期望温度.建立了夏热冬冷地区热舒适气候的适应性模型,确立了室内舒适温度与室外空气温度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将适应性舒适温度作为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在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的同时,可显著地降低建筑设备能耗.  相似文献   

2.
夏热冬冷地区夏季住宅室内适应性热舒适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冬、夏季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热物理参数的大样本测试和统计,以问卷方式调查了居民的基本情况,如个人基本情况、住宅概况、设备使用情况、主动调节热环境的适宜性措施等。以ASHRAE的7级热感觉标度对居民的热感觉主观反应进行了调查统计。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试与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夏热冬冷地区居民夏季的热中性温度为27.3℃,热期望温度为26.7℃,夏季80%可接受的舒适温度范围为24.2℃-29.8℃。据此热中性温度进行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可节约夏季空调能耗约6.5%-9.1%。  相似文献   

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环境质量有望得到改善和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由于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该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普遍很差,冬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与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介绍了夏热冬冷地区区域范围和气候特点,详细阐述了为了提高该地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全面推进建筑了能工作,国家四部委对此所作的布置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薇  余庄  刘琳 《城市规划》2016,(12):49-57
选取合肥市东南区域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和室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模拟了夏冬两季住区室外环境的风速图,并分析了其模拟通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住区内不同环境的通风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对通风的影响;再根据模拟参数,在住区内选取样点实地观测了不同环境特征下的住区夏冬两季的空气负离子和风速、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正离子等数据,探索了住区室外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温度、湿度和空气正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整理了近4万个有效数据应用于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时空分布研究,推导出夏季风速与空气负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住区环境中空气负离子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给出了线性回归方程Y=-0.001X-0.003。最后结合建筑布局的组合、开敞空间的设计和线性道路的组织等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分布规律,用以说明评价住区室外环境通风状况的可行性,为今后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静 《低温建筑技术》2009,31(6):108-109
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的环境气候和居住建筑能耗特征,从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建筑围护结构、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能等方面指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焱  王波 《南方建筑》2002,(3):86-87
从选址、朝向、间距、布局、绿化、路面与 铺地几个方面,提出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区规划的节 能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国毅  何韬 《四川建筑》2009,39(4):14-15
夏热冬冷地区地广人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能源消耗大.文章主要从小区选址、布局、朝向、房屋间距和小区绿化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3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工程3.1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条件、指标3.1.1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能耗受当地气候条件、建筑热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环境实验室内搭设实体建筑物,模拟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冬季的太阳辐射和室内外温度环境,测试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下建筑外墙温度场和热流密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通过外墙热传导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建筑外墙外表面、中心和内表面温度随之升高,太阳辐射通过建筑外墙的温度场进行室内外热能传递,进而影响其建筑能耗。在夏季,太阳辐射是决定建筑外墙冷负荷的主要原因,外墙热流密度随太阳辐射强度增大而增加,导致建筑冷负荷增大,空调能耗增加;在冬季,外墙热流密度随太阳辐射强度增大而下降,导致建筑热负荷减小,采暖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10.
宋海罡 《门窗》2012,(4):30-32
本文利用通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单层玻璃的有限元模型,以某夏热冬冷地区的冬季某一天内的气象信息作为边界条件,分析了室外24小时整点时刻的空气温度和风速及玻璃厚度对单层玻璃温度场的影响,得出了玻璃温度场与室外空气温度、风速、玻璃厚度三者之间变化关系,为夏热冬冷地区玻璃幕墙和门窗的节能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绿化屋面是一种被动式建筑技术,通过提高建筑屋面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以及附加的种植基质保温性能,实现减缓热岛效应、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结合夏热冬冷湿润地区气候特点,使用温度实测、软件能耗模拟的方法,分析绿化屋面对建筑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南京1个办公建筑屋面温度实测显示,夏季晴朗日间应用绿化的建筑屋面外表面比裸露屋面温度平均低约16℃。通过EnergyPlus模拟,有保温屋面增加绿化屋面后,其顶层全年能耗降低了2.6kWh/m2,无保温屋面增加绿化屋面后,其顶层全年能耗降低了14.1kWh/m2;通过Airpak对一个居住区的室外环境模拟,在应用屋顶绿化后,其室外环境温度可降低约0.2℃。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研究室外热环境参数和人体热舒适度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夏热冬冷城市的室外热舒适度提出了建议。首先,笔者对在武汉市城区选取的31个位置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气象站数据,分析了人们对夏季室外热环境的满意度。其次,通过线性回归建模分析得出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室外环境的热舒适度评价模型和夏季室外热体可接受热环境参数范围。与武汉类似的夏热冬冷地区,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室外温度约为26℃,湿度约为30%,笔者针对武汉市当前的夏季热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改进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高温潮湿,冬季阴冷潮湿,对建筑外窗既有夏季遮阳又有冬季保温的要求。文章依据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门窗应用现状,归纳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门窗发展历程和特点,并提出了夏热冬冷地区门窗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萧暾 《上海建材》2009,(4):29-30
1上海选用幕墙玻璃的根据 上海属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热工设计应以满足夏季防热设计要求为主,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环境绿化、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和围护结构隔热等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修编背景,归纳总结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居住模式。结合夏热冬冷地区东、西区城市室外空气热湿状态变化的分析,详细探讨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暖通空调季节的通风、除湿、空调和供暖运行调节。从运行调节思考暖通空调节能设计,总结了不同季节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夏热冬冷地区作为建筑热工设计的气候分区,主要着眼于室外空气干球温度,不能作为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气候分区。根据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室内热舒适等级标准,利用焓湿图将室外空气状态划分为9个区。对夏热冬冷地区9个代表城市的全年室外空气热湿状态在焓湿图上9个区内的分布时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各代表城市室外空气热湿状态的年变化过程,初步得到了夏热冬冷地区全年的季节构成与划分。进一步分析了东西气候差异,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发和应用建筑热环境控制技术及提高能效,宜将夏热冬冷地区划分为东、西2个暖通空调气候区,东区为平原气候区,西区为山地气候区。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存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一场绿色革命蔓延全球。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区域广泛,虽然过渡地区冬夏两季可居住性差,但传统民居有其独特的生态智慧来应对气候问题。该文从平面设计布局、自然通风的利用、建筑绿化与遮阳技术、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和热工性能等方面对夏热冬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讨论,从而为现代建筑的节能环保提供一些借鉴,更好地融合传统民居中的这些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楠  马季  刘皓 《暖通空调》2016,(7):111-115
通过对非供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适应性的分析,确定体感温度为混合通风系统的调控目标参数。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体感温度范围和评价等级,得出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室外空气温度下满足室内热舒适条件的混合通风量范围。采用实测和软件预测2种方式,对居住建筑混合通风量和自然通风量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需求通风量与自然通风量的对比,得出满足室内热舒适所需的机械通风量,确定了非供暖空调环境下混合通风系统的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研究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城郊结合部,在一定条件下,校园建筑布局形式对其周边风环境特别是人行高度的影响。以当前校园建筑的几种布局形式周边风环境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校园中主要的活动区域设置7个测点。为了得出在人行高度下的不同建筑布局对于风环境的影响情况,作者采取数值模拟方法(phoenics)分析比较数据,为校园建筑布局形态设计提供一定的评估根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非供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适应性的分析,确定体感温度为混合通风系统的调控目标参数。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体感温度范围和评价等级,得出夏热冬冷地区不同室外空气温度下满足室内热舒适条件的混合通风量范围。采用实测和软件预测2种方式,对居住建筑混合通风量和自然通风量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需求通风量与自然通风量的对比,得出满足室内热舒适所需的机械通风量,确定了非供暖空调环境下混合通风系统的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